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脈訣
此實為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中的“脈法篇”,在該書之最末,該書卷帙浩繁,又缺乏貫通全書的目錄,學人遂難以窺見,而金缽盂暗沉海底矣!故特從中輯出,供同好研學之用。
彭子對古中醫(yī)學進行了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大有返璞歸真的味道,從繁歸約,猶如一股清新的風,令人耳目一新。其脈學同樣也多有創(chuàng)新,別具新意,均為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真見,而非抄襲枯燥的教條。就像其全書的特色一樣,其脈訣同樣是師法古人,又絕不泥古;別具心得,絕不人云亦云;提綱挈領,刪繁就簡;使人容易明白并切入。
又如,“看脈”與“聽脈”之說,實為脈診關鍵中之大關鍵。君不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乎!
彭子曰:“當謂學醫(yī)甚難,診脈甚易,病太多,書太多,談空理,故難也。”信然!
%%%%%%%%%%%%%
脈法篇目錄
枯潤二脈
虛實二脈
微弱二脈
松緊二脈
滑澀二脈
弦緩二脈
濡細二脈
大小二脈
芤革硬軟四脈
浮沉遲數(shù)四脈
結促動代四脈
洪伏二脈
躁駛二脈
平人脈
真臟脈
指法脈位
診脈先分辨脈的大體
處方用藥要在指頭未離脈時決斷
處方用藥要自己立法脈法原理
導言
當謂讀書不易,治病不難,書只言理,病則憑脈,理是活動的,脈是實在的,唯其是實在的,可以再三審查,反復推求,以得著實在之解決。所以去治病不難也,而人往往得不著實在的解決者,學脈的方法不善也。學脈之法,一曰脈位,一曰指法,一曰脈象,一曰脈理,明白脈位與指法,然后能捐除自的成見,看清脈來的真象,脈象脈理,必須于普通學法之中,有系統(tǒng)以貫之,然后無繁難之苦,然后有運用之藥,此篇,脈支較善之法也。
編者
枯潤二脈
枯潤二脈者,用藥之提綱,枯脈宜養(yǎng)陰,潤脈莫傷陽。
潤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澀,潤脈無論何病,慎用涼潤藥,枯脈無論何病,忌用熱燥藥,認明枯潤二脈,處方用藥,便少錯誤。
微弱二脈【高論!】
微脈潤而少,輕有重按無,總屬陽氣微,溫補宜急圖;
弱脈枯而少,輕無重按有,總屬陰液枯,清潤法當守。
此二脈,脈體皆少,一者宜補氣補陽,一者補液補陰,最易含糊,須以輕按重按之間,尋出證據(jù)以為用藥之本,病人的體質不是陰虛,便是陽虛,故診脈先以枯潤微弱,分別陰虛陽虛,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來概屬虛脈之稱,而以陰虛陽虛置之不辨,遺誤后學不少,故以脈法起首,鄭重言之。
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用
附子。營衛(wèi)病,脈弱而渴,用
石膏是也。
枯潤二脈別陰虛陽虛,弱微二脈,辨別陰虛陽虛,又須審查兩尺,左尺較右尺少為水虛,右尺較左尺少為火虛,據(jù)兩尺為判斷之中判斷,用藥更少誤差?傊}法的陰虛陽虛,認識無差,然后能識一切疾病之陰虛陽虛,然后能判斷一切醫(yī)書所說疾病之陰虛陽虛,此要決也。
虛實二脈
實脈中沉盛,滿指成分厚,久按總有力,攻下須研究。
此為陽實、氣實、熱實、胃家實。可用攻下之實脈,脈之成分厚而不薄,滿指有力,中沉兩部,久按不衰,此為完全的實脈。所謂完全實脈,中土實則全體皆實也,攻下胃實,不可冒味,須有法度,應當研究,詳古方上篇
大承氣湯中。此外則伏而有力,脈細有力,軟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實意。但只腠理熱實,只宜清潤疏通之法,無有下法。完全實脈,脈來遲緩,因中土實則熱實,熱實則脈來不數(shù)也。病有名五實證者,脈完全實,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須攻下與發(fā)汗并施,此證少有。凡診實脈,須兼腹診,以手按大腸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腸中有當下之燥屎,此脈有小而實者,如兼現(xiàn)虛證,當用補氣補血之藥,輔助下藥緩緩下之,如溫病篇之黃龍湯法是也。
虛脈松而大,氣血與陽虛,陰虛液虛者。脈與松大殊。
松,有成分不足向外發(fā)散之象,大而松為氣虛、血虛、陽虛,乃對上項厚而有力之實脈而言。其實除厚而有力之實脈外,多是虛脈,不止松大為虛。大而松之虛,直接補之虛也,其他之虛,脈體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補,必須全體的圓運動得圓,然后不虛。陰液之虛,脈則或弦、或細、或澀、或弱、或沉、或結、或代也,血虛,乃血中之溫氣虛。
松緊二脈
松脈即虛脈,虛松氣不充,諸病宜急補,補氣與補中。
脈法諸書,只有虛實而無松脈,虛乃其名,松乃其實,松乃外散之脈,成分不夠之脈也,補氣補虛,則歸根而不外散。緊脈與松脈反,內聚不舒象,轉繩彈人手,寒實之現(xiàn)狀,緊脈有細小之象,轉繩者向內收緊也,寒性收斂故脈緊,食停則氣聚于食故脈緊,氣血不調,或熱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
積聚,亦有緊者。積聚在于何部,緊則現(xiàn)于何部,皆宜溫散清散通散之藥,寒性之收斂,衛(wèi)氣之收斂也。古書云,左脈緊傷于寒,右脈緊傷于食,不盡然,外感之脈,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衛(wèi)氣收斂之緊意。
滑澀二脈
滑脈有二象,鼎沸與盤珠,鼎沸躁熱病,盤珠津液多。
燥熱傷津,如鼎鍋之水,被火煎熬沸騰,故脈滑;津液滋多,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故脈滑。痰病脈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脈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脈,脈氣充足,痰病之滑,脈氣不足。
澀脈有兩儀,血少與陽虛,血少澀在左,陽虛澀右居,澀如刀刮竹,亦如雨點沙。
血少津枯故脈澀,陽虛脈澀者,津液生于陽氣也,榮衛(wèi)不足,脈亦現(xiàn)澀,榮衛(wèi)調和充足,然后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澀者,薄而有力,陽虛之澀,薄而微也,榮衛(wèi)不足之澀,薄而無神也。左屬水木,故血虛則澀應于左,右屬火土,故陽虛則澀應于右,榮衛(wèi)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澀。
弦緩二脈
弦脈收斂病,氣機不舒展,治弦須養(yǎng)中,用藥忌收斂。
【弦】疏泄暢通,則氣機舒展,疏泄不通,則氣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內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氣本身稚弱,不能疏匯則脈弦,金氣燥結,木氣因而不疏則脈弦,弦乃木氣之郁象,木氣稚弱之弦,宜溫養(yǎng)木氣,金氣燥結之弦,宜清潤金氣之燥,開散金氣之結,然后木氣之郁舒開,脈乃自去。
唯既現(xiàn)弦象,木氣愈郁而欲疏泄,則克中土,中氣受傷不能運化四維,病即關系生死。故又須于疏展木氣之中,兼扶中土。
五行之氣,郁則克其所勝,而悔其所不勝,此自然之勢也。金匱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其意指此也。弦即為寒,木氣陽弱也;弦則為飲,木氣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則為痛,木郁沖擊也;弦則為風,木病風而脈弦,則病重矣,中氣敗故病重也。弦脈多胃氣脈少故也,治弦脈忌用收斂藥,慎用剛燥藥,寒病之弦脈弦,溫能則弦化,則弦脈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脈皆不易治。寒病之弦、飲病之弦、弦大而虛,潤而不枯;風病之弦,不潤而細,陰虛津枯之脈弦,宜養(yǎng)津清熱;內傷之脈弦,宜補中土,兼治木氣,弦乃能去。
【緩】緩脈虛而散,散慢不收斂,中虛衛(wèi)氣虛,疏泄自出汗,緩與弦為對待之象,忌疏泄,藥喜收斂藥,傷寒論
桂枝湯證,
發(fā)熱汗出脈緩,即是此脈,中氣與衛(wèi)氣不足故也,散字讀“閃”,言松散非分散也,此緩脈非和緩無病之緩,非熱實而脈反遲緩不數(shù)之緩,是緩脈有虛實之分也。
濡細二脈
濡脈為濕盛,細脈為津傷,濕熱脈亦濡,細亦主無陽。
濡脈如棉在水中,細脈如蛛牽細,濡而似緩有濕熱,細而無力為陽虛,津傷之細,細而有力,津傷則生熱,故細而有力,細而有力著骨,則為積聚,濡中藏細,則濕傷津液,故濡溢于外細現(xiàn)于內,故濕用利水藥,有不效者,利水藥傷津液之故,善治濕者,養(yǎng)金氣之收斂,調木氣之疏泄,扶土氣之運化,溫乃自去,津液不傷。
大小二脈
脈大氣離機,脈小氣歸里,脈大病漸增,脈小漸自已。
冬季脈大最忌,
胃熱實則脈大而有力,中部沉部盛于浮部,此大脈為實,否則愈大愈虛;脈小則氣歸于里,有病而脈由大轉小,乃將愈之象,此小脈非微脈非細脈。陰虛亦有大脈者,浮大而不潤澤,重按迫迫奪指,有燥動之象,陽虛亦有脈大者,大而虛松,指下潤澤,重按無有,對膈研究,參與外證,容易明白。脈有重按起指,脈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為陰虛,陰之封藏,夜半陽動,陰虛不藏,故脈現(xiàn)如此狀態(tài)也。
芤革軟硬四脈
芤熱陰傷極,革脈屬陽虛,硬脈寒之象,軟脈熱在中。
芤革二脈皆中空,芤則浮而邊虛,有柔松之意,為熱傷陰之象,革則沉而邊實,有石硬之意,為寒傷陽之象,失血則芤,失精則革。
硬脈有牢堅之意,陽和之氣少也,軟脈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乃內熱之實脈,不可認為軟弱之軟,世以軟弱并稱,軟脈遂為人所忽唉,軟弱之軟,則微脈也,實熱之軟則如膠粘而有力,舉指不移,硬脈則脈之沉部,硬而牢堅,重按有力,陰寒之象,外證必無燥熱之事,沉部硬部必寬厚不細,而鼓指有力,軟脈有力為熱,硬脈有力為寒。
浮沉遲數(shù)四脈
浮脈隨手起,總是虛之征,諸病忌升散,中下復其根。
以指按至沉部,隨指而起,即往上浮,是為浮脈。并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脈,中部沉部無脈。浮而向外,中氣虛也,浮而脈上,其虛更盛。浮弦鼓指,則兼肝風,外感脈浮,只宜降藥,兼補中氣,內傷脈浮,必重補中,內傷脈浮,中部以上多,中部以下少也;外感之脈,必有束迫不舒之象,不必定見浮脈。外感之家,必定有忽然惡寒、發(fā)熱、
頭痛為據(jù),如
麻黃湯證之脈,當有惡寒,脈沉,及至脈由沉而浮時,即發(fā)熱而汗出矣。
沉脈在肉下,虛實易了然,沉實為實熱,沉微屬虛寒,如沉細無力,亦屬虛寒,沉細有力,亦屬實熱,實則不通,分整個實和腠理經(jīng)絡的實,整個的實,如傷寒論承氣湯證攻下之胃家實是,腠理經(jīng)絡的實,如沉細有力,弦緊鼓指,只宜滋潤疏通,理氣活血為治。
遲脈乃虛寒,里陽太少時,無病脈遲者,元氣難久持。
【遲】不及五至為遲,胃家熱實,脈反遲緩不數(shù),故遲脈亦有實熱者,實熱之遲緩,厚而有力,虛遲之遲,脈來虛微,以證判之,極度易明了,無病脈遲,則腎家無氣將難久存矣。
【數(shù)】數(shù)脈乃中虛,虛甚則數(shù)甚,數(shù)亦為虛熱,兼細則陰病,中虛則數(shù),世人所忽,河圖之數(shù),五數(shù)居中而統(tǒng)四維。故平人之脈,以醫(yī)生一呼一吸脈來五至為準。中虛不能統(tǒng)乎四維,故脈來過乎五至而成數(shù)脈。熱傷津液,脈來亦數(shù),數(shù)而兼細,則中虛而津液亦虧,陰分受傷,為難治矣。發(fā)熱而脈沉不數(shù)多實,發(fā)熱脈動數(shù)必虛,此脈必中部以下較微少也。如沉而微,其虛更甚,數(shù)極度之脈,中氣大虛之脈也,涼藥傷中,下咽即危,用甘味補中,中氣回復,膽經(jīng)相火下降,熱即退下而不數(shù),此與熱實而脈反遲緩,為對待的理法。數(shù)讀索,世人卻認數(shù)脈為熱,殺人不少,經(jīng)文氣虛脈乃數(shù)也句,宜注意。
結促動代四脈
結促與代脈,脈來停一至,動脈如豆動,只見關中位。
【結】脈動現(xiàn)數(shù)象,停止一至為促,外感風寒,榮衛(wèi)迫促,
【促】促乃表郁之脈,脈不現(xiàn)數(shù)象而停一止為結,結乃津液不足,不能流通之脈,
【代】代脈之止有定數(shù),亦津液損之脈也,長夏脈代,有孕脈代,為中氣加多之脈,中氣能代四維也,亦有秉賦代者,乃富貴之人也,若病重脈代則危,此代脈無神,乃中斷不能連續(xù)之脈,長夏之代有孕之代,多在五至以內,脈神特別充足。五為中氣,中氣之中,原有四維故也,詳生命宇宙篇河圖中。
【動】動脈有如豆動,無頭無尾,只于關脈見之,氣機不舒,主內痛也。
洪伏二脈
洪脈向外掀,中氣大虛證,愈洪中愈虛,兼弦乃別論。
【洪】實脈必向內沉,世謂洪而有力為實,認錯矣。雖有力亦向外之力耳,向外則內虛必矣,必洪而兼弦,乃為實象,弦乃內聚之象,洪而兼弦,是原有內熱,被衛(wèi)氣斂之,熱郁則脈洪,熱郁被斂不能通達,則洪而兼弦,在外感宜舒散衛(wèi)閉,兼清內熱,內傷病少洪弦者,有之亦內熱為衛(wèi)氣所閉,仍舒衛(wèi)閉兼清內熱,洪大無力者全屬于虛,洪而弦大有力,乃為實象。然實脈不洪,必如胃家實可用下藥,乃為真實,洪而兼弦有力,乃實在腠理,不在胃腑,舒散衛(wèi)閉,腠理一通,即不實矣。
【伏】伏脈氣內實,深藏骨際間,熱深與痰閉,指下細心探。
伏與洪是對待之象,氣雖內實,熱清痰豁之后,脈起不伏,即不實矣。
躁駛二脈
躁脈不安定,外因與內因,駛脈上下竄,虛與熱之征。
【燥】有內熱而感外寒,熱為衛(wèi)
氣閉束,動不能通,則躁急不寧,此因于外感者,宜散衛(wèi)清熱,溫病之脈躁急,乃木火離根,此因于內傷者,宜照溫病證治法。
【駛】駛脈因虛因熱,如小寒前后,小兒幼童忽不思食,或咽痛或
咳嗽,遲脈中有一線,上竄入關脈,此腎虛陽動,宜溫養(yǎng)腎家,如肝膽有熱,肺虛不能收降,關脈中有一線竄出人寸脈,宜補中斂肺兼降膽經(jīng),如尺脈中有如珠的一點,竄入尺下,此腎敗也,最難治,男童早婚有此脈者多死。
平人脈
欲知病人脈,先學平人脈,調勻柔和者,乃是平脈訣。
平人脈亦稱胃氣脈,亦稱和緩脈,來去調勻,不來多去少,不來盛去衰,神氣充足,體質柔潤,所有以上各病脈,尋找不出一字,此胃氣健旺,和緩無病之平人脈也,內經(jīng)脈法,以胃氣為主,胃氣多病脈少者易愈,胃氣少病脈多者病重,病脈太多胃氣太少者易死,學平人脈,可常診視無病而身體健全,元氣未泄,面無浮紅,食量極度好,體力甚大,跑步而脈不加快不喘氣之人之脈,便可得著胃氣脈和緩的認識,然后可學病脈,胃氣脈者,中氣脈也。
真臟脈
五行運動圓,見圓不見真,一見五行真,胃氣無毫分。
心火的真臟脈如鉤,如上掛之鉤,有上無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臟脈如毛,薄澀之象,將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臟脈如弦,如新張弓弦,勁疾如循刀刃,毫無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腎水的真臟脈如石,如石沉水底,毫無陽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氣無存,不能調和四象,四象各現(xiàn)本氣之真也,故稱真臟。脾土的真臟脈為緩,有如屋漏,時而一落,遲緩不能連續(xù)之象,中氣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現(xiàn),中氣先亡,故曰死脈也,如鉤如弦如石如緩,則各脈皆鉤皆毛皆弦皆石皆緩,一氣獨勝,諸氣敗亡,故死也。
指法與脈位【高論!】
自來診脈兩手分診,圓運動學的診脈,必須兩手合診,因整個圓運動的消息,須兩手合診,則比較上去審察,方能審察得出,又須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脈的浮部,中指按在關脈的中部,無名指按在尺脈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無名指比中指重,即《難經(jīng)》所謂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為三部診法。若三指不分輕重,便不合寸關尺三部脈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脈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關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脈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診法,只須三指斜下,三指同時由輕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輕按,由輕按而再輕按,便將寸關尺三部九候的整個手法得著。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關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脈的整個體,是下指診察的方法,方法與地們澈底了,然后診脈,看脈在此地位中的動動惡如何,方能審察出脈的真相。
下指診脈,不可將指頭死按脈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卻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將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無差,便能免卻此弊。
診脈動稱為看脈,不如將看字改為聽字,能將“聽”字的意義體會有得,則診脈必有聰明過人之處,聽字比看字靜得多,活潑得多,看是我去看他,聽是聽他來告我【的確高論!】,必能聽而后得整個認識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頭,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審察地位,等候脈來告我,候字聽字的意義,大醫(yī)的妙用,全在于此,先將指頭審察九個字地位,以候脈來,指頭與脈見面之后,仍不聽脈,仍只審察九個字地位,有意無意之中,聽出脈的病點來,然后繼續(xù)搜求,由合聽而分聽,由分聽而合聽,整個脈體即是整個人身的河圖,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處方的結果,總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脈,須候脈來告我,我去找脈,我便有成見了,就得不著脈的真相了。
診脈先分別脈的大體
診脈,須先定六脈的整個大體。切不可先注意關脈怎樣,寸脈怎樣,尺脈怎樣。先診整個大體,診出大體是陽虛是陰虛。陽虛者脈氣潤,陰虛者脈氣枯。潤者,無論何病,慎用陰寒藥?菡,無論何病,忌用陽燥藥。又要診出虛的程度如何,方能決斷用藥。
處方定藥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
定藥要在指頭未離脈時研究清楚。如診脈放手,再來定藥,即不準確。在脈上定方,即在脈上審察所用的藥,與脈的輕重。審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筆寫方。寫完之后,再寫醫(yī)案,然后可同別人說話。萬不可先寫醫(yī)案,后寫藥方,寫完醫(yī)案,再寫藥立方。所寫之藥,必不全合所診之脈矣。
擬方定藥,要在指未離脈之時。如認為中氣虛寒,擬用理中湯,是必脈未松微,潤而不枯,倘肝膽脈比較細,則干
姜傷津,細澀乃津傷之脈,須加少許
芍藥當歸以潤肝膽津液,如脈來松微,證現(xiàn)虛寒,當用理中補虛溫寒,而左尺比較短少,左尺屬水,是水氣不足,當加
熟地麥冬以補左尺水氣,理中湯乃不發(fā)生燥熱傷津之過。
如
麥門冬湯治中虛肺燥,其脈必澀。倘澀而兼細,則去
半夏。半夏傷津,細澀之脈最忌。如小建中湯治
虛勞,以芍藥降膽經(jīng)收相火為主,須右脈關寸之間,脈氣較他脈為盛,乃受得芍藥之苦寒。倘右脈動關寸之間脈氣不盛,膽腎之熱不足,當減輕芍藥;虿粶p輕芍藥,加
冰糖白糖以和芍藥之苦,免傷膽胃之陽。
如
腎氣丸治腎氣不足,須看左尺右尺比較之多少,左多右少為火虛,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為水虛,附桂即宜輕用。
如當歸
生姜羊肉湯治肝經(jīng)虛寒,倘肺脈虛弱,生姜只宜少許,肺主收斂,生姜辛散傷肺也。
如
瀉心湯治心火不降,
吐血衄血,倘脈來不實,便不可用也。
如診治傷寒
麻黃湯證,問證無差,是麻黃湯證也,當用麻黃多少,當以寸脈尺脈而定,寸脈弱,尺脈少,只宜輕劑麻黃,便可出汗,寸脈弱,肺家收斂力少,尺脈少,腎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黃分量與脈不稱,則服后汗多,諸禍作矣。
如診治
桂枝湯證,問證無差,是桂枝湯證也,而脈氣虛軟,芍藥寒中,宜多用炙
甘草以扶中氣,以減去脈之虛軟,則芍藥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診治普通外感,用
薄荷以調衛(wèi)氣,用黃豆以和榮氣,薄荷散性甚大,倘脈氣無弦緊之象,不可多用,多則辛散傷肺,更加發(fā)熱。
如診腸胃熱滯,擬用
大黃以消熱滯,倘脈象重按不實,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須用術草以輔之,乃不發(fā)生下傷中氣之禍。
如診吐血之虛熱證,飲食甚少,陰液又傷,擬用補土養(yǎng)液之藥,補土之藥必傷陰液,養(yǎng)液之藥,必傷土氣,必須詳審脈象,脈象潤數(shù),術草不可并用,或術草均不可用,則用
山藥扁豆以代術,用白糖以代草,細脈最忌辛散,當歸不宜,只宜
阿膠,虛熱吐血,肺脈如細,更須保肺,
橘皮下氣,亦能傷肺,半夏更不敢當。
如診治
腹瀉,腹瀉因于食滯熱滯者多,因于陰寒陽敗者少,兩下診治錯誤,關系生死甚速,認為陰寒,脈必微少無神,瀉后氣衰,稀糞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溫寒回陽。食滯熱滯,脈必緊細有神,瀉后氣不衰,糞粒兼水射遠,能食,乃可用
神曲谷芽以消食,
梔子黃芩以清熱,脈雖緊細,若右脈較左脈無力,消食預防傷中,清熱預防敗火,前人有云:左脈緊傷于寒,右脈緊傷于食,其實
傷食不必緊在右脈,傷寒也不必緊在左脈。
如診陰寒夾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無苔,六脈洪大異常,沉按虛空,而關脈洪大中藏有弦細之象。洪大虛空,陰寒之脈,口苦而關脈內藏弦細,是乃暑脈,方用重劑
四逆湯以回陽,兌入
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無冬瓜汁麥冬二三錢亦可。
如診得婦女經(jīng)停,脈象平和,尋求結果,在左關得看病象,左脈較他脈多些,此木氣不調也,用桂枝湯一劑,左脈多處平了,僅食飯加增,再診則左尺較他脈少,此備熱液少也,桂枝湯加
生地以補左尺,一劑左尺脈起經(jīng)來如常。
王夢英醫(yī)案載,一人病外感,寒熱身痛,夢英診之,脈弦細異常,夢英曰:陰虛極度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劑熟地當歸等補陰之藥而愈。外感風寒而用熟地補陰之藥,豈不將風寒補住,不知榮衛(wèi)乃人身表氣之陰陽,表氣之陰陽根于里氣之陰陽,里氣之陰陽偏多偏少,表氣之榮衛(wèi)即不能調和而成圓運動。外感風寒而榮衛(wèi)病,乃榮衛(wèi)因風寒之傷而榮衛(wèi)自病,并非風寒入了人身為病。此病脈象弦細異常,陰液偏少,即不外感,榮衛(wèi)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藥,補起陰液以興陽氣調歸于平,里氣這陰陽既調,表氣之陰陽亦調,陰陽調而榮衛(wèi)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謂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藥治此病,乃由經(jīng)驗而來,于外感風寒,并非風寒為病,乃榮衛(wèi)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變溫之信徒故也,醫(yī)家有舍證從脈不通之說,毫無理由。如此案,醫(yī)家即謂第舍證從脈的治法,可以見中醫(yī)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惡寒重發(fā)熱輕,脈動不緊而虛微,服腎氣丸五錢,半夜寒熱罷而體舒,次早滿身微汗而愈。傷寒論,麻黃湯治惡寒脈緊,緊者衛(wèi)氣閉束之象。故麻黃開衛(wèi)氣之閉束,為治惡寒定法。今外感惡寒脈微,微者陽虛之脈,腎氣丸補起腎陽,里氣的陰陽平,榮衛(wèi)的陰陽自和,所以病愈而行微汗。如不補腎陽而用發(fā)散之劑,必脫陽而亡。此兩案在已知圓運動原則的醫(yī)家,自必認為當然,而不通醫(yī)家,無不問之而咋舌。學脈不可就脈猜病,應問病求脈。所問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脈乃是內傷,內傷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榮衛(wèi),果是里氣不傷之榮衛(wèi)表病,脈必弦緊,束迫不舒而現(xiàn)躁爭之象,不現(xiàn)陰虧之弦細脈,不現(xiàn)陰虧之微脈,按疏泄收斂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學醫(yī)要學具體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了傷寒論桂枝湯麻黃湯證脈的意義,本書溫病
烏梅湯三豆飲證脈的意義,自能明了此兩案的意義。桂麻二證與烏梅三豆之意義,本氣自病的意義也。
一女科平日陰虛血虛,脈象沉澀,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歸芍
地黃丸補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脈象沉澀尤甚,予
歸芍地黃丸八錢,吞下安臥,并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從補血補陰施治而愈者,因脈象沉澀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發(fā)汗之品,傷其血入陰分,病必加重,至于不起。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愈汗出,其惡寒自罷,乃榮衛(wèi)之和。陰血已虛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愈也。此病治效,所憑者脈,前人謂此等治法,為舍證從脈動,其實何曾舍證,正因此證,由于脈象純系血虛陰虛乃成此證也。證由血虛陰虛而來,故用補血補陰之藥,病自能愈。故用藥治病,必以脈為主。
又一男科,自稱男病復發(fā),口淡不食,亦不饑,小便黃如柏汁,甚長,大便燥結,身倦無力,診其脈全體細弱,右尺較少,予
附桂八味丸二錢,
茵陳蒿一錢,吞服,一日二服。服后胃更滯,更不欲食,脈細轉和,右尺亦起,因以
干姜兩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無火也,苦味多者,火虛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許,同服,食遂增加,尿黃亦減,脈更調和。一劑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黃丸四錢,
茵陳蒿一錢,一日分二次服,數(shù)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當然不宜地黃。因脈細陰虛,故仍用之,右尺火虛,故又用附桂。黃病為濕,尿長非濕,故宜地黃也。無濕而病黃,乃膽經(jīng)之逆也,膽經(jīng)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黃味苦;鹉嬗谏蟿t虛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陳清上逆之熱,地黃滋陰,附桂補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憑脈耳,若以口苦胃滯之故,不用地黃,脈細難復,病將壞矣。此病,前數(shù)年曾病一次,醫(yī)用附子理中加
黃連,時輕時重,三年始愈,脈細尿長不知養(yǎng)陰,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藥,亦全憑脈象之功,數(shù)日全愈,理有當然。故學醫(yī)歸結在用藥,用藥的根據(jù)在脈象,故善于學脈者,乃能立于不敗之地也。
一人左肢腫脹疼痛,午前輕。左腫痛為陰虛,午前為陽虛,脈左右皆虛,右尺尤虛,命脈服附桂地黃丸,每日二錢,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謂為濕熱者,有謂為風濕者,有謂為氣虛者。今憑脈用附桂地黃丸全愈,可見憑脈治病,能免去一切牽纏而得著根本解決也。
國醫(yī)指南將十二經(jīng)病證,分虛實寒熱,挨次列出,后學稱便。然于脈的虛實寒熱,無有認識,即無法辨別證的虛實寒熱,只要于脈的虛實寒熱,有精細的認識,無論何證的虛實寒熱,不唯能澈底辨別,且能尋出整個治療之法,不唯辨別醫(yī)書已載之病證,且能辨別醫(yī)書所未載的病證。由脈斷病,實有不可言喻之妙。因一經(jīng)的虛實寒熱,必有他經(jīng)的關系。脈法不精,必無整個澈底的辯法。而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病不有愈且生他變也。欲認識脈的虛實寒熱,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醫(yī)院,以一年的臨床經(jīng)驗,便可成功?傊擅}斷病,是由原則以解決分則,由病斷病,是圖解決分則,而遺卻原則,由脈斷病,百無一失,由病斷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無得。脈者,審病斷病處方用藥的根據(jù)也。
以上審脈用藥之大概分別法也,又有寵統(tǒng)學法,六脈中部為主,凡中部以上脈盛,中部以下脈虛,無論何病,先補中氣,再配合病之藥,凡中部以上脈少或無脈,中部以下脈多有力,無論何病,溫藥補藥忌用,宜用消滯清熱養(yǎng)陰藥。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氣不足,故先補中,里氣有余,故忌補藥。人身右為陰道,左為陽道,左脈陽虛,則升不上來,右脈陰虛,則降不下去。升不上來,則左郁而虛大,宜溫升之藥,降不下去,則右郁而實大,宜涼降之藥。左屬水木,右屬火土,左脈沉細,水木枯澀,宜滋潤水木之藥。右脈微少,火土衰退,宜溫補火土之藥。左寸屬心火,左寸不足,木氣足則左寸足,右寸屬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氣足則右足,左尺屬腎水,左尺不足宜補水,兼降肺金,右尺屬相火,右尺不足,宜溫腎,兼降
膽木,此大概寵統(tǒng)學法也。寵統(tǒng)學法中,更有寵統(tǒng)學法。即上文所說脈的大體柔潤布微為陽虛。夫論何病,不可用涼藥攻伐藥。干枯而弱為陰虛,夫論何病,不可用燥熱藥橫補藥是也。只要指法活潑,大體認清,寵統(tǒng)之中,已得應用地步了。學醫(yī)歸結在學脈,以上學法,理路明白,初學入門之捷徑也。
還有好些省分診脈,病人伸手就診,都將掌心向上仰著,更無法診得明白。萬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將掌向心微彎,則脈來流利,醫(yī)生仍能用指法去細細尋求,李瀕湖候正之四言舉要曰:初持脈時,令仰其掌,不可為訓。
處方定藥要自己立法
診脈之時,即是定方之時,此時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體整個氣機的圓運動如何不圓,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補救其圓滿所開藥方,卻要自己立法,此時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書在我的心里,若是心里有一句古人的書,心就離開指下,忘卻病人的整個氣體,便不能立出合于病機的方法來。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藥,只與脈的病機相合,不遷就書上成方也。書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診脈之時,既不可想著病人身體的形質,又不可想著書上的一句話。此時心中,只覺兩手按著一個圓運動的氣體,此妙法也,亦捷訣也。想著書想著形質,決不成功,試驗便知。
脈的原理
腕上動脈,能診全身,此扁
鵲脈法,非內經(jīng)脈法,脈者,血中之氣也,脈分寸關尺三部,正對腕后高骨為關脈,關上為寸脈,關下為尺脈,寸脈以診胸上,尺脈以診臍下,關脈以診胸臍之間,左以診左,右以診右,尺主沉,寸主浮,關主中。關者,升降浮沉的關門,運動的中樞之意。關前至魚際得一寸,關后至尺澤得一尺。古人一尺,約今之五寸也,魚際者,掌下大橫紋也。寸關尺三部,為全身氣脈總代表之處,兩臂下垂,兩腕上舉,以寸關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對,成為一個圓的運動,右降左升,運動勻和,是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氣,居上而降于西,人身右寸屬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造化夏火之氣,居上而來自春木。左寸屬心脈,心與小腸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腸之氣;造化冬水之氣來自秋金,人身左尺屬腎脈,腎與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之氣;造化相火之氣,降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脈,三焦相火與
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氣;造化中土之氣,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關屬脾脈,脾與胃相表里,右關亦候胃經(jīng)之脈。
肝膽脈俱候于左關,卻膽經(jīng)脈亦候于右關,右關乃土氣之位,少陽相火附于土氣之上也。膽經(jīng)循胃口環(huán)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腸經(jīng)脈候于肺脈,大腸位居下部,亦候于尺脈,小腸位居中焦,亦候于右關脈,心包相火位于心下,亦候于心脈也。
腕上動脈,名曰太淵,乃肺脈也。人離母腹,通了大氣,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后,循環(huán)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隨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繼而起。內經(jīng)曰:肺朝百脈,言百脈皆朝于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聽也。難經(jīng)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手太陰動脈,肺脈也,各脈皆會于肺脈,各臟腑的作用皆起于呼吸作用。此所以中醫(yī)診脈,只診肺脈,便知全身也,參看生命宇宙篇法醫(yī)學的證明。
現(xiàn)在要總結一句,讀者特別注意,脈法要學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潑,無論何病,應用何藥,但是陰虛之脈,用養(yǎng)陰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陽虛之脈,用養(yǎng)陽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虛之脈,或滯積之脈,用養(yǎng)中之藥,調滯
水消積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愈。
脈,輕按多重按少為中虛,輕按少重按多,多而虛松,成分不足,亦為中虛。脈潤中虛,補中不兼潤藥。脈枯中虛,補中加用潤藥。真寒之脈,指下膚冷。真熱之脈,指下膚熱。
根本上獲著解決之法,再加以本證上應當兼顧的治法,病證雖多,醫(yī)書雖繁,實際上都解決于極少極簡的脈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學,其實由極少的原則,以處理極多的分則。正是中醫(yī)學最科學處,因極多的分則,乃發(fā)源于極少的原則故也。若謂一個病一個原則,無是事也。
當謂學醫(yī)甚難,診脈甚易,病太多,書太多,談空理,故難也。在脈上尋辨法,有實在的證據(jù),有原則的現(xiàn)象,故易也。將無書的病,無數(shù)的書,歸納于三指之下,以求切實的解決此學中醫(yī)的秘決也。
[
本帖最后由 雪山來客 于 2010/3/29 09:23 編輯 zxtf.net.cn/jianyan/]
-----------看過。很不錯
-----------原書此篇隨脈訣篇之后,今亦從之。
舌胎篇
平人舌胎
舌本寬厚紅潤,胎面呈荷花色。凡無此色的舌胎,中氣不足。荷花色,粉白帶紅,有似膩非膩的一層。五臟六腑,皆系于舌本。故臟腑之氣,皆現(xiàn)于舌。
舌的部位
舌尖火,中屬土,左屬木,右屬金,根屬水。
舌尖鮮紅,此心火不降,脈實者吉。脈虛者病重,重在中氣虛不能降火也。脈實者,舌必痛。脈虛者則有種種衰敗之病而不痛,老人舌尖紅,用藥錯,多不利。脈虛之舌尖紅,如食涼藥、即生危險。危險在中氣更傷,火更不能降也。
尖與中之間,如現(xiàn)水濕浮聚之形,主胸間有積水。
左有黃厚胎,主肝熱之積,與胃之左部有積。
右有黃厚胎,主
膽熱之積,與胃之右部有積。
根部應常有厚膩,如不膩而是光胎,此
腎氣虛簿,體氣單弱之人也。
舌左部腫硬,肝熱。右部腫硬,肺膽熱。全部腫硬胃熱。
傷寒舌胎
病在榮衛(wèi)時,舌無胎。
陰臟病時,荷花色變?yōu)樨i腰浸在水中之淡灰色,雖有淡灰色,仍無胎。此淡灰色,里氣陰寒之色也。
如淡灰色,而舌心有膩胎,此陰寒又兼濕滯也。
陽臟病時,舌胎現(xiàn)有黃燥色,此胃熱之舌胎,再燥則轉黑色,再燥則胎起斷紋,黑上生刺,此胃中熱燥至極之舌胎也。此種舌胎,便是大承氣湯癥。此黑色在舌中心與中心之兩旁,若黃燥無黑胎,只可微下,用
調胃承氣湯,大黃
玄明粉炙甘草,黃燥亦在舌之中心與中心之兩邊。若舌胎滿黃而不燥者,此非胃熱實癥,乃濕熱病。
凡外感病,數(shù)日不愈,必起胃熱,即舌上生胎,表氣不解,里氣必郁之故也。
如系大承氣湯癥之胎,若不下之,胃熱更甚,則津液燒干,舌必干縮而現(xiàn)虛象,實極反虛,最宜注意。
由實轉虛者,當下失下,手足然汗出,潮熱,腹?jié)M痛等癥。漸漸消減,只余不大的潮熱與拒按之一癥。大承氣湯,陽盛脈實大,今則不現(xiàn)陽盛脈實,而成陽弱脈虛,舌胎縮小,伸不出來,黑胎縮成一小硬塊。此時脈若沉部較多,可用調胃承氣湯,緩下之,若脈大重按虛少,便不可用承氣湯,須用大黃兼理中湯,或加附子,方能下去拒按之點,而獲愈也。舌即不能伸出,可用指探之。此黑胎粘在舌心,成一硬塊,此等癥使人難下判斷,就只可憑看拒按一點耳。陰寒里癥,舌胎黑潤而無胎,以干姜炙甘草溫補中氣即退,此種舌胎滿、黑而潤,不似胃熱實癥之黑在中心。不似胃熱實癥之黑而干燥,內傷病誤服寒藥湯中,亦有此胎。少陽膽經(jīng)之大小
柴胡湯癥之舌胎,
小柴胡湯癥舌胎,白潤而兼黃膩。
大柴胡湯癥舌胎,則潤膩之中兼有干黃。
溫病舌胎
溫病,病在榮衛(wèi)無胎,入氣分舌胎全白。如滿鋪干粉,此肺氣大熱之胎,必燥渴能飲。入血分無胎,舌全紅或絳赤。有入腸胃者,則舌有干黃胎。入氣分清氣分之熱。如血分清血分之熱。入腸胃下腸胃之熱。方詳溫病本氣篇。
暑病舌有少許黃胎,膽經(jīng)相火之氣停留胃中,故現(xiàn)少許黃胎,雖有黃胎,并無燥癥。只滯而仍虛之癥耳。
濕病舌胎,有薄膩一層,濕潤不燥,濕熱病舌胎淡白,或厚膩,或干黃。濕熱傷陰則淡白,濕熱聚于胃中,則厚膩。濕熱聚久津液灼傷,則干黃。
燥病舌胎,潤而不燥,惟滿布黃而膩之胎,亦潤而不燥,燥乃斂結之氣也。燥乃干燥斂結,燥寒燥熱相兼,以癥判之,如時病篇成都燥病,干姜麥冬并用之癥是也。
胃中燥熱,黃胎在舌心兩旁而成條形。如不成條形,滿舌散見。此病不在胃,而在胸膈之間。須
竹葉方能掃除。此胎多不黃而白潤也。普通外感舌胎,或白或黃,膩而滋潤,只是胃間小有滯氣而已,無入胃腑病實之癥也。
內傷的舌胎
無荷花色,而現(xiàn)淡灰色,此陽氣不足,無論何病,皆屬陽虛,如看不準,當參脈象與病癥為斷。如舌胎中前左右,有灰色黑色淡白色淡黃色夾雜,而濕潤,此中土大敗之象。冬末春初,小兒發(fā)現(xiàn)此舌。先溫補中土,俟夾雜之胎退去,乃按病治病,此種胎,中虛兼腎虛也。
凡舌胎黃膩濕潤。去黃膩之藥,必須兼溫補中氣。
凡診病無論何病,須看舌胎,舌有厚黃胎少許,干燥者,有一部分胃熱,方中須有兼清胃熱,理胃滯之藥,如
檳榔花粉之類。
舌心有黑膩一點如指大,極膩極密,緊貼舌本,撥之亦看不見肉,此有老瘀血,結在胃中,須用氣血雙補之藥,加
桃仁
紅花五靈脂益
母草通瘀。輕用多服乃愈。氣血雙補,
八珍湯最佳,
八珍丸更好。丸藥服下,與胃中細毛緩緩摩擦,去瘀血之妙法。
舌之紅心,有
棗核大一塊紅色,此最壞之癥。一些燥熱藥,補氣藥均用不得。用則真陰立竭多死。不死亦從此病重,無法挽回,此傷真陰之舌胎也,紅而干者更危也。
又有病由外感,多日不愈?诳,舌胎滿布黃點,其點甚稀,胎潤不燥。服
黨參烏梅麥冬而苦退黃退者。此胸隔有膽經(jīng)木火之氣,凝聚不降,胎之黃點,乃中虛之現(xiàn)象也。
蟲病舌胎
舌上有小黃圈,圈中有一點,此圈不止數(shù)個。病重者下唇內面,有好些白點。此種舌胎,其脈必大小不定,忽燥忽急也。此舌胎的原理,不得詳細的解釋。大約土木二氣不得之故。土氣開竅于口,土氣之中,發(fā)現(xiàn)木之動氣,故有圓點之形,木之動氣,乃蟲為之。蟲病秋冬多實,春夏多虛,秋冬陽內入故實。春夏陽外出故虛。
陰虛舌胎
胎與舌本均淡白色,牙齦腮內滿口肉色,唇內唇外之色,兩眼角肉色,都一律淡白,滿身膚色,亦皆淡黃淡白,脈并不細數(shù),有沉而摶指有力之意。此種陰虛,須多日調養(yǎng),方能轉愈。脈沉搏指,是其證據(jù)。慎勿誤認為陽虛,而服熱藥以加病。陰虛之胎,灰潤不白。
舌胎光絳、陰虛血熱,舌本圓而硬,與滿舌無津液,或大便干,伸不出齒,亦陰虛血熱。
舌脹滿口,此中寒血熱,干姜溫中,
蒲黃清熱,即愈。共為末,擦舌上即消。如不知中寒,全用涼藥,必生危險。陰虛舌胎,王孟英醫(yī)案載的甚多。
舌胎濕潤,津液必多。舌胎干燥,津液必少。
舌胎的胎字,有寫作苔字者,胎乃底子之意,不可寫作苔字。舌本的本字,是整個肉質,胎乃面上一層,不可認為苔字。初學看舌胎,須兼脈癥為斷。脈癥須兼舌胎為斷。
舌胎代表整個內臟。陰陽調和,中氣充足之人,舌胎必有荷花色。陰陽不調,中氣不足,則現(xiàn)種種不足不調之象。多看舌胎,現(xiàn)而易見。
-----------
彭子益小兒脈法小兒脈法
(此脈法藏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兒病本氣篇》,特輯出與“脈訣”同列。)
醫(yī)生兩手,將小兒兩手同時握住。用手大指按小兒兩手三部。輕按浮部在皮,重按中部在肉,再重按沉部在骨。小兒出生,即有脈可診。除至數(shù)甚快為小兒中虛本脈外。輕按浮部脈多,重按中部沉部脈少,為中虛。輕按無脈,重按脈實,為內熱。右脈比左脈微少為中虛,左脈比右脈有力為肝熱。右脈強,左脈細,亦為內熱。右脈比左脈大,卻大而虛松,則中寒也。小兒無論何病,只中虛與內熱兩門。中虛與內熱分清,用藥便有依據(jù)矣。至數(shù)甚快為小兒本脈,小兒中氣未能充足,故脈快也?粗讣y可作參考,診脈須兼各種證狀為斷。
診治小兒病,全憑脈診。虛實之分,先求中部。虛者中部以下虛微。實者,中部以下實在也。無病而脈在中沉兩部者,多陽足陰虛。無病而中沉兩部不足者,多陽虛。陽虛慎用陰潤藥,陰虛慎用陽燥藥。中虛慎用消散藥。右脈比左脈旺些為順。
治小兒。
一、不可認為外來的邪氣入了小兒的身體為病,須認定是小兒
本身的本氣為病,用藥乃有著落。 二、總要憑脈,乃得根據(jù)。
三、用藥總要平和之品,不可繁雜。小兒病極簡單,本篇各方,經(jīng)過甚多,功效極大。世之用
鉤藤蟬蛻以治小兒病者甚多,鉤藤苦寒,極敗胃氣,蟬蛻通肺破血,其力不小。如此之類,相習不察,小兒受害多矣。本篇力除此弊,學者經(jīng)驗,自知其益。
看指紋法
(此處原有手圖一幅,從
手掌向食指的指尖數(shù),第一節(jié)“風關”,第二節(jié)是“氣關”,第三節(jié)是“命關”。因不知如何將圖上傳,故暫從略。)
三關部位歌初起風關證未央,氣關紋現(xiàn)急需防。乍臨命位成危急,射甲通關病勢彰。
浮沉分表里歌指紋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膚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證,急行疏解汗之投。
忽爾關紋漸漸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投風藥輕相試,須向陽明里證尋。
紅紫辨寒熱歌
身安定見紅黃色,紅艷多從寒里得,淡紅隱隱本虛寒,莫待深紅化為熱。
關紋見紫熱之征,青色為風古所稱,傷食紫青疫氣逆,三關青黑禍難勝。
指紋淡淡亦堪驚,總為先天賦稟輕,脾胃本虛中氣弱,切防攻伐損胎嬰。
關紋澀滯甚因由,邪過陰榮衛(wèi)氣留,
食郁中焦風熱熾,不行推蕩更何求。
紋形主病歌腹痛紋入掌中心,彎內風寒次第侵,紋向外彎痰食熱,水形脾肺兩傷陰。
凡看指紋,以我之大拇指側面,推兒食指三關,切不可覆指而推,蓋螺紋有火克制肺金,紋必變色,而又只可從命關推下風關,切不可由風關推出命關,此紋愈推愈出,其紋在先原未透關,今誤推而出,大損肺氣,慎之戒之。
兒病本氣篇終。[
本帖最后由 雪山來客 于 2010/3/31 13:44 編輯 www.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