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遵古匯集傷寒諸方
    

馮氏錦囊秘錄:遵古匯集傷寒諸方

上古之人,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且性成淳樸,天真得全,度百歲乃去。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況斫喪戕賊,難遏難解,以致壽數(shù)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因漸衰,故用藥消息,亦宜因之漸變。況傷寒一癥,因古時人強氣壯,天非重邪,不能感觸,藥…

上古之人,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且性成淳樸,天真得全,度百歲乃去。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況斫喪戕賊,難遏難解,以致壽數(shù)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因漸衰,故用藥消息,亦宜因之漸變。況傷寒一癥,因古時人強氣壯,天非重邪,不能感觸,藥非峻劑不能逐之,且先賢有照膽之朗識,故藥味少而分兩多,使邪氣亟奪而不為正氣之害也。今人氣稟既弱,輕寒薄冷,便能受傷,小劑疏利,足以驅(qū)散,倘病小藥大,人弱藥猛,元氣大傷,反增其困,甚有因而致斃者有之。且四時雜病,皆有發(fā)熱頭疼口渴之候,豈可便為太陽陽明之證耶!或冬月傷寒,麻黃、桂枝尚堪抵受,四時類癥陷胸,承氣何以克當?故傳經(jīng)之論,諸賢甚謂其多歧而支離,其汗下峻削之方,后哲久置之高擱而勿用,(張)因先賢之立法難遺,或有人強邪重者之可采,貴后人之別癥的確,而或汗、或下、為攻、為補之,得宜以古人之成法,合今病而變通,正潔古所云∶運氣不齊,古今易轍,舊方新病,難相符合。許學士云∶予讀仲景書,守仲景法,未嘗用仲景方,乃為得仲景心也。

麻黃湯

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脈浮而緊者,麻黃湯主之;并治哮證。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

時珍曰∶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wèi)則為汗,寒傷營,營血內(nèi)澀,不能外通于衛(wèi),衛(wèi)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fā)熱而惡寒,風傷衛(wèi),衛(wèi)氣外泄,不能內(nèi)護于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fā)熱而惡風。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反毛肺之合也,證雖屬太陽,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滿,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nèi)攻,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于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使邪盡從外解耳。凡傷寒即發(fā)于冬寒之時,寒邪在表,閉其腠理;非辛溫不能散之,此麻黃、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發(fā)于暄熱之時,郁熱自內(nèi)達外,無寒在表,則非辛涼苦寒苦酸之劑不能解之,此桂枝、麻黃等,所以不可用也。然前哲謂,冬不用麻黃,夏不用桂枝者,蓋以冬主閉藏,不應疏泄,夏本炎熱,不可辛溫,《經(jīng)》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也。

又曰∶麻黃惟冬月寒邪在表,腠密無汗者,必用。是何與前說相反耶?戒不用者,明時令之常,慮輕用也。言必用者,發(fā)病機之理,慮遺用也。或舍時從癥,或舍癥從時,臨癥變通,存乎其人,倘一概疑懼,惟以輕和之劑代之,必有陰受其夭折矣。

大青龍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主之。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去核) 石膏(如雞子大一塊,搗碎) 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取微汗,一服汗,停后服。

成氏曰∶此中風見寒脈也。浮則為風,風則傷衛(wèi),緊則為寒,寒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故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也。風并于衛(wèi)者,為榮弱衛(wèi)強,寒并于榮者,為榮強衛(wèi)弱,今風寒兩傷,則榮衛(wèi)俱實,故不出汗而煩躁也。青龍者,東方甲乙木神也,專主生發(fā)之令,萬物出甲,開甲,則有兩歧,肝有兩葉,以應之,所以謂之青龍。中風脈浮緊,為中風見寒脈,傷寒脈浮緩,為傷寒見風脈,是風寒兩傷也。桂枝湯解肌以祛風,而不能已其寒,麻黃湯發(fā)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風,故特取大青龍以兩解之。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則傷榮,以甘緩之,風則傷衛(wèi),以辛散之,故麻黃為君,桂枝為臣也。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苦甘為助佐,麻黃以發(fā)表,大棗甘溫,生姜辛溫,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夫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傷陽,寒傷陰,陰陽兩傷,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藥同散之。是以石膏為使,而專達肌表也。陶氏曰∶此湯險峻,須風寒俱甚,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不如桂枝麻黃各半湯為穩(wěn),桂枝麻黃各半湯者,即二方合用是也。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熱未罷,心下有水氣,干嘔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喘,小腹?jié)M,小便不利,短氣不得臥。

麻黃(去節(jié)) 桂枝 芍藥(酒炒) 細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半升) 每服五錢,姜水煎服。

白虎湯

主傷寒傳入于胃,表里俱熱,脈大而長(仲景曰∶浮滑)。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水一斗,煮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傳胃則邪入里矣。仲景言,浮滑以表邪,亦未解也。成氏曰∶白虎湯解內(nèi)外之邪,白虎西方金神,應秋,而歸肺。熱甚于內(nèi)者,以寒下之,熱甚于外者,以涼解之,中外俱熱,內(nèi)不得泄,外不得發(fā),非此湯不能解也。夏熱秋涼,湯名白虎,言秋氣至而熱去也。知母苦寒,《經(jīng)》曰∶熱yin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yin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故以知母為君。石膏甘寒,熱則傷氣寒以勝之,甘以緩之,故以石膏為臣,甘草、粳米,味皆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甘草、粳米為使,太陽中 得此頓除,熱見白虎而盡矣。立秋后不可服,服則不能食,多成虛嬴,按∶石膏一物,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夫風寒皆傷,宜從辛甘發(fā)散矣,而表里又俱熱,則溫熱不可用,欲并風寒表里之熱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輔青龍之不逮也。

桂枝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頭痛,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本方主之。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湯中用芍藥,猶兵家之節(jié)制也。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若汗出病瘥,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至二三劑。

仲景以發(fā)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過汗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

成氏曰∶陽脈浮者,衛(wèi)中風也。陰脈弱者,榮氣弱也。風并于衛(wèi),衛(wèi)實而榮虛,故發(fā)熱汗出。衛(wèi)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榮弱衛(wèi)強,惡寒復惡風者,以汗出則腠理疏,亦惡風也。翕翕者。若合羽所覆,熱在表也。鼻鳴干嘔者,風壅氣逆也。與桂枝湯和榮衛(wèi)而散風邪,桂味辛熱用以為君者,桂猶圭也,宣導諸藥為之先聘,辛甘發(fā)散為陽之義也。芍藥味苦酸寒,甘草甘平,用以為臣佐者!督(jīng)》曰∶風yin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生姜辛溫能散,大棗甘溫能和,二物為使者,《經(jīng)》曰∶風yin于內(nèi),以甘緩之,以辛散之也。姜棗固能發(fā)散,此又不專發(fā)散之用,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wèi)者也,麻黃湯不用姜棗專于發(fā)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夫衛(wèi)屬陽,陽氣者,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則有汗。成云,衛(wèi)實何耶?蓋邪氣盛則實,非正氣也。既曰∶邪實則熱在表矣,其惡風又何耶?蓋汗能開腠,故也。既曰∶熱在表則汗出而腠開,亦宜解矣。乃不解者,又何耶?趙嗣真所謂惟臟腑可分表里,皮膚骨髓,但分浮、淺、深、沉,俱屬于表。若以皮膚為表,骨髓則為里,則麻黃湯癥,骨節(jié)疼痛,其可謂有表,復有里耶?然則不解者,骨髓之邪自在,正與嗇嗇惡寒之義相合,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如骨髓無寒,則桂枝不宜與矣!墩摗吩弧霉鹬ο卵,陽盛則斃,其此之謂乎?

大承氣湯

傷寒陽邪入里,三焦大熱,痞滿燥實,四癥俱全,發(fā)熱譫語,脈沉實者。

枳實(五枚) 濃樸(半斤) 芒硝(三合) 大黃(四兩,酒洗) 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后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微火一二沸,溫服得利則止。

承,順也。邪入胃者,郁滯糟粕,秘結(jié)壅實,氣不得順也。通可去滯,泄可去閉,氣得以順,故曰∶承氣,大滿大實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滿,則生寒癥而為結(jié)胸痞氣之屬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復中轉(zhuǎn)失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湯攻之,不轉(zhuǎn)失氣,慎不可攻!

小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癥,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姜炒) 枳實(三枚,麩炒) 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服,未利再服。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腹?jié)M,嘔干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大小便秘,陽明胃熱,發(fā)斑脈沉可下者。

大黃(錦紋者) 芒硝 濃樸 枳實(各五錢) 甘草(半兩) 每服一兩,姜水煎至一鐘,入芒硝一沸,通口服。

調(diào)胃承氣湯

治諸發(fā)熱和解,不惡寒但發(fā)熱蒸蒸然,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干,滑數(shù)而實,諸腹?jié)M實痛,煩渴譫妄,小便赤,大便硬,脈滑實緊者。

大黃(酒浸) 芒硝(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頓服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六一承氣湯

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diào)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湯、大陷胸等湯,真神藥也。

治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jié)實,口燥咽干,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jié)M硬,繞臍疼痛等癥。

大黃 枳實 濃樸 甘草 黃芩 柴胡 芒硝 芍藥 先將水二鐘,滾三沸,后入藥,煎至八分,臨服時入鐵銹水三匙調(diào)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jié)如神。此不傳之秘也。

仁承氣對子

治熱邪傳里,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jié)M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即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姜水煎好,入蘇木煎汁三匙服。

桃仁承氣湯

治蓄血中焦,腹中急結(jié),下利膿血。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心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大黃(四兩) 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內(nèi)芒硝,待沸溫服。

腹中急結(jié),緩以桃仁之甘,中焦蓄血,散以官桂之辛,蓋甘以緩之,辛以散之也。

熱甚血凝,或干閉,或下膿血,非硝黃不足以徹其藩籬,入甘草者欲其委曲搜剔,不欲其一往而盡耳。按∶犀角地黃湯,治上焦之血,抵當湯,治下焦之血,此治中焦之血。

《準繩》曰∶宜用桂心。舊本作桂枝者誤也。喻嘉言曰∶用桃仁以達血,所加桂枝以解外邪,大抵因外邪者,用桂枝專治蓄血者,則桂心可也。

抵當湯

治傷寒日深,表癥仍在,蓄熱下焦,脈微沉,不結(jié)胸發(fā)狂者,小腹脹而硬,小便自利者,瘀血癥也;蜿柮餍顭岫,大便雖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并宜。

桃仁(七個) 大黃(二錢五分) 水蛭(炒) 虻蟲(各十個,去翅足,炒) 上分作二服,水一鐘,煎半鐘,溫服,未下再服。

大柴胡湯

治陽邪入里,表癥未除,里癥又急。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枳實(四枚,炙) 芍藥(三兩) 生姜(五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去核) 大黃(二兩,酒洗)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再煎一升,日三服。

成氏曰∶大滿大實則有承氣湯。如不大堅滿,惟邪熱甚而須攻下者,必須輕緩之劑,乃大柴胡也。傷寒可下則為熱,折熱必以苦,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督(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泄實折熱,必以酸苦,故以芍藥、枳實為佐,辛者散也。散逆氣者,必以辛。甘者,緩也。緩正氣者,必以甘,故用半夏、姜、棗為使也。加大黃,功專蕩滌,不加恐難攻下,應以為使也。表癥未除者,寒熱往來,脅痛口苦尚在也。里癥又急者,大便難而燥實也。此為兩解之劑。

小柴胡湯

治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脅痛耳聾,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此邪在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癥也。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進三服。

成氏曰∶邪在表則寒,在里則熱,半表半里,故寒熱往來。在表則不滿,在里則脹滿,止言胸脅苦滿,知在表里之間,少陽行身之側(cè),胸脅為少陽之部,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在表則呻吟,在里則煩亂!督(jīng)》曰∶陰人之陰則靜,默默者在表里之間也。在表則能食,在里則不能食,不欲飲食者,邪在表里之間,未至于不能食也。在表則不煩嘔,在里則煩嘔,心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里也。《經(jīng)》曰∶熱yin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柴芩之苦,以發(fā)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參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在半表,則榮衛(wèi)爭之,辛甘解之,姜棗以和榮衛(wèi)。此為半表半里之劑。太陽經(jīng)之表熱,陽明經(jīng)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fā)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實,脈息小弱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當,皆可殺人,不獨峻劑也。近世醫(yī)家不分表里寒熱虛實,凡見發(fā)熱概用此方,去參投之,取其平穩(wěn)。設遇虛癥,豈不誤甚!

大陷胸湯

傷寒下之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結(jié)胸也,此方主之。

甘遂(一錢,為末) 芒硝(一升) 大黃(二兩) 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硝,煮一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三陽經(jīng)表癥未解,用承氣以攻里者,下之早也。下早則里虛,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實,故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也。成氏曰∶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jié),不可分解,高者陷之,故曰∶陷胸。陷胸破結(jié),非苦寒直達者不能,是以甘遂為君,《經(jīng)》曰∶咸味涌泄為陰;又曰∶咸以軟之,是以芒硝為臣,蕩滌邪寇,將軍之職也。是以大黃為使,傷寒諸惡,結(jié)胸為甚,非此 劑不能通利。

小陷胸湯

下早熱結(jié)胸中,按之則痛,小結(jié)胸也。

半夏(湯洗,半升) 黃連(一兩) 栝蔞實(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分二溫服。

止在胸中不及于腹,按之則痛,不按猶未痛也,故曰∶小結(jié)胸!督(jīng)》曰∶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泄胸中之熱,括蔞泄胸中之氣,半夏散胸中之痰,一服未能即和,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

涼隔散(一名連翹飲子)

治傷寒燥熱,怫結(jié)心煩,懊 不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焦,咽燥喉痹,目赤煩燥,口舌生瘡,咳唾稠粘,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jié),風熱壅滯,瘡疹發(fā)斑,黑陷將死。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薄荷 黃芩(各五錢) 甘草(一兩五錢) 樸硝(二錢五分)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一方有黃連。

梔子豉湯

主汗吐下后,心煩不得眠,心中懊 。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水四升,先煎梔子,zxtf.net.cn/shouyi/取二升半,去滓,納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經(jīng)》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shù)法也。邪氣自表傳里,留于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所吐之癥,亦自不同。如不經(jīng)汗下,邪氣蘊郁于膈,謂之膈實,應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氣乘虛留于胸中,謂之虛煩,應以梔子豉湯吐之!督(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是以梔子為君,煩為熱勝,涌熱者,必以苦勝,熱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為臣也。

半夏瀉心湯

主傷寒下早,心滿而不痛者為痞。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加甘草一兩,即甘草瀉心湯。治痞硬吐痢,加生姜四兩,即生姜瀉心湯,治痞硬噫氣。

成氏曰∶結(jié)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jié)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泰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痞與結(jié)胸有高下焉。邪結(jié)在胸中,故曰陷胸湯。留邪在心下,故曰瀉心湯。瀉心者,必以苦,黃連、黃芩皆苦寒,《經(jīng)》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故黃連為君,黃芩為臣,降陽而升陰也。散痞者,必以辛,半夏辛溫,干姜辛熱,《經(jīng)》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故半夏、干姜為佐抑陰而行陽也。甘草甘平、參、棗甘溫,陰陽不交為痞,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平其中,中者脾胃也。

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參、棗、甘草為使。上下得通,水升火降,則痞熱自消矣。

真武湯

太陽病,發(fā)汗過多,心悸有水,或嘔、或利,頭眩筋惕,身重 動,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二兩) 芍藥 生姜(各三兩) 附子(制,一枚) 水八升,煮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北方水神也。凡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nèi)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泛濫為病,故上凌心而為眩悸,中侮土而致嘔瀉也,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腎陽足而水自安,醫(yī)者畏附而不投,病者亦甘斃而不悟,于是夭折者多矣。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鬼瘧,諸瘡斑疹等癥。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一兩,加生姜、薄荷,煎服。

喻嘉言曰∶暑濕熱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三氣合邪,豈易當哉!其氣互傳則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參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劑,使疫邪不復留,詎不快哉。奈何俗醫(yī)減人參,曾與他方有別耶。又曰∶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qū)之,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勢以出。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fā)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qū)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yǎng)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疽產(chǎn)后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有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皆用人參,領(lǐng)內(nèi)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灼盡,身如枯柴,醫(yī)者技窮,正為元氣已漓,故藥不應耳,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lǐng)藥深入驅(qū)邪,何至汗和不應耶。

東垣治內(nèi)傷外感,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真有功千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近日醫(y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會不悟其害之也。嘉靖已末,江淮大疫,甚至口瘡赤眼,大小腮腫喉閉,當從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jīng)藥,并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歷已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已王午,大饑大疫,道饉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fā)斑一癥最毒,惟加參于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余,氣候失和,加之飲食起居不節(jié),以人之虛逢天之虛,致患時氣者,尤宜此法。若用正傷寒之治,大汗大下,豈不誤甚。

建中湯

主傷寒腹中急痛。

膠飴(一升) 甘草(一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生姜(三兩,切) 水七升,煮三升,去滓,納膠飴,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用建中,恐甘緩在上也。

陽氣傳太陰而痛,其癥有二,腹?jié)M便閉按之痛者,實也,宜下之。腸鳴泄利而痛者,虛也,宜與建中湯。成氏曰∶脾應中央,一有不調(diào),則榮衛(wèi)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故建中名焉。膠飴甘溫,甘草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飴為君,甘草為臣,桂枝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wèi)不足潤而散之,芍藥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藥為佐,生姜辛溫,大棗甘溫,胃者,衛(wèi)之源,脾者,榮之本,衛(wèi)為陽,益之必以辛,榮為陰,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wèi)通,是以姜棗為使。

普濟消毒飲

見頭痛門。

九味羌活湯

主兩感傷寒,及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羌活 防風 蒼術(shù)(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 甘草(一錢)

生姜、蔥白水煎服。

吳昆曰∶非其時而有其氣,長幼之病多相似。藥之辛者,得天地之金氣,于人則為義,故能匡正而黜邪,羌活蒼細芎芷皆辛物也,邪在太陽治以羌活,邪在陽明治以白芷,邪在少陽治以黃芩,邪在太陰治以蒼術(shù),邪在少陰治以細辛,邪在厥陰治以川芎,防風為諸藥之卒,徒生地去血熱,甘草和諸藥,而除氣中之熱,易老自序云∶冬可治寒,夏可治熱,春可治溫,秋可治燥,是諸路之應兵也。但陰虛氣弱之人,非所宜

葛根

治太陽病,項背幾幾(音殊),無汗惡風。(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幾幾然,狀病患項背難舒之貌也)。

葛根(四兩) 麻黃 生姜(各三兩) 桂枝 芍藥(各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水煎服。按∶此出太陽例,陽明藥也。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發(fā)熱潮熱,脈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錢) 黃芩 人參 白芍(各四錢五分) 甘草(炙) 半夏 柴胡(四錢) 大棗(二枚) 生姜(泡一錢) 水煎服。按∶此出太陽例少陽經(jīng)藥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感寒脈沉,或微細,反發(fā)熱,或但欲寐者。

麻黃 細辛(二兩) 附子(泡,去皮,一枚)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

按∶此少陰經(jīng)藥也。蓋欲寐,脈微細,少陰癥也。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里,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但余邪未盡入里,故表熱也。此癥謂之表里傳,非兩感也。

當歸四逆湯

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各三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錢) 上,水煎服。按∶此厥陰經(jīng)藥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傷寒見風脈,發(fā)熱,自汗,或無汗。

桂枝(二錢)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黃(各一錢五分) 杏仁(十一個,去皮尖)大棗(二枚) 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陽、手足太陰、手少陽經(jīng)藥。出太陽例,治風寒之劑也。夫仲景論已上六經(jīng)藥,然其中有發(fā)表解肌溫經(jīng)不同,蓋風寒有淺深,榮衛(wèi)有虛實故也。學人審此,則用藥湯液之源,可得而悉。

逍遙湯

治有汗傷寒,瘥后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于經(jīng)絡,有因與人交接而復發(fā)。如不易而有病者,謂之勞復。若因交接,而無病之人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曾見舌出數(shù)寸而死者,多矣。此證最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 黃連(卵縮腹痛倍加)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姜棗水煎,臨服人燒 襠末一錢半,調(diào)服,有粘汗出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則愈。

再造飲

治有患頭疼發(fā)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fā)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如不識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多矣。此因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

黃 人參 桂枝 甘草 細辛 附子(制)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姜(煨)

水二鐘,棗二枚,煎一鐘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但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是元氣虛弱,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癥。

附子(制) 甘草 干姜 人參 五味 麥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姜棗水煎,臨服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脾虛受邪,痰停胸膈,寒熱為瘧。

濃樸(姜制) 藿香 半夏 蒼術(shù)(泔浸,糠炒) 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姜棗水煎熱服。

正氣者,中氣也。中氣不和水濕不行,則痰生為患,蒼、樸、陳、甘,所以鋤胃土之墩阜,而使之平也。佐以藿香一身之滯氣皆宣,助以半夏,滿腹之痰涎盡化,俾正氣得以轉(zhuǎn)輸,邪氣無由乘襲可貴孰甚焉。故名不換金也。

人參養(yǎng)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疼,不問風寒夾食停痰,俱能治之。

半夏 濃樸(姜制) 蒼術(shù)(各一兩) 人參(五錢) 橘紅(七錢五分) 藿香葉 草果(去殼) 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每用五錢,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六分,熱服,兼治飲食傷脾并瘧癥。若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換金散。

八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體熱惡風多汗,嘔吐惡心,咳嗽喘滿痞悶。

人參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白術(shù) 濃樸(姜制) 半夏(各一兩) 每服五錢,生姜、蔥、棗,水煎服。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內(nèi)傷寒邪,頭痛發(fā)熱。

白術(shù) 桔梗 人參 甘草 當歸 陳皮 枳殼 赤芍藥 防風 濃樸 生姜蔥白,水煎熱服。

五苓散

治傷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煩燥不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里俱熱,飲水反吐,名曰水逆;蚬ケ聿唤猓敽苟聪轮,利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飲水停心下,兩感中濕,昏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各五錢) 澤瀉(一兩) 桂枝(去皮,一錢五分) 為末,每服三錢,熱湯下,夏月大暑,新水調(diào)服立愈,加滑石二兩尤佳。

化斑湯

治斑毒。

人參(六分) 石膏 玄參 知母 甘草(各一錢) 糯米(一撮)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fā)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但內(nèi)無津液,虛嬴少氣,欲吐及諸虛煩熱與寒相似,但不惡寒,胸不疼頭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兩六錢,研) 半夏(二錢五分,湯洗七次) 人參(二錢) 麥門冬(去心,五錢五分) 甘草(炙,二錢) 每服五錢,入青竹葉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加味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氣郁生涎,短氣悸乏,自汗浮腫,飲食無味。

枳實 半夏 竹茹 茯苓 甘草 香附子 人參 柴胡 桔梗 麥門冬 橘紅姜棗水煎服。

古方逍遙散

柴胡 薄荷 當歸 芍藥 甘草 白術(shù) 茯苓 姜水煎服。加味者,加丹皮山梔

四逆湯

治傷寒里寒下利,陰病脈沉,厥逆等癥。

方見中寒門。

回陽救急湯

即四逆湯加減。治寒邪直中陰經(jīng),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zhàn)栗,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倦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熟附子 干姜 人參 甘草 白術(shù)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姜水煎。臨服加麝香三厘,調(diào)服,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

溫經(jīng)益元湯

治汗后大虛,頭眩肉 ,自汗自利不止。

熟地 人參 白術(shù) 黃 甘草 芍藥 當歸 生地 茯苓 陳皮 肉桂 大附子 姜三片,棗一枚,糯米一撮,水煎溫服。

壞證奪命飲

治傷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藥錯誤,致困重垂死昏沉,或陰陽二癥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

人參一兩,為片,水二鐘,于銀石器內(nèi),熬至一鐘,溫服。病患喜冷,以新水沉冷服之,渣再煎服,連進數(shù)服,服至鼻尖上潤汗出,是其應也。

丁香柿蒂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錢) 人參(去蘆,一錢) 生姜(五片) 水煎服。

嘔為火氣上沖,呃為寒氣阻塞,亦有中氣不續(xù)而呃者,潔古老人以丁姜之辛溫正治,以柿蒂之澀寒從治,人參為佐,俾真氣得以展布爾,呃在中焦,谷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乃發(fā)。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臨癥者,不可不辨也。

蜜煎導法

治陽明病汗下后,體虛氣弱,津液枯竭,臟腑閉塞,大便不行,須宜密導之。蜜二兩銅器中微火煎之,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入皂角末,鹽少許,捻作挺子,如指許,長二寸頭銳,納谷道中,以手握住,欲大便時去之。

豬膽汁導法

以大豬膽一枚,和醋少許,套蘆管上,灌谷道中,擠汁入之。如一食頃,當大便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