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春溫
陳××,女,成年。
初診:1949年2月25日。春溫十日不解,熱勢甚壯,煩不安寐,譫語
耳聾,咳不爽,氣急,白pei隱隱不多,胸悶口干,苔黃膩,舌尖絳,脈濡滑數(shù)左弦。溫邪不得外達(dá),肺胃肅化失常,素虛之體,須防內(nèi)陷,擬清溫透熱。
清水豆卷12g 黑
山梔9g
桑葉9g 桑
白皮9g 白
杏仁9g 辰
赤苓9g 象
貝母9g 塊
滑石12g(包煎) 廣
郁金4.5g 帶心
連翹9g 生
米仁12g
冬瓜子12g
竹葉心4.5g 朱燈芯2扎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二診:白pei隱隱不多,紅疹已布而不顯,耳聾,譫語
神昏,咳不爽,氣急胸悶,口干唇焦,苔黃膩,舌尖絳,脈濡滑數(shù)左弦。溫邪為病,熱勢鴟張,氣血兩燔,病情重險(xiǎn)。再擬氣血雙清,以望轉(zhuǎn)動(dòng)。
鮮生地1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4.5g 桑葉9g
桑白皮9g 辰赤苓9g 凈
銀花9g 帶心連翹9g 竹葉心4.5g 白杏仁9g 象貝母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塊滑石12g(包煎)
牛黃清心丸1粒,分2次化服。
三診:紅疹雖多,色不顯明,耳聾失聰,唇焦,神蒙譫語,咳痰不爽,氣急,喉有痰聲,舌尖絳而干,脈弦滑數(shù)。癥勢重險(xiǎn),防其動(dòng)風(fēng)、內(nèi)陷。再從昨方加減。
鮮生地1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9g 桑葉9g 桑白皮9g 凈銀花12g 帶心連翹12g 象貝母9g 黃郁金4.5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竹葉心4.5g 塊滑石12g(包煎) 茅根30g(去心) 蘆葦30g(去節(jié)) 牛黃清心1粒,2次化服。
四診:白pei漸多,紅疹隱隱,色不明顯,耳聾,神蒙譫語,大便艱行,咯痰不爽,氣急,喉有痰聲,唇焦齒垢,舌絳而干,脈弦滑數(shù)。癥勢重險(xiǎn)至極,動(dòng)風(fēng)、內(nèi)陷,可慮之至。再從昨方加重。
鮮
沙參15g 鮮生地15g 黑山梔9g 清水豆卷12g 凈銀花12g 帶心連翹9g 川
黃連四分 象貝母9g 廣郁金4.5g 鮮竹葉4.5g 鮮
竹茹4.5g 鮮
菖蒲2.4g 茅根30g(去心)
蘆根30g(去節(jié)) 嫩
鉤藤4.5g(后下)
枇杷葉露120g 淡
竹瀝60g,燉溫,調(diào)服
牛黃清心丸1粒,分2次服。
五診:
咳嗽氣急、喉有痰聲略見輕減,神昏譫語依然如故,唇焦齒垢,舌苔干絳,脈弦滑數(shù)。溫邪化熱傷陰,內(nèi)蒙
心包,上蔽腦府,肺胃清肅之令不行,癥在危險(xiǎn)關(guān)頭。仍從昨方加減,以冀外透。
鮮沙參15g 京
玄參9g 鮮生地15g 鮮
石斛12g 凈銀花9g 帶心連翹9g 川黃連1.2g 川貝6g 象貝6g 黑山梔9g 鮮竹茹9g 鮮菖蒲2.4g 茅根(去心)30g 蘆根(去節(jié))30g 嫩鉤藤4.5g(后下) 批杷葉露120g 淡竹瀝60g,燉溫,調(diào)服牛黃清心丸1粒,分2次服之。
六診:大便已通,通而色黑;唇焦齒垢,咳嗽氣急,咯痰不爽,神昏譫語依然如故;白pei多而不透,色欠晶明,脈弦滑數(shù)不靜。癥勢仍在危險(xiǎn)關(guān)頭,慎防下血、痙厥之變。仍擬生津清溫,而化痰熱。
鮮石斛12g 鮮沙參15g 京玄參9g 鮮生地15g 凈銀花9g 帶心連翹9g 煅
蛤殼15g 川貝6g 象貝6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鮮菖蒲2.4g 嫩鉤藤4.5g(后下) 茅根(去心)30g 蘆根(去節(jié))30g
枇杷葉露120g 淡竹瀝60g,燉溫,化服丸藥至寶丹1粒
七診:大便頻行,先硬后溏色黑;唇焦齒垢,神蒙不清,譫語,耳聾,白pei多而不顯,舌苔干絳,脈弦滑數(shù)。陰液暗傷,溫邪留戀不化,肺胃肅化不行,痰熱逗留,上蒙清空,下迫大腸,須防下血、痙厥之變,癥勢嚴(yán)重之極。再擬一方,以求轉(zhuǎn)動(dòng)。
鮮石斛12g 鮮沙參15g 京玄參9g 川貝6g 象貝6g 辰赤苓9g 銀花炭15g 帶心連翹12g 煅蛤殼15g 冬瓜子12g
天竺黃4.5g 黃郁金4.5g 鮮菖蒲2.4g
枇杷葉露120g 淡竹瀝60g,燉溫,化服丸藥至寶丹1粒
八診:今日大便未行,昨晚汗出頗多,白pei滿布,唇焦齒垢,神昏譫語,咳嗽氣急,咯痰不爽,舌苔干絳,脈濡滑數(shù)。陰液大傷,肺胃清肅不行,痰熱逗留,蒙蔽清空,本虛標(biāo)實(shí),癥勢仍在重險(xiǎn)關(guān)頭。再從前方出入
鮮石斛12g 鮮沙參15g 桑白皮9g 京玄參9g 辰赤苓9g 川貝6g 象貝6g 煅蛤殼15g 廣郁金4.5g 天竺黃6g 冬瓜子12g 帶心連翹12g 鮮菖蒲2.4g 枇杷葉露120g 淡竹瀝60g,燉溫,分2次沖服
九診:白pei布而漸化,唇焦齒垢較見輕減,神昏譫語時(shí)輕時(shí)劇,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苔干,舌絳稍淡,脈濡滑數(shù)未靜。肺胃清肅不行,溫邪傷陰,內(nèi)蒙心包,癥勢稍見轉(zhuǎn)動(dòng),仍在重途。再從昨方出入。
鮮石斛12g 鮮沙參18g 桑白皮9g 川貝6g 象貝6g 辰赤苓9g 煅蛤殼24g 廣郁金4.5g 帶心連翹12g 天竺黃6g 冬瓜子12g 凈銀花12g 鮮菖蒲2.4g 朱燈芯2扎 枇杷葉露120g 淡竹瀝60g 燉溫,分2次沖服
十診:白pei既化而重布甚多,唇焦齒垢輕減,神昏譫語時(shí)輕時(shí)劇,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脈濡小數(shù),舌紅絳稍淡。前方生津養(yǎng)肺,清溫化痰熱,尚覺合度,仍從原法加減之。
鮮石斛12g 鮮沙參18g 桑白皮9g 川貝6g 象貝6g 煅蛤殼24g 廣郁金4.5g 天竺黃6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帶心連翹9g
天花粉9g 朱燈芯2扎 枇杷葉露120g 淡竹瀝60g,燉溫,分2次沖服
十一診:白pei唇焦齒垢已減,神蒙漸清,譫語亦少,病勢漸有轉(zhuǎn)動(dòng)之機(jī)。唯咳嗽咯痰不爽。再擬養(yǎng)肺陰、化痰熱。
鮮沙參15g 桑白皮9g 川貝6g 象貝6g 煅蛤殼八錢 辰
茯神9g 炙
遠(yuǎn)志3g 廣郁金4.5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帶心連翹9g
天花粉9g 干蘆根一兩 枇杷葉露四兩、淡竹瀝二兩,燉溫,分二次沖服
十二診:白pei已回, 身熱亦退,咳嗽未清,寐欠安,偶有譫語,舌紅已淡,肺濡小數(shù)。再從前方加減,以資調(diào)理。
鮮沙參12g 桑白皮9g 甜杏仁9g 川貝6g 象貝6g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煅蛤殼八錢 煅
龍齒9g(先煎) 天花粉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干蘆根24g 枇杷葉露120g,分2次沖服
案二、春溫夾滯
姚××,男,成年。
初診:1955年2月16日。病起5日,寒熱高亢,得汗不解,
頭痛,胸悶泛惡,腹鳴
泄瀉,苔膩口苦,脈浮濡滑數(shù)。春溫之邪夾濕滯互阻,腸胃運(yùn)化失常,癥勢鴟張,毋忽。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6g 銀
柴胡3g
薄荷葉2.4g(后下) 辰拌赤
茯苓9g 塊滑石12g 福
澤瀉6g 銀花炭12g 煨
葛根4.5g 制
半夏4.5g
姜川黃連0.9g 酒炒
黃芩4.5g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二診:熱勢較低,泄瀉已差,
腹痛未盡,胸悶泛惡見減,夜不安寐,苔膩口苦,脈濡滑數(shù)。春溫夾濕滯互阻,腸胃三焦不和。再投葛根芩連加味,原方出入為繼。
煨葛根4.5g 水炒川黃連1.2g 酒炒黃芩4.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6g 銀柴明3g 辰赤苓9g 薄
橘紅4.5g 塊滑石12g 福澤瀉6g 銀花炭12g 焦
六曲9g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三診:泄瀉止,寒熱退,胸悶泛惡亦輕,夜寐較安,苔薄,脈濡小數(shù)。再以原方出入,以盡余波之意。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4.5g
銀柴胡3g 霜桑葉9g 辰赤苓9g 塊滑石12g 福澤瀉6g 炒銀花12g 象貝母9g 薄橘紅4.5g 生米仁12g 梗
通草3g 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四診:寒熱雖退,頭眩仍甚,胸悶噫噯,神疲肢倦,苔薄脈濡。再以平劑為治。
冬桑葉9g 炒杭
菊花6g 白蒺
藜9g 煅石
決明12g(先煎)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塊滑石12g 福澤瀉4.5g 薄橘紅4.5g 生米仁12g
梗通草2.4g 酒炒陳
木瓜4.5g
桑寄生9g
荷葉邊1圈
五診:寒熱退后,神萎氣怯,頭眩仍甚,胸悶納呆,口淡而干,便通而燥,溲赤漸清。再以化濕和中法治之。
川
厚樸花4.5g 白杏仁9g
白蔻殼2.4g 生米仁12g 辰赤苓9g 塊滑石12g 竹瀝半夏4.5g 廣
陳皮4.5g fo手花八分 冬桑葉9g 炒杭菊花6g 陳
大麥12g 干蘆根24g 荷葉邊d1圈
案三、濕溫
張××,男,兒童。
初診:1948年9月20日。伏暑濕溫五候不解,白pei布而漸化,苔薄膩,脈濡左弦,身熱起伏不清。擬和解宣化。
原金石斛9g(先煎) 水炒銀柴胡2.4g 嫩
白薇6g 白杏仁9g 白蔻殼2.4g 生米仁12g 塊滑石12g 白通草3g 嫩鉤藤4.5g(后下) 干蘆根30g 香稻葉露120g 野
薔薇露60g,分2次沖服 2帖
二診:熱勢起伏依然不解,苔膩舌尖紅,脈濡滑數(shù)左弦。伏暑濕熱不得泄化,體虛病實(shí)。再從前方進(jìn)展之。
鮮石斛12g 水炒銀柴胡3g 嫩白薇6g
青蒿梗4.5g
玉泉散12g(包煎) 白杏仁9g 白蔻殼2.4g 象貝母9g 凈銀花9g 連翹殼9g 生米仁12g 干蘆根24g 香稻葉露120g 野薔薇露60g,分2次沖服 2帖
三診:熱勢起伏不解,小溲黃短而頻數(shù)。苔膩舌尖紅,脈濡滑數(shù)左弦。伏暑濕熱內(nèi)蘊(yùn),清肅不行,病經(jīng)五候,體虛病實(shí)。再擬養(yǎng)陰退虛熱,佐以清化之品。
鮮沙參12g 鮮石斛9g 嫩白薇9g 青蒿梗6g 玉泉散12g(包煎) 白杏仁9g 白蔻殼2.4g 凈銀花12g 連翹殼12g 象貝母9g 生米仁12g 天花粉9g 干蘆根30g 香稻葉露120g 野薔薇露60g,分2次沖服 3帖
四診:養(yǎng)陰退虛熱,尚覺合度,虛熱起伏較見輕減,小溲黃短而頻數(shù)。仍從原方出入。
鮮沙參12g 鮮石斛9g
地骨皮6g 嫩白薇4.5g 玉泉散12g(包煎) 青蒿梗6g 凈銀花9g 白蔻殼2.4g 連翹殼9g 白杏仁9g 生米仁12g 天花粉9g 干蘆根24g 香稻葉露120g、野薔薇露60g,分2次沖服 3帖
五診:大便已通,虛熱起伏亦退,夜寐欠安,舌苔光滑,脈虛弦。再從原方出入,以盡余邪。
鮮沙參12g 鮮石斛9g 靈
磁石12g(先煎) 淮
小麥12g 辰滑石12g 野
百合9g 嫩白薇6g 地骨皮6g 白杏仁9g 白蔻殼2.4g 生米仁12g 白通草2.4g 天花粉9g 嫩鉤藤4.5g(后下) 干蘆根24g 3帖
案四、外感
袁××,男,成年。
初診:1955年2月9日。寒熱不清,咳嗽多痰,頭脹,苔膩,脈浮。先以疏邪宣化為治。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4.5g 帶葉
蘇梗4.5g
荊芥穗4.5g 冬桑葉9g 杭菊花6g 竹瀝半夏4.5g
赤茯苓9g 薄橘紅4.5g 白杏仁9g 象貝母9g 焦六曲9g 荷葉邊1圈 炒
谷芽9g 炒
麥芽9g 1帖
二診:寒熱退,頭脹,咳嗽未清,脈象浮濡,苔膩未化。再以原方出入治之
冬桑葉9g 杭菊花6g 嫩
前胡4.5g 熟
大力子4.5g 薄荷八分(后下) 赤茯苓9g 竹瀝半夏4.5g 薄橘紅4.5g 象貝母9g 白杏仁9g 生米仁12g 焦六曲9g 荷葉邊1圈
案五、外感
王××,男,成年。
初診:1955年2月18日。寒熱初起,不得汗,熱勢壯,頭痛肢酸,口干苦,苔膩,脈浮弦數(shù)。先與解肌達(dá)邪,佐以宣化。
粉葛根4.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梔9g 銀柴胡3g 竹瀝半夏4.5g 赤茯苓9g 薄橘紅4.5g 冬桑葉9g
甘菊花9g
雞蘇散12g(包煎)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1帖
二診:寒熱退,頭痛口苦未和,間有泛惡。再從原方損益之。
銀柴胡3g 竹瀝半夏4.5g 酒炒黃芩4.5g 姜川黃連0.9g 薄橘紅4.5g 云茯苓9g
枳殼3g 炒竹茹4.5g 冬桑葉9g 炒杭菊花6g 薄荷炭2.4g 白
蒺藜9g 荷葉邊1圈 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2帖
案六、瘧疾
葉××,男,成年。
初診:1948年6月23日。寒熱不解,纏綿經(jīng)月,熱勢間日輕重,必先形寒,四末冷,咳嗽氣急,兩肋作痛,小溲短少,苔膩,脈弦滑數(shù)。治擬
桂枝白虎、
葶藶瀉肺加味。
川桂枝1.5g 熟
石膏9g 銀柴胡3g 竹瀝半夏4.5g 酒炒黃芩4.5g 甜葶藶3g 薄橘紅4.5g 赤苓9g
豬苓9g 塊滑石12g 象貝母9g 白杏仁9g 冬瓜子12g 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2帖
二診:寒熱間日輕重,咳嗽氣急,兩肋作痛。前進(jìn)桂枝白虎、葶藶瀉肺二方出入,尚覺合度,再從原方加減之。
川桂枝2.4g
熟石膏12g 甜葶藶2.4g 塊滑石12g 白杏仁9g 象貝母9g 竹瀝半夏4.5g 薄橘紅4.5g 生
紫菀6g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2帖
三診:諸恙均見輕減,仍從原法出入。
川桂枝八分 熟石膏12g 桑白皮9g 甜葶藶3g 云茯苓9g 竹瀝半夏4.5g 薄橘紅4.5g
旋覆花4.5g(包煎) 白杏仁9g 象貝母9g 生紫菀4.5g 真新絳2.4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案七、咳喘
卜××,女,20歲。
初診:1958年7月21日。風(fēng)寒外襲,痰飲戀肺,
氣喘咯痰不爽,喉中有聲,脈弦苔薄。擬
射干麻黃湯、
小青龍湯出入,溫表散寒,宣肺化飲。
炙麻黃2.4g 川桂枝1.5g 北
細(xì)辛1.5g 淡
干姜0.9g
五味子0.9g 制半夏6g 制厚樸2.4g 嫩射干2.4g 炙紫菀6g 炙
款冬6g 煅
鵝管石3g 7帖
二診:氣喘已減,喉中痰聲未清。前方出入。
炙麻黃2.4g 川桂枝1.5g 北細(xì)辛1.5g 嫩射干3g 制厚樸2.4g 炙紫菀9g 炙款冬9g 白杏仁9g 炙
白蘇子4.5g(包煎) 煅鵝管石4.5g 五味子0.9g 7帖
三診:氣喘漸平,鼻塞清涕,咳嗽。再從原方增減。
炙麻黃2.4g 嫩射干3g 北細(xì)辛0.9g 陳
辛夷1.5g 炙紫菀9g 炙款
冬花9g 炙
百部6g 白杏仁9g 炙白蘇子4.5g(包煎) 煅鵝管石4.5g 6帖
案八、久咳
郭××,女,48歲。
初診:1949年2月24日。咳嗽氣逆已久,胃納不香,擬“溫潤辛金”,和胃暢中治之。
炙紫菀6g 炙款冬花6g 云茯苓9g 竹瀝半夏6g 廣陳皮4.5g 炙遠(yuǎn)志3g 象貝母9g 甜杏仁9g 冬瓜子12g 生米仁12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焦六曲9g 炒谷芽9g 炒麥芽9g
二診:上氣咳逆,咯痰不爽,胃納呆鈍,苔薄脈濡。再方“溫潤辛金”。
炙紫菀6g 炙款冬6g 炙百部4.5g 嫩
白前4.5g 云茯苓9g 炙遠(yuǎn)志3g 甜杏仁9g 象貝母9g
黛蛤散12g(包煎) 薄橘紅4.5g 肥
玉竹6g 炙
甘草2.4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炒香谷芽12g
三診:“溫潤辛金”,肅肺和胃,迭進(jìn)以來,頗覺合度,仍從原方出入為治。
炙紫菀6g 炙款冬6g 炙百部4.5g 嫩白前4.5g 甜杏仁9g 云茯苓9g 炙遠(yuǎn)志3g 薄橘紅4.5g 竹瀝夏4.5g 象貝母9g
炙甘草2.4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炒香谷芽12g
按:“溫潤辛金法”出雷少逸《時(shí)病論》。原方為:紫菀、百部、款冬花、陳皮、杏仁、
松子仁、
冰糖。
案九、咳血
葉××,男,成年。
初診:1935年6月20日。肝火擾犯肺絡(luò),絡(luò)損血溢。苔薄,脈弦?guī)?shù)。咳嗽痰紅,紅雖暫止,咳嗽痰多未清,仍防復(fù)吐,不可忽也。姑與清肝肅肺,去瘀寧絡(luò)法。
水炙桑葉9g 水炙桑白皮9g 粉
丹皮3g半 黛蛤散12g(包煎) 甜杏仁9g 象貝母9g
瓜蔞皮9g 廣郁金4.5g
茜草炭4.5g
十灰丸9g(包煎) 鮮竹茹9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二診:咳嗽痰紅,再次舉發(fā)。氣上則咳,咳后紅至。膺肋引痛,脈弦數(shù)。此肺金清肅不行絡(luò)損血溢也。肝火未平,痰瘀未清,難期速效。再以肅肺寧絡(luò)之法進(jìn)治,須安靜怡養(yǎng)為佳。
水炙桑葉、桑白皮各9g 甜杏仁9g 川貝6g 象貝6g 炙蘇子6g 抱茯神9g 黛蛤散12g(包煎) 粉丹皮4.5g 茜草炭4.5g 側(cè)柏4.5g 鮮竹茹4.5g 冬瓜子9g 廣郁金4.5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三診:咳血已止,肋痛亦除,近有
心悸虛汗。再以培土生金、養(yǎng)肺化痰、柔肝寧絡(luò)而斂虛液之法,復(fù)方續(xù)進(jìn),以資調(diào)復(fù)。
淮
山藥9g 湘
蓮肉9g 白
扁豆9g
南沙參9g 茯苓9g 茯神9g 炙遠(yuǎn)志2.4g 炒
白芍4.5g 炙甘草1.5g 淮小麥12g 蜜水炒廣陳皮3g 肥玉竹6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糯稻根須30g(煎湯代水)
案十、心悸
諸××,男,14歲。
初診:1958年7月7日。心動(dòng)悸,寒熱不清,脈弦,舌紅。書云:“左乳之下,其動(dòng)應(yīng)衣,宗氣泄也!睌M
炙甘草湯加味。
酒洗大生地12g 潞
黨參4.5g
阿膠珠6g 泡
麥冬9g 炙甘草3g 淮小麥15g
柏子仁9g 川桂枝1.5g 炒白芍4.5g
紅棗4枚
二診:左乳之下,其動(dòng)應(yīng)衣,宗氣泄也,脈弦,舌紅。炙甘草湯加味,續(xù)進(jìn)以治。
酒洗大生地24g 潞黨參9g 阿膠珠9g 泡麥冬9g 炙甘草6g 淮小麥30g 柏子仁9g 煅
牡蠣24g(先煎) 福澤瀉6g 紅棗6枚
三診:虛里穴動(dòng),略見輕減,形瘦色萎不華,脈象虛弦。再擬前方出入。
酒洗大生地24g 潞黨參9g 阿膠珠9g 泡麥冬9g 炙甘草9g 淮小麥30g
火麻仁9g 煅牡蠣24g(先煎) 福澤瀉6g 紅棗6枚
四診:虛里穴動(dòng),舌紅,脈象虛弦,寒熱不清,形瘦色萎,投劑以來,均見輕減。仍用炙甘草湯加味。
潞黨參9g 酒洗大生地24g 阿膠珠9g 泡麥冬9g 炙甘草9g 桂枝1.5g(炒) 白芍4.5g 火麻仁9g 煅
龍骨24g(先煎) 煅牡蠣24g(先煎) 福澤瀉6g 紅棗6枚
案十一、煩躁
莊××,男,37歲。
初診:1965年3月13日。肝升太過,右降不及,煩躁不寧,頭痛偏右,
眩暈不清,筋脈拘攣,夜寐不安,大便艱,脈虛弦,苔薄膩。甘麥
大棗合百合
地黃湯加味。
野百合15g(先煎) 大生地12g 淮小30g兩 炙甘草3g 炒
棗仁9g(研)
川貝母6g
夜合花6g
珍珠母15g(先煎) 紅棗4枚 5帖
二診:前診用百合地黃、甘麥大棗合法,尚合度,煩躁不寐,頭偏痛、眩已差,筋脈拘攣依然如故。仍守原法加重。
野百合30g(先煎) 大生地12g 淮小麥30g 炙甘草4.5g 炒棗仁9g(研) 左牡蠣15g(先煎)
珍珠母15g(先煎) 紅棗4枚
案十二、不寐
姚××,女,45歲。
初診:1955年2月3日。不寐胸悶,心悸不安,時(shí)噫,納食不香,苔薄脈濡。和胃安中法治之。
制半夏6g 北
秫米6g(包煎) 炙遠(yuǎn)志3g 云茯苓9g 廣陳皮4.5g 春砂殼八分
紫蘇梗4.5g 白蔻殼八分 fo手
柑4.5g 炒谷芽9g 炒麥芽9g
二診:不寐、胸悶、心悸較見輕減。仍從原法出入,續(xù)進(jìn)以治。
制半夏6g 北秫米6g(包煎) 炙遠(yuǎn)志3g 云茯苓9g 白杏仁9g 白蔻殼八分 fo手柑4.5g煅
瓦楞子12g 生米仁12g 廣陳皮4.5g 紫蘇梗4.5g 炒谷芽9g 炒麥芽9g
三診:不寐、心悸、胸悶時(shí)噫均已見安。仍從原方加減治之。
制半夏4.5g 北秫米9g(包煎) 炙遠(yuǎn)志3g 炒棗仁9g 云茯苓9g 白杏仁9g 白蔻殼2.4g 生米仁12g 瓜蔞皮9g 枳殼2.4g 炒竹茹4.5g fo手花2.4g 煅瓦楞子12g 淮小麥12g 炒香谷芽12g
案十三、類中
張××,男,成年。
初診:1948年9月18日。頭痛偏左,咳嗽不爽,痰內(nèi)帶紅,舌尖歪斜,夜寐不安,煩躁不寧,脈象弦滑。肝火痰熱內(nèi)蘊(yùn),風(fēng)陽上擾,類中之漸,不可忽也。擬泄厥陽,化痰熱,安心神為治。
珍珠母24g(先煎) 煅
石決明12g(先煎) 黛蛤散12g(包煎) 辰茯神9g 象貝母9g 瓜蔞皮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嫩鉤藤4.5g(后下) 煨
天麻2.4g
白茅根2扎(去心) 淡竹30g(燉溫,分2次沖服)
二診:治以泄厥陽、化痰熱、安心神之法,諸恙均見輕減,仍從原方加減之。
細(xì)石斛9g 珍珠母12g(先煎) 煅石決明18g(先煎) 煅蛤殼15g 辰茯神9g 象貝母9g 瓜蔞皮9g 枳殼2.4g(炒) 竹茹4.5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嫩鉤藤4.5g(后下) 煨天麻2.4g
白茅根2扎(去心) 淡竹瀝30g(燉溫,分2次沖服)
三診:夜寐已安,痰紅亦止,頭脹,
耳鳴,胸悶,口干痰多。前方泄厥陽、化痰熱、安心神,尚覺合度,仍從原法出入。
細(xì)石斛9g 煅牡蠣12g(先煎) 煅石決明12g(先煎) 靈磁石12g(先煎) 辰茯神9g 竹瀝半夏4.5g 薄橘紅4.5g 生米仁12g
枳實(shí)八分(炒) 竹茹4.5g 煅蛤殼12g 瓜蔞皮9g 冬瓜子12g 嫩鉤藤4.5g(后下) 煨天麻2.4g 淡竹瀝30g(燉溫,分2次沖服)
四診:痰多,口干,頭眩輕而復(fù)重,夜不安寐,苔膩,舌尖歪斜,脈細(xì)弦。厥陽化風(fēng)上擾,痰濁逗留不化。再擬溫膽、導(dǎo)痰二方出入。
細(xì)石斛9g 煅牡蠣15g(先煎) 煅石決明24g(先煎) 靈磁石12g(先煎)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竹瀝半夏4.5g 嫩鉤藤4.5g(后下) 薄橘紅4.5g 枳實(shí)五分(炒) 竹茹4.5g 黃郁金4.5g 天花粉9g 白茅根2扎(去心) 陳
膽星2.4g 陳
海蜇頭120g(漂淡,煎湯代水)
五診:溫膽、導(dǎo)痰二方出入,尚覺合度,諸恙復(fù)見輕減,仍從原法出入。
煅石決明八錢(先煎) 煅牡蠣15g(先煎) 珍珠母15g(先煎) 靈磁石12g(先煎) 辰茯神9g 竹瀝半夏4.5g 炙遠(yuǎn)志3g 枳實(shí)2.4g(炒) 竹茹4.5g 薄橘紅4.5g 陳膽星2.4g 煨天麻2.4g 炒白蒺藜9g 廣郁金4.5g 荷葉邊1圈
案十四、頭眩脹
賀××,男,成年。
初診:1955年2月23日。寒熱之后頭眩脹未清,神疲乏力,胃納尚香。姑以平劑調(diào)理。
枸杞子4.5g 炒杭菊花6g 酒炒
山茱萸肉4.5g 煅石決明12g(先煎) 炙遠(yuǎn)志3g 炒
白術(shù)4.5g 淮小麥12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料豆衣12g 酒炒大白芍4.5g 桑寄生9g 炒
杜仲9g
二診:頭眩脹未清,小溲黃赤,神疲乏力。再以前方育腎平肝,佐化濕熱調(diào)理之。
野百合12g 煅牡蠣12g(先煎) 塊滑石12g(包煎) 福澤瀉6g 枸杞子6g 炒杭菊花6g 酒炒山茱
萸肉4.5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料豆衣12g 桑寄生9g 炒白術(shù)4.5g 淮小麥12g 荷葉邊1圈
三診:頭眩較見輕減,但時(shí)作脹,溲黃亦稍淡,再與前法。
野百合9g 南沙參9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煅牡蠣12g(先煎) 枸杞子9g 炒杭菊花6g 福澤瀉4.5g 煅石決明12g(先煎) 薄荷炭2.4g 嫩鉤藤9g(后下) 塊滑石12g(包煎) 炒白術(shù)4.5g 煨天麻2.4g 荷葉邊1圈
四診:頭眩脹漸安,溲漸清。仍守原意。
枸杞子9g 炒杭菊花6g 灑炒山茱萸肉6g 細(xì)石斛9g 米炒麥冬9g 煅石決明12g(先煎) 煨天麻3g 熟
女貞子9g
墨旱蓮9g 野百合9g 福澤瀉6g 炒
黃柏4.5g 云茯苓9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案十五、偏頭痛
王××,男,成年。
初診:1948年6月11日。偏頭風(fēng)疼痛,發(fā)于子夜,頭熱足冷,鼻竅不暢。玉真丸加味。
煅石決明18g(先煎) 炒白蒺藜9g 薄荷炭2.4g 炒
川芎2.4g
藁本3g 北細(xì)辛0.9g 冬桑葉9g 甘菊花9g 細(xì)
木通2.4g 腎厥玉真丸9g(包煎)
二診:偏頭痛已見輕減,前方玉真丸加味,尚覺合度,仍從原法出入。
煅石決明24g(先煎) 北細(xì)辛0.9g
龍膽草2.4g 藁本3g 炒白蒺藜9g 炒川芎2.4g 薄荷炭2.4g 冬桑葉9g 甘菊花9g
苦丁茶3g
露蜂房3g 腎厥玉真丸12g(包煎)
按:玉真丸出自宋·許叔微《本事方》,由半夏、
硫黃、石膏、
硝石四味組成,“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謂之腎厥。”蓋據(jù)《 素問·五藏生成論》:“頭痛巔疾,下虛上實(shí),過在足少陰、巨陽。”今無此成藥,或以醫(yī)門法律之
黑錫丹代之。
案十六、虛風(fēng)內(nèi)動(dòng)
杜××,男,成年。
初診:1960年。肺損及腎,腎陰虧耗,金水兩傷,虛風(fēng)內(nèi)煽,濁液凝痰,清肅之令不行。上為喘呼,下為尿少,頭面汗多,舌短縮,神識(shí)昏蒙不清,面浮,脈下垂入尺澤。證脈相參,已屬危篤時(shí)期,恐難以挽回。今擬
生脈散加味,大養(yǎng)肺腎陰液,佐以熄虛風(fēng)、安神明之品,以作最后挽回。
吉林參9g(另煎沖)
西洋參4.5g(另煎沖) 泡麥冬12g 五味子1.8g 天竺黃3g 真川貝6g(去心) 阿膠珠12g(
蛤粉炒) 煅龍齒12g(先煎) 煅牡蠣15g(先煎) 枸杞子9g 大生地15g
北沙參15g 淮小麥12g 炙遠(yuǎn)志3g 上藥煎濃汁,緩服,不拘時(shí)
二診:進(jìn)生脈散加味,育腎陰,養(yǎng)肺氣,安虛神,化痰熱法,神蒙漸清,喘呼亦平,小溲較多。苔光舌絳,脈左弦細(xì),右軟弱。肺腎陰虧,虛風(fēng)內(nèi)動(dòng),挾痰熱上蒙清竅,毫無可疑。前方既合,毋庸改弦更張,仍當(dāng)守原法出入。唯虛證善變,是否續(xù)有變化,須視今后數(shù)日情況而定。
西洋參9g(另煎沖)
天冬9g 麥冬9g 五味子1.8g 大生地15g 北沙參15g 阿膠珠12g(蛤粉炒) 枸杞子9g 煅龍齒12g(先煎) 煅牡蠣15g(先煎) 炙遠(yuǎn)志3g 真川貝9g(去心) 天竺黃4.5g 淮小麥15g 3帖
三診:據(jù)述諸恙尚平善,唯小溲短少,色深黃,氣促汗多,仍以肺腎兩虛著手。
西洋參6g(另煎沖) 天冬9g 麥冬9g 五味子1.8g 大生地15g 北沙參9g 阿膠珠12g(蛤粉炒) 甘枸子9g 墨旱蓮9g 熟女貞子9g 炙遠(yuǎn)志3g 真川貝9g(去心) 天竺黃4.5g 煅牡蠣18g(先煎) 3帖
四診:每見小溲短少,則病勢必轉(zhuǎn)劇。先溲少,繼則胸?zé)⿶,漸次昏蒙不清,面浮色紫。今診脈虛弦?guī)?shù),舌紅紫少苔,神識(shí)時(shí)蒙時(shí)明。因思肺為水之上源,源不清則流不潔,心與小腸相表里,痰熱內(nèi)蘊(yùn),火府不宣,則溲渾赤。擬養(yǎng)肺、清心、導(dǎo)赤法,以作挽回之計(jì)。
西洋參9g(另煎沖) 北沙參15g 天冬9g 麥冬9g 小生地12g 阿膠珠9g(蛤粉炒)
益元散12g(包煎) 炙遠(yuǎn)志3g 干菖蒲1.5g
細(xì)木通2.4g
淡竹葉4.5g 真川貝9g(去心) 天竺黃4.5g
五診:據(jù)述病情又見好轉(zhuǎn),神識(shí)已清,小溲暢多,唯仍汗多,煩悶陣作。再從原方增減,冀望持續(xù)得效不變乃佳。
西洋參9g(另煎沖) 北沙參15g 天冬9g 麥冬9g 小生地12g 阿膠珠9g(蛤粉炒) 益元散12g(包煎) 野百合12g 炙遠(yuǎn)志3g 淮小麥15g 真川貝9g(去心) 天竺黃4.5g 淡竹葉4.5g
局方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按:局方牛黃清心丸,除清心開竅作用外,更有
人參、
當(dāng)歸、阿膠等益氣養(yǎng)陰之品,宜用于虛實(shí)挾雜、內(nèi)閉外脫之證。
案十七、五臟俱虛
徐××,男,老年。
初診:1948年6月26日。肝腎真陰久虧,陰不戀陽,陽亢于上,筋惕肉(目閏)shun,頭蒙不清,目 無所見,耳聾失聰,喑啞無聲,大便艱燥,脈象虛弦 ,舌邊尖紅,苔中膩。望六之年,本虛先撥,草木之類,難圖急功,血肉之品,又礙脾胃。姑擬滋養(yǎng)腎陰,而潛浮陽,佐以潤府之品。
原金石斛12g(先煎) 大生地12g 鹽水炒山茱萸肉6g 泡麥冬9g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鮮
蓯蓉9g 杭菊花6g 煅石決明30g(先煎) 煅牡蠣30g(先煎) 枸杞子6g 熟女貞9g 淮小麥12g
二診:陰虧,陰不戀陽,陽浮于上,五液干涸,腹內(nèi)陷,大便不能自行,喑啞無聲。再以前方出入。
天冬9g 麥冬9g 炙
龜版12g(先煎) 細(xì)石斛9g 鹽水炒山茱萸肉4.5g 大生地12g 淡蓯蓉4.5g 鮮首烏12g 靈磁石12g(先煎) 左牡蠣12g(先煎) 京玄參9g 熟女貞9g 墨旱蓮9g
三診:久虛之體,虛不肯復(fù),大便通后,先硬后溏。虛氣上沖,心悸不安寐,脈象虛弦,舌邊尖紅絳,苔中膩。虛中生波,可慮。再擬
養(yǎng)心安神,平虛沖,和脾胃。
紫石英12g(先煎) 大白芍4.5g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炙甘草八分 淮小麥15g
蓮子芯2.4g 京玄參9g 紅棗2枚
四診:
腎陰虛不戀陽,虛沖因而不納,
沖氣上逆不平,汗出頭眩,脘中不舒,脈象虛弦。再擬育陰斂陽,而納沖氣。
淡蓯蓉4.5g 制首烏12g 紫石英12g(先煎) 靈磁石12g(先煎)
冬蟲夏草4.5g 枸杞子6g 冬瓜子12g 煅蛤殼八錢 川貝9g 象貝9g 瓜蔞皮9g
七味都?xì)馔?/a>9g(包煎)
五診:育陰斂陽,而納沖氣,迭進(jìn)以來,諸虛象均有輕減,仍從原法出入。
紫石英12g(先煎) 靈磁石12g(先煎) 煅牡蠣12g(先煎) 冬蟲夏草4.5g 枸杞子6g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大白芍4.5g 川貝6g 象貝6g 瓜蔞皮9g 煅蛤殼24g 冬瓜子12g 鉤藤4.5g(后下) 七味都?xì)馔?2g(包煎)
案十八、自汗盜汗
徐××,女,41歲。
初診:1958年3月31日。心悸烘熱,自汗盜汗,汗后惡寒,胃納不香,脈濡苔薄。營衛(wèi)不和,心神不安。擬方安虛神,和營衛(wèi)。
桂枝1.5g 炒白芍9g 炙甘草2.4g 淮小麥15g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炒棗仁9g 煅牡蠣18g(先煎) 癟桃干9g 煅龍骨9g(先煎) 紅棗4枚 糯稻根須120g(煎湯代水煎藥) 3帖
二診:烘熱汗出,夜不安寐,胃納不香。再擬安神止汗。
淮小麥18g 炙甘草2.4g 辰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炒棗仁9g 煅牡蠣12g(先煎) 煅龍骨6g(先煎) 癟桃干4.5g
夜交藤12g 紅棗6枚 糯稻根須120g(煎湯代水煎藥) 6帖
三診:烘熱汗出依然不減,胃納尚香,夜寐欠安,口干,再擬
當(dāng)歸六黃湯加味。
炙
黃芪皮9g 生地9g
熟地9g 白
歸身6g 大白芍9g 酒炒黃芩3g 酒炒川黃連0.9g 地骨皮9g 料豆衣12g 熟女貞子9g 墨旱蓮9g 泡麥冬9g 五味子0.9g 糯稻根須120g(煎湯代水煎藥) 6帖
四診:投當(dāng)歸六黃湯法,諸癥均減,效方不更。
原方去料豆衣,加原金斛9g(米炒,先煎)。6帖
案十九、浮腫
王××,女,51歲。
初診:1958年4月21日。面目浮腫,胸悶短氣,自汗盜汗,畏寒,
失眠多夢,頭眩眼花。苔薄,脈濡。擬桂枝龍牡加味。
炙黃芪9g 桂枝1.5g 炒白芍9g 炙甘草3g 煅龍骨9g(先煎) 煅牡蠣12g(先煎) 辰茯神9g 炒棗仁9g 北秫米9g(包煎) 制半夏4.5g 薄橘紅4.5g 糯稻根須15g
浮小麥12g
二診:面浮肢脹,虛汗出,心慌不安,頭眩眼花。仍擬益氣固表,養(yǎng)心安神。
炙黃芪9g 五味子0.9g 辰茯神9g 炒棗仁9g 柏子仁9g 煅牡蠣15g(先煎) 酒炒大白芍6g 淮小麥15g 竹瀝半夏4.5g 糯稻根須30g 炒香谷芽12g 紅棗四枚
三診:面浮已消,虛汗亦減,夜寐不安。再從原方加減之。
炙黃芪9g 白當(dāng)歸身9g 大白芍6g 米炒麥冬6g 五味子0.9g 辰茯神9g 炒棗仁9g 柏子仁9g 煅牡蠣12g(先煎) 竹瀝半夏4.5g 北秫米9g(包煎) 淮小麥15g 糯稻根須30g 紅棗4枚
四診:虛汗?jié)u止,寐亦漸安,神疲乏力。原方加減。
炙黃芪12g 白當(dāng)歸身6g 大白芍6g 炒潞黨參6g 泡麥冬9g 五味子0.9g 辰茯神9g 炒棗仁9g 煅牡蠣15g(先煎) 竹瀝半夏4.5g 北秫米4.5g(包煎)
案二十、痰飲
張××,女,成年。
初診:1970年2月23日。
嘔吐泛惡,胸前冷,背心亦冷,頭眩目倦,苔膩脈濡。擬化痰飲以和中。
仙半夏9g 廣陳皮4.5g 云茯苓9g 炒枳殼3g 炒竹茹4.5g
生姜2片 3帖
二診:嘔吐泛惡、胸背冷均減退,唯頭眩目倦未差。再擬《外臺(tái)》茯苓飲加味治之。
潞黨參4.5g 云茯苓9g 生白術(shù)9g 福澤瀉9g 川桂枝3g 廣陳皮4.5g 炒枳殼3g 炒
防己4.5g 生姜2片 3帖
案二十一、胃脘痛
張××,女,43歲。
初診:1969年11月5日。胃痛嘈熱,嘔吐酸水,畏寒無力,脈濡細(xì),舌淡苔薄。宗仲景法治之。
姜川黃連0.9g 淡干姜1.5g 姜半夏9g 炙
烏梅0.9g
花椒炭2.4g 煅瓦楞子12g 煅
代赭石12g 川桂枝2.4g 炒白芍6g
娑羅子9g
二診:胃痛、泛酸、畏寒均見輕減。原方不必更動(dòng),續(xù)進(jìn)以治。
案二十二、胃反
張××,男,43歲。
初診:1965年5月11日。胃反,食則嘔吐。脘痛,胸中熱辣,泛酸頻頻。苔薄,舌有裂紋,脈弦澀。胃失通降,擬和胃安中。
制半夏9g 薄橘紅4.5g 旋覆花9g(包煎) 煅代赭石12g 云茯苓9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煅瓦楞子12g
左金丸3g(吞) 炙
刺猬皮4.5g 3帖
二診:胸中熱辣已見輕減,脘痛綿綿如故。宿恙嘔吐頻頻,泛酸吐食。舌裂,脈弦澀。病屬胃反,再宗原方加味。
旋覆花9g(包煎) 煅代赭石15g 薄橘紅6g 姜竹茹9g 煅瓦楞子15g 左金丸3g(吞) 炙刺
猬皮4.5g 娑羅子9g 煅白螺絲殼12g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灶心黃土60g(煎湯代水) 3帖
三診:胸膈煩熱已退,脘痛亦瘥,嘔吐酸水次數(shù)較減。苔薄滑,脈弦澀。仍以和胃降逆治之。
旋覆花9g(包煎) 煅代赭石18g 制半夏6g 薄橘紅4.5g 姜竹茹6g 左金丸3g(吞) 煅瓦楞子18g 娑羅子9g 煅白螺絲殼15g 炙刺猬皮6g
沉香片0.9g 灶心黃土60g(煎湯代水) 清炙枇杷葉9g(去毛包煎) 3帖
四診:諸恙均減,原法不變。
原方去姜竹茹,左金丸改2.1g(吞),加炒
延胡索3g
案二十三、單腹脹
孫××,女,成年。
初診:1948年11月2日。腹脹如鼓,臍突腰平,轉(zhuǎn)側(cè)困難,臥床已久,大便不行,外瘍久潰不斂,氣陽大虛,濕濁凝聚不化,府陽不通,單腹脹之重癥也。擬溫陽泄?jié),調(diào)和肝胃。
附子3g(先煎) 焦白芍4.5g 淡干姜1.5g 云茯苓9g 姜川黃連0.9g
青皮3g 陳皮3g 枳實(shí)炭3g 炙
雞內(nèi)金4.5g 帶殼
砂仁2.4g(研) 陳香(木緣)皮4.5g
二診:大便已通,腹脹如鼓,四肢消瘦,脈象濡細(xì),苔膩。久病陽傷,濁陰凝聚不化,乃單腹脹之重癥。前進(jìn)通陽化濁,尚覺合度,再從原方加減之。
附子6g(先煎) 焦白芍4.5g 淡干姜1.8g 姜川黃連0.9g 云茯苓9g 枳實(shí)炭3g 青皮3g 陳皮3g 帶殼砂仁2.4g(研) 炙雞內(nèi)金4.5g 焦六曲9g 炒米仁12g 炒谷芽9g 炒麥芽9g 陳香(木緣)皮4.5g
三診:腹臌稍松,胸脘作痛,口苦,不思納谷,舌苔厚膩,脈象細(xì)弦。由于寒涼太過,肝胃氣機(jī)為之不和,擬和肝胃,理氣機(jī),以治其標(biāo)。
紫蘇梗4.5g 焦白芍4.5g 廣陳皮4.5g 云茯苓9g 春砂殼2.4g 左金丸1.5g(吞) 煅瓦楞子12g fo手柑4.5g
沉香曲4.5g(包) 淮小麥12g 熟谷芽12g
四診:(經(jīng)三次出診治療后,數(shù)月來斷續(xù)服通陽化濁方未停,今已能起床行動(dòng),由老伴陪同前來門診。)單腹脹漸見輕減。食入腹脹,胸悶苔膩,夜寐不安。再擬運(yùn)化和中治標(biāo)。
制半夏4.5g 北秫米4.5g(包) 辰茯神9g 廣陳皮4.5g
大腹皮6g 白蔻殼2.4g 炙雞內(nèi)金4.5g 炒木瓜3g 綠萼梅2.4g 金
橘餅9g 帶殼砂仁2.4g(研)
案二十四、腰背酸痛
陸××,男,成年。
初診:1970年2月24日。腰背酸痛,起因外傷,天陰則痛處沉重。病歷已久,法當(dāng)通督化瘀。
鹿角霜3g 炙甲片4.5g 鹽水炒黑
小茴香4.5g 杜
狗脊9g
白芥子3g 臺(tái)
烏藥3g 川
獨(dú)活6g 桑寄生9g
二診:腰背酸痛見減,大便不實(shí),治與兼顧之。
炒
補(bǔ)骨脂9g 杜狗脊15g 川
續(xù)斷肉9g 川獨(dú)活9g 鹽水炒黑小茴香4.5g 炙甲片4.5g
鹿角霜4.5g 生白術(shù)12g
案二十五、淋濁
裘××,男,成年。
初診:1940年10月29日。小溲刺痛夾濁不清,虛熱起伏,病經(jīng)旬余,脈細(xì)弦數(shù)。陰虛之體,以養(yǎng)肺陰、化濕熱法治之。
北沙參12g
鱉血銀柴胡2.4g 水炒白薇6g 小生地9g 潼木通3g 川黃柏4.5g 肥
知母4.5g 淡竹葉4.5g 粉丹皮4.5g 炒澤瀉4.5g 生
甘草梢2.4g
土茯苓12g 2帖
二診:小溲夾濁,刺痛減輕,時(shí)形寒,
肺氣虛也,肺為水之上源,源清則流自潔。再當(dāng)從此消息之。
北沙參12g 桑白皮9g 地骨皮6g 粉丹皮4.5g 小生地9g 潼木通分 淡竹葉4.5g 炒澤瀉4.5g 生甘草梢2.4g 鹽水炒川黃柏3g 鹽水炒肥知母4.5g 干菖蒲1.2g 粉萆(艸解)xie4.5g 3帖
三診:清水源以化濕熱,瀉白、導(dǎo)赤、分清三法出入,尚合病機(jī),溲濁刺痛已減,形寒虛熱亦退,再與前方加減。
北沙參12g 大麥冬6g 帶心建蓮子肉9g 鮮竹葉4.5g 小生地9g 潼木通2.4g 生甘草梢2.4g 粉丹皮4.5g 炒澤瀉3g 粉萆(艸解)xie9g 知柏八味丸9g(包煎) 3帖
案二十六、泄瀉
吳××,男,成年。
初診:1955年2月15日。大便頻行,腹中不和,形寒惡冷,胃納尚佳。苔薄脈濡。擬健脾和胃而助運(yùn)化為治。
藿梗蘇梗各4.5g 制小厚樸2.4g 大腹皮6g 云茯苓6g 春砂殼2.4g 炙雞內(nèi)金4.5g 焦六曲9g 廣陳皮4.5g 炒谷芽9g 炒麥芽9g 炒米仁12g 炒香荷蒂2枚 4帖
二診:大便頻行未止,少腹墜痛,胃納佳,病在于脾。再以
禹余糧法加減。
禹余糧9g
赤石脂9g
蛇含石4.5g(以上三味先煎) 煨肉果3g 云茯苓9g 廣陳皮4.5g 春砂殼2.4g 焦六曲9g 制小厚樸2.4g 炙內(nèi)金4.5g 大腹皮6g 炒谷芽9g 炒麥芽9g 炒香荷蒂2枚 4帖
三診:大便頻行已見輕減,少腹墜痛未舒,仍從原意出入。
禹余糧9g 赤石脂9g
蛇含石4.5g(以上三味先煎) 煨肉果3g 米泔水浸真
茅術(shù)3g 制小厚樸3g 廣陳皮4.5g 春砂殼3g 炙雞內(nèi)金4.5g 炙甘草2.4g
丁香柄1.5g 戊己丸3g(包煎) 4帖
案二十七、崩漏
蔣××,女,成年。
初診:1955年3月17日。經(jīng)事淋漓多日,近反見多,腹脹隱痛,腰酸。擬用歸脾、膠艾合方為治。
炒潞黨參4.5g 炙黃芪9g 炒冬術(shù)4.5g 炙黑甘草2.4g 當(dāng)歸身炭3g 抱茯神9g 炙遠(yuǎn)志3g 炒棗仁9g 生地炭12g 炒大白芍6g 蛤粉炒阿膠珠6g 黃芩炭4.5g
炮姜炭0.9g
藕節(jié)炭4枚
二診:經(jīng)沖如崩,腹中隱痛未盡。擬補(bǔ)中益氣法進(jìn)步治之。
炒潞黨參9g 炙黃芪12g 炒冬術(shù)4.5g 炙黑甘草2.4g 炙黑
升麻1.2g 生地炭12g 蛤粉炒阿膠珠9g 炮
姜炭1.5g 黃芩炭4.5g 當(dāng)歸身炭4.5g 酒炒大白芍6g
藕節(jié)炭4枚 陳棕炭9g 紅棗4枚
三診:經(jīng)事如崩,已見輕減,腹痛猶未盡,胃納不香。再以原方出入,續(xù)進(jìn)為治。
炒潞黨參9g 炙黃芪6g 炒冬術(shù)4.5g 炙黑甘草2.4g 生地炭12g 蛤粉炒阿膠珠6g 炮姜炭1.5g 黃芩炭4.5g 酒洗白當(dāng)歸身4.5g 酒炒大白芍6g 炙黑升麻1.2g 藕節(jié)炭4枚 廣陳皮4.5g 炒香谷芽12g 春砂殼2.4g
四診:經(jīng)已凈,腹痛止,頭脹不清,納不香,寐欠酣。再擬調(diào)理肝脾。
酒炒大白芍4.5g 炒杭菊花6g 薄荷炭2.4g 白蒺藜9g 云茯苓9g 制半夏4.5g 廣陳皮4.5g 春砂殼2.4g 炙遠(yuǎn)志3g 淮小麥12g 炒香谷芽12g 荷葉邊1圈
案二十八、經(jīng)閉
沈××,女,成年。
初診:1970年2月17日。經(jīng)事不行已有九月,
帶下,大便不爽,苔薄,脈濡滑。擬益氣和營、理氣調(diào)經(jīng)治之。
孩兒參4.5g 生白術(shù)4.5g 全當(dāng)歸9g 大白芍6g 大川芎3g 制
香附6g 廣陳皮4.5g 紫
丹參9g
椿皮炭9g
玫瑰花2.4g 柏子仁9g 3帖
二診:帶下減,大便已爽,經(jīng)事九月未行,再當(dāng)理氣調(diào)經(jīng)。
大生地12g 全當(dāng)歸12g 大川芎3g 制香附9g 紫丹參12g
茺蔚子9g
橘皮4.5g
橘葉4.5g 廣郁金4.5g
澤蘭葉9g 3帖
三診:經(jīng)事已行,色紫有塊,腹中痛脹。仍以原方進(jìn)展。
大生地12g 全當(dāng)歸9g 大川芎3g 制香附9g 廣
艾葉2.4g 紫丹參9g 茺蔚子9g 橘皮4.5g 橘葉4.5g 澤蘭葉9g 柏子仁6g 3帖
四診:經(jīng)將及期,再以首診方治之。 三劑。
五診:經(jīng)行落后三日,色淡不鮮,腹中隱痛,再與前方加減。
全當(dāng)歸9g 大白芍9g 大川芎3g 柏子仁9g 澤蘭葉9g 制香附9g 紫丹參12g 茺蔚子9g 廣艾葉3g 焦
山楂9g 3帖
案二十九、濕疹
朱××,女,20歲。
初診:1969年2月19日。兩
手掌作癢作脹脫皮,血虛濕熱入營之故。治與祛風(fēng)涼營而化濕熱。
鮮生地12g 粉丹皮4.5g 京
赤芍4.5g
西河柳4.5g
浮萍草9g
地膚子9g 白(艸鮮)皮9g 凈
蟬衣2.4g 3帖
二診:左手作癢已減,右手掌如故。仍以原法出入治之。
鮮生地12g 全當(dāng)歸9g 粉丹皮6g 赤芍6g 霜桑葉9g 浮萍草9g
地膚子6g 凈蟬衣3g 3帖
三診:手癢已趨愈,再守前方。 3帖。
案三十、梅核氣
李××,女,32歲。
初診:1958年5月19日。咽梗如梅核氣,“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麥門冬湯主之”。
米炒麥冬6g 竹瀝半夏6g 炙甘草2.4g 旋覆花6g(包煎) 煅代赭石12g(先煎) 炙烏梅0.9g 左金丸2.1g(吞) 煅瓦楞子12g 枳殼3g 炒竹茹4.5g 綠萼梅3g 姜汁枇杷葉12g(去毛包煎) 7帖
二診:咽梗梅核已見輕減,咽干鼻燥,溲熱。再從前方加味。
北沙參9g 米炒麥冬9g 竹瀝半夏6g 炙甘草2.4g 旋覆花6g(包煎) 煅代赭石12g(先煎) 炙烏梅0.9g 左金丸2.1g(吞) 煅瓦楞子12g 枳殼3g 炒竹茹4.5g 綠萼梅3g 姜汁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福澤瀉4.5g 7帖
三診:精神疲乏,心煩胸悶,咽梗又發(fā),飲食不香,運(yùn)化失常,苔膩,脈弦。再擬平肝調(diào)胃。
旋覆花6g(包煎) 煅代赭石12g(先煎) 姜半夏6g 左金丸1.8g(吞) 煅瓦楞子12g 廣陳皮4.5g 紫蘇梗3g 焦白芍4.5g 綠萼梅3g 姜汁枇杷葉9g(去毛包煎) 煅白螺絲殼12g 6帖
四診:咽梗又減,咽干少津,噫噯。再擬
麥門冬湯加味。
北沙參9g 米炒麥冬6g 竹瀝半夏6g 炙甘草2.4g 煅瓦楞子12g 旋覆花6g(包煎) 左金丸2.1g(吞) 辰茯神9g 煅白螺絲殼12g 5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