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謝宗萬-本草考證
    

醫(yī)患雜談:謝宗萬-本草考證

謝宗萬-本草考證
   一、考證本草,聯系實際,搞清了一批混亂多年的中藥品種眾所周知,中藥的應用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歷代藥物品種隨著祖國醫(yī)學的不斷演進而有很大的發(fā)展和變化。而且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各地對于藥物認識的程度有所不同,使用習慣和名稱也不一致,因而就產生了異物同名、同物異名等混亂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自有其歷史根源和客觀因素,是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現象,但是,面對這些復雜的品種問題,如果對情況不掌握不分析,不積極設法解決,并從而得出不正確的解答,就會直接影響藥材生產的質量和中醫(yī)的臨床療效。從歷史上看,每隔一段時期就會涌現出一位或幾位澄清中藥品種混亂的著名中醫(yī)藥專家。從解放以來的情況看,中藥材名實不符的混亂現象較之歷史上更為嚴重。同一品名的藥材,在全國各個不同地區(qū)往往有數個或者十數個,甚至更多的不同品種,它們之間從植物親緣關系方面來說,有的是彼此互相接近的,有的卻是非常疏遠,甚至根本科屬不同,毫不相關。這樣,就難以從藥效上保證達到處方用藥的要求和在生產上指導正品藥材的采集與栽培。因此,研究中藥材復雜品種并進而澄清混亂現象,是中醫(yī)藥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謝宗萬在幾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一直緊緊抓住這一研究課題,長期致力于生藥學與本草學研究,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遵依中醫(yī)藥傳統理論,深入挖掘整理歷代本草文獻,緊密結合當前用藥實際,考證澄清了近200種歷史上長期混淆不清的中藥品種,為國家藥典的修訂,《中華本草》的編纂及中藥材生產經銷提供了可靠的證據。這是謝宗萬學術研究工作中最大的成就和精華。
   謝宗萬在解決中藥材復雜品種疑難問題方面已經取得了有益成果。例如:“中藥白前白薇,本來是兩種藥性、療效互不相同的藥物,均為中醫(yī)臨床所常用。但歷代本草對其品種、性狀描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全國各地異物同名品種達數十種之多,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將二者顛倒錯用。即不同地區(qū)以白前誤稱白薇,以白薇誤作白前。其他張冠李戴、冒名頂替的情況則更多。針對這樣典型的混亂品種,謝宗萬首先從歷代本草考證上入手,根據唐《新修本草》記載,抓住白前與白薇在生態(tài)習性上的不同這一關鍵,親自深入二者的主產區(qū)進行調查采集,終于發(fā)現生在江邊或溪灘的是白前,生長在山地的是白薇。而且針對歷代本草上從來就有兩種白前的記述,謝宗萬在系統考證方面和實物鑒定的基礎上,將葉似柳葉者命名為“柳葉白前”,將葉似芫花者命名為“芫花葉白前”。實地調查研究中并發(fā)現,白薇亦有直立與蔓生之別。同時還提出區(qū)別白前與白薇的商品名稱和術語,應以“鵝管白前”、“龍膽白薇”、“軟白前”、“硬白薇”、“空白前”、“實白薇”的稱謂為正,反之為誤。由此,歷史上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復雜難題,就這樣通過本草考證、實際調查、分類鑒定和性狀鑒別而順利地得到解決。謝宗萬的這一研究結果,早已得到國家藥典的認可,同時還糾正了過去外國學者對白前基原考證的一些錯誤。
   又如:功勞葉是一味臨床常用中藥,用作滋陰益肺,兼補肝腎。主治肺勞失血、骨蒸潮熱、腰膝酸軟、耳鳴頭暈、心悸等證。而商品功勞葉卻有兩種。其一是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應用的冬青科枸骨之葉;其二是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貴州及浙江部分地區(qū)使用的小檗十大功勞屬植物的葉。這種異物同名問題,早在50年代就引起中藥界人士的注意,但多年來,未能形成統一的看法。有人認為枸骨葉用為功勞葉是誤用,功勞葉應用以小檗科十大功勞屬植物的葉為正品;有人則提出枸骨與功勞葉確為二物,但何以大部分市售品以枸骨代十大功勞,尚需進一步研究。70年代末,謝宗萬對此問題從本草考證和基原調查方面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工作。通過對《本經逢原》和《本草綱目拾遺》有關論述的認真分析,終于澄清了最早藥用功勞葉的正品就是冬青科的枸骨葉,而不是現代植物分類學上所述的小檗科的十大功勞;后來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所記載的十大功勞才是小檗科的十大功勞MahoniabealeiCarr.和狹葉十大功勞M.fortunei(Lindl.)Fedde;并提出由于冬青科枸骨葉與小檗科十大功勞這兩種異物同名品種早在清代就已形成,后者的命名雖比前者為晚,但考慮到在植物學方面已對小檗科Mahonia譯第一卷132名為十大功勞屬,可以保留不必更改,而冬青科十大功勞早有它的正名“枸骨”,故藥材名稱可直接按現時習慣沿用“功勞葉”之名作為其藥材商品名稱和處方用名,以資區(qū)別。由于這兩類異物同名品種,實際功能主治不同,必須鑒別清楚。
   再如:威靈仙為中醫(yī)常用治療風濕痹痛的藥物,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究竟什么是藥用威靈仙正品,多年來學者意見不一。有認為是毛茛鐵線蓮屬植物(《中國藥典》)。
   但一般學者認為其藥用歷史較短,只是從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才正式收載。另有人認為玄參草本威靈仙是宋代《證類本草》中收載的威靈仙,認為其藥用歷史悠久,應作正品。但此種現代在少數地區(qū)只作草藥“冷草”或“斬龍劍”等應用而不作威靈仙。北方地區(qū)亦有認為,百合菝葜鐵絲靈仙是該地區(qū)傳統藥用的威靈仙等等,諸說紛紜。鑒于這種情況,謝宗萬運用文獻學方法,結合當前用藥實際,對威靈仙的藥用歷史淵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通過研究考證,證明:(1)威靈仙之名最早見于南北朝時代的《集驗方》,其后《唐本圖經》收載之。威靈仙藥用的發(fā)源地是中國而不是新羅(今朝鮮)。(2)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是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威靈仙,自元、明以來,相傳以“鐵腳威靈仙”為佳,亦即以根外皮深黑色者為正品,F對《中國藥典》所收的三種正品威靈仙均屬“鐵腳威靈仙”類型。說明《中國藥典》收載這三個品種是有本草學依據。(3)玄參科草本威靈仙是宋代藥用威靈仙的主要品種之一,直到清代仍有應用,但現代只作草藥“冷草”或“斬龍劍”入藥,不作威靈仙用。這是中藥品種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發(fā)生變化的一種反映。(4)百合科菝葜屬鐵絲靈仙入藥用始于清代,可視為北方地區(qū)的習慣用藥,但不得混稱“鐵腳威靈仙”。(5)菊科顯脈旋復花根和云南兒風根,分別為《滇南本草》和《玉龍本草標本圖影》中的威靈仙,是云南地區(qū)的習慣用藥。(6)《救荒本草》中所載威靈仙品種不太明確,參照文圖似為玄參科草本威靈仙和菊科Eupatorium屬植物兼而有之,但該屬植物迄今未發(fā)現有同威靈仙相混的現象。(7)自宋代以后,威靈仙不斷出現偽品與混雜品!稐鞔靶份d,藁本一度是威靈仙的偽品。此外,《本草綱目》記載,與鐵腳威靈仙“須根一樣,但色或黃或白,皆不可用”?赡苁侵竿瑢僦参銅腳威靈仙而言,也可能還有其他根皮色淺的種類。

   現今有應用而不驗的情況,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今日所用之品種與古方所載之品名實不符,因此必須重視古方藥材品種與入藥部分的變化。對此,謝宗萬提出:(一)一般醫(yī)方中藥物,一律以正品入藥,特殊情況,可靈活變通使用地區(qū)習用品種中藥品種繁多,異物同名現象復雜,為確保醫(yī)方固有的療效,一般方中所用之藥,應一律以正品配方。例如《傷寒論》治熱痢下重的“白頭翁湯”中的白頭翁,全國都必須使用《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毛茛科白頭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的根。中藥木通在臨床作用上,有特殊情況。四川地區(qū)歷來習慣使用毛茛科的川木通,即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或繡球第一卷133藤ClematismontanaBuch.Ham.,東北地區(qū)歷來習慣使用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即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manshuriensisKom.的藤莖。如處方只寫“木通”二字,而未標明哪種木通時,則可按該地區(qū)習慣用藥靈活付給。金錢草有多種,全國各地用藥習慣頗不相同。四川地區(qū)習慣以報春花科的過路黃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為金錢草;兩廣地區(qū)習慣以豆科的廣金錢草Desmodiumstyracifolium(Osbeck)Merr.為金錢草;江蘇、上海一帶習慣以唇形科活血丹連錢草)Glechomalongituba(Nakai)Kupr.為金錢草;江西地區(qū)習慣以傘形科的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或破銅錢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為金錢草。
   在《中國藥典》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尊重各地多年用藥經驗是必要的。如此則符合他們處方用藥的旨意。但這些品種也至少應該在“地方藥品標準”規(guī)定范圍之內才行。在一定范圍之內靈活變通是可行的,但絕不能漫無邊際。
   (二)古代醫(yī)方,因時代不同,品種變遷,應按當時品種入藥中醫(yī)藥有悠久的歷史,自漢魏六朝以來,在迄于今的兩千余年之中,同一藥品,其品種有一貫延續(xù)不變者,也有隨不同時代而發(fā)生品種變遷者。為欲確保原方固有的療效,自然在藥物方面,就要求按當時實際品種入藥,務使名實相符。例如《乾坤秘韞》中治療脾勞黃疸的如圣丸,和危亦林《得效方》治婦人血崩中的血竭,都不是《滇南本草》所載蓼科草血竭PolygonumpaleceumWall.的根莖;而應是大戟科的地錦草EuphorbiahumifusaWilld.的全草;戴原禮《證治要訣》治大腸瀉血,楊清叟《外科方》治腫背瘡和危氏《得效方》治金瘡出血與惡瘡見血方中的血見愁,也是這種地錦草,而不是茜草科的茜草RubiacordifoliaL.或其他。唐容川《血證論》諸方中所用的血藤,是四川所產的大血藤科(或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Wils.的藤莖。
   (三)“新興品種”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應同名品種鑒于“新興品種”是在長期臨床中由異物同名品中擇優(yōu)選拔而來的新興優(yōu)良藥材品種,因此古方中所用藥物品種,既可以使用原品種,也可以使用“新興品種”代替之。例如《痧脹玉衡》“降香香散”中所用降香,既可使用蕓香科山油Acronynchiapedunculata(L.)Miq.樹干的干燥心材,亦可使用現時《中國藥典》收載的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的心材。又如《太平圣惠方》中的巴戟散,盡管宋代巴戟天有異物同名品存在,但均可以巴戟天的新興品種———茜草科植物廣巴戟MorindaofficinalisHow的根取代之。這就和藥用連翹,木樨科連翹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可以取代古方中連翹———金絲桃科的黃海棠(湖南連翹)HypericumascyronL.一樣。
   (四)異物同名品視其在醫(yī)方中的效能,決定其品種青蒿在古代原名草蒿,植物來源有兩種,但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中治瘧病方所用絞汁治瘧的青蒿,根據其截瘧的功效,應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annuaL.而不是香蒿ArtemisiaapiaceaHance。
   神仙對坐草在國內亦有多種,《百草鏡》治黃疸初起,又治脫力虛黃方用神仙對坐草、三葉白、荷包草、平地木、茵陳各三錢。根據其效能,并參考其他有關資料,可以斷定方中之神仙對第一卷134坐草,應為報春花科過路黃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的全草。
   蒼術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和白術A.macrocephalaKoidz.在古代統稱為術。如古方只寫術,而不明確何種時,則可按方義效用區(qū)別之。白術辛苦甘溫,為補脾要藥,功能健脾燥濕,固表止汗。蒼術苦溫辛烈,為運脾要藥,功能芳香化濁,燥濕止痛。在實際應用上,由脾虛而生濕者用白術,因濕盛而發(fā)生脾虛者,則用蒼術。如《外臺秘要》“頭忽眩暈”方之“術”,應為白術!吨夂蠓健贰案怪刑摾洹狈街兄靶g”,應為蒼術。
   (五)不同時代,藥物入藥部分的變遷,應予重視古代主流本草,包括《新修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原始》等,從唐代到明代的本草及醫(yī)方中所載的郁金都是黃屬植物姜黃CurcumalongaL.的根莖。而現時是以姜黃屬多種植物的塊根為郁金,有據可考者始自清代。故明代以前醫(yī)方中所用郁金,以現時藥用姜黃的根莖當之,最為適宜。以CurcumalongaL.的根莖,從郁金轉而作姜黃使用,有明確記載的始于《植物名實圖考》,并沿用迄今為《中國藥典》所載。故清代以后醫(yī)方中的姜黃,以其根莖當之,也是有根據的。又如宋代以前藥用的枳實為蕓香科枸橘的成熟果實,而宋代以后藥用枳實主要為酸橙枳實的幼果。
   謝宗萬的這些見解已經得到全國許多中醫(yī)藥同行們的首肯。
   二、澄清混亂,撥亂反正,提出了一套具體可行的途徑和措施中藥混亂品種,不但危害人民身體健康,而且勞民傷財。每年因此而報損的中藥材數字十分驚人,有些還要造成地區(qū)藥材經營部門之間的倉庫積壓、退貨換貨、往返運輸等扯皮現象,給社會主義經濟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同時,混亂品種還搞亂了人們的思想。由于長期混亂,以訛傳訛,致使不少青年藥工人員信假為真,是非顛倒,這對中藥行業(yè)培養(yǎng)接班人,中醫(yī)藥事業(yè)長期健康地發(fā)展都是極其有害的。研究中藥復雜品種,就是要想方設法,弄清它們的歷史淵源,還它們的本來面貌,從而正本清源,澄清混亂,去偽存真,撥亂反正。為發(fā)展正品藥材生產、合理利用藥物資源、保證人民用藥的安全和有效而服務。
   在謝宗萬幾十年的中藥品種研究生涯中,除了親自考證厘定近200種中藥混亂品種外,為了徹底扭轉中藥材長期混亂的局面,他在多年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分析探明了中藥混亂品種的由來與形成混亂的原因,以及中藥混亂品種在歷史和當前的多種表現形式,提出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治亂途徑和措施。
   1.調查鑒定是搞清中藥品種的首要步驟。如品種不明,來源不清,目地光憑一個未經鑒定和證實的“藥名”去按“名”用藥,若名實不符,那將是十分有害的,甚至是危險的。故應在實地調查采集的基礎上,首先搞清它的來源,以便準確鑒定中草藥的科、屬和種名。就弄清品種這一點而言,對決定中藥的真?zhèn)文芷鸬绞株P鍵作用。如非正品藥材,則其調查內容還應該包括這種藥物在當地使用的歷史,及其臨床實際療效,有無毒副作用等等。當然,作偽的情況,比較復雜。例如番紅花,即使植物來源正確,但如以提取過有效成分的藥材重新染色后加以出售,亦當以偽品論處。
   2.本草考證:鑒于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和對疾病作斗爭中所積累的豐富的經第一卷135驗已被載于歷代本草之中,如果我們從中搞清歷代醫(yī)藥學家傳統應用藥材的正品,那么我們就能從中正確地繼承前人的這種經歷長時期無數人臨床實踐考驗的、非常珍貴的傳統用藥經驗,使“古為今用”。這對保證醫(yī)療效果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發(fā)揚都有其重要意義。
   把中藥的調查鑒定和本草考證結合起來,就能科學地闡明什么是傳統的藥用品種,就能從復雜的異物同名品種中區(qū)分出來哪個是經受過長期歷史考驗的傳統的藥用正品,哪一些是歷史上的地區(qū)用藥,哪一些是后來的混雜品。由于歷史在前進,某些中藥的品種也是隨著歷史的演進而逐漸有所變遷,我們要搞清這種歷史上所發(fā)生的變化,如實反映這個史實,闡明所研究的那種中藥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處的地位,這樣,才有利于從中藥名稱上正確的加以區(qū)別對待,避免張冠李戴。這對解決中藥的異物同名問題,大有裨益。
   然而本草考證并非萬能,限于古代歷史和技術條件,歷代本草對藥物的形態(tài)記載,往往非常簡單,有不少品種很難通過本草考證的辦法立出確切的結論,還需要利用其他手段加以綜合研究解決。
   3.實驗研究:采用現代科學方法,特別是采用理化方法和藥理手段,對中藥復雜品種從藥材質量上進行檢驗評價,是卓有成效的。中藥的有效成分,是對人體起治療作用的物質基礎。凡是已經明確有效成分的中藥,可以通過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來衡量藥材的真?zhèn)蝺?yōu)劣。如果這種成分能發(fā)生熒光現象,還可以通過測定熒光強度來加以質量評定。如果這種中藥有效成分現在還未明了,則可以適當選擇與能反映中醫(yī)主要療效相應的有關藥理指標,通過動物試驗來進行比較。當然,在試驗中結合中醫(yī)辨證分型、制造相應的動物病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如此,將需要解決的混亂品種分別通過在動物體上對幾個關鍵指標的研究比較,往往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由于動物試驗和將來最終用于人體的結果是否能夠保持一致,還有待于今后臨床實踐的證明。
   但這些實驗研究數據和資料,對進一步提供臨床驗證是十分可貴的和不可缺少的。
   在評價中藥質量優(yōu)劣時,如果本草記載與現代研究發(fā)生矛盾時,則應以現代科學依據為主。例如李時珍在討論杜細辛時說:“按《土宿本草》云:杜細辛葉圓如馬蹄紫背者良,江南、荊、湖、川、陜、閩、廣俱有之!爆F據研究表明,紫背細辛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黃樟醚。根據這個研究的情況,紫背細辛就不宜入藥了。因而本草關于杜細辛以“紫背者良”的說法,就不能作為正確的依據。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臨床驗證:把好的正品藥材按中醫(yī)處方用藥的意旨恰當地用到病人身上,使之發(fā)揮最佳的治療效果,這是醫(yī)家用藥的最終目的。中醫(yī)治魚骨鯁喉,一向使用威靈仙,但中藥威靈仙是個復雜品種,什么是正品威靈仙還存在著爭議。是否可以通過有無這種實際療效來進行檢驗呢?當然魚骨鯁喉,只是檢驗指標之一,應該還有其他相應的指標相輔而行,方為可靠。又如貫眾,品種極為復雜,市售品不下50余種,很多地方用來煎湯預防流感,有的有效,有的無效。何者療效最佳,各地不妨加以比較和總結。具體進行各種之間的預防效果比較是有著一定困難的,如結合體外抗流感病毒的實驗研究來進行,還是可行的。
   有人在使用山豆根的復方中就曾發(fā)現中毒現象,最后總結出來是山豆根的品種和劑量問題(山豆根劑量如超過9克,即產生中毒癥狀)。這就說明雖然使用復方,如果單味藥存在問題,在一定的情況下,照樣能夠把問題反映出來。如服用含有赤小豆的復方而發(fā)現有毒蛋白中毒反應時,那就得首先懷疑是不是由于錯服了赤小豆混亂品種“相思子”的緣故。但如某藥不存在毒副作用,亦無顯著生理活性時,則在復方中的呈現,往往難以被揭露。
  具實正名:研究中藥復雜品種,在通過調查鑒定、本草考證、實驗研究、臨床驗證等一系列的研究,或其中某幾項研究之后,肯定對這些品種的本來面目和來龍去脈等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這樣,就應該對正品加以肯定,對副品加以說明,對名實不符的混亂種要根據它們本身的具體不同性質區(qū)別對待。重要的一條,是首先要恢復它們的本來面貌。
   按照它們本來固有的藥名去處方入藥。如此,就能避免因異物同名而造成的混淆錯用。
   這個辦法,自古就有了。例如《大觀本草》的?甙梢惓小吨貜V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細辛條謂:“謹案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細辛用。若杜蘅之類,自應依本性于用爾!边@說明他對“杜蘅亂細辛”的處理辦法是杜衡只能叫“杜衡”,按杜衡本身具有的藥性去用藥。但不得混稱細辛。這就是具實正名,依本性于用。這樣做,名實相符,實事求是。中藥混亂品種除偽品不具藥效者應嚴格取締外,很多異物同名品可按這條原則處理。從名稱上明確地把它們區(qū)別開來,使名實相符,各自依本性使用,則彼此相互混淆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6.大力發(fā)展“道地藥材”的生產:“道地藥材”出自《牡丹亭·藥》:“好道地藥材”;《本草品匯精要》也稱“道地”!对鲇唫嗡帡l辨》例言說:“諸藥有天生地產之正所,則為道地正品!薄侗静輳男隆穭t稱“地道”。陳仁山《藥材出產辨》序稱“藥非地道,雖對癥必無功,則選如不選,用如不用”。由此可知,無論是“道地”,或者是“地道”,說法雖有不同,但中藥界人士誰都知道它們的含義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它們是正品優(yōu)質藥材的同義詞。很多道地藥材,往往是重要的中藥種類。它們在全國藥材中享有崇高的信譽。例如五加科的三七,以產于云南和廣西者為道地,可謂名聞中外。曾經有一個時期貨源緊張,供不應求,則商品中藤三七、水三七、姜三七等應運而生,有直接冒名頂替者。后來正品三七生產多了,次品、混雜品等也就逐漸銷聲匿跡。
  三、勤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首創(chuàng)中藥品種理論新觀點祖國的醫(yī)藥學源遠流長。大量事實均可說明,我們的祖先就是在尋找食物充饑的過程中,逐步了解到催吐、瀉下、止痛、興奮等有關藥物知識。諸多正反經驗,循環(huán)往復,從而使先民們在實踐中悟出了防治疾病的藥物功效。“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雖然難以考據,但說明了藥物的四氣五味和有毒無毒等知識都是從大量實踐中通過總結概括而得到的。
   這就是中藥性味理論的萌芽階段。也就是這種藥性理論經過長期的驗證和補充,至今已成為中藥理論的核心,它與中醫(yī)理論密不可分,為中醫(yī)藥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和指導實踐。這是因為理論形成的基本過程是經過思維的作用,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將大量雜亂無章的資料上升為系統的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亦即引出其固有的最本質的特點,并加以概括而形成科學概念之故。
   因此,理論是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它必然要為指導實踐和預見未來而發(fā)揮作用。為此,在當前強調科學技術進步對生產力起重要作用的時代,更不能忽視理論對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意義。
   中醫(yī)藥學之所以在世界傳統醫(yī)藥學中獨樹一幟,能逐步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關鍵就在于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而也就形成了我國獨有的中醫(yī)藥特色。
   隨著中醫(yī)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中藥的生產與應用也在不斷地發(fā)展。然而長期以來中藥理論卻停滯不前,總是局限于藥性理論范圍之內而未能越雷池一步,更談不上有什么新的理論突破。這種理論落后于實踐的形勢,也不能適應中藥研究、生產的發(fā)展。有鑒于此,謝宗萬在近十余年來,結合他本人的專業(yè)所長,于幾十年中藥品種調查研究實踐的基礎上,著重從中藥品種方面探討了發(fā)展中藥理論的可能性,因而提出了10個有關中藥品種理論的新觀點,F將這10條理論的內容摘要介紹如下:(一)藥材品種延續(xù)論中藥品種代代相傳,就是中藥品種的延續(xù)。如人參、當歸、黃芪、地黃等,歷二千年的藥用歷史,至今仍延續(xù)不衰,能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關鍵在于其具有確切的療效。
   早期本草所載某些品種其不為后人所用,甚至不為人知,因而不能被延續(xù)使用,其原因有三:(1)由于本身療效欠佳,缺乏實際醫(yī)療價值而被淘汰;(2)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并不十分突出,且分布不廣,難以采得者,也在淘汰之列;(3)由于早期本草對藥物形態(tài)描述過于簡略,或完全無描述,以致后來逐漸失傳,形成知名而不知物。關于這一部分品種,凡本草載有獨特療效者,有進一步考證發(fā)掘之必要,如坐拿草等。
   中期及晚期近期形成的新品種和新興優(yōu)質品種,則又會在爾后時期不斷地得到延續(xù)和相應的發(fā)展。
   中醫(yī)中藥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整個中藥繼承與發(fā)展中,藥材品種的延續(xù)起到了絕對主導作用。
   (二)藥材品種變異論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說:“古今藥物興廢不同。”實際上是說古今所用藥物品種是有變化的。
   清代名醫(yī)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把“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驗顯著,而本草載其功用鑿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應與不應”的現象,歸結為“藥性變遷論”。謝宗萬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種類之異”、“名實之訛”,亦即品種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因而藥性亦隨之而變。于是將這類性質的問題歸結為“藥材品種變異論”,或稱“藥材品種變遷論”。其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主要表現為:1.時代變遷,品種變異。這就是說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的不同時期,時而發(fā)生變化。如《唐本草》以前的本草中和以后《本草綱目》中收載的通草是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和現代五加科通草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不同。
   2.地區(qū)習用,異物同名。不同地區(qū)將一些藥物來源不同,成分、療效各異的藥物同叫一個藥名,同作一種藥使用,如將菊科的草本植物蘭草和唇形科的植物毛葉地瓜兒苗同作澤蘭使用等。
   3.就地取材,貌似實異。由于藥材供求矛盾的普遍存在,當道地藥材不能滿足供應,往往在“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時,很容易發(fā)生將原植物或藥材“貌似實異”的一些品種拿來充頂,如以假萬壽竹的根莖充黃精。
   4.弄虛作假,以偽亂真。越是稀少珍貴的藥材,人為的“弄虛作假,以偽亂真”非法謀取暴利的情況就越是嚴重,三七用莪術刻制,冬蟲夏草地蠶的根莖冒充,天麻馬鈴薯、紫茉莉、大麗花根、菊芋、芭蕉芋、天花粉、赤根、慈姑等作偽,“只求己利,不惜人害”。
   品種變遷,有時變壞,有時也有變好的一面,如巴戟天、防己、酸橙枳殼、新疆紫草等“新興品種”的形成,則是不可忽視的。
   從整個歷史時期品種變遷的結果來看,好的變化終究會得到承認,也逐漸獨立為新的正品得以長期延續(xù)流傳。壞的變異,則多數經受不住歷史的考驗,一旦被揭露,就會當做偽品被取締或作混亂品種來處理。
   藥材品種的變異,既然有雙向性,我們就可以設法根據品種變異的規(guī)律,嚴格控制其變異方向,使其向新興優(yōu)質品種發(fā)展,堅決防止制造新的混亂。
   系統分析和掌握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變遷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利于對中藥藥用歷史淵源的全面正確了解,防止在品種問題上作片面的論斷。
   研究藥材品種變異,所以有其重要性,還在于整個中藥品種發(fā)展史是處于藥材品種的延續(xù)和變異二者相互交織之中。
   (三)藥材“新興品種”優(yōu)選論“新興品種”一詞是謝宗萬于1982年提出來的有關新品種方面的一個新概念。凡一種藥材,在前代本草中沒有記載過,而是新近興起,與某種傳統中藥的正品在藥名上有一定的聯系,在生物來源上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也可能截然不同,但在藥材質量或功能主治方面一般認為與之基本等同或較之更優(yōu)者,即稱之為“新興品種”。這個“興”字有興起、勃興的意思,代表正確和具有新生活力的含義。概括言之,“新興品種”即新興優(yōu)良藥材品種的簡稱,是正品中藥新的泉源。例如中藥紫草,傳統正品為紫草科紫草屬植物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rrhizonSieb.第一卷140etZucc.的根。而近代則在新疆地區(qū)發(fā)現同科軟紫草屬植物新疆紫草(軟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的根,其質量較傳統正品紫草更優(yōu),藥典已經收載,行銷全國。則此新疆紫草就屬于“新興品種”的范疇。類此,傘形科阿魏屬植物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K.M.Shen其莖中分泌的油膠樹脂為中藥阿魏的“新興品種”。這一“新興品種”的發(fā)現,減少了藥材經營部門對阿魏的大量進口,從而為國家節(jié)約了不少的外匯。
   歷史上呈現的“新興品種”如宋代有枳殼、枳實CitrusaurantiumL.,連翹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L.。晚近呈現的新興品種有廣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等。它們之所以在不同時代形成中藥的“新興品種”,主要是在藥材質量上和功能、主治上經過長時期的臨床考驗和優(yōu)選,并得到公認的結果。
   因此,“新興品種”是繼傳統藥用正品之后,通過較長時間臨床實踐的考驗,在該藥材多來源品種包括異物同名品中選拔出來的一種優(yōu)質品種,或通過現代科學研究從其近緣品種中新開發(fā)出來的又一優(yōu)質品種。
   藥材“新興品種”在今后科研工作和臨床應用中還會繼續(xù)不斷地涌現。
   (四)藥材基原(品種)的單一性與有限多原論中藥材基原,中國藥典就有一原、二原、三原和多原之別。一原者即單一性種類,數目最多,此處將二原以上(含二原)者統統歸隸于中藥材基原的有限多原性,中藥材基原的多原性自古有之!缎滦薇静荨纷⒃疲骸藍實有三種!薄侗静菔斑z》云:“三棱總有三、四種。”《本草圖經》、《證類本草》一藥數圖者甚多,柴胡有5圖,黃精有10圖,《中國藥典》所收442種中藥材,其中多原藥約占總數的276%。
   多原性藥材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一味藥品種之間,功能、主治極為相似,保證臨床應用安全有效,客觀標準是藥物質量符合規(guī)定要求。例如秦皮必須是木樨科屬中樹皮水浸液具有熒光現象者,凡無熒光現象者就一律不得作秦皮使用。黃精則甜的可用,苦的不可用。柴胡屬的大葉柴胡有毒,不可用。鉤藤在生物堿含量方面還規(guī)定,含量高的品種為合格,低者不得使用。
   諸如此類,對有關品種作出限制性的規(guī)定,是符合用藥“安全有效”的。這就是在多原性品種之前加“有限”二字的深切含義和宗旨。
   有限多原性藥材的形成:(1)相近的植(動)物親緣關系;(2)合格的形、色、氣、味;(3)相同的較高含量的有效成分;(4)極為相似的中藥療效。
   中藥材多原性品種的發(fā)展,實際上也是新藥研究內容之一,是大有可為的。在中藥系統研究的過程中,原先為單一品種的藥材,有可能增添一些近緣品種,形成有限多原性藥材,但也有可能從原來的有限多原性品種中發(fā)現新成分、新療效,則轉而分化出少數品種來,使之擺脫原藥名而另立新品,另起新名。這就是有限多原性品種轉而分化出新的單一性品種的可能性,對中藥的研究與發(fā)展也是一種新貢獻。
   (五)解決中藥品種“異物同名”問題的關鍵在于“統一藥名”論所謂“異物同名”就是藥物來源不同,成分、療效各異,但在不同地區(qū)卻同叫一個藥名而當一種中藥使用者。例如麗江山慈姑的鱗莖,在云南有混稱為土貝母的,曾冒名貝母或土貝母使第一卷141用。華東地區(qū)曾發(fā)現以萱草屬植物的根冒名頂替蘆使用,而均使患者發(fā)生中毒與失明的事故,這是由于“異物同名”的原因。接著就是“冒名頂替”、“張冠李戴”,必然造成品種混亂。所以中藥的“異物同名”是構成中藥混亂品種重要因素之一。
   中藥“異物同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列中專門設有“藥名同異”一節(jié),對五物同名,四物同名,三物同名,二物同名等,有詳細記載,可見“異物同名”問題是自古有之,于今為烈,現在中藥貫眾、白頭翁、厚樸、杜仲、紫花地丁、透骨草等其異物同名品均有數十種之多。問題的產生,既然是出在藥名的混亂上,則問題的解決就應從藥名的統一著手來考慮。所以“統一藥名”問題亟待解決。
   (六)優(yōu)良品種遺傳基因是形成“道地藥材”的內在因素論藥材的好壞,首先與生物“種”有直接關系。例如黃芪就有很多種,但以蒙古黃芪為上品。大黃也有很多種,馳名中外的西寧大黃和涼州大黃的來源是蓼科大黃屬掌葉組的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雞爪大黃);非掌葉組的華北大黃、河套大黃等即使將其移栽到與掌葉大黃相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亦絕對成不了大黃的道地藥材,就是由于“種”這個重要的內在因素決定的。栽培的藥材,即使是同一種,還有種下品種等問題。例如菊花,商品就有亳菊、滁菊、懷菊、川菊、杭菊之別。它們在藥材性狀上各具特色。在有效成分含量上亦互有差異,而且都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這就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又如懷地黃,在河南舊懷慶府地區(qū)(同焦作市所轄諸市、縣)就有白狀元、金狀元、北京一號等品種,分別有個頭大、產量高、梓醇含量高、抗旱、抗?jié)澈偷挚共∠x害的能力強等優(yōu)點。當歸則以“寸金頭”,宣木瓜則以“芝麻點”,天麻則以“水紅桿天麻”等品種為佳。
   遺傳因素這個內在因素,因為它在生物體內還控制著有效成分的合成,故藥材質量也受它的影響。這一點對道地藥材來說,無論如何是不可忽視的。為此,可以認為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和優(yōu)良的栽培加工技術,對道地藥材的形成雖然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但優(yōu)良品種遺傳基因則是形成“道地藥材”的內在因素,二者缺一都不可。
   (七)解決偽劣混亂品種問題的根本措施在于發(fā)展“道地藥材”論偽劣混亂品種問題發(fā)生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主要根源在于藥源不足,供求矛盾緊張,特別是稀有珍貴藥材,尤其如此。為此,解決問題的根本措施在于發(fā)展道地藥材。當然,這種發(fā)展生產必須強調的是有計劃地按需要進行,絕不要無計劃地超量生產。否則會造成藥價大起大落和挫傷藥農種藥的積極性,不可不加注意。
   (八)品種相近性效相似論中藥品種,直接與藥性和臨床療效有關。以植物性中藥而言,品種相近,是指同科同屬,甚至必須是同組、同系的藥用植物,這些植物在系統發(fā)育中親緣關系相近,它們在植物形態(tài)和藥材性狀上有較多相似之處。它們所含的活性成分(次生代謝產物)類型也有基本相同或相似,惟含量高低參差不齊。這是根據植物化學分類學關于“親緣關系相近的植物類群,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的觀點和無數已經證實了事實歸納出來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由于一定的活性成分對人體生理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因此,說它們性味功效相似,自然也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例如黃連為毛茛科黃連屬植物,味連CoptischinensisFranch.,峨眉野連C.omeiensis(Chen)C.Y.第一卷142Cheng,三角葉黃連(雅連)C.deltoideaC.Y.ChengetHsiao,云連C.teetaWall.,甚至于日本產的日本黃連C.japonicaMakino,亦都含有小檗堿berberine、黃連堿coptisine和甲基黃連堿worenine,均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瀉心火,解熱毒,用于細菌性及阿米巴痢疾,急性胃腸炎,熱性病高熱,目赤腫痛,癰瘡瘍等。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在植物界和動物界幾乎都有其規(guī)律性。
   這一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性就在于能指導對中藥新品種、新原料和新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如尋找黃芩類新資源,就必須在黃芩屬黃芩亞屬頂序黃芩組狹葉黃芩亞組的黃芩系麗江黃芩系中的一些粗根類型的各類中去尋找,則事半而功倍。
   (九)品種雖同,在一定條件下,性效可變論每一種藥材,均有其固有的藥性與功效。只有當這個生物種在一定條件影響下,方能改變其原有藥效。能影響藥材性效改變的條件有:(1)藥用部分不同,性效不同,麻黃莖發(fā)汗,根止汗;(2)采收季節(jié)不同,療效高低有別,如赤芍根,在北方四月末、五月初顯蕾期芍藥甙含量最多;(3)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特別是寄生植物,直接受寄主的影響,寄主不同,寄生的性效亦隨之而變(如桑寄生馬桑寄生);(4)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可使性效發(fā)生質的變化。如生姜、干姜、炮姜、姜炭性效全不相同,烏頭附子性效差別更大;(5)貯藏時間條件不同,藥效有變。如陳皮不宜用新,貫眾(粗莖鱗毛蕨)貯藏一年以上則失效;(6)劑型、服法不同,藥效產生變化,如瓜蒂散用散劑方能起催吐作用,但如改作湯劑則無效。此外,劑量的大小,也能對療效產生影響,由此可知,品種雖同,功效可變的情況相當復雜,但其中對提高療效的因素或產生新的功效的因素應值得重視,并應不失時機地加以很好地利用,則不啻增加一批療效好的新的中藥品種。
   (十)研究中藥品種,立足本國,放眼世界論研究品種的實際療效,除重視國內的經驗外,還要放眼世界。凡是好的東西,無論是中國的,外國的,都要拿來為我們所用,學術上有不同觀點,要探討其究竟,哪個觀點正確,就采用哪個觀點,有必要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研究核實,使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例如關蒼術AtractylodesjaponicaKlidz.exKitam.,中國和日本、朝鮮均有分布和應用,在中國東北地區(qū)作蒼術應用,而在日本、朝鮮則作白術應用。日本文獻已提出關蒼術接近白術成分的科學依據,我們就應該從化學、藥理與臨床各方面進行全面研究,以利澄清與合理利用。
   傘形科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r.Schmidt的根,我國從清代起就作北沙參使用,但在日本稱“濱防風”,長期在日本和朝鮮作防風的代用品?甲C我國古代本草,珊瑚菜可能為防風類石防風的一種,為此,珊瑚菜的實際功效是北沙參類,還是防風類,值得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木通科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為我國歷代本草傳統用木通,但現時國內反而未作木通應用。日本學者研究其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闡明了木通利水的機理!兜谑恼毡舅幘址健肥蛰d的木通即為此種,我國藥典更應該收載。
   總之,不立足本國,則基礎不牢,不放眼世界,則眼界不寬,立足本國,放眼世界,目的一致,都是使之更好地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為我所用!八街,可以攻玉”。我國古代早有明訓。  
   四、鑒定中藥,重視繼承,提出系統整理
   中藥材傳統經驗鑒別精華的新設想謝宗萬認為,鑒于中藥品種真?zhèn)蝺?yōu)劣的復雜性,故在鑒定中藥時要針對不同情況,有時需要四大鑒別法(基原鑒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與理化鑒別)共同使用,但在多數情況下可能只需其中一、兩項的配合就能解決問題。他認為四大鑒別法中在實際工作上最普遍應用的是藥材性狀的傳統經驗鑒別法,它獨具多快好省的特點,故在當前的形勢下應該認真加以總結整理提高。
   中藥傳統經驗鑒別法是中藥行業(yè)鑒別中藥材真?zhèn)蝺?yōu)劣方面長期實踐經驗的結晶,它主要根據藥材的外觀性狀(形、色、氣、味),直接利用感官,即用看、摸、聞、嘗等方法,必要時加用水試法與火試法來達到鑒定的目的。這主要是由于生物種遺傳因素而形成,使各種動、植物藥品都有其特定的外觀性狀及某些特性。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中藥師,不但通過外觀性狀觀察就能鑒別真?zhèn),而且有時還能指出它的產地,是野生品或是栽培品,對生長的年限也能作出大致的估計,以及藥材何者為優(yōu)何者為劣等。他們在經驗鑒別方面確有獨到之處,是十分寶貴的。
   例如形容野山人參:“蘆長碗密棗核,緊皮細紋珍珠須”;形容三七:“乳釓、丁頭、銅皮、鐵骨、菊花心”;形容天麻:“鸚哥嘴,扁圓體,點輪環(huán),圓盤底”;形容海馬:“馬頭蛇尾瓦楞身”……這些都是經驗鑒別精華之所在,他對此十分重視。傳統經驗鑒別通過直觀鑒定,方法簡便,重點突出,能迅速得出可靠的結果,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層中藥房、藥店、藥材倉庫及藥材收購站等部門應用最為廣泛。謝宗萬在進行中藥品種的研究考證及中藥材的實際調查時,都非常重視學習和繼承各地藥工、藥農的傳統鑒別經驗。他的特點是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并善于把第一卷144傳統經驗與生藥學及植物分類學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把分散的點滴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他的多年中藥品種鑒定工作中能將傳統鑒別經驗運用自如,觸類旁通,可謂慧眼獨具,堪稱一絕,成為他中藥鑒別的基本功。長期以來,謝宗萬除了完成本職的科研工作外,還利用自己的特長,為院、所內其他科研課題的順利完成做了大量中藥材品種的鑒定工作,同時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求其鑒別中藥真?zhèn)蝺?yōu)劣者更是難以計數。
   謝宗萬認為,傳統鑒別經驗除了它的優(yōu)勢之外,有很多經驗還比較零散,對同一種藥材各有各的絕活兒,尚未集中整理;另一方面,由于直觀的局限性,有些經驗還不很完善,不是任何問題都能解決。因而就需要去粗取精,取長補短,把它與現代科學鑒別方法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進一步提高對藥材的鑒定水平。如全草類藥材就應該與植物分類學結合起來,可對原植物基原作準確鑒定。對經驗鑒別術語要從植物解剖學的觀點來加以詮釋。已經破碎的藥材則要與現代生藥學方法結合,用顯微鑒定與理化鑒定技術加以輔助配合。謝宗萬本人在這方面的成就大致體現在他的專著《中藥材品種論述》一書中。
   鑒于傳統經驗鑒別法具有悠久的歷史,迄今為止,卻尚未見有系統總結整理的材料。但同時隨著歲月的流失,掌握豐富經驗的中藥師傅們已日漸其少,能寫能講者更是不多。因此迅速搶救這筆寶貴的藥學知識遺產,確實是十分重要的。為此,謝宗萬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關于采取緊急措施做好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決定》的指示精神,認為中藥材鑒別領域內,作為第一步,首先總結整理出一部《中藥材傳統鑒別經驗精華》是當務之急,然后在此基礎上,中西結合,土洋并舉,從而進一步提高中藥材的鑒定水平。這個光榮的重擔自然就落到師承制中我們年輕一代繼承者的肩上。

   一、實地調查摸清情況1.植物形態(tài)與采收季節(jié):古人對藥物或其原植物形態(tài)的記述往往是比較簡單的。但有時卻非常扼要,常常一兩句話正是說到關鍵之處,很能解決問題。如《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石打穿治黃疸,并引蔣儀《藥鏡拾遺賦》云:“滾咽膈之痰,平翻胃之噦,石打穿識得者誰。注,噎膈翻胃,從來醫(yī)者病者群相畏懼,以為不治之癥,余得此劑,十投九效,不啻如饑荒之粟,隆冬之裘也。乃作歌以志之。歌曰:誰人識得石打穿,綠葉深紋鋸齒邊,闊不盈寸長更倍,圓莖枝抱起相連,秋發(fā)黃花細瓣五,結實扁小針刺攢,宿根生本三尺許,子發(fā)春苗隨弟肩,大葉中間夾小葉,層層對比相新鮮。
   味苦辛平入肺臟,穿腸穿胃能攻堅。采掇莖葉搗汁用,蔗漿白酒佐使全。噎膈飲之痰立化,津咽平復功最先。世眼愚蒙知者少,岐黃不識名浪傳。丹砂句漏葛仙事,余愛養(yǎng)生著數言!边@一段記載既生動地描寫了石打穿的植物形態(tài),而又說明它有治噎膈翻胃之功,用現代醫(yī)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有治食管癌胃癌之效。從上述詩歌對藥材所描繪的形態(tài)特征,完全可以準確地考訂這種石打穿就是薔薇科植物龍芽草(仙鶴草)AgrimoniapilosaLedeb.,現在日本學者(佐藤氏1979年在《漢方研究》上報道)已從藥理、臨床方面證實仙鶴草有抗癌之效。對仙鶴草作了抗腫瘤作用的初步研究,認為它對較廣的瘤株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其實我國清代醫(yī)家早就有用仙鶴草治療癌癥的記載,這真是了不起的貢獻。我們從形態(tài)描述的特征完全可以考證其品種,并進一步發(fā)掘其療效。這就是本草考證能對繼承發(fā)揚祖國醫(yī)藥遺產作出貢獻的實例。
   2.藥材特征,形色氣味:古人早就知道,鑒別藥材,形、色、氣、味,至關重要。例如大黃有多種,為區(qū)別大黃質量的好壞,就必須注意藥材的性狀特征!侗静輬D經》載:“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陜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文者佳!薄板\文”這二字,說出了正品大黃與其他同屬植物在藥材性狀上的區(qū)別。所謂“錦文”是指大黃商品藥材(去皮)表面往往可見灰白色網狀薄壁組織與棕紅色的射線交錯而成的菱形(斜方形)紋理,以及暗紅橙色的放射狀渦紋(習稱星點,即異型維管束)。這種錦文大黃,無疑是指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和掌葉大黃R.palmatumL.而言。而山大黃(華北大黃)、藏邊大黃、河套大黃等全無錦文。由此“錦文”特征,即能考定其品種。
   玄參,《證類本草》引《開寶本草》注云:“根生青白,干則紫黑。”雖寥寥數字,但它卻說出了第一卷147玄參科玄參的根鮮品和干燥后在藥材顏色上的變化,玄參科植物就是有這種特點。
   藥材品種不同,氣味各異。有些藥材具有特殊的氣味,可供鑒別真?zhèn)蔚囊罁@绨⑽,蘇敬說“體性極臭”。李時珍解釋說:“夷人自稱曰阿,此物極臭,阿之所畏也!边@說明了阿魏具有特殊的臭氣,有經驗的藥師不須視物,只聞其臭就可斷定其為阿魏而無疑。
   馬檳榔以核仁入藥!侗静菥V目》引陸璣之言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边@就說出了鑒別馬檳榔真?zhèn)蔚囊Α.斎,其同屬植物的核仁亦有此特點,凡具有此特點之同屬植物,其藥性療效基本相同。
   3.形成與加工:某些異物同名品雖然名稱相同,但其形成與加工則迥然有別,核諸本草,便可分辨。例如,“竹黃”就有異物同名品的存在,《本草綱目》的竹黃,實際上是宋《開寶本草》的天竺黃,亦即《本草衍義》中的天竹黃。李時珍曰:“按吳僧贊寧云,竹黃生南海鏞竹中,此竹極大,又名天竹,其內有黃,可以療疾!薄吨兴幋筠o典》載,竹黃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textilisMcClure等,因被寄生的竹黃蜂咬洞后而于竹節(jié)間貯積的傷流液,經干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一般于冬季采收,砍取竹干,剖取竹黃晾干。本品自然產出者很少,大多采用以火燒竹的方法,使竹受暴熱后,竹瀝溢在節(jié)間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藥材為不規(guī)則多角形的塊狀或片狀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相雜,質輕、松脆,易于破碎。斷而光亮,稍顯粉性。
   觸之有滑感。吸水力強,置水中有氣泡產生。味甘,有涼感,舔之粘舌。主產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功能清熱豁痰,涼血定驚。用于熱病神昏譫妄,中風痰迷不語,小兒驚風抽搐,癲癇等。
   上海有一種人工合成品,與天然產者有別。
   4.產地分布:植物的品種和地理分布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古代易地引種栽培這項工作很少有人去做。因此,藥材的產地具有和植物分布相關的傳統性。仍以芫花為例說明之。
   《史記·倉公傳》:“漢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蟯瘕……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蟲數升,病遂愈!边@是1600年以前用芫花治病的記載。這段話對芫花沒有形態(tài)方面的描述,究竟是紫色的芫花,還是黃色的芫花,從文字上絲毫看不出來,然而仔細推敲,卻仍有線索可尋。淳于意是山東人,臨淄亦在山東境,聯系當前所了解到的芫花地理分布情況,山東芫花只有開紫花的一種,根本沒有黃芫花的生產。此處所用芫花,當系指前者而言,他還說芫花有驅蟯作用,這又值得今后進一步研究。
   《證類本草》上的絳州芫花,日本學者中尾萬三曾經考證過,認為是瑞香科三歧蕘花WikstroemiatrichotomaMakino的花頭。但如踏踏實實的實際調查一下,一接觸實際,就會發(fā)現問題,謝宗萬收集了山西十幾個縣的芫花標本,包括絳州(即今山西新絳縣)在內,全是河蒴蕘花WikstroemiachamaedaphneMeisn.的花頭。反復考證和調查,他認為三歧蕘花分布于日本而中國不產。因此,可以肯定“絳州芫花”即河蒴蕘花,而非三歧蕘花。
   產地對考證中藥品種有重要意義的例子很多。又如無漏子,《綱目》別名波斯棗、海棗,也稱鳳尾蕉,《開寶本草》稱千年棗,《輟耕錄》稱萬年棗,《一統志》稱萬歲棗。
   考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波斯棗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窟莽樹!痹遁z耕錄》記載:“其樹高可五、六丈,圍約三、四尋(八尺曰尋),挺直如矢,無他柯干,頂上才生枝葉,若棕櫚狀,皮如龍鱗,葉如鳳尾,實如棗而加大……”!侗静輬D經》曰:“味極甘,似北地天蒸棗,而其核全別,兩頭不尖,雙卷而圓!薄侗静菥V目》曰:“形如蠶蛹!卑创伺c60年代進口的伊拉克棗(椰棗、棗椰)PhoenixdactyliferaL.、P.sylvestrisRoxb第一卷148(棕櫚科)為一致。波斯即今之伊朗,伊拉克即古之大食國,均屬阿拉伯國家,盛產此棗。
   近人有以蘇鐵子為漏子者,可能系因蘇鐵子亦稱鳳尾蕉,因而混淆之故。
   考證本草,對產地的認識,也不能過于機械,否則也會出錯,如前述之煤參,趙學敏謂產于華山,有人機械地以華山參(茄科)當之,那就搞錯了實質。因華山參干后并不變黑,怎能稱做煤參呢?玄參科的黑洋參不僅產于陜西太白,其實華山也有分布。所以在考證時必須靈活掌握。
   在考證產地的時候,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同一地名,朝代不同,其實際所指的地方,可能也有所不同,亦即有異地同名的問題存在。如梁山,在地理上山東有梁山泊,山西有呂梁山等等亦均簡稱梁山,究屬何指,要看當時朝代而定。
   《證類本草》上的藥名,如系多品種者,往往在藥名之前冠以地名,以示區(qū)分。常常從藥名中看到“軍”這個字,如寧化軍威靈仙、岢嵐軍細辛、成德軍葶藶、無為軍加皮、永康軍黃精、信陽軍草龍膽、高郵軍槐實、威勝軍人參、荊門軍萆、興化軍防己等等。這里的“軍”,是指宋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名,計有兩種:一與府、州同級,隸屬于路;一與縣同級,隸屬于府、州。關于古代的“××軍”,相當于現代的什么地方,屬于哪個省等問題,可以通過查閱《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或宋史(志·地理)等文獻查得之。按唐代早就于設兵戍守之地設置“軍”,唐代的“軍”在《舊唐書》和《新唐書》(志·地理)中有詳細說明。
   5.生態(tài)習性:有些品種,其植物形態(tài)或生藥形態(tài)相似,本草文獻描述簡單而不能從形態(tài)的描寫考定其品種者,應注意其生態(tài)習性的敘述,例如白前、白薇商品極為混亂,異物同名品種有20余種,其療效不同,且有顛倒錯用的現象,情況極為嚴重。查本草對其形態(tài)描述,極為簡單,僅謂“根如牛膝,或如細辛……”,很難理解與分辨,故長期以來,對孰為正品,各家見解不一諸說紛紜,莫衷一是,毫無定論,其混亂現象嚴重,自屬必然。
   關于確定白前、白薇正品的問題,其關鍵之處在于調查其生態(tài)習性。
   6.名稱:藥材的命名,總是富有一定含義的,適當的推敲中藥的命名,如正名、土名、別名等,對考證品種有時會有一定的幫助。
   如“紫花地丁”,《本草綱目》釋名箭頭草、獨行虎、羊角子及米布袋。按米布袋顯然指豆科米口袋屬Gueldenstaedatia(Amblytropis)的植物,而箭頭草則為堇菜科堇菜屬Viola植物。故《本草綱目》的紫花地丁從名稱上看,就能看出至少包括上述兩個不同的品種。
   又如敗草,商品藥材甚為混亂,有敗醬科的,有菊科的,還有十字花科的等等,究竟什么是敗醬的正品呢?陶弘景早就解釋過“根作陳敗豆醬氣,故以為名”。依據藥材命名的含義,就可斷定敗醬科敗醬屬Patrinia的敗醬(黃花敗醬與白花敗醬)是傳統藥用的敗醬,而其他則均為混淆品種。
   《本草拾遺》載有刺蜜。陳藏器說:“交河沙中有草,頭上有毛,毛中生蜜,胡人名為給勃羅!崩顣r珍說:“按李延壽北史云:‘高昌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味甚甘美。又梁四公子記云,高昌貢刺蜜’。杰公云,‘南平城羊刺無葉,其蜜色白而味甘……高昌即交河,在西番’”。這實際上就是產于新疆和內蒙古的豆科植物駱駝刺AlhagipseudalhagiDesv,北史稱之為羊刺蜜,新疆地區(qū)稱駱駝刺糖,簡稱刺糖。此植物為有刺落葉灌木,針刺密生,炎夏葉上分泌黃白色發(fā)粘糖汁,凝成小顆粒,即刺糖。當地群眾于夏季將布或紙鋪地上,用棍敲打枝葉,糖粒便脫落,然后去凈枝葉雜質,即為刺蜜。對此植物以刺蜜之名,最為恰當。因而從刺蜜之名考證其原植物,雖然是唐代記載的藥物,亦能準確考訂其學名。
   又《本草拾遺》另有木蜜,《證類本草》與《本草綱目》均有轉載,但那是指產于南方的鼠李科植物枳HoveniadulcisThunb.,又名拐棗、雞距子、雞爪子,是其果梗肥厚扭曲象形之詞。與豆科的刺蜜迥異,不可混淆。
   值得注意的是,現時有一些植物文獻上的名稱與本草上的同名藥物,名實不符。如馬先蒿,《綱目》曰:“七月開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生角,似小豆角,銳而長。”按此記載與現時紫葳科之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Lam.(羊角透骨草)相符,《植物名實圖考》上的馬先蒿也是角蒿。
   而與《種子植物名稱》、《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植物志》上記載以玄參科Pedicularis為馬先蒿屬植物不同。像這樣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予以澄清。
   7.古代實物的依據:實物標本鑒定是確定品種最有力的憑證,古代留下來而保存至今的標本甚為難見,如有之,則極為珍貴。
   中國藥物早在唐代就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盛放日本圣武天皇遺物的官庫)至今還很好地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一些藥材實物標本,這對研究唐《新修本草》所收載的有關藥物品種,無疑具有相當的權威性。
   我國于70年代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fā)掘中,鑒定出出土的漢代藥物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和佩蘭9種。另外,從河北藁城商代遺址出土的有桃仁、郁李等,西安南效出土窖藏的唐代石藥有石英、云母、金屑、鐘乳、丹砂以及動物藥珊瑚等;福建泉州從宋代古沉船中找到了沉香、胡椒、龍涎香朱砂、水銀玳瑁、降真香等,以及云南大理出土的琥珀、珍珠等藥物。上述出土或出水的藥物是研究古代藥材品種的最好實物見證。
   現在我國故宮博物院內也還保存著一部分清代使用的藥物標本,這對研究清代用藥品種很有價值。謝宗萬在60年代曾親見其所保存的中藥威靈仙,不是毛茛科鐵線蓮屬威靈仙,而是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黑刺菝葜)SmilaxScobinicaulisC.H.Wright,與現時華北地區(qū)使用的鐵絲靈仙相當,這對查考鐵絲靈仙的藥用歷史是有幫助的。
   8.用藥歷史:好的藥材,在人民心目中一定擁有威信,其流傳必然久遠;相反,偽劣藥材即使能夠蒙混一時,但一定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而不能維持長久,遲早總要被淘汰的。因此,對異物同名品,特別是地方習慣用藥,要認真調查它在當地的應用歷史、名稱混淆的原因、醫(yī)藥人員對其藥性療效的認識以及群眾的反映等等。倘其應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可靠,又受廣大群眾歡迎,即使與本草描述不合,則必然是一種新發(fā)展的好藥材,可作為新興品種來處理。但時間的長久與否,只是作為參考的一個因素,因為長期錯亂而一直沒有獲得糾正的,為數也不少,如以苜蓿充黃芪,宋代即有之,于今依然如故,然絕不能因此而認為合法。如果用藥歷史短淺,或新近出現的“新異品種”,在搞清它的真正面目之后,必須還它的本來面貌,該否定的就應堅決否定。
   9.實際療效:品種考證的主要目的,在于做到名實相符。其實質就是有利于達到預期的用藥效果。古本草中的女委有兩種,一出《神農本草經》,一出唐《新修本草》,二者療效不同。
   李時珍從療效考慮,認為“古方治傷寒風虛用女委者,即萎蕤也”。亦即認定《神農本草經》之女委即玉竹。并謂治泄痢之女委(指唐《新修本草》新增品種)乃蔓草。現時植物文獻中的女委通常訂名ClematisapiifoliaDC.(毛茛科),系指后者,而非《神農本草經》的女委。這是應該明確而不能混淆的。從藥物實際療效的不同來考證前人本草中論述的品種,從而區(qū)別異物同名品,這種方法,自古就有,現在仍很適用?墒乾F在植物文獻中的不少植物名稱往往與古本草藥物第一卷150的名稱不盡符合,這些問題有待今后逐步解決。
   二、鉆研文獻認真分析1.系統查閱,重視原文:既是中藥材品種的本草考證,則對藥品在歷代本草中的記述一定要系統查閱,廣為摘錄。凡是重要的本草,都要一一查看,而且還要對有關記載進行逐字逐句的核對。遇有出入之處,都要一一記錄,寫成卡片,容后分析。
   本草在論述某種藥材時,往往對古文獻包括經、史、子、集的有關部分資料都有所轉引。必要時,要核對原文,盡量避免引證中的錯誤。經過多方面認真的由遠而近、從古及今的系統查閱,則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歷代藥物品種的變遷,從而可以幫助分析何者藥用歷史最為悠久,何者為藥用主流品種,何者為晚出混雜品種,如此,則可以畫出該藥的本草系統圖。倘若不掌握系統的本草資料,這就難以對此作出全面的分析。
   歷代本草種類眾多,卷帙浩繁,查閱時應該注意掌握重點。對于宋代以前就有記載的藥物品種,應以《證類本草》、《大觀》或《政和》為核心,旁及其他!蹲C類本草》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保存了宋代以前重要本草有關記載的精華,而且還保存了《本草圖經》的藥圖。這部書的優(yōu)點還在于它忠實于古本草的原文。因此,它是中藥品種本草考證的最重要文獻。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部書較《證類本草》為晚出,所收藥物品種,遠較《證類本草》為多。它是集16世紀以前本草大成的杰出著作,當然更是必讀之書。但是它在引用前人有關記述方面,對原文時有改動,為該書美中不足之處。因此,凡是《證類》與《綱目》在引用古文獻方面如有出入時,應以《證類》為準;這一點是應該值得提請注意的。
   引用文獻,應盡量引用第一手原始文獻,以保證準確。鑒于不少古本草由于歷遭兵燹災厄或保存不善已經亡佚,不得已而求之于第二手材料是可取的。至于第三手材料,則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長期手抄版刻的過程,脫漏錯訛更為多見,則其準確程度就非常難說了。
   做文獻考證工作的,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
   2.旁證材料,不可忽視:正面材料的重要性,盡人皆知,但旁證材料的重要性,則往往被人忽視。就某些品種來說,如果正面材料在考證說理方面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則旁證材料就特別有用。所謂“旁證材料”,是指在論述其他藥材形態(tài)時,順便以本藥材作比較,這就有利于本品的品種考證。例如劉寄奴品種特別復雜,有菊科的奇蒿、紅陳艾,有玄參科的陰行草,還有金絲桃科的多種植物等。《證類本草》在“馬蘭”條下說:“又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贝颂庪m然是描述的山蘭,但卻以劉寄奴相比,不言而喻,這里所用的劉寄奴,其形態(tài)就必然是像山蘭的植物,那就是指的奇蒿了。此處以山蘭比劉寄奴,就是一個有力的旁證。又如中藥澤蘭品種有菊科的Eupatorium屬植物,也有唇形科地筍屬Lycopus的植物,《證類本草》在“馬蘭”條下說:“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贝颂帩商m是指菊科Eupatorium屬植物,而在另條“地筍”條下說:“作蔬菜食甚佳,即澤蘭根也!眲t又是指地筍,即地瓜兒苗,在當時為中藥澤蘭。也就是說《證類本草》上的澤蘭有兩種。旁證材料說明了這個問題。
   對正面材料的搜集和分析往往是比較容易的,而旁證材料的搜集往往要費很多氣力,不但要博覽群書,而且要著重平時資料的積累,要做分類卡片,否則,不可能做到信手拈來和得心應手。
   全部憑信正面材料而不廣泛搜集旁證材料,往往考證的結果有錯誤的可能。例如荊芥,《神農本草經》未見荊芥名,但載有假蘇,吳普始稱假蘇一名荊芥,但是否可靠呢?從《證類本草》“成州假蘇”及“岳州假蘇”圖,可作旁證,假蘇即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
   3.時代背景,應加分析:不了解文獻編著的時代背景,就不能深刻領會其實質內容。例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在論述某些藥材的產地時,經常說“生近道”,那么這里說的近道,究竟是指哪些地方而言?這就應該加以分析。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梁人,梁都建康,即今南京。故陶氏所說的近道,是指今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這些地方靠近南京,“近道”當指京都附近地區(qū)之意。另說,陶弘景隱居于茅山而著書,隱居所稱近道,是指江蘇地區(qū)。此說與前說的解釋,在結論方面基本一致。
   又如在分析《履巖本草》所載藥物品種時,首先應了解這部書的性質。它是南宋時王介寫的一部關于浙江臨安(即今杭州)一帶的民間草藥書,與一般綜合性本草有別。例如該書載有土人參,觀其圖形,結合浙江藥材分布情況,可以認為它相當于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粉沙參)ChangiumsmyrnioidesWolff,如果不了解這部書的性質,單靠藥圖,是難以考訂其品種的。
   4.分類位置,適當推敲:中藥云母,現時商品有礦物類者,亦有動物類者〔螺蠑厴(甲香)及海月(窗貝殼)均稱云母石〕,究竟何者為正品呢?按《名醫(yī)別錄》曰:“云母生太山山谷。”陶弘景曰:“云母有八種,向日視之,然青白多黑者名云母……”,蘇頌《本草圖經》曰:“云母生土石間,作片成層可析,明滑光白者為上……并謂江南生者多青黑,不堪入藥!庇职捶綍迷颇刚呓砸园诐烧邽橘F。《本草綱目》將云母列入玉類?梢妭鹘y藥用的云母,均為礦物類,具以白云母為佳。動物類異物同名品均系偽品。
   中藥海石亦有礦物類與動物類、藻類之分!侗静菥V目》收浮石于石類,釋名海石與水花。顯然亦以礦物類者為真。
   5.重視藥圖,考察版本:在考證本草藥物基原的工作中,本草藥圖的考察,一般能起到輔佐參考作用,但如在文字表達不完備時,則藥圖就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宋代蘇頌《本草圖經》序云:“昔唐永徽中,刪定本草之外,復有圖經,相輔而行,圖以載其形色,經以釋其同異,而明皇御制,又有天寶單方藥圖,皆所以敘物真濫。使人易知,原診處方,有所依據!鼻宕S宮繡《本草求真》藥圖(乾隆本)之首記曰:“遐方異物,按圖可索!奔垂湃苏J為藥圖有幫助辨藥真?zhèn)魏涂梢浴鞍磮D索驥”之功。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在討論大血藤時說:“按過山龍俗名甚多,不圖其形,無從審其是否……”。顯然,附有藥圖的本草,較之沒有附圖而只有文字描述的本草,對藥物品種考證的結果來說,能幫助分析,使之具有更高的精確性。但如一書由于多次翻刻,其圖版亦因之而有所變動的話,則在考證時應以原版或初版為準,否則,結果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查考《本草綱目》的藥圖,就應該以金陵胡承龍本為準,江西夏良心本亦屬金陵本系統,在看不到金陵本的情況下,亦可代用。但古臨錢蔚起本(武林錢衙藏版,杭州本)和合肥張紹棠本則多有篡改,不足為據。
   在分析研究藥圖時,要運用植物分類學的知識,掌握植物種的特點,方能敏銳地看出藥圖的特征。例如旋復花有多種,花序的大小,多少,葉基的形狀都對分種密切攸關,審圖時就要留心這些特點,而后才能從圖上考訂其品種。
   在文圖對照時,引用《本草綱目》有關文字,應以近年來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校點本為準。
   考證中藥品種,現時國內有圖可供參考的幾部重要本草有《證類本草》、《大觀本草》或《政和本草》、《履巖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原始》、《植物名實圖考》等。
   考證藥圖,須要留心版本的重要性已如前述。在閱讀正文時,如有機會得見善本,最為理想。清末張之洞《軒語·語學篇》“讀書宜求善本”條云:“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會刊,不訛不闕之本也。此有一簡易之法,初學購書,但看序跋,是本朝?蹋韺俑接行?庇洠苄屑氉,寫刻精工者即佳!庇衷疲骸吧票局x有三:一足本(無闕卷,未刪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抄)。”其所以強調善本,主要是清代學者針對著明人妄改古書的弊害,特別講求精心勘對,糾正俗本的訛謬。考證本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力求善本,也是必要的。
   6.特產藥材,查考方志:地方志,簡稱方志。是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它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志的州郡府縣志兩類。我國方志起源很早,如《書·禹貢》記載方域、山川、土質、物質、貢獻;《山海經》記載山川、形勢、土性、怪異、古跡和道里之遠近,物產之大概。皆具有總的性質。
   地方性的方志,以省為單位的常稱“通志”,以縣為單位的常稱縣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豐富,不但為研究歷史及地理的重要參考資料,對研究動物、植物、礦產、藥材均有參考價值。方志中的科技篇,就記載有醫(yī)藥的史料。我國古代醫(yī)藥學家早就重視利用方志來搜集和考證藥物的起源、產地、品種、質量、栽植等。
   李時珍本人在撰寫《本草綱目》時引用參考的經史書目達到440家(種)之多,其中方志類在35家(種)以上。趙學敏在撰寫《本草綱目拾遺》時所參考引用的方志又大量增加,各省、州、府、縣志合計有91種?梢姷胤街緦甲C中藥材品種,特別是當地特產中藥和道地藥材(地道藥材)有重要參考價值。
   7.語言文字,剖析深透:我國古代語言文字之學,古人稱之為“小學”。本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之學。我們但稱語言文字,而音韻、訓詁已在其中。所謂訓詁,是指我國古代的一種詞義解釋的工作。即用易懂的、眾所周知的語言來解釋難懂的或只有少數人能懂的語言,以當代語言解釋前代語言,以標準語解釋方言,以常用詞解釋生僻詞,都是訓詁的內容。把文字、音韻、訓詁弄清楚,剖析深透,是整理本草文獻和品種考證的基本功。
   《爾雅》和《說文解字》是本草考證常用的兩部古代主要辭書!稜栄拧返淖髡卟豢煽迹蠹s此書先秦已有,經過許多人的增補,最后成書于漢代。書名《爾雅》,爾近也,雅,正也,就是取其“近乎正”的含義!罢币埠姓至x、正事物之名的意思!墩f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最為完整的和最早的一部字典,為東漢人許慎所作。有許多漢字的古義早已失傳,幸賴《說文》的解說得以保存下來。這對于閱讀、解釋和印證古籍,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他對于動物、植物、礦物、醫(yī)學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也非常廣博和精深?傊@兩部書都是我國古代的百科性辭書,在考證古代藥名字義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由于本草中收載的藥物還有少數外來藥,其藥名有的就與外國語言文字有關。命名如“沒藥”,就是Murrha直接譯音;参餅橄欖科植物沒藥樹CommiphoramolmolEngel.(C.myrrhaHolmes)莖干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其種名“myrrha”和“murrha”相一致,又尾科的番紅花,《本草綱目》釋名“洎夫藍”、“撒法郎”,顯然為其英文名“Saffron”的譯音。再如安息香,梵書稱之為“拙貝羅香”!柏惲_”二字可能與英名Benaoin有關,其拉丁學名Styraxben-zoinDryander的種名亦取之于Benzoin。
   《本草綱目》卷三十果部收有“阿月渾子”一種,本品始載于《本草拾遺》,又名胡榛子,《海藥本草》叫無名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自《本草拾遺》的木部移入果部,并入《海藥》無名木皮。陳藏器曰:阿月渾子生西國。李王旬《海藥本草》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如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由此可知,“阿月渾”為波斯古名,謝宗萬在1975年到伊朗訪問時,伊朗人以其種子待客,就和我國以花生米招待客人一樣,但他們稱此為“必思他”。實際上為其屬名Pistacia的譯音,其英文名為Pistachio,《本草品匯精要》有形態(tài)等描述:“必思答即必思忒也。出回回田中,樹高一二丈,葉如杏,其實如桃李,去肉取核仁作果食之。”把實地考察與文獻考證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古本草被當作幾個藥的阿月渾子、無名子、必思答,實際是同一植物(漆樹科無名子PistaciaveraL.)的果實。以其殼內的種子供食用或入藥,現代則通稱之為“開心果”。
   三、普遍聯系重點突破本草考證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藥有每一種藥的具體不同情況,各有各的問題存在,應靈活地針對存在的問題找重點,抓關鍵,進行考證。這就要對問題的本質進行精細的分析,才能打中要害,一針見血。但考證時還要注意重點與一般相結合,片面孤立地分析問題,有時會導致錯誤。例如有人考證上黨人參的原植物,片面的從現代山西上黨不出人參而只出黨參的簡單事實來推斷古代的上黨人參不是五加科的人參,而為桔梗科的黨參。這顯然是錯誤的。《證類本草》“潞州人參”圖確為四椏五葉,與東北人參為一致。其所以現時不產,可能是因為當時所在地的森林因為人煙繁密的關系而被破壞,不適宜于人參的生長,因而絕跡,是一時環(huán)境變遷的影響。現在已經知道,山西中條山、新絳一帶移植人參早已成功,由此亦可反證只要條件適合,人參是可以在山西生長的。因此,古代上黨產人參是完全可能的,四椏五葉的人參圖,正說明它是五加科人參,而不能作桔?泣h參來理解。
   普遍聯系,全面看問題,重點突破,是本草考證的一條基本經驗。
   四、說理充分結論公允本草考證必須首先在現實調查的基礎上,以實物觀察為依據,以歷代本草文獻記載為印證,佐以藥圖考察,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如植物分類學、生藥學、動物學、礦物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等,還要同自然地理、時代背景、用藥歷史、實際臨床療效等進行普遍聯系,全面綜合考慮,認真分析,慎重地找要害抓關鍵,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恰如其分地做出公允的結論。對何者是傳統藥用正品,經過考證,有的可以確定種名,有的只能確定到屬,而不能肯定其種,這就要區(qū)分不同情況,酌情處理。在確定這些種類名稱時,一定要擺事實,講道理,尊重客觀,說理充分,以理服人。當有一部分由于本草描述過分簡單,又沒有藥圖參考和實物依據時,對這些一時難以考證解決的疑難種類,千萬不要急于輕率地下結論,切不可主觀地妄加臆斷。同時要考慮到藥物品種是伴隨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的。藥物的種類也在不斷地增加,從歷史發(fā)展觀點來說,每個時代都會有“新興品種”和“新增品種”的出現。如石竹科的銀柴胡就是最先依附于傘形科的柴胡,而后才獨立出來的。像這樣的實例,屢見不鮮。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該第一卷154肯定的就要明確給予肯定,該否定的也要堅決否定,不能模棱兩可。如以苜蓿根混黃芪,就要揭露它是偽品,要堅決取締。對一時難下結論的種類,要進一步進行工作,如分析它的成分,研究它的藥理作用和療效等,在搞清它的真實面貌以后再下結論,如縱非傳統藥用品種,但尚可加以利用的就設法予以合理利用,可是藥名絕不應該與原有品種的名稱相混淆,不能再冒名頂替,張冠李戴,要適當的改變藥名,最好是還它的本來面貌,以其自身的原名入藥,才是比較妥善的切合實際的辦法。如其真實面貌尚未搞清,可作“存疑”處理,留待日后或后人繼續(xù)研究解決。
   考證本草藥物品種,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說話一定注意留有余地。否則,結論下錯了,反而會貽誤后人。例如《救荒本草》所載的細葉沙參,前人多考訂為桔?频模祝幔瑁欤澹睿猓澹颍纾椋幔恚幔颍纾椋睿幔簦幔ǎ裕瑁酰酰猓)A.DC.。據考證,它是《滇南本草》的藍花參而非《救荒本草》的細葉沙參,該品應以藍花參為正名。因此,中藥材品種本草考證的另一個作用,就在于可以逐步的統一藥材名稱,這對今后正確地使用藥物和傳授繼承藥學知識,在廣泛地區(qū)進行經驗交流以便于藥政上的統一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通過本草文獻進行中藥品種的考證,也許考證的本人沒有直接進行實際試驗,然而考證的依據確是牢固地建筑在千百年來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因而有重大的臨床指導價值。
   何況中醫(yī)處方從來就是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結合本草著作中所載有關中藥的藥性主治來遣方用藥的,如果藥物與本草書中所記載的名實不符,亦即不按中醫(yī)處方的意旨而調配藥物,則難以獲得預期的醫(yī)療效果。所以考證本草,并正確地按本草文獻用藥,是保證中醫(yī)醫(yī)療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否則,脫離本草和違背中醫(yī)臨床用藥的意旨,就談不上中醫(yī)中藥的研究,因而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五、掌握標準確定正品本草考證能反映歷代本草在不同歷史時期所使用的中藥品種情況,也能反映出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的歷史淵源和演變經過,能對中藥材正品和正名的確定,提供有力的文獻依據,從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衡量中藥正品的標準?正品藥材,對中藥的品種、采制、藥用部分均有一定的要求,數者均符合要求的,則稱之為正品。此處僅就品種而論,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均可視為藥材的正品。
   1.歷代本草中代代相傳,療效確切,迄今未作改變的傳統藥用品種。如當歸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毫無疑義,是該藥的正品。
   2.藥材來源、形態(tài)和療效符合本草文獻記載,縱非單一品種,但藥材基原親緣關系相近,有效成分、藥理作用相似,能在臨床上取得同樣良好醫(yī)療效果的多品種中藥。如大黃中的掌葉大黃、雞爪大黃和藥用大黃,均同時并列為大黃的正品。
   3.實踐證明(包括科學實驗和臨床驗證)是中藥材異物同名品當中的后起之秀,亦即歷史上的“新興品種”或當代中藥中的“新興品種”。如酸橙枳殼和酸橙枳實,從宋代起即取早期枸橘而代之,認為是枳殼、枳實中的佳品,成為歷史上的“新興品種”;新疆紫草(軟紫草)是藥用紫草中的佳品,是當代藥用紫草的“新興品種”,它與傳統藥用的紫草(硬紫草)同時并列為紫草的正品。
   第一卷1554.現時公認的道地藥材(地道藥材),均可視為該藥的正品。如河南的懷慶地黃、浙江的延胡索等。
   5.《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所規(guī)定收載的中藥品種。
   有人提出,是不是最早的本草中收載的品種都是現在中藥里的正品?其實不然,問題沒有那么簡單,事物是復雜的,是發(fā)展的。古人的經驗應該尊重,但不免有它的局限性。因此,不能說愈古愈好,越古越正確。在中藥領域里,“后起之秀”、“后來居上”的情況是不少的。結合當前客觀實際,考古而不泥于古,這是在作考證結論時必須給予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謝宗萬認為,本草考證是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現實意義的。本草考證能夠根據中醫(yī)用藥傳統精神,多快好省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特別在解決當前的中藥材混亂品種問題中能起到顯著的作用,它不是為考證而考證,主要的是使“古為今用”,要在藥材方面,起到樹立正品,確定正名及發(fā)掘、開發(fā)利用祖國藥物資源的作用。在醫(yī)療方面,能起到有利于繼承古人用藥經驗的作用。為進一步的發(fā)揚、研究、提高,打下了可靠的基礎。古方藥物的品種考證,不但有利于醫(yī)方的發(fā)掘與繼承,而且還為新藥研究開發(fā)開辟道路。因此,本草考證它不但在實際應用上有很高的價值,而且還能搞清歷代本草中藥物名實變遷和“有名未用”藥物的隱現沿革,從而掌握藥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品種變化與發(fā)展規(guī)律,在學術上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的。
   本草考證一、通草與木通的本草考證1.《新修本草》以前的通草和《本草綱目》的通草是木通科木通:《神農本草經》曰:“通草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jié),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眳瞧赵唬骸巴ú,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農黃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葉青蔓延,止汁,自正月采。”《名醫(yī)別錄》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陰,正月采枝,陰干!薄缎滦薇静荨纷⒃疲骸按宋锎笳邚饺纾抗(jié)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以上所述之通草,實際上是指木通科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而言。也就是說《新修本草》以前本草中收載的通草是木通科木通。
   宋《圖經本草》和《證類本草》的通草,品種復雜,木通科木通和五加科通脫木等均混稱通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已感到宋本草將通草與木通混注為一,名實相亂的做法欠妥,遂將二者分條并列,他明明知道明代當時所有的通草乃是古代的通脫木,并非木通,但在編著《本草綱目》時,卻仍按古本草舊例將木通科木通冠以通草之名。
   2.以五加科通脫木為通草的文獻記載:就本草而言,以五加科通脫木為通草,始自唐代的《本草拾遺》。陳藏器云:“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蓖麻,心中有瓢,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爾雅》云:“離南,活脫也……今似亦名通草。”其實早在秦漢時代在《山海經》中就有關于通脫木的記載。郭璞注《山海經》云:“寇脫,莖中有瓢正白!彼巍侗静輬D經》附有通脫木圖一幅,正是指五加科通脫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與現時所用之大通草(空心通草)相第一卷156符。明代陳嘉謨釋其名曰:“白瓢中藏,脫木得之,故名通脫。”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一改《新修本草》以前舊例,在通脫木條,以“通草”為正名;在木通條,以“木通”為正名;明確將通草與木通分開。李時珍說:“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眲t說明在明代通用的通草就是五加科通脫木的莖髓。清代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所載的通草,雖有異物同名品存在,考其主要品種仍指五加科通脫木。
   3.《食性本草》、《湯液本草》、《本草品匯精要》中的木通是木通科植物:為改變通草與木通在本草中的名實混淆情況,五代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首改通草為木通。元代王好古《湯液本草》和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在木通條以木通為藥名,其所述均為木通科植物。
   《本草品匯精要》對木通的記載是將《本草圖經》對通草記載的移植。其中有幾句話很值得研究,“每節(jié)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頗類石韋,又似芍藥三葉相對。”“頗類石韋”這幾個字,在原《新修本草》注中是沒有的,而是宋《本草圖經》對《新修本草》的補充,就是這四個字,已看出在所用品種上又發(fā)生了變化。掌狀復葉,小葉五枚,葉似石韋,結實如小木瓜者,很可能是指木通科植物野木瓜StauntoniachinensisDC.,而“又似芍藥,三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小木瓜”者,有可能指木通科鷹爪楓HolboelliacoriaceaDeils或其同屬植物的藤莖?磥憩F時云南某些地區(qū)以五風藤H.latifoliaWall.或小花五風藤牛腰子果H.parviflora(Hemsl.)Gagn.為大木通是有一定根源的。又現時某些地區(qū)稱野木瓜StauntoniachinensisDC.為拿藤,與唐代陳藏器所云“江西人呼為拿子”者,在品種上頗有歷史淵源關系。
   4.川木通(山木通、小木通和繡球藤)的應用來源于《植物名實圖考》:商品川木通為山木通、小木通與繡球藤的統稱。《植物名實圖考》中的山木通和小木通,由其附圖,可分別考訂為毛茛科鐵線蓮屬的ClematisfinetianaLevl.etVant和C.armandiiFranch.。另有繡球藤一名木通,《中國植物志》考訂其原植物為ClematismontanaBuch.-Ham.。按本品花為白色,而《植物名實圖考》謂繡球藤花“四瓣紫色”產于云南。從該書附圖小葉片多數為圓狀橢圓形,花紫色,又產于云南,此三條頗與其變種C.montanaBuch.-Ham.var.rubensWils.的形態(tài)與地理分布相符合,這個紫花的變種應為《植物名實圖考》的繡球藤,是現代川木通的主要植物來源。川木通為現實商品名,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和《中國藥物標本圖影》收載之,《中國藥典》1985年版一部沿用此名。
   5.構成木通多種異物同名品種原因的探討:無論是古代,抑或是近代,木通異物同名品甚多,究其原因無外乎由藥材形態(tài)和功效類同而起。李時珍說:“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因此凡是藤莖有細孔,兩頭皆通者均有被稱木通之可能,木通科Akebia屬、野木瓜屬Stauntonia、鷹爪楓屬Holboellia、馬兜鈴科馬兜鈴屬Aristolochia和毛茛科鐵線蓮屬Clematis等多種植物的藤莖均有此特征。現時所售之關木通AristolochiamandshuriensisKom.和淮通淮木通、淮通藤)A.moupinensisFranch.雖然在歷代本草中尚未找到有明確作木通應用的記載,但是各地在就地取材中,發(fā)現它們的藤莖“有細細孔,兩頭皆通”因而即作木通應用,是大有可能的。
   另一個原因,就是凡有利水功能的藤本植物也有被稱之為木通的可能,吳其浚就曾這樣說過:“按俗間木通多種,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竅,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古今木通品種復雜,真假混淆,其錯亂原因,主要就是以上這兩條。
   6.古方中通草、木通品種考訂舉隅: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不同時期的變遷,直接關系到第一卷157古代醫(yī)方的正確繼承使用和固有療效的發(fā)揮。如前所述,《新修本草》以前醫(yī)藥文獻中所述的“通草”,皆木通科木通。據此,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當歸四逆湯”方中之通草應是木通科木通而無疑。核諸方義,亦相吻合!當歸四逆湯”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和大棗七味藥組成,全方有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之功,主治寒傷厥陰,血脈凝滯,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沉細或脈細欲絕者。方中木通有協助諸藥通利血脈,使寒邪得散、血脈流通、陽氣暢行于四肢而手足自溫、脈象自和,五加科通脫木(通草)則不能代木通奏其功。仿此,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中治暴嗽失聲、語不出之“通聲膏”(五味子、通草、款冬花、人參、細辛、桂心、青竹皮、菖蒲等),其中所用之通草,當仍指木通科木通而非五加科通脫木(通草)。至于清代乾隆年間《沈氏尊生書》治諸淋所用之“通草湯”,方中通草、木通并用。顯然,這里的通草是指五加科通脫木而言,那么,木通究竟是什么品種呢?按沈金鰲為江蘇無錫人,其所用木通,當然不會是毛茛科鐵線蓮屬的川木通,仍以木通科木通可能性較大。
   木通在宋代的醫(yī)方中有同物異名現象。即有的方子以“通草”為名,有的方子以“木通”為名。舉例言之,宋《圣濟總錄》之通草飲,其所云通草,實為木通;同書木通湯,則明確以木通為主藥。其后以木通為正名的應用日廣。宋代錢乙撰,閻孝忠編集的《小兒藥證直訣》中治心熱尿赤的“導赤散”即由木通、生地黃炙甘草、竹葉組成,木通、竹葉清心降火而利水,導熱下行,使從小便而出。故本方為清心火、利小便的方劑。《刪補名醫(yī)方論》解釋說:“導赤者,導心經之熱,從小腸而出,以心與小腸為表里也!庇衷疲骸澳就ㄍɡ∧c,佐以甘草梢,取其瀉最下之熱,莖中之痛可除,心經之熱可導也。”故方中木通,可認為木通科木通。
   此外,宋《太平圣惠方》載有木通散,明《保嬰撮要》、《古今醫(yī)統大全》、《證治準繩》也都載有木通散,方名相同,藥味組成不同,但所用木通,應是同種。且《圣濟總錄》和《證治準繩》另有木通湯。明代秦景明撰,清代秦皇士補輯《病因脈治》有木通飲和木通枳殼湯,方中所用木通也都應是木通科木通。
   考證醫(yī)方中藥物的品種,一方面要注意藥物品種在不同時代的變遷情況,同時還要注意該藥的實際藥性功能,所用藥物,必須與主治疾患相適應,務使兩者相互協調,不能矛盾。如此,其考證結果,方能認可。
   綜上所述,木通科木通在我國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起先被稱為“通草”入藥,《新修本草》以前方劑中的通草實即木通科木通,直到五代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才首改“通草”為木通,爾后宋、明兩代,通草、木通有同物異名現象。即木通科木通,多數以木通為正名,少數稱通草。直到清代,通常均以之作正品木通使用?墒堑搅爽F代,卻變得無聲無息,或竟改變藥名,成了“海風藤”的混亂品種,而藥店實際配方所用木通,則被其它品種取而代之。正品木通科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有古本草長期使用的歷史,又有現代藥理試驗證明其具有利尿的效能,應該給予重視!吨袊幍洹罚ǎ保梗福的臧)一部僅以其果實作“預知子”入藥,而未用其藤莖。建議今后新版藥典明確以木通科木通為中藥正品木通,重新開發(fā)利用。
   〔評析〕通草與木通均為常用利水通乳藥,然二者在中醫(yī)臨床應用上有其區(qū)別之點。通草甘淡寒,主清肺熱,助氣下降而利水,其性降中兼升,常用于濕熱內蘊,小便短赤,能使胃氣上達而下乳汁。木通苦寒,主降心火,引熱下行而利水,其性降中兼通,常用于口舌生瘡,心煩不眠,小便短赤,淋瀝澀痛,腳氣腫痛,能通血脈,通大便,通利關節(jié),通瘀滯而下乳汁。二者同中有異,故須辨明而不可混淆。但在各地的實際應用中常有將二者互易使用的情況。突出的問題是通草與木第一卷158通的異物同名和同物異名問題,相互混淆,糾葛不清。通草與木通,二者藥名中均有一個“通”字,但有草、木之分。它們在歷代本草中,其原植物種類,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亦有所變化。在本例中,謝宗萬正是抓住了通草與木通這二者在歷史發(fā)展過程有延續(xù)亦有變遷這條主線,對歷代本草所記載的通草與木通的形態(tài)描述,結合臨床應用,組方配伍之方義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考證分析,故所得出的考證結果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得到中醫(yī)藥學術界的公認。
   本例是謝宗萬將傳統中醫(yī)藥理論運用于中藥品種考證研究的典型實例之一。
   二、論枳實、枳殼古今藥用品種的延續(xù)與變遷1.宋代和宋以前的藥用枳實、枳殼:枳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正品,無形態(tài)描述,亦無枳殼之名。枳殼之名,見于唐代甄權《藥性論》,宋《開寶本草》以其與枳實“主療稍別”,故將枳殼另列為專條,沈括《補筆談》云:“六朝以前醫(y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后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最早對枳實、枳殼有圖和形態(tài)說明的本草是宋《本草圖經》,其所附“汝州枳殼”和“成州枳實”二圖,就其圖形觀之,二者葉全為三小葉組成的復葉,且多刺,“成州枳實”且花果并存,這些特點,均與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的形態(tài)相吻合。再從產地來分析,《名醫(yī)別錄》云“生河內”(今河南焦作地區(qū)),宋《開寶本草》說枳殼“生商州”(今陜西商縣)。《本草圖經》所云之汝州,即今河南臨汝,成州則是指甘肅成縣,從古今柑橘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來看,也只枸橘這個比較耐寒的種,其分布才能夠達到上述北緯338~342度的地區(qū)。古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先秦時代《周禮》即云“橘逾淮北而為枳”,此處之枳,亦即指枸橘而言。何則,因橘可由枸橘接而來,此江南嫁接后之橘,移至江北,難以抗寒,至冬,接穗枯死,翌春,砧木(枳)又從根際發(fā)芽而為枳了。這個生動的描述,觀察細致,其中又蘊藏著科學的道理。這進一步說明六朝以前亦即從先秦至漢魏六朝說包括《神農本草經》與《名醫(yī)別錄》等上古本草所述之枳實的來源應為枸橘的果實而無疑。
   唐代所用的枳實、枳殼,在唐代《新修本草》中對其形態(tài)未有描述,沿用枸橘是可能的。
   宋代枳實、枳殼的來源就不像以前那么單純了。當然從《本草圖經》的描述與附圖來看,枸橘是其來源之一,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本草圖經》又說:“今醫(yī)家多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殼,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狀、須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我們從這一段話來分析,也可以肯定地說酸橙CitrusaurantiumL.這個種的藥材是符合“翻肚如盆口、唇狀”性狀描述的。當時醫(yī)家就以這種酸橙枳實、枳殼入藥。從“皆以”一詞觀之,即幾乎所有醫(yī)家均如此認識。那么,宋代雖有兩種枳實(殼)并存,但以后來的酸橙枳實(殼)為枳實(殼)的正品,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了。
   南宋代韓彥真《橘錄》(公元1178年)云:“枸橘,色青氣烈,小者似枳實,大者似枳殼……近時難得枳實,人多植枸橘于籬藩間,收其實,剖干之,以之和藥,味與商州枳實幾逼真矣!边@說明“商州枳實”,實即枸橘;枸橘不是真的枳實,在真枳實難得時則以枸橘偽充之。不僅如此,枳實還有其它品種充代。《橘錄》謂:“枸橘又未易多得,取朱欒之小者半破之,曝以為枳,異鄉(xiāng)醫(yī)生不能辨!闭f明朱欒也已在宋代擠入藥用枳實、枳殼品種之列了。
   2.明、清以來的藥用枳實、枳殼:明代陳嘉謨《本草蒙荃》論枳實云:“擇如鵝眼、色黑陳者良。近道亦生,一種俗呼臭橘,其皮微綠,不堪藥用。今市家每采指為綠衣者,欺世謀利,無益第一卷159有損,故凡入藥劑,必求黑色為真也!庇衷疲骸捌浯箬讱,亦貴陳年,取翻肚如盆口唇(狀),制剜瓤銼片麩炒。”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將枸橘另列專條,以別于枳實、枳殼。《本草綱目》釋名臭橘。李時珍曰:“枸橘處處有之,樹、葉并與橘同,但干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籬,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說明枸橘與枳實、枳殼有別,但有時收采偽充枳實售之,且當時正品枳實、枳殼,絕不是枸橘,縱有收采,亦屬偽品范疇!侗静菥V目》正品枳實、枳殼,亦沿用宋代翻肚如盆口狀者,并有附圖,可作佐證。所附枳圖,葉為單身復葉,必為橘屬Citrus植物無疑。
   明代李中立《本草原始》云:“青而小者俗呼鵝眼枳實,近道出者小而綠色,氣臭,俗呼綠衣枳實,不堪用。”清代張志聰《本草崇原》論枳實、枳殼云:“近時出于江西者為多。”江西清江縣素有“枳殼之鄉(xiāng)”之稱,說明清代枳實、枳殼正品亦必為酸橙枳實(殼)[江西傳統以酸橙為藥用枳實(殼)],而枸橘亦屬偽品。
   清代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云:“園圃中以為樊,刺硬莖堅,愈于杞柳,其橘氣臭,亦呼臭橘,鄉(xiāng)人云有毒不可食,而市醫(yī)或以充枳實,亦治跌打,隱其名曰鐵籬笆。”由此可知,明、清以來的枳實(殼)正品,仍為酸橙枳實(殼),枸橘已由六朝以前為枳實正品的地位正式轉而變?yōu)殍讓崳?偽品的位置了,F時《中國藥典》(1985年版)以酸橙為正品藥材基原,是有本草文獻依據的。
   3.現代各地使用的枳實、枳殼:現時商品枳實(殼)以江枳實(殼)(江西)、湘枳實(殼)(湖南)、川枳實(殼)(四川)為大宗,其原植物都是以蕓香科酸橙CitrusaurantiumL.為主!吨袊幍洹罚ǎ保梗福的臧)即以本品及其栽培變種為枳實、枳殼的植物來源。這些栽培上的品種主要為黃皮酸橙Citrusaurantium“Huangpi”=C.aurantiumav.Huangpi(浙江、湖南),代代果C.aurtium‘Daidai’=C.aurantiumav.Daidai(江蘇、浙江),朱欒C.aruantium‘Daidai’=C.aurantiumav.Chuluan(浙江),塘橙C.aurantiumTangcheng=C.aurantiumav.Tangcheng,在四川、貴州、廣東等省,商品枳實尚包括甜橙C.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吨袊幍洹芬嘤枵J可。
   此外,其他各省尚以香圓C.wilsoniiTanaka(四川、浙江、江西、陜西)、橙(香橙)C.junosTanaka(江蘇、湖南、江西)、枸櫞C.medicaL.(云南)、C.grandis(L.)Osbeck(陜西、江西、四川、廣西),宜昌橙C.ichangensisSwingle(四川),紅河橙C.hongheensisY.L.DL.(云南)及橙與橘、柚等的雜交種橘柑枳殼、大麥柑枳殼(四川綦江)混充枳殼者。
   4.枳實、枳殼古今藥用品種既有延續(xù),又有變遷:通過上述對歷代本草中藥用枳實、枳殼的品種考證,可知上古時代正品枳實,其原植物為枸橘(臭橘、枳)Poncirustrifoliata(L.)Raf.,直到唐代依舊延續(xù)使用,未見品種變遷。迨自宋代,除枸橘仍作枳實(殼)應用外,酸橙枳實(殼)勃然興起,藥材性狀有翻肚如盆口唇狀的特點,這主要是肉厚干燥后的特征,而且兼有香氣濃烈的好感,與枸橘之肉薄和有臭氣,迥然有別。當時醫(yī)家之所以以酸橙枳實(殼)為佳品,不僅是藥材外觀性狀的美好,主要是醫(yī)療效果的突出。鑒于它的臨床應用上超過枸橘的效果,故《本草蒙荃》和《本草原始》認為色黑的鵝眼枳實較其皮微綠的綠衣枳實(枸橘)為佳。這是臨床擇優(yōu)的結果,擇優(yōu)的標準在于療效。由于經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以枸橘為枳實(殼)已逐步被淘汰而代之以后第一卷160起之秀的酸橙枳實(殼),這就是正品枳實(殼)藥用歷史變遷的經過。在這種變遷中,酸橙枳實(殼)就成為枳實(殼)歷史上的“新興品種”和現實中的枳實(殼)正品,但以枸橘為枳實(殼),自明、清以來也并未全部改變,直至現代也還有局部地區(qū)如福建、廣東、廣西和陜西仍有作枳實(殼)[綠衣枳實(殼)]沿用的習慣。與《本草蒙荃》、《本草原始》記載的情況基本一致,但多數地區(qū)不作枳實(殼)用而稱枸橘李入藥。如下所述,枳實(殼)在全國范圍內,尚未達到全部改以酸橙為正品而是酸橙與枸橘等并存的局面。謝宗萬認為這就是中藥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既有品種延續(xù),又有品種變遷這兩種情況同時并存而以后者為主的一個實例。
   至于現代商品枳實(殼)為什么酸橙的一些栽培上的品種也同時入藥呢?這主要是因為橘園栽培品種繁多且常有變異,凡是藥材性狀肉厚翻肚如盆口狀者均統統采收入藥,如果某些品種栽培歷史已久,也可以肯定它早已長期同作枳實(殼)入藥(如朱欒在南宋時就同作枳實入藥),這能從藥材形、色、氣味極為相似而獲得理解。甜橙其自落幼果、中果皮肉厚,別無他用,為謀經濟出路,故只能作枳實用,但待其成長,則中果皮的厚度與味道顯然均與酸橙枳殼不同,當然不能作枳殼入藥;另方面,甜橙的經濟價值較酸橙為高,橘農絕不會在未成熟之際主動采摘以充代枳殼,這是價值規(guī)律所決定了的。以蟹橙(香橙)和香圓的未成熟果充代枳實(殼),也可能與其自落及藥材性狀略有相似有關。至于一些地區(qū)還有以柑橘類的某些雜交種充枳殼,則是因其果實味道不佳,作水果不受歡迎,故爾混作枳殼,以謀蠅頭之利,實屬欠妥,但它們都沒有翻肚如盆口狀的特點,較易鑒別。
   5.枳實古今藥用部分成熟程度的變遷:《神農本草經》只有枳實而無枳殼,說明上古時代枳實、枳殼不分,《名醫(yī)別錄》謂枳實“九月、十月采”。說明當時所用的枳實是已經成熟的果實,而非幼果。《本草經集注》云“枳實采,破令干,除核,微炙令香用”的記載,更可證實枳實是熟果,因只有熟果或近成熟的果實才能有核可去。《新修本草》謂“枳實,日干乃得,陰便濕爛也。
   用當去核及中瓤乃佳,今云用枳殼乃爾,若稱枳實,須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誤矣”。可見《新修本草》所稱枳實與枳殼為一物,即仍為成熟枸橘之去瓤者。直至宋代,枳實不但品種有變,其藥用部分在采收期方面也有變,即唐代以前,枳實為枸橘的成熟果實,自宋代以后,枳實就以酸橙的幼果為枳實,其近成熟的果實為枳殼的佳品了。
   〔評析〕枳實、枳殼為中醫(yī)臨床常用之理氣要藥。枳實功擅破氣消積,化痰散痞;枳殼則長于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作用較緩。誠如《本草衍義》所云:“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北砻鱽碜酝恢参锏墓麑,其功能效用因采收期不同而異,藥名也有所區(qū)別。較長時間以來,枳實、枳殼是以蕓香科的多種小喬木植物的干燥幼果(枳實)或未成熟果實(枳殼)作為藥材的基原。從歷史上看,枳實、枳殼的藥用品種在不同時期亦有所變化。究竟孰為正品,學者有所爭議。謝宗萬針對這一問題,運用他自己提出的“藥材品種延續(xù)論”、“藥材品種變異論”及“藥材新興品種優(yōu)選論”等理論觀點,對枳實、枳殼藥用品種自《神農本草經》以來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進行了深入客觀的分析探討。既看到并承認早期(先秦、漢魏六朝及唐代)枳實、枳殼是以蕓香科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為藥用正品這一歷史事實;同時,明確指出了自宋代起,枳實、枳殼藥用正品發(fā)生變化這一客觀情況。中醫(yī)對藥物的確認是以臨床療效作為首要依據的,在歷史長河中,有些原來被確認的藥物由于品種、地理、氣候等條件的變化,其療效亦會隨之改變,人們自然也就會尋找并確認另一些療效相同或更佳的品種來取代舊有的品種,這完全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客觀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本例對枳實、枳殼藥用品種既有延續(xù)又有變遷的考證結果,并確認酸橙CitrusaruantiumL.為藥用正品的觀點,有力地支持了《中國藥典》對枳實、枳殼正品的收載意見。
   本例亦可作為利用謝宗萬提出的“中藥品種理論”解決中藥混亂品種實際的典型例證之一。
   三、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證(一)國內外藥用血竭品種概況1.國際市場血竭品種:據文獻報道,歷年來國際市場銷售的血竭,系來自四個科五個屬多種不同的植物的樹脂。
   棕櫚科(1)DaemonoropsdracoBl.(CalamusdracoBl.)麒麟竭(騏竭),產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2)DaemonoropspropinquusBecc.(馬來黃藤),產印度、馬來西亞。(3)DaemonoropsdidymopyllusBecc.(龍血黃藤),產馬來西亞。(4)DaemonoropsmicranthusBecc.(小花黃藤),產馬來西亞。(5)DaemonoropsdraconellusBecc.(含脂黃藤),產印度尼西亞。(6)DaemonoropsmattanesisBecc,產印度尼西亞。(7)DaemonoropsmotleyeiBecc.(摩特勒黃藤),產印度尼西亞。(8)DaemonoropsruberMartius,產印度尼西亞。(9)CalamusrotangL.(DracorotangCrantz.),產印度、越南、斯里蘭卡及美洲。
   百合科(1)DracaenadracoL.(D.ombetDotschyetPeyr)(龍血樹),產非洲及印度。非洲產品稱索可脫拉血竭(Socotrinedragonsblood)或桑給巴爾血竭(Zanaibardrop)。(2)DracaaenacinnabariBalf.f.,產非洲及印度。
   豆科(1)PterocarpusdracoL.(P.officinalisJacq.)(龍血紫檀),產南美洲、非洲及葡萄牙。
   (2)PterocarpusmarsupiumRoxb.,產印度,葡萄牙、瑞士及美洲。(3)PterocarpuserinaceusPoiret,產非洲。
   大戟科(1)CrotomdracoSchlecht.(龍血巴豆樹),產墨西哥,商品被稱為“SangredelDraco”。(2)CrotonhibiscifoliusKunth(木槿葉巴豆樹),產美洲新格拉納達(NewGranada)。
   (3)CrotongossypifoliusVahl(C.sanguifoliusH.B.etK.),產美洲新安達拉西亞(NewAndalusia)。
   以上四類血竭在中國市場上是以前兩類為主流商品。
   2.國內血竭藥源調查:為改變歷年來血竭依靠進口的狀況,我國中藥工作者和植物學工作者攜手合作,自70年代初就在我國云南和廣西地區(qū)重點進行血竭藥源的勘察,終于發(fā)現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的含脂木材有作血竭應用的前景。《云南省藥材標準》(1974)收載了這種血竭,《中國植物志》第十四卷修訂其學名,確定其原植物為劍葉龍血樹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D.cambodianaauct.nonGagnep.)。此種血竭與從非洲和南也門進口的血竭在化學成分上相似,顯然,這與它們之間的植物親緣關系相近有關。遺憾的是,由于蘊藏量不大等原因,迄今未能提供商品。而此種植物在廣西藥源非常豐富,對進一步研究、開發(fā)利用,以滿足國內需要是大有潛力的。然而這種植物在我國歷代本草中是否有過藥用歷史的記載,迄今未見報道,這就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證研究。
   第一卷162(二)對歷代本草文獻有關血竭形態(tài)記載的考察南北朝時代的《雷公炮炙論》與《南越志》雖有血竭的記載,但均無原植物形態(tài)描述,缺乏確定品種的依據,故當時所用品種,已難考證。《新修本草》將紫礦、騏竭同入一條,列于玉石部項下,可見《新修本草》對騏竭的基原不甚了解。宋代蘇頌《本草圖經》云:“騏竭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及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謂之血竭。采無時!庇袕V州騏竭圖,為《大觀本草》和《政和本草》所轉載。南宋《諸番志》云:“血竭亦出大食國,其樹略與沒藥同,但葉差大耳,采取亦如之!庇鞋撊珑R面者乃樹老脂自流溢,不犯斧鑿,此為上品。《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21轉引《滇本草》的記載,“騏竭味苦澀微香,性溫,出元江界,木高數丈,葉類櫻桃,脂液流樹中凝紅如血為木血竭。”《長編》轉引舊《云南通志》對騏竭形態(tài)的記載,亦與《滇本草》的相同。
   《大明一統志》云:“血竭樹略如沒藥樹,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諸國,令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崩顣r珍《本草綱目》謂:“騏竭是樹脂,紫鉚是蟲造”。遂將騏竭改列于木類,將紫鉚改列于蟲類糾正了《唐本草》在藥物分類上的錯誤,并釋名說:“騏亦馬名也,此物如千血,故謂之血竭,曰騏者,隱之也。”在中國將血竭喻為“騏血”,在外國將血竭喻為“龍血”,騏與龍在中國均為象征吉祥的動物,以其血喻之,以示珍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侗静菝绍酢贰ⅰ侗静菥V目》(金陵版與江西版)及《本草原始》均有附圖,觀其圖之實質,其葉形均與《大觀本草》和《政和本草》“廣州騏竭”者相似,有可能即從《圖經》之圖脫胎改繪而來。陳仁山《藥物出產辨》是一部主要記載兩廣地產藥物的專著,但它否定了廣州產竭的記載。該書云:“血竭產自荷蘭州府,由石叻運來,系用沙藤花熬成也!憋@然,血竭是舶來品,非廣州所產。
   (三)對血竭基原古今名實考察情況的分析通過對近、現代國內外市場商品血竭基原的的考察,結合歷代本草文獻分析,可以得如下幾點看法:1.商品血竭是一種多來源的藥材,國際市場銷售的血竭,品種甚為復雜。僅據文獻報道,其植物基原就在4科17種以上。
   我國進口的血竭,主要來源于棕櫚科黃藤屬(Dacemonorops)和百合科龍血樹屬(Dracaena)多種植物的樹脂,前者果實和木材的樹脂,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后者為木材的樹脂,主要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國家。
   2.宋代蘇頌《本草圖經》最先有“廣州騏竭”的記載,不甚確切。陳仁山《藥物出產辨》未提廣州有產,只說從石叻來,很可能與古代血竭也多從廣州進口有關。
   3.《本草圖經》廣騏竭既非廣州所產,然其圖從何而來,很可能是從書中文字“葉如櫻桃而有三角”想像勾畫出來的,并無實物依據。當蘇頌等編寫《圖經》之時,很難從國外及時得到血竭原植物,也不可能將大樹運回,更不可能專為繪圖需要派人出國作現場考察寫生,但為了完成畫圖任務就不得不從進口藥材的商人處探詢原植物形態(tài),而藥商又未見了解實情,因而不實之詞,形成了不實之圖,故不能作為考證當時血竭品種的依據。
   4.《大明一統志》對血竭形態(tài)的描述,謂略如沒藥樹,這是有問題的。倒是取脂的方法略第一卷163如沒藥樹,而不得它的形態(tài)相似。該書又說血竭生于大食諸國,這是指阿拉伯國家而言。就其品種而論,很可能是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
   5.(日本)《資源植物事典》云:歐美所說的Dragon′sblood,一般指紅色樹脂而言,亦即古希臘時代被歐洲名為Kino的深紅色樹脂,此為埃及產的DracaenacinnabariBalf.F.樹干中的分泌產物。這說明國外應用血竭的歷史較我國為早。約在公元前后1世紀,首先為希臘醫(yī)生所用,而且這種血竭是產于非洲的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我國南北朝時期對外就有醫(yī)藥交流,最初從國外運來血竭,也必然就是龍血樹屬植物的樹脂。其后南宋《諸蕃志》記載輸入的藥物有乳香、沒藥、血竭、木香、葫蘆巴等,并說血竭出大食國,這當然也是說龍血樹屬的血竭,由于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醫(yī)藥交流也較多,血竭的進口亦自不待言。至今從南也門進口的血竭,就是來源于龍血樹屬植物,這就很說明問題。
   6.我國進口血竭主流品種之一的棕櫚科黃藤屬麒麟竭,究竟是從何時才開始進口的呢?從歷史文獻來看,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從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起,在28年時間中,先后七次航海,歷經東亞、非洲,到過30多個國家,如真臘(今柬埔寨)、滿刺加(今馬來西亞)、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所屬)、勃泥國(今文萊一帶)等,隨船裝運有茶葉麝香等貨物,而返國時則帶回象牙犀角、片腦、豆蔻、烏木、大楓子、胡椒、阿魏、血竭、沉香、木香、丁香等藥物!睹魇贰ね鈬摺酚涊d:我國使節(jié)訪問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南),“其王遍諭國人盡出乳香、血竭、蘆薈、沒藥、蘇合油、安息香與華人交易”。以上血竭就很可能除仍有龍血樹屬血竭外,還同時包括有盛產于印度亞西尼和馬來西亞的棕櫚科麒麟竭。因貢入品中有“藤竭”之名,然而這已是16世紀的事了,遠不如古希臘時代之早,甚為明顯。
   7.我國歷代本草文獻對血竭形態(tài)的記載都說“木高數丈”并無有關藤本的記載,而且說“脂液流樹中”,不言溢果外,這就說明棕櫚科的麒麟竭在我國古代本草中還找不出記載的依據。只可謂是后來藥用血竭的新興品種。近代陳仁山《藥物出產辨》中在論述血竭時提到一個“沙藤花”,其中也有一個“藤”字,是否即指棕櫚科麒麟竭而言,是值得耐人尋味的。
   8.《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轉引《滇南本草》與舊《云南通志》所載的騏竭為木血竭,并非藤本,這就排除了黃藤屬植物的可能性。它說出了具體產地出元江界,非常重要。元江即現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距普洱不遠,元江流域地區(qū)可被認為是古代滇南地區(qū)血竭的產地,其原植物很可能就是劍葉龍血樹D.cochinchinensisLour.S.Chen或其同屬植物,因《中國植物志》記載劍葉龍血樹產云南南部孟連、普洱、鎮(zhèn)康等地。這在產地分布上和《滇南本草》的記載基本相符。不過,《滇南本草》在形態(tài)記載上有一句話,說“葉如櫻桃”不夠確當。這句話有可能是從宋代本草中抄襲而來的,并非是對實物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認為早在明初,亦即在500年前我國云南南部地區(qū)已有用百合科劍葉龍血樹或其同屬植物的樹脂作血竭入藥了。
   〔評析〕血竭又名麒麟竭(騏竭),始載于南朝劉宋時雷《雷公炮炙論》,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應用歷史。血竭具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中醫(yī)臨床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潰瘍不斂等病證,用量很大。但自古以來,血竭藥物的來源多依賴進口,特別是解放以后,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突飛猛進,中藥的需求量直線上升,每年都需要花費國家不少外匯去進口血竭。為此尋找和開發(fā)國內血竭資源,就成為中藥研究、積極解決南藥進口問題的重要課題之一。面對這樣的問題,謝宗萬是先從實際情況調查入手,先搞清國際市場血竭品種,分屬于棕櫚科、百合科等四類。同時查清國內血竭藥源情況,注意到分布于云南第一卷164和廣西的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劍葉龍血樹,與從非洲進口的血竭在化學成分上很相似。在此基礎上,著重對歷代本草文獻有關血竭形態(tài)的記載,以及血竭基原的古今名實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考察。通過考證《滇南本草》與舊《云南通志》中有關木血竭的記載,提出了早在500年前我國云南南部地區(qū)即有用百合科劍葉龍血樹樹脂作血竭入藥這一學術見解。雖然從那時起許多地方仍依靠進口用藥,但這一事實說明,從明代起我國就已有血竭資源供作藥用了。論據確鑿,條理清晰,結論可靠。
   目前廣西、云南及海南等地的藥學工作者,已開發(fā)研制成功我國自己的藥用血竭新產品。
   謝宗萬對血竭的考證結果為他們提供了可貴的本草學依據。
   本例可作為謝宗萬通過本草考證指導藥用資源開發(fā)利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典型實例之一。
   藥論藥話一、論道地藥材(一)論道地藥材的含義“道地藥材”或稱“地道藥材”,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對特定產區(qū)的名優(yōu)正品藥材的一種特稱。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論述:東漢《神農本草經》序文謂:“藥有……采治(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碧崾居盟幦绮蛔⒁馔恋厮,就會影響治病效果。
   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云:“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瓥|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勢(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令(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所以治(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边@說明使用非道地藥材不如使用道地藥材療效好。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例謂:“古之醫(yī)者……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边@是說只有采用道地藥材,才能取得良好的醫(yī)療效果。
   唐代《新修本草》孔志約序曰:“動植形生,因方舛性!x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說明道地藥材如移植外地,雖品種相同而療效卻有變化。
   宋代寇宗《本草衍義》序例云:“凡用藥必須擇土地之所以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
   ……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說明用藥必須選擇道地藥材,藥效才好。
   金代李杲《用藥法象》云:“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失其地,則性味少異。”說明藥材產地與性味密切相關。
   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對絕大多數藥物在論述產地時專門設“道地”一項,這是歷代本草明確道地藥材產區(qū)的最早文獻。而其它文獻則多以某地“為佳”、“為良”、“最勝”等以表示第一卷165道地藥材的質量。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荃》謂:“地產南北相殊,藥力大小懸隔。”又說“凡諸草本、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A陰細辛,銀夏柴胡,甘肅枸杞,茅山玄胡索、蒼術,懷慶山藥、地黃,歙白術,綿黃芪,上黨參,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勝藥靈,視斯益信!逼渲小暗貏偎庫`”總結了古人也包括他本人在內關于道地藥材的氣味藥力與治病功效之間的相關性。
   清代汪昂《本草備要》凡例云:“藥品稍近遐僻者,必詳其地道形色。如習知習見之藥,則不加詳注。”說明“地道”一詞,始見于清代本草,含義與“道地”相同。只不過是它的出現,較“道地”一詞的出現較晚而已。
   清代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云:“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驗顯著……而今依方施用,竟有應與不應,其故何哉?蓋有數端焉。一則地氣之殊也,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后傳種他方,則地氣多而力薄矣!憋@然,這就與用“道地”與不道地大有關系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叫“道地藥材”呢?謝宗萬認為“道地藥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且生產較集中,栽培技術、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qū)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為世所公認而久負盛名者稱之。因此,在藥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區(qū)。如西寧大黃、寧夏枸杞、川貝母、川芎、秦艽、遼五味、關防風、懷地黃、密銀花、亳菊花、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參、江枳殼、蘇薄荷、茅蒼術、建澤瀉、廣陳皮、泰和烏雞、阿膠代赭石等。例外的情況是有少數藥材,藥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產地,而系指進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廣木香,并非是廣州所產,而是從廣東進口集散;藏紅花,亦非西藏所產,而是原先從西藏進口。另外,《證類本草》所引《本草圖經》之藥材,其名前所冠的地名,大多不表示道地藥材,而只反映該地區(qū)所產藥材品種,如“江寧府茵陳”,實為唇形科植物牛至,在宋代江寧府混稱茵陳,故以為名,所以它根本就不是道地藥材。像這樣的情況,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道地藥材的形成1.優(yōu)良品種遺傳基因是形成“道地藥材”的內在因素:藥材的好壞,首先與“種”有直接關系。每一個“種”都有它特異的遺傳基因,控制著它的形態(tài)、習性、成分等。這一點對道地藥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此,道地藥材質優(yōu)效佳,可以認為與其優(yōu)良的種質有著密切的關系。
   2.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和優(yōu)良的栽培加工技術是形成“道地藥材”的重要外在因素:任何植物,包括藥用植物在內的生長、發(fā)育與繁殖都離不開其生活的環(huán)境條件。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是構成道地藥材最重要的外在因素,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水土、氣候、日照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子各地千差萬別,而某一地域的這些因子有著特殊條件,致使某種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開花、休眠,甚至器官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構造以及生理機能和有效成分的合成上都發(fā)生變化,乃至中藥材品質產生差異。藥用植物如對這個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能夠很好地適應,因其適應性特點而產生獲得性遺傳的種內變異,無論氣候生態(tài)型、光照生態(tài)型、土壤生態(tài)型都將形成品質優(yōu)異的道地藥材。生態(tài)型不同,往往品質差異很大,藥力療效亦有所區(qū)別。例證很多,國內外均有報道。如歐烏頭AconitumnapellusL.生長在寒冷氣候條件下者無毒,而生長到溫暖氣候條件下的地中海地區(qū)就變?yōu)橛卸玖恕V兴幥噍铮S花蒿)中各地青蒿含量高低不等,生長在北方的青蒿,其第一卷166青蒿素含量甚低,而生長在南方四川、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其青蒿素含量遠較北方的高得多。實驗證明,與當地日照時間和強度有重要關系。寧夏枸杞,中外馳名,以其生長在土質疏松肥沃,又有西北高原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鹽堿地為其自然環(huán)境。內蒙古地區(qū)生長的蒙古黃芪,含微量元素硒(Se)遠較其他地區(qū)為高。這種特色的形成,顯然與不同地區(qū)水土中本身所含微量元素的種類和含量有重要關系,正因為如此,藥材中微量元素的檢測,已成為鑒定道地藥材品種方法之一。由上可知,道地藥材品質之所以好,主要是由于該地域具有得天獨厚、特別適合于該種藥用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因而也就特別適宜于某些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形成積累。
   道地藥材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除少數野生品外,已多數屬于栽培品。因而產量大,產地集中。千百年來對藥材不斷精心培育和采取特殊的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不斷總結發(fā)展藥材育種、種植、采收和加工的技術,也是形成道地藥材重要成因之一。如河南的懷地黃、四川彰明(江油)的附子,其栽培與加工技術都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和獨到之處。
   特殊的栽培技術不僅能調整藥用植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能對其生長發(fā)育產生直接影響,對其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積累以及分布都緊密相關。據報道,采用適當降低土壤含水量、增施氮、磷肥料及增產靈、B9、三十烷醇等激素,降低光照強度等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伊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鱗莖中生物堿的含量。在人參栽培中,微量元素鍺(Ge)能在增產方面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道地藥材對采收季節(jié)、產地加工,都很講究,這是掌握好道地藥材質量的最后兩道關口。
   如果進行不適時宜的采收與粗放的產地加工,勢必導致質差效低,而使前功盡棄。
   (三)道地藥材的產區(qū)時有變遷“道地藥材”既然以品質好、療效佳為其主要標志,又是人為地以“擇優(yōu)而立”為選拔的準繩。那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醫(yī)藥學的進步,人們當發(fā)現了比原先所認為的“道地藥材”更為質優(yōu)效佳時,就往往轉向新的道地產區(qū)。如地黃,自魏晉以至于明,對道地產區(qū)所述各有不同,有咸陽(陜西)、彭城(江蘇銅山)、同州(陜西大荔)與懷慶(河南沁陽)之別。但近代則專認懷慶地黃為“道地”。李時珍早就指出:“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隨時興廢不同”,實即指時代變遷,道地藥材的道地也會發(fā)生變遷之意。人參,古本草莫不以生于上黨者為道地!蹲C類本草》轉引《本草圖經》的潞州人參圖,四椏五葉(四匹葉),頂有傘形花序,就是指出產于山西上黨潞州(今長治縣)一帶的五加科人參ParnaxginsengC.A.Mey.。清代乾隆皇帝曾為人參寫過頌詩,他自注說:“昔陶弘景稱人參上黨者佳,今惟沈陽、吉林、寧古塔諸山中所產者神效,上黨之參直同凡卉矣!边@是說道地人參的產區(qū)歷史上有變化,在清代時就由古代的山西上黨變遷為東北人參為道地了。細辛,《本草圖經》云,華州真細辛,根細而味極辛,故名之細辛AsarumsieboldiiMiq.為道地藥材,而現在細辛則以遼細辛Asarumheterotropoides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為道地,不但道地變了,就連品種也變了。又如澤瀉,《名醫(yī)別錄》與《新修本草》均言“生汝南池澤”。陶弘景說:“汝南郡屬豫州(在河南境),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州(屬山東)、代州(屬山西)者,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者好!薄侗静輬D經》云:“今山東、河、陜、江淮亦有之,漢中者佳!薄侗静萜穮R精要》謂:(道地)“涇州、華州、漢中者佳!倍F代則以建澤瀉為道地藥材。
   第一卷167古今道地藥材其產區(qū)時有變遷,原因多端,而自然地理條件的改變和人為因素施加的影響至關重要。例如人參古代產上黨,而現時上黨為何不產人參,很可能是當時上黨有森林,而后來逐漸被砍伐,破壞了人參的生長環(huán)境,自然條件的改變,使人參在上黨絕跡是大有可能的。
   因此,只有嚴格地把握住保護對藥用植物生長發(fā)育有利的某些特定生態(tài)環(huán)境,改造那些不利因素,保持原有的道地產區(qū),在此基礎上擴大發(fā)展新的道地產區(qū),才能保持道地藥材不衰。
   另外,“道地藥材”的產區(qū)也有很多是長期以來沒有改變的。如牛膝,《本草圖經》謂:“生河南川谷及臨朐,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彼未匆浴皯阎菖O榈赖亍,而現代仍以懷牛膝為最馳名。又如烏藥,《本草圖經》云:“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臺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臺者為勝。”是說以“天臺”產品為道地,與目前情況仍吻合。
   如上事實,說明了千百年來“道地藥材”始終是以藥材“質優(yōu)效佳”為標志,“擇優(yōu)而立”為準則。因此,“道地藥材”在任何時期都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四)發(fā)展道地藥材生產的深遠意義1.發(fā)展道地藥材生產是提高中藥質量帶方向性的戰(zhàn)略方針:在野生藥材不敷供應的情況下,有計劃地進行藥用植物的栽培,實屬必要。問題是如果中藥發(fā)生供求矛盾,是在道地藥材的原產區(qū)直接或就近擴大栽培呢?還是在全國各地普遍栽培,全面開花呢?關于后者,在50年代末期,全國各地提倡“南藥北移,北藥南植”,既不因地制宜,也不區(qū)別品種,其不良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莧科的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Blume雖然在全國各地都能生長,但道地與非道地,性狀質量卻大有不同。真正河南產的道地懷牛膝多呈長條形,挺直,長30~100cm,皮細,肉肥,味甜微苦。而外地產者則常短小、細瘦而多分歧,柴性強,干枯而不柔潤,無彈性,味苦麻,當地不得不改稱土牛膝或杜牛膝。在臨床應用方面,懷牛膝以補肝腎為主,而土牛膝(杜牛膝)則以治咽喉痛為主。二者主治應用出了差異。類似這樣的例子,古本草中也早有所闡述。例如當歸,公認的道地藥材是秦歸而不是其他。李時珍就這樣說過:“以秦歸頭圓尾多藥紫氣香肥潤者名馬尾當歸,最勝他處!憋@然以秦歸為“道地藥材。”李時珍還引韓矛心之言曰:當時“川產者力剛而善攻”,“秦產者力柔而善補”。這是說不同產地的當歸在療效方面是有差別的!秱嗡帡l辨》云:“附子以蜀地綿州出者為良,氣味辛熱有大毒……今陜西亦蒔種附子,謂之西附,性雖辛溫,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边@是說盡管陜西與四川附子品種相同,但陜西栽培的附子不如四川附子好,性有溫熱之別,力有厚薄之分,治病療效也就不同。以上幾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如果不是道地藥材,一是藥材質量差,二是性效有所改變。謝宗萬認為這就是古今中醫(yī)藥學者強調發(fā)展道地藥材這個中藥特色的原因所在。因此,發(fā)展道地藥材的生產,是帶方向性的戰(zhàn)略方針。
   另一方面,現在某些野生道地藥材的產區(qū),對野生道地藥材不予以保護重視,使其瀕臨絕種。為此,在利用道地藥材資源,特別是野生道地藥材資源時,必須根據其生物學特性、種群關系,制訂出合理的利用與再生保護方案。
   2.發(fā)展道地藥材生產是解決偽劣混亂品種的根本措施:偽劣混亂品種是與正品優(yōu)質藥材相對而言的,非正品優(yōu)質藥材,如又非地方標準收載的異物同名品種,可統統歸之于偽劣混亂品種之列,而道地藥材恰恰又是正品優(yōu)質藥材的同義詞。當然,正品優(yōu)質藥材不一定全都是道第一卷168地藥材,但道地藥材必然是正品優(yōu)質藥材。
   近30年來,中藥偽劣混亂品種日益增多,質量日趨下降,問題發(fā)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藥源不足,供求矛盾緊張。為此謝宗萬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在于有計劃地發(fā)展道地藥材的生產,而絕不是盲目的,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如上所述,發(fā)展道地藥材生產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要保持道地藥材的優(yōu)質而永久不衰,還必須加強對道地藥材的科學研究。例如對優(yōu)良品種培育的研究;加強全國道地藥材區(qū)劃的研究;道地藥材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有效成分含量、微量元素種類關系的研究;道地藥材與非道地藥材品種分析與臨床療效對比的研究;道地藥材栽培技術和產地加工的研究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鑒于我國人口眾多,在中醫(yī)臨床方面要求全部使用“道地藥材”,也是不可能的。何況不是所有的藥材都明確道地與非道地之分,如一些分布較廣、隨處可得“習知習見”的非“常用藥類”的小品種蒲公英、葒草卵等。因此“非道地藥材不處方”的想法也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重視發(fā)展道地藥材的同時和處于道地藥材仍然不敷供應的情況下,適當的“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以廣泛利用藥源和開拓新藥源,從而進一步緩和藥材供求矛盾,也是可取的。
   總之,發(fā)展道地藥材生產,不是一時權宜之計,而是百年長久大計,是自古以來歷史經驗總結的啟示,對發(fā)展祖國醫(yī)藥學事業(yè)和突出中醫(yī)藥特色來說,均具有深遠意義。
   二、中藥品種、性效相關論祖國醫(yī)藥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正邪斗爭,從而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與臟腑機能活動失常的結果,而中藥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恢復人體臟腑功能的協調,消除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且各藥都具有不同的偏性,以偏糾偏,使之平衡,從而在人體上產生療效,這就是中醫(yī)運用藥性理論和辨證論治相結合以治病的基礎。中藥品種復雜,其與藥性、療效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提出來討論的。基本論點如下:(一)種類不同,性效有別中藥品種,直接與藥性和臨床療效有關。每味中藥,既有氣,又有味,氣味不同的組合,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治療作用。一般說來,種類不同的中藥,其氣味組合多不盡相同,因而其治療作用有別,所以《本草綱目》有“一物有謬,便性命之及”的精辟論述。為此,搞清藥物的品種,對安全有效的用藥,具有重要意義。《本草綱目》收藥1892種,性味、功能、主治,無一完全相同(少數藥如昆布海藻性效大同小異)。這就是對“種類不同,性效有別”的最充分的表達。為什么種類不同,會導致性效有別呢?這其中有個物質基礎問題。也就是說,不同的種類,特別是彼此之間親緣關系疏遠的種類,它們所含的生理活性成分是不同的,也正由于不同種類的藥物,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成分,并由此而產生不同的藥理作用與性效的特點,則中醫(yī)運用復方治病,就體現了它高度的靈活性和優(yōu)越性。因為藥物之間出現了相互配伍關系,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充分顯示了群藥協同治病的力量,乃至產生新的藥效,可適用于復雜多變的各種疾病,這是原來單味藥所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面,我國中草藥資源豐富,品種繁多,種類不同,性效有別,這就說明了中草藥本身是個偉大的寶庫,對防病治病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為臨床治療的需要,從不同種類的中草藥中第一卷169找尋防治疑難重癥更有效的新藥,無疑,這也是重要途徑之一。
   當然,由于各地用藥習慣不同,名稱很不統一,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十分普遍,因而造成品種混亂,乃至人為的以偽亂真,影響療效,并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現象,應該嚴防發(fā)生和妥善解決。
   (二)品種相近,性效相似以植物藥而言,品種相近,是指同科同屬,甚至必須是同組、同系的藥用植物,這些植物在系統發(fā)育中,親緣關系相近,它們在植物形態(tài)和藥材性狀上有較多相似之處。它們所含的活性成分(次生代謝產物)類型也基本相同或相似,惟含量高低參差不齊。這是根據植物化學分類學關于“親緣關系相近的植物類群,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的觀點和無數已經證實了的事實歸納出來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由于一定的活性成分對人體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因此,說它性味功效相似,自然也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了。例如黃連為毛茛科黃連屬植物,黃連(味連)CoptischinensisFranch.峨眉野連C.omeiensis(Chen)C.Y.Cheng,三角葉黃連(雅連)C.deltoideaC.Y.ChengetHsiao,云連C.teetaWall.甚至于日本產的日本黃連C.japonicaMakino,亦都含有小檗堿Berberine和黃連堿Coptisine、甲基黃連堿Worenine等性味全都是苦寒,能清熱燥濕,瀉心火,解熱毒的成分。用于細菌性及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胃腸炎,熱性病高熱,目赤腫痛,癰癤瘡瘍等。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植物界和動物界幾乎都有其規(guī)律性。這一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性就在于能指導對中藥新品種、新原料和新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例如在同屬親緣相近的植物中找尋活性成分含量高和高功效、低毒性的藥物等,將大有可為。然而中藥是復雜的,所謂品種相近,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同科同屬植物,就一定是品種相近,其實不然,因為有的屬比較大,種數多,屬下還有組、系等分類單位,同一個屬可能含有多種性效不同的藥材。例如黃芩屬,全世界有300余種,我國約有100余種,南北均產之,根有粗細之別。半支蓮ScutellariabarbataD.Don、韓信草(耳挖草、向天盞)S.indicaL.頭帽草S.scordifoliaFisch.exSchrank等就都是黃芩屬植物,但根極細,化學成分、性效也均與黃芩S.baicalensisGeorgi不同。所以如果尋找含黃芩有效成分黃芩甙(Baicalin)、黃芩黃素(Baicalcin)、漢黃芩甙(wogonoside)等含量高的藥物,就得在黃芩屬黃芩亞屬頂序黃芩組(Sect.Stachymacris)、狹葉黃芩亞組(subsect.Angustifoliae)中的黃芩系(Ser.Baicalensis)及麗江黃芩系(Ser.Likiangensis)中的一些粗根類型的種類中去找,這較普遍盲目篩選顯然有事半功倍之效。對同屬植物的親緣關系問題,就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龍膽與秦艽,雖都同為龍膽屬植物,但它們卻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組,即龍膽組和秦艽組。秦艽組在藥材形態(tài)上有其明顯的特征,即根頭部為眾多的纖維狀的殘葉所包圍,而龍膽組則沒有。從化學成分而言,龍膽組主含龍膽苦甙,而秦艽組則含有龍膽組所沒有的秦艽堿丙。中醫(yī)對這兩種藥的分類也有區(qū)別,龍膽屬清熱藥類,秦艽屬祛風濕藥類。龍膽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強中,濕疹瘙癢,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等。秦艽性味辛、苦平。功能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jié)煩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fā)熱等。因為它們各有其特殊成分和藥理作用,所以將龍膽組和秦艽組植物混用、錯用,都是不行的。類此,白前與白薇(蘿科白前屬);八茴香莽草實;地楓皮與假地楓皮(八角科八角屬);柴胡與大葉柴胡(傘形科柴胡屬)等,它們雖然也分別是同科同屬植物,但其性效不同,有的種毒副作用特強(含有特殊毒性成分),不能混用。這就是中藥基原為什么可以允許有第一卷170多原性,但在品名和數目上又必須給以一定限制的重要原因。
   (三)品種雖同,在一定條件影響下,性效可變每一種藥材,均有其固有的藥性與功效,只有當這個生物種在一定條件影響下,方能改變其原有的性效:1.藥用部分不同,性效可變:中藥有其固定的藥用部分,如藥用部分加以改變,但性效有變,而且連藥名也變更了。例如麻黃用草質莖,性微苦,味辛。功能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而麻黃根則用根及根莖,性平,味甘。
   功能止汗,用于自汗盜汗。雖然它們的原植物一樣,都來自于草麻黃EphedrasinicaStapf或中麻黃E.intermediaSchrenk.exMey.,但就是由于其藥用部分不同,而在性效方面大大地有所變化。顯然,二者之間所含的活性成分有所不同,因此,作用于人體的功能,也就有所變化了。中藥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如金銀花(花蕾)與忍冬藤(莖枝),益母草茺蔚子(果實),枸杞子(果實)與地骨皮(根皮),馬兜鈴(果實)、青木香(根)與天仙藤(地上部分),瓜蔞(果實)與花粉(根)等都是如此。
   2.采收季節(jié)不同,藥效高低有別:中藥的采收季節(jié)、時間,對藥材的質量好壞有著密切的聯系。因動植物在其生長發(fā)育的不同階段,藥用部分所含的活性成分或毒性成分其含量各不相同,則對人體所產生的藥理作用包括毒副作用在內都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自古以來,我國醫(yī)藥學家都強調要抓采藥季節(jié)。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序中載:“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薄肚Ы鹨矸健分赋觯骸胺蛩幉扇。恢獣r節(jié),不以陰干暴干,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依時采收,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工,卒無裨益!苯鸫顤|垣《用藥法象》也說:“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彼幉漠a地的群眾對適時采收藥材的必要性也深有體會地說“當季是藥,過季是草”。這都說明了采藥季節(jié)性強的特點。一般的原則是在藥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季節(jié)采收為宜,否則不能達到原有功效所應起到的作用。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北方栽培的赤芍,于4月末5月初顯蕾期芍藥甙的含量最高;麻黃到8~9月,生物堿含量最高,而春季采則量很低;霜桑葉,顧名思義,必須在秋天霜降葉落時采收;鹿茸應在清明后45~60天(5月中旬到7月下旬)鋸取,過時則骨化成鹿角了。
   3.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療效可以不同:同種藥材在道地藥材與非道地藥材之間的區(qū)別只是藥材質量好壞的差別。當然對療效會有影響,然而多數不是對性效質的改變。可寄生類藥則不大相同。寄生類藥材,寄生種類不同,對寄生的性效大有影響。例如桑寄生科的桑寄生Taxillussutchuenensis(Lecomte)Danser(Loranthussutchuenensis)通常寄生于桑樹、梨樹、梅樹、桃樹、李樹、油茶、核桃、樺樹、漆樹、馬桑和殼斗科多種植物上。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陜西、山西等省區(qū)。這種寄生,由于寄主的不同,因而藥材名稱和療效也有所不同。其生于桑樹上者,通稱桑寄生,即古本草中記載的桑上寄生。功能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安胎。其生于梨樹上者則稱梨樹寄生,生于李樹上者則稱李樹寄生,生于其他樹上,一時分不清種類者,統稱雜寄生。若生于馬桑CoriarianepalensisWall.之上,就變成有劇毒而能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馬桑寄生了。
   寄生的療效隨寄生種類不同而異,這一點古代醫(yī)家早有洞察。如陶弘景云:“寄生松上、楊上、楓上皆有,形類是一般。但根津因所處為異,則各隨其樹名之。”宋代寇宗云:“古人惟取第一卷171桑上者,是假其氣爾。第以難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驗如神,向有求于吳中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實告之。鄰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逾月而死!惫湃怂Q之“津”、“氣”,實質上是寄生物在生長過程中,自然會受寄主物質代謝的影響。因而寄生品種即使相同,但若寄主品種不同時,則肯定影響到寄生的化學成分和藥效的不同。故古人在強調藥用桑上寄生時,必須用寄生桑上者,所以李時珍說:“須自采或連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雜樹上者充之。氣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故欲鑒定寄生品種,必須附帶連生之寄主,否則難以準確鑒定。《本草圖經》云:“醫(yī)家非自采不敢用!逼渖羁痰暮x就在于此。
   另外,非寄生類植物石斛,有生于石上者,有生于木上者。一般認為即使同種,則生于石上者質量較生于木上者為佳。
   4.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性效發(fā)生質的變化:中藥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有時是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如巴豆去油制霜,大戟、甘遂用醋制,可以緩其劇烈瀉下之性;何首烏酒蒸后,可去除致瀉作用;柏子仁去油后可不再滑腸;南星、半夏經姜汁、礬水處理,可以消除其毒性;常山用酒炒可以減輕其催吐的副作用。但更重要的一條是炮制方法的不同,能轉變藥物的性能。如地黃同為一種,生用甘寒,清熱涼血;制成熟地后,則味甘而性微溫,功能滋陰補血,益精填髓;蒲黃生用行血,破瘀,炒炭后可以止血;甘草生用甘平,功偏瀉火解毒,蜜炙后則性味甘溫,重在溫中益氣。臨床上對姜的應用,有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之分,生姜擅于發(fā)汗解表,溫肺止嘔,多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嘔吐;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多用于脘腹冷痛,肢冷脈微,痰飲喘咳;炮姜溫中散寒,溫經止血,多用于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姜炭能止血,用于各種虛寒出血證及產后血虛熱者。炮制還有引經的作用,如知母、黃柏鹽制后可增強其入腎經的作用,柴胡、青皮用醋制后可增強其入肝經的作用。諸如此類,這就使中藥炮制形成了一種中藥特色。
   產地加工方法不同,也能使醫(yī)療作用產生變化。如白芍和赤芍,其原植物同為芍藥PaeonialatifloraPall.,挖根后生曬者為赤芍,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而采挖后經沸水中煮后去皮再干燥者為白芍,苦酸,微寒,功能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斂陽止汗。此外,獨角蓮TyphoniumgiganteumEngl.與禹白附也有此等類似情況。
   5.貯藏時間條件不同,藥效有變:《神農本草經》序錄有云:“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zhèn)涡玛,并各有法!苯鸫顤|垣說:“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效不著者,醫(yī)之過也!边@說明藥物該新的用新,該陳的用陳。陳皮、陳艾就是以用陳而得名的藥材。在貯藏過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的成分和外界許多因素(如溫度、濕度、空氣、日光、霉菌、害蟲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使藥材質量產生各種物理或化學的變化,從而使質量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乃至最后失效,這就是對貯藏時間條件有一定要求的原因。東北貫眾(粗莖鱗毛蕨)的貯藏期不得超過一年,否則無效。
   6.劑型、服法不同,藥效產生變化:最典型的例子的瓜蒂散,臨床上必須使用散劑,方能起到催吐作用,功能涌吐痰食,但如改作湯劑則無效。雷丸對驅絳蟲、鉤蟲有效,為人所共知,由于其有效成分對熱不穩(wěn)定,亦只宜研粉服,不可煎服,如將雷丸加熱至60℃,只要30分鐘,活性成分便大部分喪失,加熱至60分鐘,即全部失效。此外,某些中藥如大黃等,劑量的大小,也能對療效產生影響,當然也還有其他因素能影響療效,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第一卷172綜上所述,品種雖同,功效可變的情況相當復雜。但其中對提高療效的因素或產生新的功效的因素應值得重視,并應不失時機地加以很好的利用,則不啻增加一批療效好的新的中藥品種,無疑對中醫(yī)藥事業(yè)也是一種貢獻。
   (邱德文編)   
希夷堂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