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腸郁是因情志不舒,氣機(jī)郁滯,使腸道運化失常。以腹痛,腹瀉或便秘為常見表現(xiàn)的郁病類 |
疾病。 | |
發(fā)病原因:
|
長期情志失調(diào),抑郁不舒,致使肝氣郁結(jié),疏泄失司;肝木克土,肝脾不和,肝郁脾虛,中 |
州斡旋乏力,引起脾胃虛弱,健運失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滯久郁化熱,寒熱互結(jié), | |
熱灼陰津,陰虛腸燥;寒凝血瘀,腸道瘀滯,運化轉(zhuǎn)輸失常,發(fā)為腸郁。病情與情緒密切相 | |
關(guān),對飲食不慎、寒溫失調(diào)、勞累過度等亦甚敏感,病性多屬虛實寒熱錯雜。 | |
本病預(yù)后一般良好,但易時發(fā)時愈。久延不愈者,病程纏綿,病情可加劇。 | |
診斷要點:
|
多見于青壯年,起病緩慢,病程多經(jīng)年累月,呈持續(xù)性,或反復(fù)發(fā)作,癥狀輕重不一,一般 |
情況較好。 | |
病情與情緒關(guān)系密切,對飲食、寒溫、勞累等頗敏感而易于誘發(fā),常伴有失眠、焦慮、精神 | |
渙散、頭痛、健忘、神經(jīng)過敏等癥狀。對藥物“敏感”,初服多有效,再服則無效。 | |
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不適,多為脹痛或呈痙攣痛,部位以左少腹為多見,矢氣或排便后腹痛可減 | |
輕或緩解。排便習(xí)慣改變,可為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xiàn)。糞便帶粘液,但無膿血便,多 | |
伴有食欲不振,噯氣,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等癥。體檢可無陽性發(fā)現(xiàn),或于左下腹有輕壓 | |
痛,或可捫及條索狀腸管。 | |
實驗室檢查:
|
實驗室檢查:大便粘液較多,鏡檢無紅細(xì)胞、白細(xì)胞,找不到阿米巴及血吸蟲卵,細(xì)菌培養(yǎng) |
陰性,隱血試驗陰性。血常規(guī)及血沉等均屬正常。 | |
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或結(jié)腸有激惹現(xiàn)象。 | |
內(nèi)窺鏡檢:示腸運動亢進(jìn),甚至痙攣,粘膜無異常,活檢基本正常。 | |
疾病辨析:
|
本病常有精神因素的背景,病情與情志變化密切相關(guān),多種檢查無形質(zhì)性改變。常伴見失眠 |
、憂慮、頭痛、精神渙散、神情過敏等神志癥狀。而腸癌、休息痢、大瘕泄、腸癆、伏梁、 | |
奇恒痢、胰脹等有相應(yīng)特征性改變可資鑒別。 | |
治療方法:
|
肝郁脾虛證 |
證候: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腸鳴、腹瀉,瀉后痛減,脘痞胸悶,煩躁易怒,噯氣納少,舌 | |
淡紅,苔薄白,脈弦。 | |
治法:疏肝健脾。 | |
主方:柴芍六君子湯合痛瀉要方 | |
用法: | |
加減:情志癥狀突出者,加郁金、川楝子、香附;口渴、便結(jié),加麥冬、玄參、石斛、火麻 | |
仁、瓜蔞仁。 | |
寒熱錯雜證 | |
證候:腹痛,腸鳴,腹瀉,大便不爽帶粘膩,或夾泡沫,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煩悶不欲食, | |
脘腹喜暖,口干,舌紅,苔膩,脈弦滑。 | |
治法:平調(diào)寒熱。 | |
主方:烏梅丸 | |
用法: | |
加減:偏寒,去黃連、黃柏;偏熱,去附子、干姜、桂枝、川椒;兼脾虛,加白術(shù)、茯苓; | |
兼肝郁,加柴胡、郁金、陳皮。 | |
脾胃氣虛證 | |
證候:大便稀溏,水谷不化,食欲不振,脘腹悶痛,稍進(jìn)油膩或刺激性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 | |
,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緩弱。 | |
治法:補脾益氣。 | |
主方:參苓白術(shù)散 | |
用法: | |
加減:脅痛、腹脹,加柴胡、枳殼、白芍、郁金;大便燥結(jié),去砂仁、大棗,加麥冬、玄參 | |
、石斛、火麻仁。 | |
陰虛腸燥證 | |
證候:便秘數(shù)日一行,硬結(jié)難解,或于左少腹捫及條索狀包塊,壓痛,常伴失眠,頭痛煩悶 | |
,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苔燥,脈弱。 | |
治法:滋陰通便。 | |
主方:增液湯合五仁丸 | |
用法: | |
加減:兼肝郁,加柴胡、白芍、川楝子;兼氣虛加山藥、黨參。 | |
腸道瘀滯證 | |
證候:大便或溏薄或便秘,左少腹疼痛固定,并可捫及條索狀包塊,腹脹,噯氣,納差,舌 | |
質(zhì)紫暗或有斑點,脈弦澀。 | |
治法:理氣化瘀。 | |
主方:少腹逐瘀湯 | |
用法: | |
加減:脅脹作痛,去五靈脂、官桂,加柴胡、郁金;食少、便溏,加黨參、山藥、茯苓。 | |
其他療法:
|
單方驗方: |
★ 蓮子肉、山藥、薏苡仁、芡實各500g,炒研末,不拘時服,治脾虛泄瀉。 | |
★ 當(dāng)歸、生姜、紅糖各15g,水煎服,治虛寒腹痛。 | |
★ 莪術(shù)(醋炒)60g,廣木香30g,共研細(xì)末,每次1.5-3g,開水沖服,治氣 | |
滯腹痛。 | |
★ 蜂蜜60g,潔白食鹽6g,開水泡化溫服,治津虧便秘。 | |
針炙療法: | |
★ 體針療法:泄瀉取足三里、天樞、三陰交,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脾胃虛弱加脾俞 | |
、章門;脾腎陽虛加腎俞、命門、關(guān)元,亦可角炙法;脘痞加公孔;肝郁加肝俞、行間。 | |
★ 耳針療法:取交感、神門、皮質(zhì)下、小腸,每次2-3穴,刺激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 | |
,留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 |
敷貼療法: | |
★ 蛇床子、吳茱萸,研末敷臍,24小時更換1次,治療久瀉。 | |
★ 食鹽60g,炒熱,裝在袋內(nèi)熨肚臍周圍,治虛寒腹痛、腹瀉。 | |
★ 胡椒粉填滿肚臍,紗布敷蓋,隔日更換1次,治虛寒泄瀉。 | |
西藥治療: | |
★ 酌情給以鎮(zhèn)靜劑,如安定或多慮平,以解除情緒因素。 | |
★ 控制腹瀉可給以小劑量可待因、復(fù)方苯乙哌啶或苯乙哌胺(易蒙停)等;便秘多因痙攣 | |
引起,可給以鎮(zhèn)靜劑,晝避免用各種瀉劑,可酌情用西沙比利、乳果糖等。 | |
評 介:
|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 |
好轉(zhuǎn):癥狀、體征改善。 | |
未愈:癥狀、體征無變化。 |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dá)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