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產褥期感染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產褥期感染

  
疾病名稱(英文) puerperal infection
拚音 CHANRUJIGANRAN
別名 產褥熱,中醫(yī):產后發(fā)熱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產褥期疾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產褥感染是指產后的生殖器官感染,又稱產褥熱,乃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出之一。產褥期發(fā)熱可由非生殖道原因引起,如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但絕大多數系產褥感染。
中醫(yī)釋名 以產褥期出現發(fā)熱為主癥,或伴其他癥狀的產后疾病。
西醫(yī)病因 產褥感染常見的致病菌主要有:需氧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厭氧性鏈球菌、脆弱類桿菌、葡萄球菌等,少數由產氣莢膜桿菌等引起。由于分娩所造成的生殖道損傷,使其自身防御機能受到破壞,往往容易造成致病菌的感染,尤其機體在貧血或抵抗力降低時,更易引起本病的發(fā)生。
中醫(yī)病因
季節(jié)
地區(qū)
人群
強度與傳播 產褥感染大多為需氧菌與厭氧菌混合感染,主要病原菌有厭氧性鏈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厭氧革蘭陰性桿菌、產氣莢膜桿菌、淋病雙球菌等。 感染由產婦體內原有的細菌引起(源自生殖道內外的寄生菌、鄰近或遠處感染病灶),稱為自身感染,感染由外界病原菌進入產道引起,稱為外來感染。例如醫(yī)護人員在進行檢查、接生、手術時不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所用器械消毒不嚴;帶菌的塵埃或飛沫;臨近預產期性交;產后衛(wèi)生習慣差等均可直接或間接傳播感染。 分娩時胎兒通過產道造成的損傷以及子宮內膜的胎盤剝離面是致病菌侵入的門戶。致病菌不斷繁殖引起局部充血水腫.大量白細胞浸潤及組織壞死。感染可局限于原處,也可直接向四周曼延或經血循環(huán)、淋巴管或沿粘膜表面擴散。
發(fā)病率 本病的發(fā)病率約占產婦的1~7.2%。其概念與多年來沿用的產褥病率不同,后者包括產褥感染,同時還包括其它部位的感染,如泌尿道、呼吸道、乳腺等。
發(fā)病機理 正常孕婦陰道和宮頸內寄生著大量細菌,包括某些條件致病菌,菌叢因人而異,因分娩而變。此外,尚可能有念珠菌,衣原體和支原體。產褥期陰道的生態(tài)極為復雜,有大量需氧菌和厭氧菌寄生,厭氧菌更占優(yōu)勢。一般健康狀況差,如貧血、營養(yǎng)不良、慢性;妊娠后期性交、不注意衛(wèi)生;胎膜早破;產前、產時多次陰道操作;產道損傷;產后出血等皆削弱產婦生殖道和全身性防御能力,有利于細菌的入侵和繁殖,從而誘發(fā)產褥感染。
中醫(yī)病機 產褥感染的病因有多種,其中因產時失當,直接損傷了陰戶、陰道及子宮,加之產后調護不周,攝生失常,一旦感染邪毒,便可經由破損之處內侵入里,以迅速波于胞宮及沖任二脈,阻滯經脈氣血,瘀而化熱,為產后發(fā)熱的重要原因。產褥感染所致的諸證即屬此類,是產后發(fā)熱中病勢最重者。多表現為正邪激烈交爭之高熱,極易傳入營血或內陷心包,是產科急重癥。產后發(fā)熱多因產后感染邪毒,或因血虛、血瘀,或因外感等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本病主要表現為產后發(fā)熱,由感染邪毒所致,故多為高熱熾盛、持續(xù)難退,同時伴有腹痛或惡露異常等癥,應根據發(fā)病的程度,伴有證候及感染部位深淺,按衛(wèi)氣營血辨證,對其熱入營血、熱入心包及脫證、厥證應及時救治。同時在治療中注意與其它類型的產后發(fā)熱,如產后感冒、痢疾、乳等所致的發(fā)熱進行鑒別。
1.瘀熱互結
主證:產后高熱寒戰(zhàn),伴小腹疼痛拒按,或陰戶紅腫而痛,惡露量多或量少,色紫暗如敗,或有臭味,煩躁口渴,大使燥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
分析:產后感染邪毒,入里化熱,瘀熱互結,正邪交爭,故見高熱寒戰(zhàn),腹痛;陰戶產時所傷,感染邪毒,故紅腫而痛;熱毒蘊于任帶,故見惡露量色異常,有臭味。余證及舌脈,均為熱在氣分之里實熱象。
2. 熱瘀成膿
主證:產后高熱汗出,持續(xù)不退,腹痛劇烈,拒按,可觸及包塊,惡露量少淋漓不暢,或見陰戶損傷,破損成膿,煩躁口渴,斑疹隱隱,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細而數。
分析:邪毒內侵,入里化熱,于陰戶、胞宮,胞脈等部位瘀結成膿,故外見有膿,內成包決;熱毒內入營血,熱勢深重,動血傷陰,故見斑疹隱隱,汗出煩躁,便結溲黃。舌脈均屬邪熱入里成膿,熱入營血之象。
西醫(yī)診斷標準 產褥感染診斷標準:
1.產后24h內體溫超過38℃或持續(xù)不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顯著增高,分類核左移,并有毒性顆粒。
2.會陰傷口紅腫壓痛及下腹痛。
3.下腹及子宮體壓痛,子宮復舊不良,惡露有臭味。
4.確定產褥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取宮腔分泌物做培養(yǎng)。
5.產后持續(xù)發(fā)熱,除外泌尿道、乳腺及上呼吸道感染,也診斷為產褥感染。

[附]參考標準(丁曼琳.婦產科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 178~179.)
1.發(fā)病時期為產褥期內。
2.以發(fā)熱、下腹疼痛、惡露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檢查時可見體溫升高,脈搏增快,下腹有壓痛,或有反跳痛、肌緊張。
3.婦科檢查:子宮大而軟,子宮及其周圍壓痛、活動不良,雙側附件區(qū)壓痛或觸及包塊。或于生殖道發(fā)現明顯感染病灶。
4.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20.0X10 9/L、中性粒細胞>0.80~0.85;核左移現象出現,并有中毒顆粒。
西醫(yī)診斷依據 診斷依據:根據分娩史、癥狀及體征,產褥感染的診斷一般不難。所有產后發(fā)熱均應初步視為產褥感染,如無確切證據不應輕易診斷為生殖道以外的疚病,諸如泌尿道、乳腺及呼吸道感染。疑似病例應盡可能作宮腔培養(yǎng)(包括需氧菌、厭氧菌)及藥物敏感試驗,并酌情作血培養(yǎng)。 1.分娩后24小時體溫達到或超過38C,或持續(xù)不恢復正常,或分娩24小時后至10大內,體溫相隔24小時有2次達到或超過38C,或發(fā)病即呈高熱,或高熱寒顫。 2.有明顯的生殖道感染,如熱入血室、盆腔炎等的癥狀和體征。 3.出現持續(xù)高熱、寒顫、譫妄、氣促、脈速,或昏迷、抽搐、休克時,已發(fā)展為流注。
發(fā)病
病史 由于本病是發(fā)生于產時或產褥期內的感染,因此凡有難產史,產程過長,手術產,分娩環(huán)境異常(如家庭接產,途中分娩),胎膜早破,以及產后出血等因素,均易引起產褥感染的發(fā)生。所以對上述病史的了解,有助于臨床診斷。
癥狀 1.發(fā)熱:一般出現在產后3~7天,會明、外陰、陰道、宮頸部位的感染者,發(fā)熱常不明顯。體溫多低于38℃,若會陰切口化膿,則體溫可明顯上升,甚至出現寒戰(zhàn);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時,體溫多可超過38℃;血栓性靜脈炎常有高熱,可達39℃;或反復寒戰(zhàn)高熱,引起彌漫性腹膜炎時,體溫可高達40℃。 2.腹痛:當感染波及到子宮、輸卵管、盆腔蜂窩組織或盆腔腹膜時,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從下腹部開始,逐漸可波及全腹。腹膜有炎癥時,疼痛往往劇烈并伴有惡心及嘔吐。 3.惡露異常:有輕度子宮內膜炎時,惡露可明顯增多,混濁有臭味,而重度子宮內膜炎時,惡露常不多,且無臭味。
體征 (1)會陰、陰道、子宮頸、剖宮產腹部傷門感染:會陰裂傷或會陰切開傷口感染時,局部疼痛,影響產婦活動,常不能取坐位,且可有低熱。會陰傷口紅腫、硬結、觸痛,常被縫線割裂或針孔處有膿液滲出?p線拆除后,傷口可能裂開,表面有膿液或壞死組織。陰道感染多見于助產手術造成創(chuàng)傷、第二產程延長引起軟組織挫傷及胎頭受壓導致組織缺血壞死、會陰炎上延等情況,偶爾可由紗布遺留引起。陰道炎時,陰道壁紅腫,有時局部形成潰瘍,嚴重者組織大片壞死,甚至形成尿瘺。深部感染可引起陰道周圍結締組織炎或盆腔蜂窩織炎,出現陰道疼痛、畏寒、發(fā)熱及排尿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后期有陰道粘連及疤痕形成,導致陰道狹窄或閉鎖。宮頸深度裂傷感染時,傷處紅腫、組織壞死并有膿液覆蓋。感染經淋巴管播散可引起盆腔蜂窩織炎及菌血癥。腹部傷口感染多為自身菌叢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一般在剖宮產手術2日后體溫升高,傷門疼痛,局部組織紅腫、壓痛。重者腹壁傷口全層裂開,組織壞死。
(2)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是最常見的產褥感染。病原菌由胎盤剝離面侵入。擴散到整個子宮蛻膜層,引起急性子宮內膜炎。炎癥常不同程度累反肌層而伴有子宮肌炎。臨床表現因產婦抵抗力的強弱和入侵細菌毒力的不同而有輕型和重型之分。①輕型:當產婦抵抗力較強而病原菌毒力較低(如厭氧性鏈球菌)時,炎癥多局限于子宮內膜層。內膜充血、水腫、白細胞浸潤,壞死,有大量膿性分泌物。于產后3—4日發(fā)熱(多不超過38.5℃),伴下腹隱痛,惡露量多,惡臭或無臭,子宮復舊延緩,宮底輕度壓痛、質較軟。炎癥如能及時控制,壞死的內膜組織將在數日內剝脫,癥狀也漸消失。②重型:若病原菌毒力強而產婦抵抗力弱,病原菌大量繁殖并迅速向宮旁組織、腹膜擴散,甚至出現菌血癥。子宮內膜炎癥反應較輕、壞此組織少,但全身癥狀嚴重,突然寒戰(zhàn)、高熱、頭痛、白細胞顯著增高。子宮復舊差,壓痛輕重不等,惡露不多,臭味可有可無。
(3)盆腔結締組織炎:由于宮內膜炎、子宮肌炎經淋巴擴散或子宮頸、陰道深度裂傷后感染直接蔓延引起,亦可繼發(fā)盆腔血栓性靜脈炎。炎癥可沿闊韌帶擴散,向外達骨盆側壁;向上經子宮角部達髂窩;向后達陰道直腸膈。產婦常在出現子宮內膜炎癥狀數日后,體溫持續(xù)上升,伴有寒戰(zhàn)、下腹疼痛及肛門墜脹。陰道檢查時,可發(fā)現子宮一側或雙側明顯增厚與觸痛,或有固定性腫塊。感染如限于一側,子宮可被推向對側;若在子宮周圍,則子宮被固定于盆腔中部,有時直腸陰道膈、直腸周圍組織及子宮骶骨韌帶等處都有炎癥浸潤,組織增厚、觸痛明顯。如病灶化膿,膿液常積聚在子宮直腸陷凹或髂窩,局部出現有波動感的包塊,觸痛明顯。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的病程有時可綿延數月之久,炎癥吸收后,常遺留一片疤痕。如已有膿腫形成則必須在引流后病情方能迅速好轉。膿腫一旦向腹腔破裂則引起暴發(fā)性彌漫性腹膜炎。
(4)輸卵管炎:產褥期間,感染從產道下段及子宮腔沿粘膜表面蔓延至輸卵管者少見,往住是感染沿淋巴管擴散引起盆腔結締組織炎及腹膜炎,累及輸卵管,引起輸卵管周圍炎。也有可能是輸卵管原有慢性炎癥的急性發(fā)作。急性輸卵管內膜炎可有漿液性或膿性滲出物積聚于管腔內而形成塊物。急性輸卵管周圍炎可與卵巢、大網膜、腸襻粘連形成炎塊,使傘端封閉,以致日后不孕。輸卵管炎的臨床癥狀與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相仿,而慢性輸卵管炎的急性發(fā)作多于產后8—9日起病,患者出現高熱及雙側下腹疼痛,檢查發(fā)現子宮兩側壓痛,可捫及增粗的輸卵管或形狀不規(guī)則的腫塊。
(5)腹膜炎:盆腔腹膜炎常由子宮內膜炎擴散至子宮壁全層,亦可繼發(fā)于盆腔結締組織炎及血栓性靜脈炎,故無臨床特征。盆腔腹膜炎進一步發(fā)展可致彌漫性腹膜炎。然而細菌亦可經淋巴管、血循環(huán)或直接傳播至腹腔。腹膜感染時,全身中毒癥狀加重,患者寒戰(zhàn)、高熱、體溫稽留于40℃左七,出現全腹持續(xù)性疼痛和嘔吐。脈細數、呼吸急促、腹部膨隆,有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顯著減弱。但因產婦腹壁松弛,肌緊張常不明顯。由于腹膜水腫、充血、有纖維素滲出,易引起臟器粘連,并形成局部膿腫。
(6)血栓性靜脈炎及膿毒血癥:盆腔血栓性靜脈炎,由宮壁胎盤附著面的血栓感染向上蔓延引起,大多為厭氧菌感染所致。血栓性靜脈炎的嚴重性在于化膿性栓子如進入血循環(huán)可引起膿毒血癥(pyemia),常并發(fā)感染性休克及遷徒性膿腫(以肺、腎多見)。產褥期血栓性靜脈炎主要有:①卵巢靜脈炎、盆腔內血栓性靜脈炎:最常累及卵巢靜脈,左側卵巢靜脈炎可擴展至腎靜脈,右側則可蔓延至下腔靜脈。于產后1—2周繼子宮內膜炎后,突然反覆寒戰(zhàn)和高熱,體溫波動于36—40℃之間。病程可持續(xù)數周。伴下腹持續(x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溝,或肋脊角。檢查下腹尚軟但有深壓痛,常局限于盆腔一側。子宮活動受限,移動子宮頸可引起患側疼痛,偶可捫及增粗、觸痛明顯的靜脈叢。②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系盆腔靜脈炎向下擴展所致或繼發(fā)于周圍結締組織炎癥。癥狀常在產后2—3周出現,患者寒戰(zhàn)、高熱。髂靜脈或服靜脈栓塞時,患側下肢因靜脈回流受阻而腫脹、疼痛、皮膚發(fā)白,皮溫升高稱為“股白腫”。有時可觸及硬索狀、壓痛的靜脈。小腿深靜脈栓塞時,出現腓腸肌及足底部疼痛和壓痛。血栓性靜脈炎的病程可持續(xù)很久,若并發(fā)膿毒血癥,預后不良,患者可死于全身衰竭。
體檢 婦科檢查:于會陰切口或裂傷處,可見紅腫、觸痛,或切口化膿、裂開。雙會診檢查,子宮可有明顯觸痛,大而軟,或輪廓不整,活動度不良,宮旁組織可有明顯觸痛,并有增厚感或觸及包塊,有膿腫形成時,腫塊可有波動感。
電診斷
影像診斷 B超檢查:可監(jiān)測子宮的大小及復舊情況,了解宮內有無殘留物,有膿腫形成時可探及一個或數個局限性液性暗區(qū),腹腔有積膿時,可探及大片液性暗區(qū)。胸部X線攝片:可發(fā)現肺栓塞,并排除肺部感染。
實驗室診斷 宮腔棉拭子標本細菌培養(yǎng):可找到致病細菌及確定種類。 血培養(yǎng):敗血癥或膿毒血癥患者可找到致病原。
血液 白細胞總數朗顯升高,超過20.0 X 10 9 /L,中性粒細胞增高,有核左移現象,并有中毒顆粒。可做宮腔分泌物或血培養(yǎng)以明確致病菌。血液檢查:有白細胞升高及左移現象,嚴重時白細胞中有感染中毒性顆粒。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yī)鑒別診斷 1.產褥期上呼吸道感染:可有發(fā)熱,但多以咽痛、頭痛、咳嗽、咯痰多為主要癥狀,下腹無壓痛,子宮復舊良好,惡露正常。
2.產后腎孟腎炎?捎邪l(fā)熱、寒戰(zhàn)、頭痛伴惡心嘔吐等,但多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腎區(qū)可有叩痛,導尿做細菌培養(yǎng),可有致病菌生長,尿液鏡檢可見到膿細胞。
3.乳腺炎:可有發(fā)熱,但同時多出現乳房腫痛、表皮發(fā)紅、壓痛、有膿腫形成時,局部可捫及波動感,或腋下淋巴結腫大。
4.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感染:于發(fā)熱的同時,可出現腹部切口紅腫,觸痛,或有膿性滲出物,嚴重者切口可裂開。
5.產后菌痢:發(fā)熱,伴有便次增多,膿血便,可有里急后重感,肛門灼熱,便常規(guī)檢查,鏡下可見到膿細胞。
中醫(yī)類證鑒別 1.乳癰發(fā)熱、蒸乳發(fā)熱:乳癰體溫升高,甚至高熱,乳房局部紅腫熱痛,甚至潰爛化膿;蒸乳發(fā)熱是在產后3~4天內泌乳期間有低熱,這種低熱會自然消失。
2.產后痢疾發(fā)熱:有發(fā)熱,但必出現里急后重,膿血樣大便,肛門灼熱等癥,大便化驗可見紅、白細胞。
3.產后小便淋痛發(fā)熱:有小便頻數而急,尿黃或赤,排尿艱澀、灼痛等癥,小便化驗見紅、白細胞。
4.產后腸癰發(fā)熱:有典型的轉移性右下腹痛,常伴惡心嘔葉,麥氏點壓痛及反跳痛。
5.產后瘧疾發(fā)熱:有典型的瘧疾熱型,產前有同樣的發(fā)熱史,血中可找到瘧原蟲,無生殖系統感染癥狀。
6.產褥中暑發(fā)熱:必在盛暑之際發(fā)病,無生殖系感染癥狀。
療效評定標準 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
2.好轉:癥狀體征減輕。
預后
并發(fā)癥
西醫(yī)治療 本病在治療上以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為主,對于有血栓性靜脈炎,或盆腔膿腫形成者,若經抗生素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
一、一般療法
產婦宜半臥位,以利于惡露的排出。飲食以富有營養(yǎng)且易消化的食物為宜;高熱病人應給予補充液體及物理降溫;貧血病人宜少量多次輸新鮮血;子宮復舊不良者,可適當給予宮縮劑;嚴重感染者,應注意補充電解質。
二、抗生素控制感染
應根據細菌培養(yǎng)結果及藥敏試驗選擇適當的抗生素,無試驗結果者,應首選廣譜抗生素,如青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應做到足量,并聯合用藥。如大劑量青霉素,或用氨芐青霉素,先鋒B等,同時給予0. 2%甲硝唑500m,每日1次靜脈點滴,或0.2%甲硝唑500ml,每日1次點滴,加慶大霉素8萬u,每日2次,肌肉注射等,此外,如林可霉素氯霉素。安滅菌、環(huán)丙沙星等均有一定療效。
三、皮質激素的應用
適當應用皮質激素可抑制炎癥反應,緩解中毒癥狀,以氫化可的松0.1,每日1次,靜脈滴注,但使用時間不宜過長。
四、局部感染灶的處理
一旦出現高熱持久不退,應考慮有膿腫形成。因此應仔細檢查生殖道,對外陰,陰道的膿腫可切開引流;切口裂開者,應予以清創(chuàng),經抗炎后可重新縫合;腹腔有膿腫者,必要時可開腹探查,或經后穹窿切開引流。
五、其它
出現血栓性靜脈炎者,可加用肝素治療,以肝素50mg,稀釋于葡萄糖液中,每6小時1次,靜脈滴注,連用10天,無效者,可考慮結扎卵巢靜脈或下腔靜脈。出現膿毒血癥及敗血癥者,應積極采取搶救措施,如輸血、補充液體,糾正電解質紊亂、抗感染、抗休克等。
中醫(yī)治療 本病的治療,應以清瀉熱毒為大法,同時注意病情傳變快,變化多的特點,以詳審其邪毒入里的部位,正邪盛衰的程度,以察其在衛(wèi)氣營血之變化,施以清營、涼血、逐瘀、排膿等法。加熱入心包或出現脫癥、厥證等,應緊急施以開竅醒神、益氣固脫、回陽救逆等法。本病以清泄熱毒為主要方法,對熱勢熾盛,熱人心包或厥脫等證,更應分清標本緩急,急治其標,以免耽誤病情。
一、辨證選方
1.瘀熱互結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方藥:五味消毒飲失笑散加味:蒲公英30g,地丁30g,銀花15g,天葵15g,野菊花15g,蒲黃15g,靈脂15g;生地15g,丹皮15g。惡露量少不暢者,加益母草25g,赤芍15g;腹痛重者,加元胡15g,白芍20g,炙甘草10g;惡露量多,有味者,加敗醬20g,紅藤30g;大使干者,加大黃10g。
2. 熱瘀成膠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排膿。
方藥:大黃牡丹皮湯合清營湯加減。牡丹皮20g,大黃15g,薏仁20g,冬瓜仁20g,芒硝10g,玄參15g,生地20g,金銀花20g,連翹15g,紅藤30g,敗醬20g,魚腥草20g。高熱不退,神昏譫語,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者,可以上方沖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二、專方驗方
1.地丁、公英各30g,金銀花、益母草各12g,連翹、黃柏當歸、仁、丹參各9g,每日1劑,水煎服,適用于治療產褥感染偏血瘀者。
2.金銀花、公英、地了、紅藤各20g,當歸、赤芍、丹參各15g,乳香、沒藥、元胡各10g,川芎5g,每日1劑,水煎服,適用于治療產褥感染伴腹痛較重者。
3.紅藤、敗醬草各30g,益母草、丹參各15g,靈脂、蒲黃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適用于治療產褥感染。
三、其它療法
(一)飲食療法
桃仁糖粥:桃仁10g,白蓮藕250g,紅糖適量。將桃仁去皮尖,蓮藕洗凈切片,加水500ml煮湯,加入紅糖,食藕飲場,每日一次。(二)灌腸療法:丹參、雞血藤各30g,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各20g。靈脂、蒲黃、元胡各15g,紅藤、金銀花、敗醬各25g,濃煎至200ml,每日 1次,保留灌腸。
(三)熏洗療法:金銀花、公英、大青葉各30g,地丁、連翹、魚腥草、紅藤各20g,十大功勞葉、龍膽草各15g,煎湯先熏后洗,適用于會陰切口感染化膿者。
(一)辨證論治:
1·邪毒熾盛證:產后寒戰(zhàn)高熱,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少或多,色紫黑有穢臭,心煩口渴,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數有力。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五味消毒飲合失笑散加減。
2·瘀阻胞宮證:產后發(fā)熱,惡露不下或所下甚少,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口燥而不欲飲,舌紫暗或有斑點,脈弦澀。活血化瘀。生化湯加減。
3·血虛內熱證:產后低熱纏綿,或暮熱夜涼,汗出,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養(yǎng)血清熱。圣愈湯加減。
中藥 1.西黃龍: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散結,活血止痛之作用,主治癰疽瘡瘍,適用于產褥感染,盆腔或生殖道有膿腫形成者,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紫雪丹:具有清熱解毒,止痙開竅之功效。主治熱病,高熱抽搐,神昏譫語,便秘尿赤者,每次1.5~3g,每日2次口服。
3.益母草膏:具有活血逐瘀之作用,主治產后瘀血腹痛、痛經、閉經等,可用于治療產后發(fā)熱伴有惡露排出不暢者,每次10g,每日2次口服。
4. 元胡止痛片:具有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癥。可用于治療產后發(fā)熱伴腹痛者,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
針灸 主穴: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極,曲池,關元,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每次可選4~5穴、交替使用。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一、以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輔以中藥提高療效,扶助正氣。
產褥感染屬產科急重癥,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可導致敗血癥,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應以中西醫(yī)結合,多種療法進行治療。抗生素的選用,一般以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結果為依據,或選用廣譜抗生素、不同抗菌譜的藥物聯合應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急性期應以靜脈給藥為主,首選青霉素800萬u 加生理鹽水500ml,日1次點滴。其它如先鋒霉素、安滅菌、環(huán)丙沙星等均可選用。同時配合中醫(yī)藥療法,以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代表方劑選用五味消毒飲,大黃牡丹皮湯,配合使用生化湯化裁。常用藥物如桃仁、紅花、益母草、丹皮、靈脂、蒲黃、公英、地丁、雙花、大青葉等,按照以上方法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療效更加理想。
二、手術前后的中醫(yī)藥治療,對提高療效意義重大。
如產得感染有局部膿腫形成時,如膿腫較大,高熱不退者,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時,應考慮切開排膿并引流,或開腹探查清除病灶。其手術前后,中藥的配合使用,有很大作用。術前應用清熱解毒,消瘀排膿之劑,如大黃、丹皮、薏苡仁、敗醬、公英、地丁、雙花、連翹、紅藤、魚腥草等,常可使膿腫局限、縮小,從而有利于手術的徹底及防止炎癥擴散。術后繼續(xù)使用清解熱毒,扶助正氣之劑,以提高機體抵抗能力,促進炎癥的徹底消退。

1·半臥位,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補充水分,物理降溫。
2·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據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針對性選擇抗生素,以敏感、足量、聯用、徹底為原則。可選用青霉素類、氨基糖甙類、甲硝唑、林可霉素、頭孢菌素類等。
3·針灸療法:針刺合谷、大椎、曲池、風池,用瀉法;或針刺中脘、足三里,內關、曲池,用瀉法。
4.中成藥
(1)清開靈注射液,2ml/次,3次/日,肌注;或20~40ml/日,稀釋于10%葡萄糖液200ml中靜滴。
(2)婦科干金片,或川心蓮片,6片/次,4次/日,口服。
、(3)柴胡注射液,2~4m1/次,2次/日,肌注。
5·單方驗方: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天葵子15g,熟地、白芍各10g,川芎、甘草各6g,水煎服,1劑/日。
護理
康復
預防 預防產褥感染應從妊娠期開始,加強孕期保健,積極糾正貧血,治療各種孕期并發(fā)癥,作好孕期衛(wèi)生宣教,注意營養(yǎng)和維生素的攝入,增強體質,產前避免盆浴及性交。分娩期應正確處理產程,避免過多的肛查或陰道檢查,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減少分娩創(chuàng)傷和失血。發(fā)現產道損傷應及時縫合。凡產程較長,胎膜破裂較早、徒手剝離胎盤、手術產的產婦均應給以抗生素預防感染。產褥朗加強護理,保持會陰清潔,使用消毒會陰墊,鼓勵產婦早期活動,有感染者及時隔離,避免交叉感染。產褥感染的產婦應取半臥位,以利惡露排出和炎癥局限,給予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飲食,注意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重癥病例可少量多次輸血以增強抵抗力。高熱時應采取物理降溫。外陰、陰道及剖宮產腹部傷口感染時,根據情況進行熱敷、理療或提前拆線以利引流等。根據感染類型、病情輕重、細菌培養(yǎng)結果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嚴重感染需靜脈絡藥。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產婦,應考慮有盆腔膿腫形成可能,確診后根據膿腫部位行后穹窿或經腹壁切外引流。血栓性靜脈炎患者,應用大量高效抗生素后體溫持續(xù)不降時,可加用肝素治療。如反覆發(fā)生栓塞,應考慮結扎發(fā)炎靜脈的近端以防止化膿性血栓播散。
歷史考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