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耳穴療法概述
    

針灸拔罐:耳穴療法概述

耳穴療法概述

一、主要特點
    1、適應癥廣、療效好  耳針具有調節(jié)神經平衡、鎮(zhèn)靜止痛、脫敏止癢、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壯健腎等功能,所以它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治療的病癥遍及內、外、婦、兒、神經、五官、內分泌等各科。
    它不僅能治療神經衰弱、植物神經紊亂等功能性痰病,而且能治療某些器質性痰病,以及病毒、細菌、原蟲所致的一些疾病。據文獻統(tǒng)計約有200余種病癥可用耳針來治療。耳針的療效一般為83-99%,對于一些急性扭傷、落枕、頭痛等病例常有針到病除立竿見影之效,即使對于一些慢性病,也能收到不周程度的即時療效。
    2、簡便易行、花費低廉    由于耳穴絕大多數(shù)是人體解剖學名稱,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又有一定規(guī)律,故耳針易學易記,經短期訓練對一般常用的耳穴、治療方法、操作技術就能初步掌握。一些簡易的毫針法、放血法、壓丸法等均無需特殊設備,費用甚為低廉,更適于廣大人民自我保健。
    3、副作用少     耳針是一種較為安全的治療方法,它無刺傷內臟之虞,由于耳廓菲薄所以也無滯針,折針等現(xiàn)象。如若注意消毒并詳細詢問既往針刺治療史的話,耳廓感染和暈針等副作用就可以預防或減少發(fā)生。 耳針雖然具有很多特色,治療痛癥亦甚為廣泛,但不能有萬病一針之偏見。耳針是針灸學的一個分支,二者各有特點,配合應用可具有相輔相成之功效。針刺耳廓雖疼痛較著,但近年來已改良和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刺激方法。如壓丸、光針等開辟了無痛針刺的方向,克服了針刺疼痛的問題。

二、適應癥
  (一)各種疼痛性疾病:
    1.外傷性疼痛:如扭傷,挫傷、刺傷、切割傷、骨折,脫臼、落枕,燙傷等疼痛。
    2.手術后疼痛:如五官、腦外,胸,腹、四肢各種末后所產生的傷口痛,疤痕痛,幻肢痛,廓醉后的腰痛、頭痛等,?捎闷鋪頊p少或代替杜冷丁、嗎啡諸類止痛麻醉劑。
    3.神經性疼痛:如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問神經痛、帶狀皰疹坐骨神經痛。
    4.各類晚期痛腫所致的疼痛。
    (二)各種炎癥性疾。
    如急性結合膜炎、皰疹性角膜炎、電光性眼炎、牙周炎、化膿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腺炎、腮腺炎、大葉性肺炎、氣管炎、胸膜炎、胃炎、腸炎、闌尾炎、膽囊炎、盆腔炎、睪丸炎、副睪炎、各種膿瘍、瘭疽、丹毒、風濕性關節(jié)炎、面神經受、束梢神經炎等,耳針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三)功能紊亂性疾。
    如眩暈綜合癥、心律不齊、高血壓、多汗癥、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遣尿、神經衰弱、癌癥、性功能紊亂、服肌痙攣、面肌痙攣等。實晚證明耳針具有調節(jié)神經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的功能,建立新的平衡,促使病癥的緩和或痊愈。
    (四)過敏性與變態(tài)反應性疾。
    如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紫癜、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結腸炎、結節(jié)性紅斑風濕熱、藥熱、血請病、蕁麻疹等,耳針可以提高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含量,故具有消炎脫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五)內分泌代謝性疾病:
  單純性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肥胖癥、經絕期綜合癥,耳針可以調節(jié)改善癥狀,減少藥量等輔助治療之用。
    (六)傳染性疾。
    流行性感冒,百日嘜、猩紅熱、瘧疾肺結核、菌闌、傳染性肝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膜炎、青年扁平等,耳針有鎮(zhèn)靜退熱、介痙鎮(zhèn)嘜等作用,恢復和提高了機休免疫防御功能,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七)各種慢性疾患:
    腰腿痛、肩周炎、腹脹、消化不良、肢體麻術等,有時耳針卻有某些藥物所不及的療效。
    (八)其它:
    耳針除上述適應癥外,尚有催乳、催產功能,亦可治療食物中毒,輸液反應,還可預防輸血反應和某些傳染病,如腮腺炎,流行性結合膜炎等。同時還可用它戒毒、戒煙。促進保健等功用。
    耳針的適應癥很廣泛。其中有許多疾病可單獨用耳針治療,有些僅能作輸助治療。

三、禁忌癥
    (一)嚴重的心臟病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強刺激。
    (二)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貧血者不宜針刺。
    (三)外耳患有顯著的炎癥,如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情況暫不宜針刺。
    (四)婦女懷孕期間,迫切需耳針治療者應慎用,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則應忌用。
    (五)婦女月經期內,文獻記載不宜行針,但在多年的實踐中觀察,大多數(shù)均無不利影響,個別有經期縮短或月經驟停,停針再下月來潮即自行恢復,后繼續(xù)治療,由于對耳針刺激有了適應性,月經常不再受影響。子宮功能性出血、痛經患者行經期內治療,同樣有治療作用。

四、選穴原則
    取穴原則就是指在用耳穴治病時選取耳穴的依據。當疾病確診后,用哪些耳穴進行治療?根據什么原則選擇穴位?這是采用耳穴治療疾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取穴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疾病的療效。取穴原則一般根據下列5個方面考慮。
    一、按相應部位取穴:    即根據人體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應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關節(jié)周圍炎取“肩”穴,膽囊炎取“胰膽”穴等。這種取穴方法,是應用耳穴治療疾病時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許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應耳穴,絕大多數(shù)可以找到敏感點,刺激這些敏感點,往往可以獲得立刻緩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按藏象辨證取穴:    即根據祖國醫(yī)學中藏象學說的理論,按照各臟腑的生理功能進行辨證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學說認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療失眠、神經官能癥、癔病等;又如治療脫發(fā),藏象學說認為“腎其華在發(fā)”,故可取“腎’’穴來治療脫發(fā),又如治療皮膚病,藏象學說認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療各種皮膚病,再如治療心血管疾病時,藏象學說認為“心與小腸機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腸”穴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三、按經絡學說取穴:    即根據經絡學說取穴的方法。分為循經取穴和經絡病候取穴。
  1.循經取穴是根據經絡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經痛(后支),其部位屬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療,又如臂之外側痛,其部位屬于少陽三焦經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療,面三焦穴的發(fā)現(xiàn)和命名也是這樣來的,再如偏頭痛,其部位屬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膽”穴來治療。
  2.按經絡病候取穴是根據經絡之“是動病”和“所生病”的病候來取穴。“是動病”——經脈病候的一類,出《靈樞經脈》篇,包括:①經脈循行徑路的病癥,如手陽明大腸經。是動則病齒痛頸腫”。②經脈經氣變動引致所連絡臟腑的病癥,如手太陰肺經“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是動則病 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經脈傳來,非本臟腑所生,故名“是動”!八 薄浢}病候的另一類,也出自《靈樞·經脈》篇,包括:①經脈所絡屬臟腑本身的病癥,如手太陰肺經。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②臟腑病延及所屬經脈,反映在經脈據行路徑的病癥,如手太陰肺經所生病還有“牖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其病一般由本臟腑所生,并非經脈傳來,故名“所生’。 。是動病”和“所生病’都是經脈及其所絡屬臟腑癥候群,如手陽明大腸經的是動病為。大腸手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治牙齒痛和頸腫時可取耳穴“大腸”穴,又如手少陰心經的所生病為。心手步陰之脈……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故耳穴“心”可治療目黃、脅痛、上肢的內側面尺側和掌中熱痛等。
    四、按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取穴:    耳穴中有許多穴位是根據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命名的,如交感、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等,這些穴位的功能是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理論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腎上腺穴,是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此穴有近似腎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須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理論來理解和運用這些耳穴。如胃腸疾患與植物神經系統(tǒng)有關,可取“交感”穴;又如腎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過敏、抗炎、抗風濕等作用,可取”腎上腺”穴來抗過敏、抗炎、抗風濕等。
  五、按臨床經驗取穴:    按臨床經驗取穴是指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某個(或某些)穴位對治療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狀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結節(jié)”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每個病癥取穴的多寡,應根據病情和上述5點取穴原則,進行全面考慮后選用。下面各章列出的“主穴”和“配穴”,可根據上述原則選用2~3個主穴,再選用1~2個配穴。
五、耳穴探測方法
       探測耳穴作出準確定位是用耳穴治療疾病的關鍵問題。它與疾病的診斷,治療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耳穴的探測應盡量做到細心準確,以及操作的規(guī)范化。探測耳穴的方法有壓痛法、良導法、視診法。其中壓痛法操作簡便,最為常用,且通過壓痛點的獲得,不僅可作出較準確的耳穴定位,也可作出疾病輕重的判斷(疼痛與疾病輕重成正比),但操作人力度的均勻與否及患者個體的痛閾差別很大,常常影響耳穴定位的準確性。而耳穴探測儀的合理應用,恰恰彌補了壓痛法缺陷,比較客觀化,尤宜于對兒童及昏迷患者進行耳穴探測。至于視診法,只要熟悉耳殼反應點的各種陽性體征的特點,則是比較直觀的。有人作過統(tǒng)計,耳穴視診法的診斷符合率占98%,電測定的診斷符合率占86%。前者可為診斷提供豐富的臨床資料,后者可提供診斷的客觀標準。使診斷標準客觀化。
    (一)壓痛法
    常用的耳穴探測方法之一,操作者可用探針,按照一定的順序(三角窩-甲耳艇-甲耳腔-耳舟-對耳輪-輪屏切跡-對耳屏-耳垂一屏間切跡-耳屏-屏上切跡-耳輪腳-耳尾-耳背)或者在患者可能出現(xiàn)壓痛反映的耳穴附近探尋壓痛點,一般來講探尋耳穴應從周圍向穴位區(qū)進行,操作者手法要輕巧、力度要均勻。當患者出現(xiàn)聳肩,眨眼、皺眉、呼痛等現(xiàn)象,即眉痛點,也稱敏感點或反應點。對于那些反應較遲鈍的患者,可先在耳廓局部按摩3~5分鐘,使耳廓充血發(fā)熱后,再進行耳穴探尋。
    (二)良導法
    用耳穴探測儀探查耳穴的力法。正常人耳廓電阻約為200萬歐姆左右,當機體發(fā)生病理變化時,在耳廓的相應反應點上,電阻可發(fā)生變化,下降至5~15萬歐姆左右,這些低電阻的耳穴,其導電量必然增高,稱為低電阻穴區(qū),即“良導點”。耳穴探測儀就是根據耳穴的導電量的變化,來探查耳穴的,其操作方法如下;
    1.在安靜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下,用75%酒精耳廓常規(guī)消毒,并用手揉搓耳廓使其輕度充血,以提高其敏感性。
    2.醫(yī)生持耳穴探測儀沿著耳廓,自上而下進行探測,按先耳甲腔-耳甲艇-對耳輪-三角窩-耳舟-耳輪-耳垂-耳背等順序逐點探查,出現(xiàn)陽性反應點時儀器即發(fā)出響聲,應及時記錄反應點部位名稱,也可根據患者主要癥狀在相應部位重點探查。
    3.探測時醫(yī)生按壓探頭的力量要均勻,有些部位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電阻偏低,如:耳甲艇、耳甲腔、耳垂、耳舟,三角窩等,探測時手力應輕一些,相反,對那些平素電阻偏高的部位,如:耳輪,耳屏等處,探測時壓力適當重一些。
    (三)視診法
    用肉眼觀察耳廓的穴位色澤,形色等的變化,達到辨別疾患,診斷疾病的目的。
    1.觀察的內容
    察顏色:人體發(fā)生病理改變唇,反應在耳廓上的顏色變化有點狀或片狀發(fā)白,點狀或片狀充血紅暈,或暗紅色,也有圓圈發(fā)紅中間發(fā)白,或呈暗灰色,且壓之能退色。
    耳廓的色澤變化常見于消化系統(tǒng)疾患(胃炎,二十指腸或胃潰瘍、消化道出血、肝炎、腸炎、痢疾)、呼吸系統(tǒng)(哮喘、支氣管斃、肺斃)、泌尿系統(tǒng)疾患(腎炎、膀胱炎、尿道炎)、肌肉關節(jié)斃(關節(jié)炎等)、以及高血壓、婦科等疾病。
    耳廓發(fā)紅充血.有光澤者,多見于急性炎癥,出現(xiàn)白色點狀或片狀變化,缺少光澤者,多見慢性疾患。
    察形變:人體病變反應在耳廓上的形狀變化有針尖樣凹陷,也有結節(jié)樣,條索狀隆起樣或棱形樣改變。
    耳廓的局部形變常見心血管疾患(先天性心臟病)、消化系疾患(肝病、胃病、膽石癥…)以及一些疑難病癥(腫瘤等)。
    形變且充血、發(fā)紅者,多系慢性疾患急性發(fā)作’形變而顏色自或灰暗者,多見慢性疾患。
    察丘疹:人體的其它部位發(fā)生病變后,有時反應在耳廓表面的變化,可見紅色或白色樣丘疹,亦有呈雞皮疙瘩樣的皰疹。
    耳廓的丘疹樣改變常見于呼吸系(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泌尿系(慢性腎炎、尿道炎、膀胱炎)、消化系(腸炎、痢疾,胃炎、闌尾炎)以及有關的婦科病癥。
    丘疹充血、發(fā)紅者,多屬急性炎癥,丘疹色白、無光者,多見慢性疾患。
    察皮屑:耳廓發(fā)生脫屑,且不易擦去者屑全身疾患在耳廓上的反應。
    脫屑的出現(xiàn),多見于皮膚病、大腸、直腸疾患、(瘡、便秘)以及更年期綜合征等。
    2.耳廓視診注意事項:在觀察耳廓時要在明亮的光線下進行、觀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患者的耳輪后上方,由上至下,由內至外、分部、分區(qū)仔細察看,兩耳都要進行觀察,同時要兩耳左右進行對比,從中找出差異,對耳區(qū)局部增厚,且邊緣不清楚者、可用挾持,捫診細心加以區(qū)別,有些形、色變化沒有直接反應在本臟器所代表的耳區(qū)內,而出現(xiàn)在其它有關的相應耳穴上,這要結臺中醫(yī)的臟象、經絡、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生理、解剖知識進行辨證、綜合分析。除此而外,在視疹中還要考慮氣候變化,患者的個體差異、如:老人與兒童,野外工作與室內工作者耳廓色澤昀不同,以及盛夏或嚴冬耳廓色澤的變化。對于耳廓本身發(fā)生的病理改變,如,痤瘡、色素沉著、凍傷、外傷疤痕要與全身疾患在耳廓的病理反應相區(qū)別,一般前者無壓痛,電阻無變化,后者則有壓痛及電阻的改變。

六、操作方法
  1.毫針法    是利用毫針針刺耳穴,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定穴和消毒:診斷明確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將所測得的敏感點或耳穴作為針刺點。行針刺之前耳穴必須嚴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脫碘,待乙醇干后施術。
  (2)體位和進針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體弱、病重或精神緊張者宜采用臥位,針具選用26—30號粗細的0.5--1寸長的不銹鋼針。進針時,醫(yī)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以減輕針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在刺激點針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進針也可。刺入深度應視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靈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膚2—3分,達軟骨后毫針站立不搖晃為準。刺入耳穴后,如局部感應強烈,患者癥狀往往有即刻減輕感;如局部無針感,應調整針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強度和手法依病情、體質、證型、耐受度等綜合考慮。
 。3)留針和出針:留針時間一般約15—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適當延長,兒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針期間為提高療效,可每隔10min運針1次。出針是一次治療的結束動作,醫(yī)者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將毫針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眼,以免出血。
  2.電針法    是毫針法與脈沖電流刺激相結合的一種療法,臨床上更適用于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內臟痙攣、哮喘諸證。
  針刺獲得針感后,接上電針機兩個極,具體操作參照電針法。電針器旋扭要慢慢旋動,逐步調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強刺激,以防發(fā)生意外。通電時間一般以l0一20min為宜。
  3. 埋針法    是將皮內針埋入耳皮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續(xù)刺激、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fā)的目的。
  使用時,左手固定常規(guī)消毒后的耳廓,右手用鑷子挾住皮內針柄,輕輕刺入所選耳穴,再用膠布固定。一般埋患側耳廓,必要時埋雙耳,每日自行按壓3次,每次留針3—5日,5次為一療程。
  4.壓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貼敷壓丸替代埋針的一種簡易療法,又安全無痛,無副作用,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
  壓丸所選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油菜籽、小米、綠豆、白芥子等。臨床現(xiàn)多用王不留行和磁珠,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
  應用時將王不留行或磁珠貼附在0.6cm×0.6cm大小膠布中央,用鑷子挾住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30-60秒,3—7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刺激強度以患者情況而定,一般兒童、孕婦、年老體弱、神經衰弱者用輕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證宜用強刺激法。
  5.穴位注射法    用微量藥物注入耳穴,通過注射針對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藥理作用,協(xié)同調整機體功能,促進疾病恢復,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般使用結核菌素注射器配26號針頭,依病情吸取選用的藥物,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內或皮下,行常規(guī)皮試的操作,緩緩推入0.1-0.3ml藥物,使皮膚成小皮丘,耳廓有痛、脹、紅、熱等反應,完畢后用消毒干棉球輕輕壓迫針孔,隔日1次。
  6.耳穴按摩
    7.注意事項
 、賴栏裣,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結構特殊,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有傷面和炎癥部位禁針。針刺后如針孔發(fā)紅、腫脹,應及時涂2. 5%碘酒,防止化膿性軟骨膜炎的發(fā)生。
 、趯ε陀羞\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后宜適當活動患部,有助于提高療效。
 、塾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禁針。
  ④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伴有高度貧血者不宜針刺,對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者不宜強刺激法。
 、荻樦委煏r亦應注意防止發(fā)生暈針,萬一發(fā)生應及時處理。
七、提高療效的因素
    提高耳針療效主要取決于4個基本因素:診斷明、配方好、穴位準、手法對。
    1、診斷明
    診斷明是指要清楚地知道或懂得接受耳穴治療的患者是患什么病,即對疾病要有明確的診斷.明代醫(yī)家汪石山說:“既不認脈,又不察形.但問何病,便針何穴,以致誤針成痼疾者有矣。問或獲效,亦偶中耳!”,還指出:“病變無窮,灸刺之法也無窮”。我們古人就告誡要重視明確診斷,治法隨證而變。 要想提高療效,首先必須明確診斷,不僅要知道是患什么病,還應辯明虛實寒熱。只有在辨證的基礎上才能決定配方和手法,否則就是無的放矢,根本談不上什么療效高低。 明確診斷,正確辨證(包括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等),是提高耳針療效的基礎和前提。是提高耳針療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2、配方好
    配方好是提高耳針療效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它要求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熟練地、靈活地運用本篇第五章中所述的取穴原則。只有取穴對證,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3、穴位準
    穴位準是提高耳針療效的另一個基本因素。穴位準不是指機械地按耳穴的解剖部位扎準就算穴位準了,而是指在耳穴的這個區(qū)域內扎準敏感點。因為耳穴雖不大,但有它一定的區(qū)域,往往是這個區(qū)域中的一點,穴位準指的是扎準這個敏感點。這就需要在扎針前仔細地用壓痛法尋找其壓痛點,或用肉眼觀察法尋找其陽性反應,或用良導法探測其敏感點,然后再準確地扎在敏感點上。在臨床治療疾病時,不論是耳針或是耳壓,要想提高療效,就必須取準反應點,這已為大量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所證實。人們?yōu)榱苏覝史磻c多年來摸索出幾種方法,如壓痛法、視診法、耳穴染色法、捫(觸)診法等,但大家認為,耳穴電探測法尋找反應點方便準確、快速經濟,在這些方法中應用最廣、最普遍,是多數(shù)臨床工作者首選的方法。
   4、手法對
    手法對是指耳針手法、耳壓手法等,重點從針刺方向、針感和刺激量3個方面加以論述。
    1.針刺方向    要根據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病種選擇針刺的方向,如針刺胃穴時,若是為了止吐(如防止暈車、暈船,或耳針麻醉作胃腸手術時的惡心嘔吐),針尖應刺向賁門穴方向;若是為了治療消化性潰瘍,針尖應刺向十二指腸方向。臨床經驗證明,按這樣的方向刺,療效就較好。
    2針感  耳針與休針一樣,要求獲得一定的針感,療效才好,一般的針感是痛、脹、熱、酸、麻等。有些病癥則要求針感直達病所,療效才佳。如治療坐骨神經痛、牙痛、腰背痛等病,最好針感能到達病所。如用耳針治療坐骨神經痛,針刺坐骨神經穴時,一般要求針感應使患肢有熱感,或冷,或酸麻,或脹,或疼痛突然消失(或大大減輕)等感覺。若無上述針感則應調整針尖方向,或拔出針另尋敏感點針刺或捻轉針(順一個方向捻轉或左右捻轉),以獲得預期針感。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若針感好,常可獲得。針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3.刺激量  因為刺激量=刺激強度×刺激時間,故對各耳穴的刺激量就是指對各耳穴給予多大的刺激強度,以及刺激時間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我們對某一疾病進行臨床辨證后,必須正確決定對各個耳穴的刺激量,這是耳針手法的重要組或部分。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診斷明、配方好、穴位準、手法對,是提高耳穴治病療效的4個基本因素。只有認真抓住這個“四要素”,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當在臨床中遇到療效不佳時,在診斷明了的基礎上應從取穴配方先檢在,確認處方是對證和正確的以后,再進一步認真檢查取穴是否準確。若配方和取穴都無問題,則要在手法上下功夫。根據這4個基本因素,沿著這個思路檢查自己的治療方案和治療過程,即可大大提高療效,并能找到自己療效低的原因。

八、耳穴治療常用整備

耳穴探測儀,自動探測陽性反應點(發(fā)出聲音和亮紅燈)多用耳穴探穴筆,通過壓痛探測陽性點,及按摩耳穴王不留行貼,取下直接使用磁珠貼,雙重作用,取下直接使用
膚色膠布15cm×500cm耳穴治療板王不留行籽

磁珠      (DIY整備)

國際標準耳朵模型13cm其它工具


附:耳穴探測儀使用
產品特點 :
    耳廓經絡縱橫交錯是人體經絡會合的場所,與全身經絡 內外相應、上下貫通。當人體發(fā)生病變時,往往會在耳 廓一定穴區(qū)出現(xiàn)電特性的改變(稱為陽性反映點),使用 『CLRH-A耳穴探測器』能找準陽性反映點,亮燈顯示身體各狀況,是耳穴輔助診斷儀器。
使用說明:
                              

1、探測器調較準備:
將電源開關撥至開(ON)的狀態(tài),探測者用右手捏住探測器,右手大拇指緊貼金屬電極,用食指調節(jié)靈敏度轉盤,將輪盤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至"0"位置,準備調較開始。

                 

2、探測調較基準點:
探測者用左手拇、食兩指捏住被測試者的耳垂或耳輪,右手手握探測器,探測針垂直輕觸被測試者的"上耳根穴",壓力適中,不宜過輕或過重。探測者用拇指緊貼金屬電極,食指從"0"位開始順時針方向緩慢調節(jié)靈敏度轉盤,以黃燈熄滅,紅燈剛開始亮及發(fā)出小鳥叫為準,基準點調好,食指離開轉盤。(因基準點的準確度直接關系到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保障基準點調較準確,可反復多次調節(jié),直至認為準確為止。)

                              

3、探測結果:
基準點調較準后,探測者的右手保持手握探測器,右手大拇指緊貼金屬電極,左手拇、食兩指捏住被測試者的耳垂或耳輪,將探測針在被測試者的耳廓的耳穴區(qū)劃動,壓力要均勻,與探測基準點時的壓力大小保持基本一致。探測角度盡量與皮膚表面垂直。探測燈為綠色時表示該穴位所對應臟器情況良好,亮黃燈時表示處于臨界狀態(tài),亮紅燈時(同時會報警)表示有問題,此點稱為陽性反應點,在此點做相應治療能顯著提高療效。

4、關機:使用完畢后請將電源開關關掉(將電源開關撥至開(OFF)的狀態(tài))。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7:51 編輯 ]
-----------好貼!

謝謝!

論壇的「加精」功能尚未設置好,以後再加精。
-----------耳穴探測儀到哪里購買?什么價格?
-----------一次將所有耳穴使用方法與器材---等,詳細簡介,謝謝您!
-----------耳針作用原理
(一)耳廓與經脈的關系
  從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耳與經脈是有著密切關系的,早在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提到了與上肢、眼、頰、咽喉相聯(lián)系的“耳脈”。到了《內經》時期,不僅將“耳脈”發(fā)展成了手少陽三焦經,而且對耳與經脈、經別、經筋的關系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在十二經脈循行中,有的經脈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圍。如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等經脈、經筋分別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則分別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陽明大腸經之別絡入耳合于宗脈。六條陰經雖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圍,但均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因此,十二經脈均直接或間接上達于耳。所以《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薄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亦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共別氣走于耳而為聽。”
    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接受耳針或耳穴貼壓治療的病人,有輕微的觸電或氣體流動或一股發(fā)熱暖流感由耳廓沿著一定路線向身體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經過路線大部分與經脈循行的路線相似。如對針刺經穴循經感傳顯著的受試者、刺激耳穴時出現(xiàn)循經感傳進行了觀察。在104次的測試中,90次所誘發(fā)的感傳的循行路線與耳穴刺激互有特異的對應關系,約占86.5%,其余14例感傳系沿著同名經、表里經或其他無關經脈的路線循行。由此可見,耳與十二經脈的關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廓與臟腑的聯(lián)系
    耳與五臟六腑的關系十分密切,是機體體表與內臟聯(lián)系的重要部位。在經典著作中,有關耳與臟腑的關系論述很多。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薄鹅`樞·脈度》亦說:“腎氣溫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薄峨y經·四十難》也說:“肺主聲,故令耳聞聲!焙笫泪t(yī)著在論述耳與臟腑的關系時更為詳細,如《千金方》中說“……神者,心之臟……心氣通于舌,非竅也,其通于竅者,寄見于耳,榮華于耳。”《證治準繩》也說:“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薄独逭茨σg》中進一步將耳背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其云:“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币陨线@些論述,體現(xiàn)了耳與臟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關的。臨床用電針耳穴胃區(qū),觀察對人體胃電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針刺耳穴胃區(qū)對胃電的波幅和頻率,其效應呈良性雙向性調整作用,即針前胃電波幅和頻率偏低者,針后可提高;針前偏高的針后則能降低。提示針刺耳穴胃區(qū)對病理狀態(tài)下的胃、十二指腸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復其機能正常的作用,說明針刺耳穴胃區(qū)對胃功能調整有相對的特異性,更加證實了耳穴和內臟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針刺或貼壓耳穴可調節(jié)臟腑和器官功能活動,從而治療疾病。
(三)耳廓與神經關系
    耳廓的神經很豐富,有來自脊神經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有來自腦神經的耳顳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分支以及隨著頸外動脈而來的交感神經。
    分布在耳廓上的四對腦神經及兩對脊神經相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均有聯(lián)系,如分布在耳廓的耳額神經屬三叉神經下頜支的分支,除司咀嚼運動和頭面感覺外,還與脊髓發(fā)生聯(lián)系;面神經除司面部表情肌運動外,還管理一部分腺體。延髓發(fā)出的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對呼吸中樞、心臟調節(jié)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唾液分泌中樞(嘔吐、咳嗽中樞)等都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來自脊神經的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除管理軀干、四肢、骨關節(jié)肌肉運動以外,還支配五臟六腑的運動。由腦、脊髓部發(fā)出的副交感神經和脊髓胸、腰部發(fā)出的交感神經(分布在耳廓上的迷走神經屬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在耳廓上伴動脈分布)所組成的內臟神經,對全身的臟器幾乎有雙重支配作用,兩者互相抵抗,而又互相協(xié)調,共同維持全身臟腑和軀干四肢的正常運動。
    從耳廓神經分布看出,耳廓與全身有密切聯(lián)系。從耳廓神經分布的顯微觀察,更可以看出耳廓和神經系統(tǒng)有密切聯(lián)系。神經進入耳廓后,從表皮至軟骨膜中會有各種神經感受器:游離叢狀感覺神經末梢、毛囊神經感覺末梢及環(huán)層小體;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有單純型和復雜型叢狀感覺神經末梢、高爾基型腱器官、露菲尼樣末梢及肌梭。由于耳廓含有淺層和深層感受器,在耳穴治療中如手法行針、耳穴按壓、電脈沖、激光、磁力線等不同刺激方法出現(xiàn)的“得氣”,可能是興奮了多種感覺器尤其是痛覺感覺器,接受和傳遞各種感覺沖動匯集到三叉神經脊束核。然后,由該核傳遞沖動至腦干的網狀結構,從而對各種內臟活動和各種感覺機能的調節(jié)起到重要的影響。
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1.耳輪穴位
(1)耳中:    在耳輪腳處,即耳輪1區(qū)。主治呃逆,蕁麻疹,皮膚瘙癢,咯血。
(2)直腸:    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即耳輪2區(qū)。主治便秘,腹瀉,脫肛,痔瘡。
(3)尿道:    在直腸上方的耳輪處,即耳輪3區(qū)。主治尿頻,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    在對耳輪下腳前方的耳輪處,即耳輪4區(qū)。主治睪丸炎,附睪炎,陰道炎,外陰瘙癢。
(5)肛門:    三角窩前方的耳輪處,即耳輪5區(qū)。主治痔瘡,肛裂。
(6)耳尖:    在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即耳輪6、7區(qū)交界處。主治發(fā)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痛癥,風疹,失眠。
(7)結節(jié):    在耳輪結節(jié)處,即耳輪8區(qū)。主治頭暈,頭痛,高血壓。
(8)輪1:    在耳輪結節(jié)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9區(qū)。主治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
(9)輪2:    在輪l區(qū)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10區(qū)。主治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
(10)輪3:    在輪2區(qū)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11區(qū)。主治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
(11)輪4:    在輪3區(qū)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12區(qū)。主治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
2.耳舟穴位
(1)指:    在耳舟上方處,即耳舟1區(qū)。主治甲溝炎,手指疼痛和麻木。
(2)腕:    在指區(qū)的下方處、即耳舟2區(qū)。主治腕部疼痛。
(3)風溪:    在耳輪結節(jié)前方,指區(qū)與腕區(qū)之間,即耳舟l、2區(qū)交界處。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過敏性鼻炎,哮喘。
(4)肘:    在腕區(qū)的下方處,即耳舟3區(qū)。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在肘區(qū)的下方處,即耳舟4、5區(qū)。主治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部疼痛。
(6)鎖骨:    在肩區(qū)的下方處,即耳舟6區(qū)。主治肩關節(jié)周圍炎。
3.對耳輪穴位
(1)跟:    在對耳輪上腳前上部,即對耳輪l區(qū)。主治足跟痛。
(2)趾:    在耳尖下方的對耳輪上腳后上部,即對耳輪2區(qū)。主治甲溝炎,足趾部疼痛麻木。
(3)踝:    在趾、跟區(qū)下方處,即對耳輪3區(qū)。主治踝關節(jié)扭傷,踝關節(jié)炎。
(4)膝:    在對耳輪上腳中1/3處,即對耳輪4區(qū)。主治膝關節(jié)腫痛。
(5)筋:    在對耳輪上腳下l/3處,即對耳輪5區(qū)。主治筋關節(jié)疼痛,坐骨神經痛,腰骶部疼痛。
(6)坐骨神經:    在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即對耳輪6區(qū)。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7)交感:    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緣相交處,即對耳輪6區(qū)前端。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腎絞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悸、多汗、失眠等。
(8)臀:    在對耳輪下腳的后1/3處,即對耳輪7區(qū)。主治坐骨神經痛,臀部疼痛。
(9)腹:    在對耳輪體前部上2/5處,即對耳輪8區(qū)。主治腹痛,腹脹,腹瀉,急性腰扭傷,痛經,產后宮縮痛。
(10)腰骶椎:    在腹區(qū)后方,即對耳輪9區(qū)。主治腰骶部疼痛。
(11)胸:    在對耳輪體前部中2/5處,即對耳輪10區(qū)。主治胸脅疼痛,胸悶,乳,乳少。
(12)胸椎:    在胸區(qū)后方,即對耳輪11區(qū)。主治胸脅疼痛,經前乳房脹痛、產后乳少,乳癰。
(13)頸:    在對耳輪體前部下1/5處,即對耳輪12區(qū)。主治落枕,頸項強痛。
(14)頸椎:    在頸區(qū)后方,即對耳輪13區(qū)。主治落枕,頸椎病。
4.三角窩穴位
(1)角窩上:    在三角窩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窩1區(qū)。主治高血壓。
(2)內生殖器:    在三角窩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窩2區(qū)。主治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遺精,陽痿,早泄。
(3)角窩中:    在三角窩中1/3處,即三角窩3區(qū)。主治哮喘,咳嗽,肝炎。
(4)神門:    在三角窩后l/3的上部,即三角窩4區(qū)。主治失眠,多夢.各種痛癥,咳嗽,哮喘,眩暈,高血壓,過敏性疾病,戒斷綜合征。
(5)盆腔:    在三角窩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窩5區(qū)。主治盆腔炎,附件炎。
5.耳屏穴位
(1)上屏:    在耳屏外側面上l/2處,即耳屏l區(qū)。主治咽炎,單純性肥胖癥。
(2)下屏:    在耳屏外側面下1/2處,即耳屏2區(qū)。主治鼻炎,單純性肥胖癥。
(3)外耳:    在屏上切跡前方近耳輪部,即耳屏1區(qū)上緣處。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鳴
(4)屏尖;在耳屏游離緣上部尖端、即耳屏1區(qū)后緣處。主治發(fā)熱,牙痛,腮腺炎,咽炎,扁桃體炎,結膜炎。
(5)外鼻:    在耳屏外側面中部,即耳屏1、2區(qū)之間。主治鼻療,鼻部痤瘡,鼻炎。
(6)腎上腺:    在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即耳屏2區(qū)后緣處。主治低血壓,風濕性關節(jié)炎,腮腺炎,間日瘧,鏈霉素中毒性眩暈,哮喘,休克,鼻炎,急性結膜炎,咽炎,過敏性皮膚病等。
(7)咽喉:    在耳屏內側面上1/2處,即耳屏3區(qū)。主治聲音嘶啞,咽炎,扁桃體炎。
(8)內鼻:    在耳屏內側面下1/2處,即耳屏4區(qū)。主治鼻炎,副鼻竇炎,鼻血,
(9)屏間前:    在屏間切跡前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屏2區(qū)下緣處。主治眼病。
6.對耳屏穴位
(1)額:    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前部,即對耳屏1區(qū)。主治額竇炎,頭痛,頭暈,失眠,多夢。
(2)屏間后:    在屏間切跡后方,對耳屏前下部,即對耳屏l區(qū)下緣處。主治眼病。
(3)顳:    在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即對耳屏2區(qū)。主治偏頭痛。
(4)枕:    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后部,即對耳屏3區(qū)。主治頭痛,眩暈,哮喘,癲癇,神經衰弱。
(5)皮質下:    在對耳屏內側面,即對耳屏4區(qū)。主治痛癥,間日瘧,神經衰弱,假性近視,胃潰瘍,腹瀉,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6)對屏尖:    在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即對耳屏l、2、4區(qū)交點處。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膚瘙癢,睪丸炎,附睪炎。
(7)緣中:    在對耳屏游離緣上,對屏尖與輪屏切跡之中點處,即對耳屏2、3、4區(qū)交點處。主治遺尿,內耳眩暈癥,功能性子宮出血。
(8)腦干:    在輪屏切跡處,即對耳屏3、4區(qū)之間。主治頭痛,眩暈,假性近視。
7.耳甲穴位
(1)口:    在耳輪腳下方前1/3處.即耳甲1區(qū)。主治面癱,口腔炎,膽囊炎,膽石癥,戒斷綜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    在耳輪腳下方中1/3處,即耳甲2區(qū)。主治食道炎,食道痙孿。
(3) 賁門;在耳輪腳下方后1/3處,即耳甲3區(qū)。主治賁門痙攣,神經性嘔吐。
(4)胃:    耳輪腳消失處,即耳甲4區(qū)。主治胃炎,胃潰瘍,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惡心嘔吐。
(5)十二指腸:    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后1/3處,即耳甲5區(qū)。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膽石癥,幽門痙攣,胺脹,腹瀉,腹痛。
(6)小腸:    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中1/3處,即耳甲6區(qū)。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7)大腸:    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前1/3處,即耳甲7區(qū)。主治腹瀉,便秘,痢疾,咳嗽,痤瘡。
(8)闌尾:    在小腸區(qū)與大腸區(qū)之間,即耳甲6、7區(qū)交界處。主治單純性闌尾炎,腹瀉,腹痛。
(9)艇角:    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前部,即耳甲8區(qū)。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
(10)膀胱:    在對耳輪下腳下方中部,即耳甲9區(qū)。主治膀胱炎,遺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經痛,后頭痛。
(11)腎:    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后部,即耳甲10區(qū)。主治腰痛,耳鳴,神經衰弱,水腫,
哮喘,遺尿癥,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早泄,眼病,五更瀉。
(12)輸尿管:    在腎區(qū)與膀胱區(qū)之間,即耳甲9、10區(qū)交界處。主治輸尿管結石絞痛。
(13)胰膽:    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2區(qū)。主治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偏頭痛,帶狀瘡疹,中耳炎,耳鳴,聽力減退,胰腺炎,口苦,脅痛。
(14)肝:    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區(qū)。主治脅痛,眩暈,經前期緊張癥,月經不
調,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病,假性近視、單純性青光眼,目赤腫痛。
(15)艇中;在小腸區(qū)與腎區(qū)之間,即耳甲6、10區(qū)交界處。主治腹痛,腹脹,腮腺炎。
(16)脾:    在BD線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區(qū)。主治腹脹,腹瀉,便秘,食
欲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過多,內耳眩暈癥,水腫,痞證,內臟下垂,失眠。
(17)心: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處,即耳甲15區(qū)。主治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無
脈癥,自汗盜汗,癔病,口舌生瘡,心悸怔仲,失眠,健忘。
(18)氣管:    在心區(qū)與外耳門之間,即耳甲16區(qū)。主治咳嗽,氣喘,急慢性咽炎。
(19)肺:    在心、氣管區(qū)周圍處,即耳甲14區(qū)。主治咳喘,胸悶,聲音嘶啞,痤瘡,皮
膚瘙癢,蕁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斷綜合征,自汗盜汗,鼻炎。
(20)三焦:    在外耳門后下方,肺與內分泌區(qū)之間,即耳甲17區(qū)。主治便秘,皮膚,水腫,耳鳴,耳聾,糖尿病。
(21)內分泌:    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區(qū)。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痤瘡,間日瘧,糖尿病。
8.耳垂穴位
(1)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區(qū)。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2)舌: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區(qū)。主治舌炎,口腔炎。
(3)頜:    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區(qū)。主治牙痛,顳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癥。
(4)垂前: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區(qū)。主治神經衰弱,牙痛。
(5)眼:    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區(qū)。主治假性近視,目赤腫痛,迎風流淚。
(6)內耳:    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區(qū)。主治內耳眩暈癥,耳鳴,聽力減退。
(7)面頰:    在耳垂正面,眼區(qū)與內耳區(qū)之間,即耳垂5、6區(qū)交界處。主治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痤瘡,扁平疣。
(8)扁桃體: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7、8、9區(qū)。主治扁桃體炎,咽炎。
9.耳背穴位
(1)耳背心:    在耳背上部,即耳背l區(qū)。主治心悸,失眠,多夢。
(2)耳背肺;在耳背中內部,即耳背2區(qū)。主治咳喘,皮膚瘙癢。
(3)耳背脾:    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區(qū)。主治胃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瀉。
(4)耳背肝:    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區(qū)。主治膽囊炎,膽石癥,脅痛。
(5)耳背腎:    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區(qū)。主治頭痛,眩暈,神經衰弱。
(6)耳背溝:    在對耳輪溝和對耳輪上、下腳溝處。主治高血壓病,皮膚瘙癢。
10.耳根穴位
(1)上耳根:    在耳根最上處。主治鼻衄.哮喘。
(2)耳迷根:    在耳輪腳后溝的耳根處。主治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鼻炎,心動過速,腹痛,腹瀉。
(3)下耳根:    在耳根最下處。主治低血壓,下肢癱瘓。
處方示例
(1)胃痛:主穴:胃、脾、交感、神門。配穴:胰膽、肝。
(2)惡心嘔吐:主穴:胃、神門、交感、皮質下、耳中。
(3)心律失常:主穴:心、交感、神門。配穴:皮質下、內分泌。
(4)哮喘:主穴:肺、腎上腺、交感。配穴:神門、內分泌、氣管、腎、大腸。
(5)失眠:主穴;神門、內分泌、心、皮質下。配穴:胃、脾、肝、腎、胰膽。
(6)頭痛:主穴:神門、枕、顳、額、皮質下、頸椎。配穴:肝、腎、心、交感。
(7)坐骨神經痛:主穴:坐骨神經、神門。配穴:臀、胰膽、膀骯。
(8)蕁麻疹:主穴:肺、腎上腺、風溪、耳中。配穴:神門、脾、肝。
(9)痤瘡:主穴:耳尖、內分泌、肺、脾、腎上腺、面頰。配穴;心、大腸、神門。
(10)痛經:主穴:內生殖器、內分泌、神門。配穴:肝、腎、皮質下、交感。
(11)近視眼:主穴:眼、肝、脾、腎。配穴:屏間前、屏間后。
(12)內耳眩暈癥;主穴:內耳、外耳、腎、肝、胰膽、腦干。配穴:枕、皮質下、神門、三焦。
(13)急性結膜炎:主穴;耳尖、眼、肝。配穴:屏間前、屏間后。
(14)暈車:主穴:胃、內耳、賁門、腎上腺。配穴:枕、脾、神門。
(15)戒煙:取穴:神門、肺、胃、口。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0:28 編輯 zxtf.net.cn]
-----------重要耳穴的作用

耳中——解痙降逆,止呃止嘔,理血祛風
耳尖——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涼血止癢,消腫止痛
風溪——抗過敏,活血祛風,止癢,止咳平喘
交感——調節(jié)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緩解平滑肌痙攣和調節(jié)血管舒縮,對內臟器官有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
神門——鎮(zhèn)靜安神,解痙止痛,消炎止癢,抗過敏,降血壓
內生殖器——補腎益精,調經止帶,消炎止痛
腎上腺——能調節(jié)腎上腺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功能,具有收縮或舒張血管,
抗過敏,抗休克,抗感染,抗風濕,興奮呼吸中樞,止咳止喘,消炎消腫的作用
皮質下——有調節(jié)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的功能,具有益腦安神,消炎止痛,止呃止嘔蘇厥救脫的作用
心——有調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具有寧心安神,調和營血,清泄心火的作用
肺——行氣活血,止咳平喘,祛風止癢,利水通便
內分泌——調節(jié)內分泌系統(tǒng)各器官的功能,具有抗過敏,抗風濕,活血通絡,并促進機體排泄、吸收及代謝的作用
胃——和胃降逆,解痙止痛
腎——補腎益精,通利水道,明目聰耳,扶正抗衰
降壓溝——平肝熄風,涼血祛風,降壓止癢

耳穴生理良導點:
內生殖器、艇角、大腸、膀胱、食道、賁門、內分泌、鎖骨、肩
-----------
(科普導讀)                                 耳穴魔法DIY      健康之家   2006年第9期
    
  成全瘦身“白日夢”
    
  
  管住嘴巴
  點穴:丘腦、饑點、渴點、脾、胃

  “剪”掉“蝴蝶袖”
  
  點穴:肺、心、內分泌、神門、肩、腎上腺
    
  
  撫平“小肚脯”
  點穴:臀、腹、肺、腹水點、大腸、小腸、三焦
  
  
  眼睛“真是明”
     
  點穴:眼、心、肝、腎、神門
    
  抵御腰頸勞損
  
  
  
  點穴:頸椎區(qū)、肝、腎、神門、腰椎區(qū)、臀、坐骨神經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8:06 編輯 zxtf.net.cn/kuaiji/]
-----------部分耳穴的資料(書籍和視頻)已經上傳至 G寶盤,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下載: http://zhouxl21.gbaopan。com/
推薦資料:
耳針研究
中國耳針學
耳壓療法
耳穴刺血
耳針取穴原則和探測方法(視頻)
耳針處方舉例(視頻)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9 17:10 編輯 www.med126.com]
-----------(文獻導讀)                                 試論耳穴取穴的優(yōu)選原則   杜昌華  中國針灸->1999年第9期


  中國耳穴系統(tǒng)和法國諾吉耳穴系統(tǒng)其圖形同中有異,兩大耳穴系統(tǒng)在實踐中均有較好的療效,因而無法判斷哪一個系統(tǒng)更為正確。近年來新耳穴的發(fā)現(xiàn)如雨后春筍,據有人統(tǒng)計,1972年耳穴名稱已達284個,加上以后發(fā)表的穴名已逾千數(shù),小小的耳廓似已穴滿為患,頗令臨床家望耳興嘆。
  筆者認為正確運用以生物全息律為依據的耳穴分布的全新規(guī)律,掌握好耳穴的“全息胚級”、“全息相關度”和“全息質”是耳穴取穴的重要優(yōu)選原則。
  (1)全息胚級一個生物體在功能或結構上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的邊界的相對獨立部分,當時曾稱之為“全息元”,即后來之“全息胚”。全息胚與整體、全息胚與全息胚之間,具有如上所述的全息相關程度稱為“全息相關度”或簡稱“全息度”。生物體是一個大系統(tǒng),構成整體的全息胚分屬于不同的層次,大全息胚包含著小全息胚,層次我們用級來表示,整體以下的全息胚的級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稱為第1級、第2級,……,第n級,……。全息胚的級越高(n越小),全息胚與整體的聯(lián)系就越密切,全息胚與整體的全息相關度就越大,整體各部位在這樣的全息胚可以有較精確的縮影定位。全息胚的級越低(n越大),全息胚的獨立性越大,全息胚與整體的全息相關度就越小,整體各部位在這樣的全息胚上就不能有精確的縮影定位。
  (2)全息相關度 根據全息胚級原理,在運用耳穴分布規(guī)律時應優(yōu)選全息胚級較高的耳廓穴位或微經絡。因為整體各部位的耳廓穴位分布、微經絡及全息對稱,較之耳廓的組成部分中的穴位分布、微經絡及全息對稱有較精確的縮影定位,也即全息相關度大。這樣我們就不會在各級全息胚的穴位、微經絡及全息對稱相互交織的迷宮中無所適從,舉棋難定,而能胸有成竹、執(zhí)簡馭繁地優(yōu)選穴位了。
  (3)全息質 全息質是全息胚與整體,全息胚與全息胚之間全息相關的內容。全息質相關內容相同,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中醫(yī)認為“腎”開竊于耳,而腎陰腎陽又是元陰元陽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療效高應用廣的特點。耳穴中的腎、腎上腺、內分泌、睪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醫(yī)腎的內涵,因此這些穴位與中醫(yī)“腎”的全息質較高。以卵巢穴為例,盆腔分布在三角窩,以三角窩為全息胚的卵巢穴就較之耳廓其它組成部分為全息胚的卵巢穴位全息質更高。有的放矢地選用全息質較高的穴位,可以大大提高療效。
  由于以生物全息律為依據的耳穴分布全新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大量全息胚級較低、全息相關度小的穴位很難再以新穴形式出現(xiàn),這就為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的順利實施,從根本上掃清障礙。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是中國針灸學會“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受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區(qū)辦事處的委托,根據我國對耳穴的研究和實際應用情況,并參閱了英、法、德、日文獻,選取了臨床常用的、療效好的、不能為其它穴位所代替的耳穴,并兼顧不同語種的人都易于掌握的原則,制定了本方案”。由于以生物全息律為依據的耳穴分布全新規(guī)律的揭示,將使經絡、臟象學說及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在耳穴的研究中得以科學而合理的運用。
  (4)耳穴與經絡、臟象學說 在經絡與臟象學說方面,如睪丸有病變,往往在肝區(qū)出現(xiàn)一個明顯的信號。這種現(xiàn)象不能誤認為是肝臟發(fā)生病變。從肝經循行路線“……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就能合理地解釋這中現(xiàn)象。與此同時還可以出現(xiàn)在低一級全息胚中眾多的信號,很可能是低一級全息胚中的肝區(qū)。骨折患者在腎穴有陽性反應,在耳廓組成部分眾多的腎穴也有陽性反應。這與臟象學說中“腎主骨”的理論有關。
  (5)耳穴與現(xiàn)代醫(yī)學 在現(xiàn)代醫(yī)學方面,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對一種疾病考慮其發(fā)病的因素,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病理變化,神經的支配及內分泌的變化都是十分重視的。如十二指腸潰瘍病在耳廓上的反應,主要以消化系統(tǒng)為主,強信號集中在十二指腸。除此之外,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十二指腸潰瘍與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有關,所以皮質下常出現(xiàn)陽性信號,多為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胃泌素增加,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而在測試交感、神門穴信號反應較強,由于疼痛的反射,而在肩、背、腰等穴也會出現(xiàn)陽性反應。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病取穴時應綜合考慮,更重要的還要從全息度和全息質的角度優(yōu)選穴位,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總之,正確運用上述優(yōu)選原則并指導經絡、臟象學說及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優(yōu)選取穴,制定診治方案就能大大提高臨床療效。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1:57 編輯 www.med126.com]
-----------(文獻導讀)    管遵信耳郭視診診斷特點  湯曉云 云武  中國針灸->2000年第11期  

  耳郭視診又稱耳郭望診,是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耳郭和耳穴的變化,根據耳穴的變形、變色等陽性反應來進行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如《靈樞·師傳》篇說:"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靈樞·論疾診尺》篇曰:"耳聞青筋起者,掣痛",《靈樞·衛(wèi)氣失!吩:"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導師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耳郭視診,結合臨床表現(xiàn),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方法診斷疾病,施治時又以視診所見的陽性反應為具體部位,為明確診斷、了解疾病的性質、提高耳針療效提供了客觀依據。
  
  1 耳穴陽性反應的類型與性質
  導師提出耳穴陽性反應的類型不外乎變色、變形、丘疹、血管充盈與脫屑五類。
  1.1 變色 指耳穴的顏色不同于周圍耳郭的膚色。常見的變色有鮮紅、暗紅、蒼白、晦暗,表現(xiàn)為點狀或片狀改變。一般說來,急性熱癥、急性炎癥、急性扭傷等實證、熱證、急證其相應耳穴上多呈現(xiàn)出鮮紅色點狀或片狀改變。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耳穴氣管與肺之間可見鮮紅色片狀改變,針刺該點,適度放血可起到退熱消炎之作用;再如急性腰扭傷在耳穴的腰骶椎可見點狀或片狀鮮紅色陽性反應,針刺該點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亞急性熱癥、慢性炎癥、心血管疾病等熱壅瘀阻的病癥其相應的耳穴多呈現(xiàn)暗紅色。如熱壅瘀阻型高血壓患者在耳穴心、結節(jié)、耳背溝可見暗紅色陽性反應,該陽性點點刺放血適量可起到降壓的作用。慢性虛損性疾病的相應耳穴多呈現(xiàn)出蒼白樣改變。如慢性胃炎患者在耳穴胃、脾可見蒼白樣變化,針刺該點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之作用。而惡性腫瘤患者除在耳穴腫瘤Ⅰ、Ⅱ區(qū)有晦暗變化外,在內臟器官的相應耳穴上也表現(xiàn)為晦暗無華。例如肝癌患者除在耳穴腫瘤Ⅰ、Ⅱ區(qū)有片狀晦暗帶以外,在耳穴肝區(qū)也可發(fā)現(xiàn)晦暗變化。
  1.2 變形 指患病臟腑的相應耳穴發(fā)生形狀的改變。常見的變形有隆起、凹陷兩種,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隆起、點狀或圓形狀凹陷、條索狀隆起、條索狀凹陷等。一般說來,增生性疾病、包塊、腫瘤、手術疤痕等在相應的耳穴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或條索狀隆起。例如頸椎骨質增生患者的耳穴頸椎可見結節(jié)狀或條索狀隆起,觸之應手,針刺該部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再如乳腺包塊患者的耳穴胸椎(曾用名為乳腺)可見結節(jié)狀或點狀隆起,觸之應手。而慢性虛損性疾病的相應耳穴表現(xiàn)為凹陷,例如肺癌患者的耳穴肺區(qū)可見不同程度的凹陷反應。
  1.3 丘疹 指患病臟腑的相應耳穴有沙粒狀隆起,形似丘疹,常見的有水皰樣丘疹、白色丘疹、丘疹樣紅暈三種。丘疹一般見于婦科疾病、腸道疾病、泌尿系疾病,濕邪阻遏氣機者多表現(xiàn)為水皰樣丘疹;風熱、濕熱者多表現(xiàn)為丘疹樣紅暈;虛癥、寒癥多表現(xiàn)為白色丘疹。例如,急性盆腔炎患者耳穴內生殖器區(qū)可見丘疹樣紅暈,而慢性腎炎患者的耳穴腎區(qū)可見白色丘疹。
  1.4 血管充盈 指耳穴部位的血管過于充盈或擴張,多見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血管瘤等,如冠心病并高血壓患者的耳穴心、耳背溝血管充盈,在充盈的血管點刺放血數(shù)滴可緩解冠心病的癥狀,降低血壓。
  1.5 脫屑 耳穴部位產生脫屑,多為白色糠皮樣皮屑,不易擦去,脫屑多見于各種皮膚病,更年期綜合征、便秘等。
  
  2 耳穴陽性反應的規(guī)律
  疾病在耳郭上產生陽性反應,雖然有"一病多穴反應"和"一穴反應多病"的復雜情況,但導師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陽性反應的產生,在復雜的現(xiàn)象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對指導臨床有著重要意義。
  2.1 耳穴陽性反應的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類似:疾病所具有的性質征象在相應的耳穴上也能找到與其性質征象相類似的陽性反應,導師這一理論的提出為耳穴診斷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據,對耳穴診斷疾病時"定性"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導師指出炎癥常具有紅腫、浸潤、光澤等征象,其相應的耳穴也表現(xiàn)為紅色、光澤;慢性肥厚性胃炎、胃壁增厚,耳穴胃區(qū)也呈現(xiàn)出皮膚增厚、色白;再如皮膚病、脂溢性皮炎,在脫皮的同時,具有大量油脂外溢,耳穴也呈糠皮樣脫屑、油潤;又如骨質增生疾病以增生為主要表現(xiàn),在耳穴上也表現(xiàn)為隆起樣改變。
  2.2 耳穴陽性反應的位置與患病臟腑的位置相一致:耳郭被認為是一個獨特的能以局部反映整體信息的微觀世界,也就是說耳郭是反應人體疾病信息的一個窗口,通過耳郭這一窗口可以了解機體內部臟腑器官的病理改變,導師通過大量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耳穴陽性反應的位置與患病臟腑的位置相一致,通過觀察耳郭某一穴位的變化來推斷該穴所屬臟器的病理改變,如耳穴胃出現(xiàn)陽性反應,可推斷有胃病存在的可能;而耳穴內生殖器出現(xiàn)陽性反應,在女性便可推測患者患有婦科疾病,說明有些疾病在患者自覺癥狀出現(xiàn)之前,以及一般檢查尚未發(fā)現(xiàn)異常時,即可在耳郭上表現(xiàn)出來。許多疾病的早期診斷對療效和預后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發(fā)現(xiàn),為早期手術提供了可能性,避免疾病發(fā)展到不可逆轉的程度,導師這一理論對耳穴診斷疾病時定位提供了依據。
  2.3 耳穴陽性反應多與中醫(yī)臟象理論相符合:臨床中耳穴陽性反應是中醫(yī)臟象學說的又一佐證,如目疾在肝穴見到陽性反應,皮膚病在肺穴見到反應,失眠在心穴出現(xiàn)陽性反應,消化不良可在脾穴見到反應,水腫者可在腎穴見到陽性反應,這些均進一步證明"肝開竅于目"、"肺主皮毛"、"心主神明"、"脾主運化"、"腎主水"等中醫(yī)臟象理論的科學性。導師指出,臨證中可根據耳穴陽性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以及中醫(yī)臟象理論協(xié)助診斷,擬定耳穴施治處方,從而提高臨床有效率。
  2.4 耳穴陽性反應可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而變化:當人體的組織、器官、臟腑發(fā)生疾病時,在耳郭的相應部位上,便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陽性反應,這些陽性反應的性質不僅與疾病的性質相類似,而且可隨著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而變化,換言之,疾病不是一成不變的,疾病在耳穴上的反應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通過觀察耳穴各階段的變化,可粗略推斷疾病的演變情況。當然,耳穴診斷具有相對性,臨證中不可刻板硬套,亂下診斷,當結合四診,綜合分析。
  
  3 結語
  管遵信導師認為耳郭視診的核心是視其耳、觀其變、辨虛實、定病位、巧施術。臨證中導師在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重視耳郭視診,將耳郭視診所獲資料與中醫(yī)四診合參,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技術,綜合分析,明確診斷。因此,耳郭視診可作為臨床診斷的一種輔助方法加以推廣、應用。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