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太陽(yáng)癥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陰癥消渴,宜大承氣湯之類。與雜病之消渴,名同而病異。宜分別之。
《經(jīng)》云∶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昔醫(yī)名為上消,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又云∶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昔醫(yī)謂為中消,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葉焦干,小便如膏,或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以腎氣丸主之。
趙氏曰∶治消之法,無(wú)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癥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白虎、承氣,皆非所治也;蛟唬擞蟹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腎位遠(yuǎn),宜制大其服。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緩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大八味丸料一斤、納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凍飲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
或問(wèn)下消無(wú)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陰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
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rùn)乎肺,如釜底無(wú)薪,鍋蓋干燥,故渴。至于肺亦無(wú)所稟,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經(jīng),其所飲之水,未經(jīng)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觀其尿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熱,壯其少陰之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苗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張隱庵(諱志聰,本朝人,著《本草崇原》并《侶山堂類辨》)曰∶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涼藥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誠(chéng)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而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涼潤(rùn)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zxtf.net.cn/yaoshi/知也。
辛亥歲,到義溪,有一婦人,產(chǎn)后一年,口渴不止。服藥不效,予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烏梅、生干姜。蜜丸彈子大。令其噙化,三日知,十日痊愈。方中妙在白術(shù)之苦燥,干姜之辛熱,所以鼓胃氣而升其水液也。
治消渴白甘葛 天花粉 麥冬 生地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還津丸
止渴生津。
酸梅 烏梅(各二zxtf.net.cn/Article/十五枚,枚俱去核) 薄荷末(一兩) 冰片(一分五厘) 硼砂(一錢五分)
共研極細(xì)末,為丸,每含一丸。
消渴潤(rùn)燥方
白蜜 人乳酥(各一斤)
上溶化一處,每日不拘時(shí)服。
繅絲湯
治消渴。
用繅絲湯飲之。
麻仁丸(方見(jiàn)《傷寒》)
腎氣丸(方見(jiàn)《金匱》)
六味丸(方見(jiàn)《時(sh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