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治實邪實火、表里俱盛之劑。故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耆瀉腎火,又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藥力頗峻。若表里俱熱、胸痞、便秘、譫語者,便當去而熱亦退。須細辨之。
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
傷寒痞滿,在心胸而不在胃,故用三黃以瀉痞而去熱;然惡寒、汗出、陽氣亦虛,故用附子溫腎固陽。寒熱并用,各有精義,非仲景其孰能之。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干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此為誤下胸痞而設。陽邪郁于上焦,既不能下,又不能仍從毛竅而出,惟有苦寒瀉熱之法,方能消痞解邪zxtf.net.cn/Article/。而又恐陽邪既去,濁陰上干,故于清瀉中參入辛溫,以預截后患,此所以為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同一石膏也,合麻黃用之,則為青龍;合知母用之,則為白虎。一則欲其興云致雨以解外邪;一則欲其清肅肺胃,蕩滌內熱,義各有當也。然用此方者,必須審而又審,自汗而渴,脈大有力,數者咸備,方可與之。若一誤投,禍不旋踵。蓋緣此癥為濕熱郁蒸,故有汗而煩熱不解。既有汗,故不可表,表則陽脫;亦不可下,下則耗陰。惟有大清肺衛(wèi)之熱為正法也。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甘草(炙)二兩 麥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虛熱,故加人參、麥冬,加竹葉者,恐虛陽內犯胞絡也。
柴胡八錢 防風二錢五分 葛根 升麻 羌活 獨活 人參 白芍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甘草三錢
每服五錢。加姜、棗煎。
郁結之火,逆而折之,則其勢愈激而上升。此則全用風藥解散,蓋火得風力而升,亦因風力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甘草二兩 梔子(炒黑) 黃芩(酒炒) 薄荷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
解此方者,但云此上、中二焦瀉火之藥。既下焦無病,豈得輕用芒硝?觀仲景三承氣湯,邪在上者,不用芒硝可知也。殊不知主治條下有“大小便秘”一語,則下焦安得不并治乎?
當歸(酒洗) 龍膽草(酒洗) 梔子(炒黑) 黃連(炒) 黃柏(炒) 黃芩(炒)一兩大黃(酒浸) 青黛(水飛) 蘆薈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五分
蜜丸,姜湯下。
苦寒之至,無以復加,此等峻劑,豈可輕試?予意去三黃二香,庶幾可用耳。
龍膽草(酒炒) 黃芩(炒) 梔子(酒炒) 澤瀉 當歸(酒炒) 車前子 木通 生地(酒炒) 柴胡 生甘草
肝膽火盛,濕熱郁蒸者,此方為宜。下部發(fā)病者尤妙。
黃連六兩(姜汁炒) 吳茱萸一兩(鹽水炒)
水丸。
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開,不但治脅痛、肝脹、吞酸、疝氣等癥,即以之治時邪、霍亂、轉筋
龍膽草 山梔(炒) 大黃(酒蒸) 川芎 當歸(酒洗) 羌活 防風
等分,蜜丸。竹葉湯下。
肝性至剛,宜柔而不宜伐。此方但瀉肝經之郁火則可,若以之治驚恐、筋痿等癥,吾未見其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炒黑)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二錢
上末微炒,香酒調服。
有風藥以散伏火,有清藥以瀉積熱。而又用甘緩以和中,使不傷正氣,此法頗佳。
生地 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涼血解熱,升陽散火。胃氣清,則諸病自除矣。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甘草等分 每服五錢。
治胃虛發(fā)熱,兼有血癥者則可。若積濕化熱,又無血癥者,當去地黃,加花粉、茯苓等為佳。
肺金有火,則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灑淅寒熱,而咳嗽喘急。瀉肺火而補脾胃,則又顧母法
心經之火,每移于小腸,表里相傳也。故治小腸之火,必兼清心,此為定法。
石蓮肉 人參 黃耆 茯苓 柴胡三錢 黃芩(炒) 地骨皮 麥冬 車前子 甘草(炙)二錢
空心服。
柴胡散肝膽之陽邪,木不助火,則心氣亦安,又有參 足以制之。故雖發(fā)熱煩渴而不相妨也。
黃連 黃芩 犀角 知母 山梔 滑石 甘草 茯神 麥冬 人參
加燈心、姜、棗煎。
越經癥乃心經之熱邪,上而通肺,本與小腸無關,其必兼瀉小腸者,欲令上焦之邪俱從小腸出也。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五錢 陳皮(去白) 甘草(生用) 玄參二錢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鼠粘子 薄荷一錢 僵蠶 升麻七分 柴胡 桔梗二錢
為末,湯調,時時服之。
天行癘氣,最為酷烈。病在上焦者,天氣中人,必于上也。此方清熱解毒,祛癘疫之氣最為精當。
雷頭風者,本風陽上擾之癥,故宜升散而不宜清寒。
黃金百兩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水煮)三斤 (搗,煎去渣,入后藥) 升麻 玄參 甘草(炙)半斤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木香五兩 丁香一兩(并搗挫,入前藥汁中煎,去渣,入后藥) 樸硝 硝石各一斤(提凈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攪,候汁欲凝,再入后藥)辰砂三兩(研細) 麝香一兩二錢(研細入前藥拌勻)
合成退火氣。冷水調服,每一二錢。
清火解毒。清神辟穢,色色俱備,治溫疫熱毒瘴氣極佳。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赤芍 柴胡 干葛 半夏曲
加姜、棗煎。
四君以補氣,歸芍以養(yǎng)血,營衛(wèi)調則虛煩自退。加柴葛者,因潮熱無汗,欲使陽明之邪從肌表出也。
人參 赤茯苓 甘草(炙) 柴胡五錢 白術一兩 生地黃 地骨皮 知母 澤瀉七錢
每服五錢。
濕勝必化熱,重陰生陽也。此方名曰“除濕”,而清熱之法悉寓乎其中,此真善于清熱者。
銀柴胡一錢五分 胡黃連 秦艽 鱉甲(童便炙) 地骨皮 青蒿 知母二錢 甘草(炙)五分
病至骨蒸勞熱,全是有陽無陰矣。大劑養(yǎng)血尚恐不及,徒用清涼,豈能有濟。且反傷胃氣,非善治也。
石膏
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熱退為度。
石膏非可常服之物,前哲雖有是方,吾不取也。
知母(炒) 貝母(炒)
等分,為末服。古方二母各一兩,加巴霜十粒,姜三片,臨臥白湯嚼服。
但用二母,力亦淺薄,古方加巴霜十粒,尤為不倫。
薄荷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人參 牛蒡子(炒)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或加僵蠶。
痰火閉塞,故成咽痛,寒涼遏抑,益之病耳。此用輕清解散之法,全不用寒涼,最為妙法。
甘草二兩,桔梗一兩,或等分。
甘、桔二味,為咽喉必用之藥。至于加味之法,則當隨癥而施。
玄參 升麻 甘草各等分
玄參清上焦浮游之火,升麻升陽而解毒,甘草清熱而解毒。藥只三味,簡而能到。
青黛 黃連 犀角 石膏 知母 玄參 梔子 生地 柴胡 人參 甘草
加姜、棗煎。
消毒化斑,頗為有力。若實火熾盛,則執(zhí)業(yè)獸醫(yī)地黃、人參尚宜酌減。
玄參 黃連 荊芥 貫眾 茯苓 甘草 山豆根 砂仁 滑石五錢 硼砂 寒水石三錢
為末,每一錢先挑入口,徐以清水咽下。
此治實火、實痰之重劑。若虛火聚于咽喉,閉結不通者,萬不可用。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同炒,去茱萸用) 木香四兩八錢
醋糊丸,米飲下。
里急后重者,氣不通也,此亦苦降辛開之法。
白頭翁二兩 秦皮 黃連 黃柏三兩
香連丸治氣分不通之后重,此則治熱傷營血之后重,故但清降而不用氣分藥。
磁石( 紅) 牡蠣(鹽水煮) 白術(炒)五兩 麥冬 芍藥四兩 甘草一兩 生地汁 蔥白 大棗十五枚
分三服。
清寒重鎮(zhèn),所以斂陰退火,加以健脾和胃,故為有制之師。
辛夷 白芷 升麻 本 防風 川芎 細辛 木通 甘草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茶調下。
辛散太過,疏風散寒則宜之,非瀉火門中之法。
白芷一兩 薄荷 辛夷五兩 蒼耳子(炒)二錢五分
為末,食前蔥茶湯調下二錢。
鼻淵一癥有為火爍,有為風乘,有為寒侵,種種不同。此但可施于風乘者耳,亦非瀉火門中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