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帶狀皰疹發(fā)熱以
桂枝加
葛根湯、
芍藥甘草湯治愈案:
胡xx,女性,50歲,初診05年7月12日。以發(fā)熱、右腰腹部帶狀成簇丘疹、水皰疼痛1天來診。昨日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并見右腰腹部起帶狀成簇丘疹、水皰,疼痛。今日上癥加重,遂來就診,F(xiàn)發(fā)熱,T38.2℃,伴
頭痛、頸背痛,右腰腹起水皰疼痛,頭汗出,口不干,欲嘔,稍咽痛,胃納減,二便可。舌淡紅偏暗,苔薄膩,脈浮細(xì)。既往有
糖尿病、
高血壓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壓藥物,控制尚可。此太陽中風(fēng),表郁不解,故發(fā)寒熱、汗出;又邪郁肝經(jīng),不得宣瀉,故肝經(jīng)循行處水皰疼痛而作。余并處兩方。先予桂枝加
葛根湯以解表:桂枝10g,
白芍10g,
大棗10g,
炙甘草6g,葛根15g,生
姜2片,1劑。囑當(dāng)晚水煎溫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
芍藥甘草湯合瓜紅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
瓜蔞30g,
紅花7g,
桔梗15g,
蒼術(shù)10g,
茯苓10g,1劑。囑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調(diào)
新癀片外敷。
二診05年7月13日。訴昨晚7時許服藥,10時體溫即降,T37.3℃。今晨體溫即復(fù)正常。惡寒、頭痛、頸背痛、欲嘔諸癥均消失,精神轉(zhuǎn)佳,右腰腹部水皰疼痛減輕,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紅偏暗,苔薄膩,脈細(xì)。繼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蔞40g,紅花7g,蒼術(shù)15g,茯苓15g,桔梗30g,3劑。
后未再復(fù)診。10月份患者帶其女前來看
痤瘡,問及此事,訴服前藥3劑已愈,遂未再復(fù)診。
二、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以芍藥甘草湯、
四逆湯、
當(dāng)歸芍藥散、
吳茱萸生姜湯治愈案:
陸xx,男,70歲,當(dāng)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來診。有高血壓、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發(fā)作入院搶救,住院期間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皰,痛如火燎。經(jīng)中西醫(yī)等多方治療1月余,疼痛不解,且異常劇烈,日夜發(fā)作。痛甚時折腰縮腿、以頭撞墻亦不可忍。雖
曲馬多等多種止痛藥亦難求得數(shù)小時之舒適。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劇烈如此,實屬罕見,F(xiàn)疼痛劇烈如前,面色晦暗無華,氣促。怕熱,喜吹風(fēng)扇及空調(diào),尤喜冷風(fēng)直吹痛處方覺稍舒適,口干多飲,喜冷飲,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結(jié),需用手挖始通,胃納少,乏力。查:左腰腹部兩處淺在潰瘍約半個
手掌大,其余皮疹均結(jié)痂。舌質(zhì)淡暗,苔中灰黑而潤。切其脈,弦勁搏指而數(shù),左脈稍細(xì)。邪郁肝脈,不得宣瀉,故肝經(jīng)循行處水皰疼痛而作。芍藥甘草湯合瓜紅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蔞40g,紅花7g,桔梗20g,3劑。外用制
馬錢子5g,甘草5g,白醋浸泡2小時后外搽。潰瘍處以消炎油紗換藥。
二診~三診05年9月8日。疼痛略有松動,汗出多明顯減少,時心慌、氣促,小便多,大便仍結(jié)。前方合
麻子仁丸加減。
四診:05年9月12日。精神略好轉(zhuǎn),大便已通暢,疼痛略緩仍劇烈異常,發(fā)作時疼痛難忍欲死。余癥同前。細(xì)察其舌脈,思量再三,斷定此乃真寒假熱證也!雖汗出、口干喜冷飲,喜吹冷風(fēng),脈弦數(shù)似屬實熱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而潤,滿口津液而滑,則非實熱得以解釋,必是其內(nèi)陽虛真寒之象。且觀其面,晦暗無華;見其形,動則喘促;察其汗液,清稀如水;檢視前醫(yī)處方,皆
板藍(lán)根、
蒲公英、
紫草等寒涼之藥,但了無寸功。故陽虛真寒證明矣!遂處方以大劑量芍藥甘草湯合
瓜蔞紅花甘草湯(《醫(yī)旨緒余》治
脅痛方)合大劑量四逆湯:芍藥60g,甘草20g,全瓜蔞40g,蒼術(shù)15g,茯苓15g,熟
附子30g(先煎),2劑。
五診:05年9月15日。疼痛范圍明顯縮小,后腰疼痛緩,腹部仍甚,前方加臺烏30g,
干姜15g。2劑。
六~九診。病情反復(fù),疼痛又劇烈,但自服此方后精神日漸轉(zhuǎn)佳,不再氣促、心慌,食納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飲減,且不再怕熱吹風(fēng)扇,唯疼痛難解。此病重藥輕,非重劑不能見功。故前方重其劑:芍藥60g,甘草30g,全瓜蔞40g,蒼術(shù)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為度),干姜30g,臺烏60g,
桃仁10g。
再診:其后上方連續(xù)服用20余天。至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針刺樣皮膚痛,時陣發(fā)瘙癢,
外搽藥馬錢子、甘草醋劑能止。精神佳,無氣促、心慌,血壓穩(wěn)定在120~135/75~85mmHg(未再服降壓藥)。食納好,二便通暢,舌淡暗苔白潤,脈弦而和緩。
前方附子減至30g,臺烏30g,加入全蟲6g(研末沖服),
蜈蚣2條(研末沖服)。服藥后出現(xiàn)陣發(fā)性劇癢,遂去全蟲、蜈蚣,而疼痛又反復(fù)。先后改方芍藥甘草湯合
大黃附子湯、
腎氣丸合大黃
牡丹湯、真武湯,其效欠佳。
05年11月29日再診;颊呓仗弁丛,少腹部疼痛為著,按之則舒,
腰痛時有但不甚,伴陣發(fā)性腹部瘙癢,大便兩日未解,四肢冷而麻木感,汗出,無心慌、氣促,舌淡暗苔白潤,脈弦稍數(shù)。仍是虛寒內(nèi)甚,氣血違和,氣滯血瘀所致。改方
當(dāng)歸芍藥散合
少腹逐瘀湯加減:當(dāng)歸10g,
川芎10g,茯苓15g,
澤瀉20g,白芍50g,臺烏30g,
元胡15g,
小茴香6g,
五靈脂10g,
蒲黃10g,
桃仁10g,紅花10g,3劑。
再診,05年12月2日。藥后腰腹部疼痛均減,腰部疼痛甚于腹部,大便稍干,四肢麻木消失。舌脈同前。腰者腎之府,腎陽不足仍宜溫之。前方合新定
白術(shù)湯加減:當(dāng)歸10g,川芎10g,茯苓15g,澤瀉20g,白芍50g,臺烏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靈脂10g,蒲黃10g,桃仁10g,紅花10g,熟附子30g(先煎),白術(shù)60g,
杜仲30g,3劑。
再診:05年12月5日,腰腹部疼痛大減,陣發(fā)性瘙癢亦基本消除,大便通暢,舌脈同前。少腹乃厥陰肝經(jīng)所在,肝寒宜暖厥陰。前方再合吳茱萸生姜湯(吳茱萸9g,生姜20g)。藥后疼痛基本消失,精神食納均佳,且每入冬必發(fā)作之肺心病,今冬杳然無蹤影。繼守方鞏固之。
三、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兼
蕁麻疹、奔豚以苓桂棗甘湯治愈案:
尹xx,女性,49歲,初診05年10月17日。9月底因右腰背部水皰疼痛在他醫(yī)處求治,診斷:帶狀皰疹。以中西藥治療后水皰結(jié)痂,疼痛不甚,但藥后皮膚起風(fēng)團瘙癢,且自感有氣自腹部上沖至胸、喉部,腹部攣急則有上沖,頗為不舒。伴微惡風(fēng),汗出,頭暈,足軟乏力,夜間有發(fā)熱感。舌淡暗苔白脈弱。里飲上沖,奔豚發(fā)作,故予苓桂棗甘湯:桂枝10g,大棗30g,茯苓15g,炙甘草7g。3劑。
二診05年10月20日。氣上沖感消失,頭暈、乏力及風(fēng)團瘙癢亦明顯好轉(zhuǎn),睡眠精神轉(zhuǎn)佳。喉部略有阻塞感,舌脈同前。繼以前方3劑而愈。
四、成人
水痘高熱以小
柴胡湯治愈案:
梁xx,男性,20歲。05年12月9日晚。發(fā)熱4天,身起水皰2天來診。前醫(yī)診斷:成人水痘。當(dāng)時體溫37.5℃。處方以板藍(lán)根、
大青葉、
銀花、
連翹等清熱解毒治療2日未效。發(fā)熱升至39.5℃,病情加重,遍身散發(fā)水皰。由急診轉(zhuǎn)來診治,F(xiàn)見:頭面、軀干、四肢均散發(fā)較多丘疹、水皰,部分結(jié)痂。頭面部皮疹多,面垢油膩。精神差,疲乏困倦,發(fā)熱甚,測T39.5℃,伴惡寒,頭痛,唇干,稍咽痛,納少,大便爛,小便稍黃。舌淡紅,苔稍黃而潤,脈弦細(xì)數(shù)。此三陽合病,惡寒者,太陽未解;脈數(shù)溲黃者,熱入陽明;乏力納少咽干脈弦者,少陽邪郁!叭柡喜,治在少陽”,故予
小柴胡湯加味:柴胡25g,
法夏10g,
黨參10g,大棗20g,炙甘草6g,生
石膏60g,葛根20g,桔梗10g,板藍(lán)根10g,生姜2片。1劑。外用三黃洗劑。
二診05年12月10日。次日再診,發(fā)熱已退,測T37℃,精神好轉(zhuǎn),諸癥均減。舌淡紅苔薄黃潤,脈弦細(xì)。繼守前方:柴胡20g,法夏10g,
黃芩10g,黨參10g,大棗2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葛根20g,桔梗10g,板藍(lán)根10g,苡仁20g,生姜2片。3劑。
三診05年12月12日。體溫正常,未再發(fā)熱。精神轉(zhuǎn)佳,食納增,水皰大部分結(jié)痂,舌淡紅苔稍
黃根厚右脈弦。守前方加減:柴胡15g,法夏10g,黃芩10g,黨參10g,大棗2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苡仁30g,生姜2片。3劑而愈。
五、黃汗以桂枝加
黃芪、
苦酒湯治愈案:
車xx,女性,25歲,初診05年9月8日。雙腋窩出黃色汗液1周來診。平素怕冷,汗出,舌淡紅,苔薄,脈浮細(xì)。表虛不固,邪留肌膚,而為黃汗。予桂枝加
黃芪湯再加苦酒: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棗20g,北芪20g,醋2匙。5劑。
二診,05年9月20日。黃汗明顯減少,舌淡紅苔薄脈細(xì),繼守前方7劑而愈。
六、
白癜風(fēng)以
當(dāng)歸四逆湯好轉(zhuǎn)案:
歐XX,女性,34歲。初診05年7月2日。面、背部白斑6年。初發(fā)時曾外院服藥好轉(zhuǎn),不久再發(fā)并漸次擴大增多,F(xiàn)白斑仍在擴大,面部有白斑數(shù)片,大小不一,背部一處白斑4x6cm大小,白斑周緣色素沉著。平素手足厥冷、身怕冷、無汗。睡眠欠佳,月經(jīng)正常,稍口干,不欲飲,二便可,納稍差,舌暗紅,苔薄,脈細(xì)弦。此為血氣虛滯于內(nèi),榮衛(wèi)不利于外。予當(dāng)歸四逆湯合
陽和湯加減:當(dāng)歸15g,桂枝6g,白芍10g,
麻黃6g,干姜4g,
熟地30g,
鹿角霜20g,
沙苑子60g,白蒺
藜30g,首烏30g,稀簽草15g,甘草6g,7劑。外搽白蝕酊。
二診:05年7月12日。怕冷及睡眠好轉(zhuǎn),身有少許汗出。右額部白斑中部分色素島出現(xiàn),口干,喉中有痰不多,偶咳,舌暗紅,苔薄微膩,脈細(xì)弦。藥已中鵠,前方加
細(xì)辛3g,
木通6g,大棗10g,7劑。
三診05年7月20日。藥后怕冷及睡眠已明顯好轉(zhuǎn),右額部白斑大部分變黑。左眉及背部白斑中亦見部分黑點出現(xiàn)。精神轉(zhuǎn)佳,已有汗出,喉中痰消,無
咳嗽,舌稍紅,苔薄微黃,脈細(xì)弦。守方再服10劑。
四診05年7月30日。右額部白斑基本被黑點覆蓋,其余白斑中均見大量黑點出現(xiàn)。舌暗紅,苔薄,脈細(xì)弦。前方再加
田七末3g沖服,10劑鞏固。后未再復(fù)診。
七、手足多汗、厥冷癥以
四逆散治愈案:
陳xx,男性,18歲。初診05年8月19日。手足紅斑水皰瘙癢反復(fù)多年來診,每年夏季均發(fā)作。平素有手足厥冷及多汗甚,因此煩惱多年而無有效辦法。舌淡紅,苔薄,脈細(xì)弦。此為少陰樞機不利,陽為陰郁,治當(dāng)解郁通陽,且“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予四逆散合六味
地黃湯:
枳實10g,白芍10g,柴胡10g,炙甘草10g,
山萸肉10g,
生地15g,淮山10g,茯苓10g,澤瀉10g,
丹皮10g,7劑,水煎內(nèi)服。外用
荊芥30g,
防風(fēng)30g,水煎外洗。另予
烏賊骨粉搽手足。
二診,05年8月27日。手足已溫,且干燥無汗出,雙手脫皮,不癢。舌脈同前。繼守前方10余劑而愈。
八、面赤以
調(diào)胃承氣湯治愈案:
葉xx,女性,13歲。初診05年8月18日。面部發(fā)紅反復(fù)1年。每月發(fā)作1-2次,每次持續(xù)1周至10日不等,伴面部發(fā)熱刺痛感,甚是不適。曾多次就醫(yī)未效。余診得其形體較壯實,且長期大便干結(jié),口干,舌尖紅,苔薄黃,脈滑。此乃陽明
胃熱上熏也,正所謂“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郁在表”。故予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顆粒1包,
芒硝顆粒1包,炙甘草顆粒1包,4劑。
二診05年8月20日。才服藥2劑,面部紅斑即好轉(zhuǎn)很多,大便已暢。繼予5劑以鞏固。
此帖轉(zhuǎn)自
傷寒論壇WPOY先生發(fā)的帖子.(題目為知行所加.)轉(zhuǎn)自:http://www。med126。com/forum/article-18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