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大熱,
石膏大寒,藥性截然不同,按常理必無同用之可能,諸般論述配伍和藥對的參考書也均未述及。實則《金匱》、《千金》即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1.《金匱》、《千金》開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
《金匱》附子、石膏同用見于“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之越婢湯條下。越婢湯由
麻黃、石膏、生
姜、
大棗、
甘草組成,主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
自汗出,無大熱”,方后又云“惡風者加附子一枚”!肚Ы稹肪淼谄摺帮L毒
腳氣”之越婢湯由麻黃、石膏、
白術、附子、
生姜、甘草、大棗組成,主治風痹腳弱,卷第十五上“脾藏上”之解風痹湯由麻黃、
枳實、
細辛、白術、
防己(一作
防風)、生姜、附子、甘草、
桂心、石膏組成,均以石膏與附子配伍。
2.后世醫(yī)家應用舉例
后世附子、石膏同用鮮見論述。曾見明代孫一奎《三吳治驗》載馬廚瘧痢并發(fā)案,其癥大發(fā)寒熱,寒至不憚入灶,熱至不憚下井,痢下紅白,日夜八十余行,
腹痛、惡心、汗多神乏疲甚,病由廚間燥熱,食瓜果甚多,復又酒后御色。方用
白虎湯、
益元散清暑滌熱,附子理中溫中補下。藥后病漸安康。病者正虛欲脫,邪勢鴟張,所以雙管齊下,以大劑溫清合為一方。
清代舒馳遠治天慶班小生患痢,其癥上身
發(fā)熱,下身作冷,認為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中煩熱為陽明里熱,用石膏;口苦咽干為少陽腑證,用
黃芩;食不下屬太陰用
黃芪、白術、
半夏、
砂仁;身重多汗為少陰
亡陽,用熟附子、
炮姜、破
故紙;厥逆腹痛為厥陰里寒,用生附子、
吳茱萸,一劑病減。病機復雜,故以復合之治法治之,附子、石膏因有同用之機會。(轉引自《姜春華論醫(yī)集》[1])
近代祝味菊先生以擅用附子而著稱。他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熱,認為二藥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熱,一以扶陽而固本。附子之溫,固可減低石膏之寒涼,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溫,然附雖失其熱,而不減其強心之作用。體質虛弱而炎熱不過盛,可重附而輕膏;體質略虧而炎熱頗盛,又可重膏而輕附[2]。
徐小圃先生也為近代用附子之大家,其治小兒暑熱癥(又曰
夏季熱)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此病主癥為發(fā)熱、頭額干灼、煩躁、口渴多飲,但又兩足不溫、小便頻多且清。徐先生認為是元陽虛于下,邪熱yin于上,故創(chuàng)制清上溫下方來治療。清上用
黃連,溫下用附子,又伍以
磁石、
龍齒、
覆盆子、
菟絲子、
桑螵蛸、
縮泉丸、
蛤粉、
天花粉等。有時也加石膏清熱[3]。如治楊幼,頭額微汗,口渴引飲,小便清長,入夜煩躁,舌光,脈濡數(shù)。徐先生即以黃厚附片、小
川連、蛤粉、
花粉、生石膏、煨益智、覆盆子、
菟絲子、桑螵蛸、
蓮子心、活磁石等治之而效[3]。徐氏哲嗣徐仲才先生也曾治很多小兒暑熱癥,主用清上溫下法,清上用石膏、黃連、
蓮子心等,溫下主要用附子效果良好[4]。又如走馬
牙疳重癥,癥見唇腐齒脫,腮穿腭破,一般總以為胃火熾盛,徐小圃先生治此,也以清胃泄熱為主,但遇兼見
腎陽虛征象者敢用附子于清熱藥中。如吳幼,牙疳腐爛出血,口氣穢惡,胃火熾,小便清長,藥用烏附塊、小川連、生石膏、甘中黃、川
石斛、粉
丹皮、
黛蛤散、淡
竹葉等。一劑后牙疳腐爛即減[3]。
徐氏門人江育仁教授回憶早年實習時見到
麻疹合并
肺炎者最多,患兒除持續(xù)發(fā)熱并兼
氣喘痰鳴外,還見舌苔黃膩或灰黑,舌質淡紅有刺,口唇干燥皸裂等毒熱熾盛化火癥狀,清熱解毒、保津護陰,固在所必須,但徐先生只要診得脈來細軟,捫得舌苔尚有潮潤,四肢末端欠溫者,則以清溫并用、祛邪扶正之法為治。用藥如黃連、石膏、
鮮生地、
大黃、
天竺黃、烏附塊、
龍骨、
牡蠣、磁石等,頗能建功。江教授此后遇某些麻疹肺炎兼金黃色
葡萄球菌感染者,也常用此法并收滿意療效[3]。
章次公先生醫(yī)案中有以附子與
紫雪同用的例子。其案云:“
濕溫17日,正在緊要關頭,出血雖止,依然面黃神萎,兩脈糊數(shù)。用全真一氣湯合紫雪丹,一面育陰扶正,一面慧神祛邪,此變法也!彼幱门诟綁K、潞
黨參、
麥冬、
熟地、白術、
五味子、淮
牛膝、
淡竹葉、紫雪丹。藥后熱漸退,再以養(yǎng)陰溫陽并進。凡五診其病漸瘥[5]。紫雪由石膏、
寒水石、
滑石、
犀角等組成,附子與之同用,可說是附子與清熱藥配伍的極致了,治這等危重病候,敢如此用藥,足見章次公先生的膽識!
作者: 邢斌先生 2006-5-8 10:41 回復此發(fā)言
--------------------------------------------------------------------------------
2 附 子 與 石 膏 同 用 探 討
張伯臾先生治一慢支繼感、肺心病患者,癥見
咳嗽、氣急、口渴,四肢不溫,兩足浮腫,寒熱錯雜,治頗棘手。因之擬麻、杏、石、甘、
魚腥草、開金鎖清熱豁痰以治標,附子、黨參固本扶陽以治本,剿撫同施,頗獲效果[6]。相類似的如孟澍江先生治一慢支、肺心病患者,初診投以
麻杏石甘湯3劑。藥后身熱減退,咳喘較平,但
心悸、胸悶頗甚,氣不接續(xù),下肢浮腫,小溲短少。二診于上方中加入附子、
澤瀉,5劑后諸癥悉平。病家一面新感外邪,痰熱較盛,一面素體不足,
心腎陽虛,初診急者治其標,復診則標本兼顧,清熱扶陽同施,起到了清而不損陽,溫而不助熱的效果[7]。
何紹奇先生有長文評析《赤水玄珠》[8],即稱贊孫一奎治馬廚案為膽識過人。何氏本人治一患兒,4歲,麻疹5日尚未出齊,疹色紫紅而黯,
神昏譫妄,手足
抽搐,咳喘痰鳴,體溫38.7℃,面色蒼白,額汗不溫,手足發(fā)涼,山根發(fā)青,心率128次/分,脈細數(shù),舌質紅,苔薄黃膩。認為是
痰熱壅肺,熱入心營,引動肝風,邪實于內,而正已不支,為內閉外脫之危癥。方用麻杏石甘、羚、鉤、銀、翹等味,配合參、附、龍、牡,3日后痊愈出院[8]。
再如譚一松治一口渴患者,主訴口干欲冷飲,多飲多尿,尿色清,納呆,畏寒,舌苔黃厚白膩,舌質淡。證屬
上熱下寒,氣不布津,擬升清降濁,清上溫下。其方用石膏20g配附子2g,意在借附子的辛熱,推動石膏發(fā)揮止渴作用[9]。
3.附子、石膏配伍效用歸納
根據(jù)《金匱》、《千金》條文和上述醫(yī)家經(jīng)驗,附子與石膏配伍之效用可以歸納為一以溫陽,一以清熱,可治療寒熱夾雜證。
3.1治療陽脫熱熾證
陽脫熱熾證見于感染性疾病,甚至感染性
休克,為正氣欲脫,邪熱熾盛,大虛大實,寒熱夾雜之證。患者多為素體陽虛,感受外邪,或本不陽虛,但感受外邪,因實致虛,或過用寒涼而致“熱中未已,寒中又起”,此際只有溫清并用方有生機。
3.2治療
上熱下寒證 上熱下寒證既可見于內傷雜病,又可見于外感熱病,人體上部可見種種熱象如頭額干灼、煩躁不安、口渴多飲,同時見四肢不溫、小便清長等陽氣不足之征。雜病可見于
消渴,若見于感染性疾病,則為熱熾陽脫之先兆,故用石膏清上,附子溫下。
3.3其他
其他寒熱夾雜證,既非陽脫熱熾證,亦非上熱下寒證,其證既有諸熱象,又有諸寒象,如痹證(風濕性關節(jié)炎、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表現(xiàn)為局部關節(jié)紅腫熱痛,卻又畏寒喜暖即是,筆者應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石膏等治療有一定效果,前述之《千金》解風痹湯、以及仲景之白虎加
桂枝湯也都是為痹證寒熱錯雜而設。
一般來說,附子石膏同用并非常法,而屬權變之舉,但臨床也絕非罕見。故遇此復雜癥候,需細心辨別,開拓思維,大膽用藥,前人經(jīng)驗必不我欺。
-----------學習了,謝謝分享!。。。。。。。。。。!
-----------附子與石膏配伍之效用可以歸納為一以溫陽,一以清熱,可治療寒熱夾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