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證治準繩類方 滯下 上課筆記
    

證治準繩類方教程:滯下

第六冊滯下大黃湯(潔古) 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上用大黃一兩,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后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術黃芩湯,蓋徹其毒也。芍藥湯 行血調氣。經曰∶…

第六冊

滯下

大黃(潔古) 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上用大黃一兩,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后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術黃芩湯,蓋徹其毒也。

芍藥湯 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大黃(三錢) 桂(二錢半) 甘草(炒) 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
如便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后。

白術黃芩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術(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清。

調胃承氣湯發(fā)熱。) 大小承氣湯(大便不通。) 小胃丹(痰飲。) 益元散傷暑。) 保和丸傷食。)

玄青丸 治下痢勢惡,頻并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此逐之。更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脹。

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錢)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
上九味,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后常服十五丸。數日后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后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后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此藥峻利,非有實積者,不宜輕用,慎之。)

利積丸(《玄珠》,下同)

黃連(四兩) 天水散(八兩) 當歸(二兩) 蘿卜子(炒) 巴豆(去油,同黃連炒) 乳香(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服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

導氣丸

青木香 蘿卜子 茴香 檳榔 黑牽牛(各四兩)
為細末,薄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參十丸。

舟車神佑丸(見痰飲。) 藿香正氣散(中風。) 感應丸(見傷食。) 蘇合香丸(卒中。) 五苓散(消癉。)

黃連丸(《濟生》)

(炮) 黃連(去須) 縮砂仁(炒) 川芎 阿膠蛤粉炒) 白術(各一兩) 乳香(另研,三錢)枳殼(去穣,麩炒,半兩)
上為末,用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湯下,俱食前服。

黃連阿膠丸(《和劑》)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去須,三兩) 阿膠(碎,炒,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飲下。

茶梅丸 用臘茶為細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泄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

大凡痢疾,不以赤白分冷熱,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宜先服五苓散,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則為陰,宜已寒丸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白頭翁(《金匱》)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阿膠(凈草灰炒透明白,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盡) 烏梅肉(炒) 黃連 黃柏(炒) 赤芍藥 當歸(炒) 赤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等分)
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敗毒散(傷濕。) 理中湯(霍亂。) 四君子湯(虛勞。)

加減平胃散(潔古) 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于四肢,卻入于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yǎng)脾胃。

白術 濃樸 陳皮(各一兩) 木香 檳榔(各三錢) 甘草(七錢) 人參 黃連 阿膠(炒) 茯苓(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

血多加桃仁,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后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術。脈洪大加大黃。

青六丸(丹溪) 去三焦?jié)駸帷V涡篂a多與清化丸同服,并不單服。兼治產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兩) 紅曲(炒,半兩,活血)
上飯為丸。一方,酒糊丸。

胃風湯(下血。) 膠艾湯(溲血。)

蒼術地榆(潔古) 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術(三兩) 地榆(一兩)
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潔古)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地榆散(見中暑。)

茜根 治一切毒痢,及蠱注下血如雞肝,心煩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鎊) 地榆(洗) 當歸(去蘆,酒洗) 黃連(去須) 枳殼(去瓤,麩炒) 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

地榆丸 治瀉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當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須) 訶子(取肉,炒) 木香(曬干) 烏梅(去核,取肉秤。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陳米飲吞下。

先平方公引在括蒼,病痢逾月,得此方而愈。頃在 上,士人蘇子病此危甚,其婦翁孫億來告,急此方以與之,旋即痊安。

玉粉散 治血痢,解臟腑積熱毒。
上以海蛤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水調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腹痛,心煩困悶。

犀角屑 黃連(去須,微炒) 地榆 黃耆(各一兩) 當歸(半兩,炒) 木香(二錢半)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黃連丸(一名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并,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 羚羊角(鎊) 黃柏(去粗皮。各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

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地黃 治熱痢不止。

生地黃(半兩) 地榆(七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上 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郁金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蒲黃 治血痢。

蒲黃(三合) 干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姜(各二兩) 禹余糧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一兩二錢半)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 地榆 生干地黃 當歸(微炒)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 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聚珍丸 治血痢,酒痢尤效。

百藥煎 陳槐花(炒,各半兩) 感應丸(一帖) 薄荷煎(兩帖) 麝香(少許)
上件為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龍牙草煎湯下,女人用生地黃煎湯下。

除濕湯(見中濕。)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黃耆(四兩) 熟地黃(酒浸) 白茯苓 人參 當歸(酒浸) 白術 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 官桂(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豆蔻 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肉豆蔻(面裹煨熟) 草豆蔻(面裹煨熟) 枇杷zxtf.net.cn葉(去毛,炙) 縮砂仁 母丁香(各一兩) 木香 沉香(各半兩) 地榆(二兩) 墨(燒紅,為末,半兩)
上為細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飲化下。

萬補丸 治脾胃久虛,大腸積冷,下痢白膿,或腸滑不固,久服諸藥不效,服之神驗,并產前產后皆可服。

人參 當歸(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藥品數據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兩半) 白術 陽起石(火,細研) 肉桂(去皮) 縮砂仁 赤石脂 鐘乳粉 肉豆蔻(面裹煨) 沉香 白姜(炮(蓽茇牛乳半盞,慢火煎干) 茴香(炒) 丁香 濃樸(去皮,姜制) 白茯苓(各一兩) 地榆 大麥 (炒) 神曲(炒,各半兩) 附子(七錢,炮,去皮臍) 蓯蓉(二兩,凈洗,用酒浸一宿,切,焙) 罌粟殼(和米者二十枚,炙)
上為細末,研勻,用木瓜十五枚,去瓤蒸爛,同藥末搗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曬干。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頻并者,加至五七十丸。

香薷飲 六和湯(俱傷暑。) 濃樸丸(積聚。) 紫參湯(泄瀉。)

茯苓湯(東垣)

茯苓(六分) 澤瀉(一錢) 當歸身(四分) 芍藥(一錢半) 蒼術(二錢) 生姜(二錢) 肉桂(五分)生黃芩(三分) 豬苓(六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錢)
上作二服,水煎,稍熱服。

神效越桃(《寶鑒》)

大梔子 良姜(各三錢)
上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

建中湯(見勞倦。)

芍藥黃芩湯(東垣)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當歸導氣湯(東垣)

甘草(一錢半) 當歸 芍藥(各一錢) 木香 檳榔(各三錢)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澤瀉(五分) 生地黃(一錢半或二錢酒浸,陰干)
上共為末,用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圣餅子(《寶鑒》)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陀僧 舶上硫黃(各三錢) 黃丹(二錢) 輕粉(少許)
上五味,為末,入白面四錢匕,滴水丸,如指頭大,捻成餅,蔭干。食前溫漿水磨下。

大便黑色為效。

通神丸 治膿血雜痢,后重疼痛,日久不瘥。

沒藥(研) 靈脂(去砂石,研) 乳香(研。各一錢) 巴豆霜(研,半錢)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湯下。小兒服三丸,隨歲加減。

魚 湯 治痢下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并無大便,腸中攪痛不可忍,呻吟叫呼,聲聞于外。

粉霜(研) 輕粉 朱砂(研) 砂(去砂石,研) 白丁香(各一錢) 乳香(半錢) 巴豆(二七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末,蒸棗肉為丸。嬰兒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麻粒大,四五歲每服三四丸,并旋丸,煎 湯吞下,仍間服調胃藥。此證緣久積而成,故小兒多有之。

香連丸(《直指》)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揀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導氣湯 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

木香 檳榔 黃連(各六分) 大黃 黃芩(各一錢半) 枳殼(一錢,麩炒) 芍藥(六錢) 當歸(三錢)
上 咀,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清涼飲子(見發(fā)熱。)

進承氣法 治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后瀉,乃進藥法也。先銼濃樸半兩,姜制,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后重兼無虛證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濃樸、枳實、大瀉元氣故也。)

退承氣法 治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后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jié)M,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濃樸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后服濃樸湯數服則已。

水煮木香膏(《寶鑒》) 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等,并皆治之。

御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 乳香(研) 肉豆蔻 砂仁(各一兩半) 當歸 白芍藥 木香 丁香 訶子皮 藿香 黃連(去須) 青皮(去白) 濃樸(姜制)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一兩)干姜(炮) 枳實(麩炒。各半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棗一枚擘開,煎至七分,和滓稍熱食前服。

白術安胃散(《寶鑒》)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里急后重窘痛,日夜無度。及治小腸氣痛,婦人臍下虛冷,并產后兒枕痛,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蒂,醋煮一宿) 茯苓 車前子 白術 烏梅肉(各一兩) 五味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溫服。

升陽除濕防風湯(見下血。)

三奇散 治痢后里急后重。

枳殼 黃耆 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蜜湯調下,或米飲調亦得。

治里急后重

好蛤粉 穿山甲(炒)
上二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用好酒調服。

木香黃連湯 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神效。

木香 黃連 川木通 川黃柏 枳殼(麩炒) 陳皮(各二錢半) 大黃(三錢)
上 咀,分作二帖,用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堅中丸 白膠香散(俱泄瀉。)

純陽真人養(yǎng)臟湯(《和劑》) 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里急后重,臍腹 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溫毒便血,并宜服之。

人參 白術 當歸(各六錢) 白芍藥 木香(各一兩六錢) 甘草 肉桂(各八錢) 肉豆蔻(面裹煨,半兩) 御米殼(蜜炙,三兩六錢) 訶子肉(一兩二錢)
上為 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之物。臟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

七宣丸(見大便不通。)

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湯下。固腸丸(見泄瀉。)

桃花湯(《金匱》) 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升,一半銼,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梗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易簡》斷下湯 治下痢赤白,無問新久長幼。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草果(連皮一枚)
上 咀,用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枚,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烏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五錢。

罌粟殼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逆,既以醋制,加以烏梅,不致為害。

嘔吐人,則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此疾始得之時,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應丸十余粒,白梅湯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分,為末,醋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烏梅湯下。兼治泄瀉暴下不止,一服既愈,更令藥力相倍為佳。如覺惡心,卻以理中湯、四物湯加豆蔻、木香輩調其胃氣,仍以二陳湯煮木香丸以定其嘔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血痢當服胃風湯并膠艾湯之類。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屬,更宜審而用之。若五色雜下,泄瀉無時,當用熟烏頭一兩,濃樸、干姜、甘草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其中止有黃連肥腸,其性本冷,若所感積輕,及余痢休息不已,則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則非此可療。

訶子皮散(東垣)

御米殼(五分,去花萼,蜜炒) 干姜(六分,炮) 陳皮(五分) 訶子皮(七分,煨,去核)
水煎服;驗槟,白湯調服亦可。

地榆芍藥湯(《保命》) 治泄痢膿血脫肛。

蒼術(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敗毒散(見傷濕。)

參苓白術散(《和劑》) 治久瀉及大病后、痢后調理,消渴者尤宜。

人參 干山藥 蓮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術(于潛者,二斤) 桔梗(炒令黃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姜、棗煎服。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治中湯(見嘔吐。)

倉廩湯 治禁口痢有熱,乃毒瓦斯沖心,食即吐。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熱服。

木香散(《本事》) 治隔年痢不止,并治血痢尤捷。

木香(半兩銼,用黃連半兩同炒) 罌粟殼(半兩銼,用生姜半兩同炒)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勒丸(《寶鑒》) 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椿根白皮(二兩) 訶子(半兩,去核) 母丁香(三十粒)
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湯入醋少許,一日三服效。(椿樹,俗謂虎眼樹,又謂之樗。)

蕪荑 治久痢不瘥,有蟲,并下部脫肛。

蕪荑(炒) 黃連(去須,各二兩) 蚺蛇膽(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湯下,日再服。

駐車丸(《和劑》) 治一切下痢,無問冷熱。

阿膠(搗碎,蛤粉炒成珠,為末,以醋四升熬成膏,十五兩) 當歸(去蘆,十五兩) 黃連(去須,三十兩) 干姜(炮,十兩)
上為末,醋煮阿膠膏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小兒丸如麻子大,更量歲數加減服。

歸連丸 治痢,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當歸 黃柏 黃芩 阿膠 熟艾(各二兩) 黃連(一兩)
上為末,以醇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為丸,如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米湯下。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煉蜜和丸。

麥 丸 治休息痢,不能飲食及羸瘦。

大麥 (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陳曲(炒) 官桂(去皮) 烏梅肉(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棗肉飲下,不拘時。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治休息痢羸瘦

黃連(去須,為末) 定粉(研。各半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上舂棗如泥,鋪于紙上,安二味藥裹之,燒令通赤,取出候冷,細研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藥三錢,摻在肉上,濕紙裹燒熟,放冷食之,不過三兩服效。

又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色) 豬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將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于凈鐺內一重肝,一重杏仁,入盡,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鐺中蓋定,慢火煎令小便盡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又方(一名) 羊肝

砂仁(一兩,去皮) 肉豆蔻(半兩,去殼)
上為細末,用羊肝半具,細切拌藥,以濕紙三五重裹上,更以面裹,用慢火燒令熟,去面并紙,入軟飯搗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粥飲下。

蕷蓮飲

石蓮肉 干山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姜、茶煎湯,調下三錢。

異功散 七珍散(俱不能食。) 六柱飲(泄瀉。) 獨活寄生湯(見腰痛。) 虎骨四斤丸(腳氣。)大防風湯(鶴膝風。) 橘皮枳術丸(傷食。)

附方

神效參香散 治大人小兒臟氣虛怯,冷熱不調,積而成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里急后重,日夜頻數,無問新久,并皆治之。

白扁豆(炒) 木香 人參(去蘆。各二兩) 茯苓(去皮) 肉豆蔻(煨。各四兩) 罌粟殼(去蒂) 陳皮(去白。各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溫米飲調下,無時。

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痢下。服此藥推導,更須斟酌受病淺深,增減丸數,當逐盡積滯方佳,然后徐徐補之。

烏梅肉 杏仁(去皮尖,另研) 半夏(湯泡七次) 縮砂(各十四粒) 百草霜(六錢) 巴豆霜(去油,半錢)
上為細末,和勻,稀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白湯送下。看人虛實,加減丸數服之。

不二散 治諸般瀉痢,神效。

罌粟殼 青皮(去瓤,焙干) 陳皮(去白,焙干。各二兩) 當歸(去蘆,炒) 甘草(炙) 甜藤(如無,只以干葛代之,各一兩)
上件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通口服。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極妙。

神效雞清丸 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半) 肉豆蔻(七個大者,生用)
上先為細末,取雞子清搜和藥作餅子,于慢火上炙令黃色變紅,極干再研為末,用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御米丸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 訶子肉 白茯苓 白術(各一兩) 石蓮肉 當歸(各半兩) 乳香(三錢) 罌粟殼(一兩半,蜜炙)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如血痢,減豆蔻、白術、當歸、粟殼。

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文理粗者,產后用彌佳) 宣州黃連 苦參(多買輕搗) 金州黃柏(赤色緊薄者)川當歸(五味俱取細末)
上各搗研為末,各等分,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膩、生菜。

栝蔞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者。

栝蔞(一個,黃色者,以炭火煨存性用,蓋在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為細末,作一服,用溫酒調服。胡大卿有一仆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

葛根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黃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甘草(炙,半錢)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姜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神效散 治休息痢,氣痢,膿血不止,疼痛困弱。

當歸 烏梅肉 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大蒜作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濃樸煎湯下。一方,加阿膠。

又方 治赤白痢新舊疾。
上用鹽霜梅三個,用黃泥裹,于慢火煨干,研為細末,用米湯調下。治腸蟲,先下赤,后下黃白沫,連年不愈。兼治痢下,應先白后赤,若先赤后白,為腸蟲。
上用牛膝一兩,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下止,腹痛不可忍。

阿膠(銼碎,炒令燥) 干姜(炮) 木香 黃連(炒) 當歸(炒) 黃芩(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二兩)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生姜汁涂炙)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以粥飲下。

木香散 治冷熱痢,虛損腹痛,不能飲食,日漸乏力。

木香 干姜(炮) 甘草(炙) 黃芩(各半兩) 柏葉(炙) 當歸(炒) 白術 干熟地黃(各七錢半)黃連(炒,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再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fā)熱,通身發(fā)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于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若或一氣太過,一臟有余,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后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fā)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fā)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須是子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后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fā)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后變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后卻變成白痢,并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fā)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zhàn),故初病時,先發(fā)寒熱,水火相犯,血變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fā)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后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濕之氣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重輕,以白多為輕,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年,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于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fā)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后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后,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麻黃(去根節(jié)) 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 大川芎 白術(各二兩) 本 獨活 桔梗 防風芍藥 白芷(各半兩) 牡丹皮(去心) 甘草(各二錢半) 細辛(三錢三分羨) 牽牛(一錢七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熟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兩三盞后,寒熱不退,更不請吃,自別有方論在下。

若吃此藥后,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藥吃,取安效。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后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后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fā)寒熱,即于方內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fā)寒熱,并宜此方。

治毒痢初得時,先發(fā)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還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宜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其仔細。

訶子(五枚,用面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熱咬破訶子,擎去核不用,只用皮,焙干)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煎取一盞,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兩口涎更佳。如此吃經數盞,大腑漸安,出后減少,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未減,不可進此藥。

治疫毒痢吃前面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余些小,或下清糞,或如鴨糞,或如茶湯,或如燭油,或只余些小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復真氣,舶上硫黃丸。

舶上硫黃(二兩,去砂石,細研為末) 薏苡仁(二兩,炒,杵為末)
上二味相和令勻,滴熟水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黃耆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腹疼心煩。

黃耆(銼) 龍骨 當歸(各七錢半) 生干地黃(五錢) 黃連(去須,微炒,一兩) 黃柏 黃芩 犀角屑 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秘傳斗門散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五色相雜,日夜頻并。兼治禁口惡痢,里急后重,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 干姜(炮,四兩) 罌粟殼(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炙。各六兩) 白芍藥(三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栝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飲水,毒瓦斯更增,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栝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

陳米湯 治吐痢后大渴,飲水不止。
上用陳倉米二合,水淘凈,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后渴
上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澤漆 治痢后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陳皮(去白) 白術(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后遍身浮腫。

赤茯苓(去黑皮) 澤漆葉(微炒) 白術(微炒。各一兩) 桑根白皮(炙黃) 黃芩 射干 防己澤瀉(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滓內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兩料。

上二方,須以《濟生》腎氣丸佐之,后方虛者禁用。
點擊查看:<<證治準繩類方>>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