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中藥四大主藥(人參、石膏、大黃、附子)之一,四大主藥又稱之為“藥中四維”,可見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溫五臟之陽。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張仲景氏。僅以《傷寒論》六經(jīng)病中用附子而言,在太陽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瀉心湯、芍藥甘草附子湯;在少陰篇有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干姜附子湯、附子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真武湯、茯苓四逆湯;在厥陰篇有烏梅丸。幾近20方之多,竟占全書112方的l/6強。在使用附子的處方中,最為重要的,乃在于其強心作用的四逆湯諸方,蓋熱病死于熱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眾。昔章次公先生獨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發(fā)明熱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搶救熱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選藥物,即為附子。20世紀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稱譽于上海,時人稱為“祝附子”。雖高熱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脈數(shù),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熱病耗傷心力這個要害,使許多重篤病人轉(zhuǎn)危為安。章先生曾在陳蘇生氏編《傷寒質(zhì)難》一書的序中說,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藥的“心狠手辣”。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對熱病中、后期,邪勢方衰而體力不支,有厥脫之危者,賞用《馮氏錦囊》之全真一氣湯,此方人參、附子與地黃、麥冬同用,強心救逆,養(yǎng)陰益氣,在熱病治療中可謂別開生面。但是祝、章兩先生這樣的經(jīng)驗和見解,卻是空谷足音,庸淺者且誹謗之,直至近30年,始重現(xiàn)輝煌。以四逆湯(及其改進劑型)治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廣泛用于內(nèi)科臨床,其強心升壓,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非常突出。
朱老指出:熱病用附子,要見微知著,如果出現(xiàn)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脈微欲絕、口鼻氣冷而后用之,即置病人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他|曾提|出|以|下|標(biāo)|準(zhǔn)|:舌|淡|潤|嫩|胖|,口|渴|不|欲|飲|,或|但|飲|熱|湯|;面|色|蒼|白|;汗|出|,四|肢|欠|溫|;小|便|色|清|。雖同時兼見高熱、神昏、煩躁、脈數(shù),亦當(dāng)用附子,振奮衰頹之陽氣,避免亡陽厥脫之變。20多年前,在朱老的指導(dǎo)下,我曾把附子用于許多例重危病人,特別是小兒中毒性細菌性痢疾、麻疹合并肺炎,雖高熱脈數(shù),亦在所不忌,有效地挽救了許多重危癥的生命。前些年,我曾在北京安貞醫(yī)院兒科會診一朱姓肺炎病人,高熱持續(xù)8日不退,昏睡,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脈搏一分鐘150次,而面色蒼白、有汗、舌淡、溲清,我當(dāng)即用了紅人參、附片、龍骨、煆牡蠣、白芍藥、炙甘草、紫蘇子、葶藶子、枳殼、桔梗等。病區(qū)主任看了處方,問:人參大補,附子大熱,現(xiàn)在孩子體溫39oC以上,照你們中醫(yī)的說法是,邪熱方熾,合適嗎?筆者反問她:“如果心力衰竭,你們用不用抗心力衰竭藥?這就是中醫(yī)的抗心力衰竭藥!苯Y(jié)果連續(xù)3天用了3劑藥,病情日見好轉(zhuǎn),體溫顯著下降到低熱,脈搏也降到每分鐘l00次以下。附子強心的有效成分為去甲基烏頭鹼,現(xiàn)代研究證實其強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脈血循環(huán),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心排血量,擴張周圍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近20年來,己有參附注射液肌肉內(nèi)注射或靜脈滴注,更有效地發(fā)揮了附子急救的作用。急性熱病如此,性病.html" target="_blank" >慢性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附子亦有著效。蓋心力衰竭以陽氣虛衰為本血瘀水仃為標(biāo),對心力衰竭而見心悸怔忡、自汗短氣、神疲乏力,甚至身寒肢冷、浮腫尿少、夜尿多、舌淡苔白、脈弱或結(jié)代者,朱老常用附子為主藥,振奮心腎之陽,伍以人參、茯苓、白術(shù)、生姜、赤芍藥、白芍藥、桂枝、葶藶子、仙鶴草、丹參、益母草等,毎收捷效。照仲景用法,附子用于厥脫急救,挽陽氣之亡失于傾刻,須用生者,其力始宏。但生附子應(yīng)用不當(dāng),常致中毒。目前市售之生附子又往往告缺,朱老認為用熟附子效果亦甚顯著,似不必拘泥。
附子溫腎陽,既用于陽虛.html" target="_blank" >腎陽虛憊不能化氣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腫(如人參湯、真武湯),又用于虛勞之夜尿頻多、腰痛神疲之癥(金匱腎氣丸)。泌尿系結(jié)石方中稍佐附子3~5g,有增強排石之功。
附子溫脾陽,對脾陽虛水谷運化失職之久瀉、水瀉,或暴瀉損及脾陽者,附子合炮姜、焦白術(shù)、茯苓、甘草、人參、伏龍肝,少佐烏梅、黃連,取效亦捷。
附子溫肺陽及肝陽,中醫(yī)術(shù)語中習(xí)慣上不稱肺陽虛、肝陽虛,實際上肺氣虛而有寒象者即為肺陽虛(如咳喘、咳痰清稀、背冷、形寒);肝為剛臟,內(nèi)寄相火,肝陰肝血為本,肝陽肝氣為用,肝陰肝血雖多不足之證,肝陽、肝氣亦有用怯之時。其證疲憊乏力,悒悒不樂,巔頂冷痛,脅肋、少腹引痛,陰氣冷感,脈弦緩。肺陽虛可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肝陽虛可用附子合桂枝、黃芪。
附子又為痹證要藥。痹證含義很廣,包括風(fēng)濕、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強直性脊柱炎、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等20多種疾病。在痹證的研究上,朱老積有數(shù)十年功夫,其益腎蠲痹丸一方,早已享譽海內(nèi)外,他對病情頑纏,疼痛劇烈者,常常配合湯藥,以期迅速地控制病情,減輕病人的痛苦。其中,風(fēng)寒濕相兼為痹,癥情偏寒者,朱老常用附子為主藥,配合桂枝、赤芍藥、白術(shù)、甘草、制川烏、細辛、穿山龍、生姜。風(fēng)濕熱痹,亦有用附子之時,常用附子配蒼白術(shù)、黃柏、蠶沙、忍冬藤、萆薢、苡仁、老顴草。此際用附子,一方面是因為本有濕邪存在,濕為陰邪,濕盛則陽微;叧一方面,濕熱蘊結(jié),陽氣被遏,故借附子之大辛大熱通陽。雖同用附子,但配伍不同,但用量亦不同,風(fēng)寒濕痹須用大劑量(l5~30g),此則僅須小劑量(3一6g)。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亦常用附子,病人常訴肩部冷感,怕風(fēng)、喜暖,晚上睡覺蓋不著肩部疼痛便加劇。朱老經(jīng)驗以附子為主藥,配合桂枝、露蜂房、羌活、防風(fēng)、姜黃、海桐皮、赤芍藥、當(dāng)歸、yin羊霍、細辛、威靈仙、黃芪、白術(shù)之類,15劑為一個療程,?色@效。強直性脊柱炎常須大劑附子配合益腎壯督活血之品,如老鹿角、yin羊霍、熟地黃、補骨脂、露蜂房、靳蛇、巴戟天、地鱉蟲、赤芍葯、紅花,兼服益腎蠲痹丸。唯此病頗為頑纏,必須堅持服藥,非短時期所可見功。
不唯痹證,諸多慢性炎癥,亦多用附子,如慢性蘭尾炎、腎炎.html" target="_blank" >慢性腎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朱老認為,不能因為有一個“炎”字,就不敢用附子,附子其實也有較好的抗炎作用。當(dāng)然總的還是以辨證論治為指歸。同時,附子也可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配伍,仲景治腸癰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即已開先例。汪昂《本草備要》對附子之功用說得很全面精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fù)散失之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升發(fā)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fēng)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可以參證。
總之,附子在臨床應(yīng)用廣泛,用之得當(dāng),效果卓著。但也不可濫用附子。某些醫(yī)生,因其溫陽振頹有速效,往往濫用附子,曾有人統(tǒng)計過某名醫(yī)一段時期的處方,無一方不用附子,無一人不用附子;還有人撰文說什么方藥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鮮一樣,這都背棄了辨證論治精神,是欠妥的。所有藥物都有利有弊,必當(dāng)用始用之。
關(guān)于附子的用量及用法,朱老曾多次向吾輩指出:一是不同的人對附子有不同的耐受性,有的人用30一60g沒有問題,有人僅幾克就會出現(xiàn)中毒反應(yīng)。因此,除危急情況之外,應(yīng)當(dāng)慎重,不妨先從小劑量(3一6g)開始,若無反應(yīng),可以逐漸加大,采取遞增的方式,大致以30g為度。得效后就不必再用大量,亦可同樣采取遞減的方式,慢慢減下來。二是熟附子的加工,是用鹵水浸泡后再在籠屜里蒸熟,其有毒的成分會受到破壞,而有效成分不變。但其蒸制過程目前仍是經(jīng)驗性的,建議研究單位作一些測試,為加工者提供最佳加工方案。日本的加工方法是高溫高壓,以破壞其烏頭鹼內(nèi)脂,這樣入湯劑就安全多了,也毋須先煎、久煎(當(dāng)然日本漢方醫(yī)附子的用量很小)。以目前狀況而言,如附子用量較大,仍以制者入藥為妥。且必須先煎半小時,煎時最好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更好。四川醫(yī)生的經(jīng)驗是:以口嘗不麻為度。如果感覺口舌發(fā)麻,就應(yīng)再煎。另外煎附子之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水。
近年來,朱師與山西著名中醫(yī)李可先生交往,對其善于使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癥之經(jīng)驗,甚為贊賞。其使用之劑量,一般為30g,視病情而增至50一200g以上者,一則是配伍精當(dāng),二則是煎服法適宜,久煎,分次服用,未聞有僨事者,值得學(xué)習(xí)。
附子中毒先出現(xiàn)的癥狀是頭暈,心慌,口、舌、唇、四肢發(fā)麻,說話不爽利。此際可用淘米水一大碗即服,有緩解中毒癥狀的作用,然后可用甘草60g水煎服。嚴重者除上述癥狀外,兼見惡心嘔吐,皮膚濕冷,胸悶,心律慢而弱,血壓下降,期前收縮,心律不齊,體溫下降,或突然抽搐,應(yīng)及時到醫(yī)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