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帖  中醫(yī)學唯象理論的思維方式及意義考辨
    

初學教室:轉帖 中醫(yī)學唯象理論的思維方式及意義考辨

摘 要:象是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中國古代特有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象的產(chǎn)生,并且,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不可能產(chǎn)生西方式的邏輯概念。直接根源于中國古典哲學的中醫(yī)學繼承了這一特征,其各個組成部分無不以象為內容,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在現(xiàn)代科學的前沿,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 關鍵詞:象 物質 直覺感悟 中醫(yī)學
  象是中國古典文明的靈魂,作為中國四大國寶的京劇、書畫、武術和中醫(yī)無不講求意象,而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構成更是以象為內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醫(yī)學中,象具第一要義,是中醫(y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一、象的含義
  象屬于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兑讉鳌は缔o上傳》中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庇终f:“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闭f明古人看到世界萬物的微妙變化,感到難以言傳或無從言說,故立象以達意,這就是象產(chǎn)生的緣由。《系辭上傳》又將形與象對舉,象與器對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說明象與形的區(qū)別。雖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視覺對象,形同時又是觸覺對象。而王夫之解釋《正蒙》中“神為不測”時說:“不測者,有其象,無其形,非可以比類廣引而擬之!保ā稄堊诱勺ⅰど窕)在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脫離客觀的事物,成為超越視覺的意識中的象。對象的最高理解當數(shù)老子,《老子》云:“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薄俄n非子·解老》對老子的象解釋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zhí)其見功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边@是說所謂象在客觀世界中有其根源,但決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不是指具體的事物,沒有具體的形態(tài),卻代表某一類事物的共性,這一共性并非是形態(tài)結構的共性,而是運動變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運動、聯(lián)系、變化被人的頭腦加工過后形成的整體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講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觀的物體的外部特征,而這里的象則是一種超越于具體物質形態(tài)之上的對事物的內涵、相互聯(lián)系、特別是運動變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產(chǎn)生的對事物的一種綜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觀的成份,又有主觀的成份,是一種主觀融化客觀后形成的綜合的感受。
二、中國古典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至了象的產(chǎn)生
  中醫(yī)完全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人對事物的觀察不在于對個體的形態(tài)、結構的描畫及分析,而注重對事物整體的、動態(tài)的把握,形成一種整體的感受,即整體觀。正如漢字的形成,有別于歐洲的純粹以字母符號和發(fā)音來表達思想,中國人用一種象形的圖案來表述思想。這種象形文字的產(chǎn)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人是多么善于在整體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在思維過程中并未將主體與客體分開,從未將客體作為對象看待,是一種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這種非對象性直接導致了在思維上主體與客體的互動。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古人對運動變化的重視。無論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變化,還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體現(xiàn)了古人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重視。以上幾點是產(chǎn)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條件。
對于人們在頭腦中形成象的過程,我們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為在人們觀察事物與形成象之間決不是一個羅輯推理的過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覺體悟的過程。當整體觀和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后,在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直覺體悟的過程中,象的產(chǎn)生便成為必然,而不可能產(chǎn)生其它具體的、或邏輯的結論。
  諾思羅普(Northrop)認為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他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表示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它的全部意義是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給予的!眉僭O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出現(xiàn)在某個演繹理論中,它的全部意義的由這個演繹理論的各個假設所指定的。”他將直覺得到的概念分為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區(qū)分的概念”。在他看來道家的學說則是“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1]我們贊同這種看法,這種“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我們用一個字來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種以分析還原為特征的對象性思維過程中感性認識才必須上升到理性階段,完成一個認識過程,從而在演繹理論中得出一個西方式的邏輯概念;在中國這種以整體性、運動性為特征的非對象性思維過程中,直覺體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產(chǎn)生邏輯推理等理性過程,其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中國式的完整的、綜合的象。當然,這里的直覺體悟與西方的感性認識是有區(qū)別的。
  由上文可知,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事物的這種永恒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yī)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中醫(yī)對人體及疾病的認識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將疾病與人、生活環(huán)境、氣候變化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即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yī)不同于西醫(yī),不將疾病或有害物質或受損組織單獨分離出來,正與邪、陰與陽、疾病與健康完全是互動的關系,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對疾病的治療與其說是治病,不如說是治人。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中醫(yī)便只可能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象,形成獨特的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
三、中醫(y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1、中醫(yī)學的哲學核心是以象為內容的
  關于陰陽、五行、氣的學說可以說是中醫(yī)學的核心,這三者均直接來源于先秦哲學。當時,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采取觀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象為內容的哲學理論。
  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會其意,指天地之氣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秶Z·周語》上記載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關系的變化解釋地震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崩献佑忠躁庩栒f明萬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中也多次談到陰陽,《則陽》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庇衷疲骸瓣庩栂嗾眨嗌w相治!倍际侨£庩栔笳f明萬物運動的最根本的兩種方式。而《周易》更以陰陽兩象而生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變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濟,雷風相薄,從而呈現(xiàn)出各種綜合的象,從整體、運動中把握事物。而這一切都是以陰陽兩爻為基礎的,難怪《系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庇衷疲骸瓣庩柌粶y之謂神。”
  而當《洪范》提出五行時是這樣描述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辈浑y看出,這里對稱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沒有作具體的形態(tài)描述或結構分析,因其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意在闡明此五種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傳》,對五行作了詳細的解釋:“五行者也,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蓋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其耦!北砻髁宋逍惺俏宸N不同的象,運用于說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質而無礙。馮友蘭說:“漢語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盵2]這既是活動,就是不具體事物,就可以運用于各種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對于氣的認識更是觀物取象之典范!蹲髠鳌氛压暧涊d醫(yī)和的言論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徵為五聲,yin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边@里的氣即是天地萬物交感變化之象。《管子·內業(yè)》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闭f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聲”,即氣非有形實體!肚f子》則將氣與形區(qū)分開來,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恒運動的特性的。這時的氣和陰陽、五行等一樣,已經(jīng)脫離了物質的含義,而只有象的意義。
  當陰陽、五行、氣的哲學理論應用于中醫(yī)后,中醫(yī)學直接繼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陰陽、五行、氣之象來闡明人體不同特性的運動變化,以達到認識人體的目的。

2、中醫(yī)基礎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yī)基礎理論除了上述的陰陽五行學說,還有藏象學說、經(jīng)絡學說及精氣神學說。這里無不體現(xiàn)著取之以象,以象會意的精神。
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保ā鹅`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y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yī)是以現(xiàn)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zhí)其見功處見其形”。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而《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逼渌呐K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xiàn)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如果非要與現(xiàn)代醫(yī)學解剖相比較的話,與之對應的是多個系統(tǒng)、器官、組織及其功能。
  關于經(jīng)絡學說,《靈樞》對十二經(jīng)脈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使人覺得確有這么一個經(jīng)絡系統(tǒng)實體存在,其實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發(fā)現(xiàn)經(jīng)絡,因為即使是現(xiàn)代人用最為精密的儀器和最先進的技術也未能找到經(jīng)絡,更何況古人?古人是從不重視用解剖手斷來認識事物的。其次,經(jīng)絡是與五臟六腑密切聯(lián)系的。中醫(yī)的臟腑并非實體器官,而是一組生命活動綜合之象,所以很難解釋經(jīng)絡是實體組織。第三,《靈樞·九針論》有:“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氣,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比缫詫嶓w理解,經(jīng)絡則須是一有氣有血的龐大管道系統(tǒng),這是難以想象的。最后,運行于經(jīng)絡之中的是氣,《靈樞·營氣》中說:“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隨,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彼裕^經(jīng)絡的實質即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而氣本身就是人體生命運動之象!鹅`樞》對經(jīng)絡形態(tài)的描述即是對這一運行軌跡的描畫,而非實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這一軌跡的,則可能是長期針灸實踐的積累,也不乏出自內修者的體驗的可能?傊,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經(jīng)絡就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的軌跡,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xiàn)出的象。
關于精氣神理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僅有指象的意義,如:營、衛(wèi)、三焦、神等,它們不具有實體特征,只能意會,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氣、津、液、血、脈等都有其實體物質,但這些名詞在多數(shù)情況下又都是一種象。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保ā鹅`樞·決氣》)這就是說,人體的總的生命活動之象是氣,而這種生命活動又有不同特性,這樣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級的象。精只有在少數(shù)情況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則是用來形容對人體有用的、極為珍貴的、非常細微的物質,是精微、珍貴之象。對氣的描述《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這是與精、津、液、血、脈并稱的氣,顯然也是象。而中醫(yī)的津液雖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淚等,然《靈樞·五癃津液別》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庇纸y(tǒng)稱一切液體狀的物質。在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過程中,津液同血、脈一樣,多是指象,如講津液受寒,聚沫則為痛,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會意。同樣,當我們描述血虛的時候,并沒有說血
-----------的總量有所減少,也不是西醫(yī)的貧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動失衡的綜合之象。還有,當我們說經(jīng)脈空虛或經(jīng)脈閉塞時,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虛或閉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醫(yī)診斷是以象為對象、內容、結論的
  不同于西醫(yī),中醫(yī)對疾病的診斷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它不是通過生理、病理、化驗、影象、解剖等手斷對疾病進行認識,而是通過對人的氣色、神情、體態(tài)、氣味、聲音、脈象及生活習慣、環(huán)境等的了解,對人形成整體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動的失衡之處。對于整體性和活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yī)診斷的對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的組織或生物體,而是人的整體的生命活動所表現(xiàn)出的象;其結論不是某種病菌或病毒,而是人體生命活動平衡的偏離所表現(xiàn)的象。西醫(yī)診斷的結果力求準確、精細、具體,有可視性或可測性;而對于中醫(yī),診斷的結果總是某種整體的、綜合的象,雖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對于很多自我感覺已經(jīng)非常明顯,但各種儀器都不能檢查出病因的病人,西醫(yī)往往認為沒有病,或歸于臆癥;而中醫(yī)則能通過對其生命活動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個以象為內容的診斷,給以治療。
  中醫(yī)的診斷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對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說明了象對于中醫(yī)診斷的重要性。在診斷過程中,望、聞、問、切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形成某種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診和脈診。望診的每一項內容都有特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并非邏輯的推理,而是中醫(yī)先輩們長期以來對于人體外在表現(xiàn)的領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五官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保ā鹅`樞·五色》) 又“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保ㄍ)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卻是對人體機能活動綜合把握的象。在望診各項內容(包括面部神色、行為舉止、環(huán)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礎上,中醫(yī)會形成更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醫(yī)的脈診更是取之以象,故稱之為脈象!鹅`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有:“色脈與尺之相應,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边@是多么生動的有關脈診指象意義的描述。所謂洪、大、細、數(shù)、弦、代、澀、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體會,非言語所及也!端貑枴っ}要精微論》中的:“長則氣治;短則氣;數(shù)則煩心;……”等所描述的脈象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更非以象會意不可。聞診和問診也都有相似之處,在聞和問之后,中醫(yī)會綜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體的象。四診合參則是將四診之象再進行融合,最終得一更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動在目前時刻的綜合把握。

4、中醫(yī)所辨之證即是象
  中醫(yī)辨證包括六經(jīng)辨證、八綱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無論用何種方法,所得之“證”均為對病人現(xiàn)階段狀況綜合認識的象。如《傷寒論》對太陽病的描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边@顯然是在對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綜合的象。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各自為一獨立的象,在具體應用中,其中幾項相結合,形成更為綜合的象,如:里實熱證、表虛寒證等。衛(wèi)、氣、營、血、三焦都是用來表示人體部位的名詞,它們同樣是一定的象,而非具體的解剖定位。依具這樣表示部位的象來辨疾病的深淺、進退、及當時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結果必然是象,茲不贅述。
5、中醫(yī)治療用藥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yī)治療標準講究以平為期,所謂:“陰平陽密,精神乃治!边@不正是象嗎?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熱、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療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醫(yī)對藥物的認識也是從象而來的。中藥理論講的是四氣五味,即溫、熱、寒、涼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項都不是人對溫度或味道的感覺,而是相關藥性的綜合之象。對中藥的運用,中醫(yī)方劑學講求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在此處,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幾個方面,我們還能從其關于養(yǎng)生、運氣的論述中看到象對中醫(yī)學的重要性,茲不贅述。總之,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整個中醫(yī)的學術體系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四、中醫(yī)唯象理論的意義
  中醫(yī)這一唯象理論體系既沒有解剖基礎、實驗方法,又沒有明確的概念、邏輯的推理,更沒有客觀化的原則,對于經(jīng)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給出統(tǒng)一的解釋,對其理解也會因人而異,如此等等,都是因為其體系是由有中國特色的象構成的。也正因如此,標榜科學性、客觀性的現(xiàn)代人對中醫(yī)或不理解,或無從學起,或目指責。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對世界的認識是多層次、多方面、多途徑的,不能盲目的認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確的,才是先進的,而中國古老的被實踐檢驗了兩千年的中醫(yī)理論只有被西醫(yī)證明后才給予承認。在現(xiàn)代科學的前沿領域中,不穩(wěn)定性和漲落在從宇宙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所有存在層次上產(chǎn)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過程物理學及不穩(wěn)定系統(tǒng)的物理學表達及測不準原理的發(fā)現(xiàn),使現(xiàn)代科學將與牛頓、愛因斯坦為我們描繪的那個無時間的、非動態(tài)的、確定性的世界告別。這一結果,將西方科學拉近了中國哲學,更強調了主體與對象的互動。現(xiàn)代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盵3]在這一點上,“執(zhí)其見功處見其形”的唯象理論體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這并不是國粹主義,而是對中醫(yī)學理論的客觀評價。
  總之,中醫(y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象對于中醫(yī)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學習中醫(yī)、研究中醫(yī)、發(fā)展中醫(yī)不從象入手,不以象會意將是不得要領的。
-----------佩服,佩服!
-----------看到很多中醫(yī)愛好者,都在學習中醫(yī),欣然。

然學習中醫(yī),特別是自學中醫(yī),無師自通是很難的!

現(xiàn)代的思維方式,大多都是西醫(yī)的思維方式,腳痛治腳,頭疼治頭。(奶治奶;蛋治蛋。物

明,心不明!時代亦然?)

其實,就是身邊的東西。比如,水果是類,不是那一種果品。數(shù)學不是光數(shù)字的問題等等。

又不能分的很清,又和其他相互滲透著。

太極、陰陽、五行六氣都必須用象思維,才能悟其“虛”。獨看其形,必謎其途!

吾學之得,不概而論。請見歪扶正,深感之。
-----------請看自然的現(xiàn)象!
   

       一、云
   
云的成因
  
      我們對云并不陌生,晴朗天空里那白白的,和陰雨天那烏黑的都稱作云。它們讓天空變化莫測。人們常?吹教炜沼袝r碧空無云,有時白云朵朵,有時又是烏云密布。為什么天上有時有云,有時又沒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觸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結造成的。
  從地面向上十幾公里這層大氣中,越靠近地面,溫度越高,空氣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溫度越低,空氣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動、植物的水分,隨時蒸發(fā)到空中變成水汽。水汽進入大氣后,成云致雨,或凝聚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滲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發(fā)(汽化),再凝結(凝華)下降。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
  水汽從蒸發(fā)表面進入低層大氣后,這里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濕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如果空氣繼續(xù)被抬升,就會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溫度高于0°C,則多余的水汽就凝結成小水滴;如果溫度低于0°C,則多余的水汽就凝化為小冰晶。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并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就是云了。
  
      雷雨云
  
      人們通常把發(fā)生閃電的云稱為雷雨云,其實有幾種云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云、雨層云、積云、積雨云,最重要的則是積雨云,一般專業(yè)書中講的雷雨云就是指積雨云。
  云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jīng)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tài)而發(fā)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云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
  (2) 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
  但對云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
  積雨云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于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面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面的大氣的溫度由于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根據(jù)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于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xiàn)霧滴,就形成了云。在強對流過程中,云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于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云頂突然向上發(fā)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云砧,是積雨云的顯著特征。
  積雨云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云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云與云之間或云與地之間發(fā)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
  雷電以其巨大的破壞力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尤其是近幾年來,雷電災害頻繁發(fā)生,對國民經(jīng)濟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我們應當加強防雷意識,與氣象部門積極合作,做好預防工作,將雷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云的分類
  一:云的成因分類
  云形成于當潮濕空氣上升并遇冷時的區(qū)域。這可能發(fā)生在:
  
  鋒面云
  鋒面上暖氣團抬升成云
  地形云
  當空氣沿著正地形上升時
  平流云
  當氣團經(jīng)過一個較冷的下墊面時,例如一個冷的水體
  對流云
  因為空氣對流運動而產(chǎn)生的云
  氣旋云
  因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而產(chǎn)生的云
  二:云的形態(tài)分類
  簡單來說,云主要有三種形態(tài):一大團的積云、一大片的層云和纖維狀的卷云。
  而科學上云的分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學家尚·拉馬克(Jean Lamarck)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國際氣象組織以英國科學家路克·何華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類法為基礎,按云的形狀、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為十大云屬。而這十大云屬則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們劃入三個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種分法則將積云與積雨云從低云族中分出,稱為直展云族。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僅適用于中緯度地區(qū)。(除英美等國外,世氣組織與各國一般采用國際單位制。)
  高云族
  高云形成于六千米以上高空,對流層較冷的部份。分三屬,都是卷云類的。在這高度的水都會凝固結晶,所以這族的云都是由冰晶體所組成的。高云一般呈纖維狀,薄薄的并多數(shù)會透明。
  ·卷云(Ci,Cirrus)
  云體具有纖維狀結構,色白無影且有光澤,日出前及日落后帶黃色或紅色,云層較厚時為灰白色。卷云又分成4類:
  毛卷云:云絲分散,纖維結構明晰,狀如亂絲、羽毛、尾等。
  密卷云:云絲密集、聚合成片。
  鉤卷云:云絲平行排列,頂端有小鉤成小團,類似逗號。
  偽卷云:已脫離母體之積雨云頂部冰晶部分,云體大而濃密,經(jīng)常呈鐵砧狀。
  ·卷層云(Cs,Cirrostratus) 
  云體均勾成層、透明或乳白色,透過云層日、月輪廓清晰可見,地物有影,常有暈。卷層云又可分成2類: 
  均卷層云:云幕薄而均勻,看不出明顯的結構。
  毛卷層云:云幕的厚度不均勻,絲狀纖維組織明顯。
  ·卷積云(Cc,Cirrocumulus)
  云塊很小,呈白色細鱗、片狀,常成行或成群,排列整齊,似微風吹過水面所引起的小波紋。卷積云只有1類。
  中云族
  中云于二千五百米至六千米的高空形成。它們是由過度冷凍的小水點組成。
  ·高層云(As,Altostratus)
  云體均勻成層,呈灰白色或灰色,布滿全天。高層云又可分成2類:
  透光高層云:云層較薄,厚度均勻,呈灰白色,日、月被掩輪廓模糊,似隔一層毛玻璃。
  蔽光高層云:云層較厚,足灰色,底部可見明暗相間的條紋結構,日、月被掩,不見其輪廓。
  ·高積云(Ac,Altocumulus)
  云塊較小,輪廓分明。薄云塊呈白色,能見日、月輪廓;厚云塊呈灰暗色,日、月輪廓不辯。呈扁圓形、瓦塊狀、魚鱗或水波狀的密集云條。成群、成行、成波狀沿一個或兩個方向整齊排列。高積云又可分成6類:
  透光高積云:云塊較薄,個體分離、排列整齊,云縫處可見蘭天;即使無縫隙,云層薄的部分,也比較明亮。
  蔽光高積云:云塊較厚,排列密集,云塊間無縫隙,日、月位置不辨。
  莢狀高積云:云塊呈白色,中間厚,邊緣薄,輪廓分明,孤立分散,形如豆莢或呈檸檬狀。
  堡狀高積云:云塊底部平坦,頂部突起成若干小云塔,類似遠望的城堡。
  絮狀高積云:云塊邊緣破碎,很象破碎的棉絮團。
  積云性高積云:云塊大小不一,呈灰白色,外形略有積云特性,由衰退的濃積云或積雨云擴展而成。
  低云族
  包括層積云、層云、雨層云、積云、積雨云五屬(類),其中層積云、層云、雨層云由水滴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米以下。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下雨,雨層云還常有連續(xù)性雨、雪。而積云、積雨云由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混合組成,云底高度一般也常在2,500米以下,但云頂很高。積雨云多下雷陣雨,有時伴有狂風、冰雹。
  ·層積云 (Sc,Stratocumulus)
  云塊一般較大,其薄厚或形狀有很大差異,常呈灰臼色或灰色,結構較松散。薄云塊可辨出日、月位置;厚云塊則較陰暗。有時零星散布,大多成群、成行、成波狀沿一個或兩個方向整齊排列。層積云又可分成5類:
  透光層積云:云塊較薄,呈灰白色,排列整齊,縫隙處可以看見藍天,即使無縫隙,云塊邊緣也較明亮。
  蔽光層積云:云塊較厚;顯暗灰色,云塊間無縫隙,常密集成層,布滿全天,底部有明顯的波狀起伏。
  積云性層積云:云塊大小不一,呈灰白或暗灰色條狀,頂部有積云特征,由衰退的積云或積雨云展平而成。
  莢狀層積云:云體扁平,常由傍晚地面四散的受熱空氣上升而直接形成。
  堡狀層積云:云塊頂部突起,云底連在一條水平線上,類似遠處城堡。
  ·層云(St,Stratus)
  云體均勾成層,呈灰色,似霧,但不與地接,常籠罩山腰。層云又可分成2類:
  層云:云體均勾成層,呈灰色,似霧,但不與地接,;\罩山腰。
  碎層云:由層云分裂或濃霧抬升而形成的支離破碎的層云小片。
  ·雨層云(Ns,Nimbostratus)
  云體均勻成層,布滿全天,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降連續(xù)性雨雪。雨層云又可分成2類:
  雨層云:云體均勻成層,布滿全天,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降連續(xù)性雨雪。
  碎雨云:云體低而破碎,形狀多變,呈灰色或暗灰色,常出現(xiàn)在雨層云、積雨云及蔽光高層云下,系降水物蒸發(fā),空氣濕度增大凝結而形成。
  直展云族
  直展云有非常強的上升氣流,所以它們可以一直從底部長到更高處。帶有大量降雨和雷暴的積雨云就可以從接近地面的高度開始,然后一直發(fā)展到七萬五千尺的高空。在積雨云的底部,當下降中較冷的空氣與上升中較暖的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像一個個小袋的乳狀云。薄薄的幞狀云則會在積雨云膨脹時于其頂部形成。
  ·積云(Cu,Cumulus)
  個體明顯,底部較平,頂部凸起,云塊之間多不相連,云體受光部分潔白光亮,云底較暗。積云又可分成3類:
  淡積云:個體不大,輪廓清晰,底部平坦,頂部呈圓弧形凸起,狀如饅頭,其厚度小于水平寬度。
  濃積云:個體高大,輪廓清晰,底部平而暗,頂部圓弧狀重疊,似花椰菜,其厚度超過水平寬度。
  碎積云:個體小,輪廓不完整,形狀多變,多為白色碎塊,系破碎或初生積云。
  ·積雨云(Cb,Cumulonimbus)
  云濃而厚,云體龐大如高聳的山岳,頂部開始凍結,輪廓模糊,有纖維結構,底部十分陰暗,常有雨幡及碎雨云。積雨云又可分成2類:
  禿積雨云:云頂開始凍結,圓弧形重疊,輪廓模糊,但尚未向外展。
  鬃積雨云:云頂有白色絲狀纖維結構,并擴展成為馬鬃狀或鐵砧狀,云底陰暗混亂。
  其他
  凝結尾跡是指當噴射飛機在高空劃過時所形成的細長而稀薄的云。
  夜光云非常罕見,它形成于大氣層的中間層,只能在高緯度地區(qū)看到。
  每一種云都有它的特殊性,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這一種云可以轉變?yōu)槟且环N云,那一種云又可以轉變?yōu)榱硪环N云。例如淡積云可以發(fā)展成濃積云,再發(fā)展成積雨云;積雨云頂部脫離成為偽卷云或積云性高積云;卷積云降低成高層云;而高層云降低又可變成雨層云。
編輯本段云與天氣
  民間早就認識到可以通過觀運來預測天氣變化。1802年,英國博物學家盧克·霍華德提出了著名的云的分類法,是觀云測天氣更加準確。霍華德將云分為三類:積云、層云和卷云。這三類云加上表示高度的詞和表示降雨的詞,產(chǎn)生了十種云的基本類型。根據(jù)這些云相,人們掌握了一些比較可靠的預測未來12個小時天氣變化的經(jīng)驗。比如:絨毛狀的積云如果分布非常分散,可表示為好天氣,但是如果云塊擴大或有新的發(fā)展,則意味著會突降暴雨。
  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這種云很薄,陽光可以透過云層照到地面,房屋和樹木的光與影依然很清晰。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它們常在兩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著,映著燦爛的陽光,云塊四周散發(fā)出金黃的光輝。積云都在上午出現(xiàn),午后最多,傍晚漸漸消散。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
  當那連綿的雨雪將要來臨的時候,卷云在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xiàn)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這種云叫卷層云。卷層云慢慢地向前推進,天氣就將轉陰。接著,云層越來越低,越來越厚,隔了云看太陽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這時卷層云已經(jīng)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出現(xiàn)了高層云,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這種云叫雨層云。雨層云一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降臨了。
  夏天,雷雨到來之前,在天空先會看到積云。積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云。積雨云越長越高,云底慢慢變黑,云峰漸漸模糊,不一會,整座云山崩塌了,烏云彌漫了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我們還可以根據(jù)云上的光彩現(xiàn)象,推測天氣的情況。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xiàn)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日暈和月暈常常產(chǎn)生在卷層云上,卷層云后面的大片高層云和雨層云,是大風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說明出現(xiàn)卷層云,并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另有一種比暈小的彩色光環(huán),叫做“華”。顏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紅,跟暈剛好相反。日華和月華大多產(chǎn)生在高積云的邊緣部分。華環(huán)由小變大,天氣趨向晴好。華環(huán)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币馑际钦f,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還有一種云彩常出現(xiàn)在清晨或傍晚。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編輯本段云與氣候
  云吸收從地面散發(fā)的熱量,并將其反射回地面,這有助于使地球保溫。但是云同時也將太陽光直接反射回太空,這樣便有降溫作用。哪種作用占上風取決于云的形狀和位置。

[ 本帖最后由 一分為二 于 2008/11/6 21:03 編輯 zxtf.net.cn/yishi/]
-----------二、風

        風的定義
  相對于地表面的空氣運動,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以風向、風速或風力表示。風向指氣流的來向,常按16方位記錄。風速是空氣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水平距離,以米/秒為單位。大氣中水平風速一般為 1.0~10米/秒,臺風、龍卷風有時達到102米/秒。而農(nóng)田中的風速可以小于0.1米/秒。風速的觀測資料有瞬時值和平均值兩種,一般使用平均值。風的測量多用電接風向風速計、輕便風速表、達因式風向風速計,以及用于測量農(nóng)田中微風的熱球微風儀等儀器進行;也可根據(jù)地面物體征象按風力等級表估計。
      空氣的水平運動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風向和風速。

  風的成因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氣壓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勻。風受大氣環(huán)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綜合影響,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季風、地方性的海陸風、山谷風、焚風等。簡單地說,風是空氣分子的運動。要理解風的成因,先要弄清兩個關鍵的概念:空氣和氣壓。空氣的構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氣總體積的78%)、氧分子(約占 21%)、水蒸汽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氣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動著,彼此之間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線上任何物體發(fā)生碰撞。
  氣壓可以定義為:在一個給定區(qū)域內,空氣分子在該區(qū)域施加的壓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個區(qū)域空氣分子存在越多,這個區(qū)域的氣壓就越大。相應來說,風是氣壓梯度力作用的結果。
  而氣壓的變化,有些是風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熱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區(qū)域上,大氣分子被迫從氣壓相對較高的地帶流向低氣壓地帶引起的。
  大部分顯示在氣象圖上的高壓帶和低壓帶,只是形成了伴隨我們的溫和的微風。而產(chǎn)生微風所需的氣壓差僅占大氣壓力本身的1%,許多區(qū)域范圍內都會發(fā)生這種氣壓變化。相對而言,強風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氣壓區(qū)域的變化。
  
  風的能量
  空氣流動所形成的動能極為風能。風能使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
  太陽的輻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熱不均,引起大氣層中壓力分布不均空氣沿水平方向運動形風。風的形成乃是空氣流動的結果。風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將大氣運動時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qū),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強,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多、溫度較高;再高緯度地區(qū)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小,溫度低。這種高緯度與低緯度之間的溫度差異,形成了南北之間的氣壓梯度,使空氣作水平運動,風應沿水平氣壓梯度方向吹,即垂直與等壓線從高壓向低壓吹。地球在自轉,使空氣水平運動發(fā)生偏向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這種力使北半球氣流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右偏轉,所以地球大氣運動除受氣壓梯度力外,還要受地轉偏向里的影響。大氣真實運動是這兩力綜合影響的結果。
  實際上,地面風不僅受這兩個力的支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洋、地形的影響,山隘和海峽能改變氣流運動的方向,還能使風速增大,而丘陵、山地卻摩擦大使風速減少,孤立山峰卻因海拔高使風速增大。因此,風向和風速的時空分布較為復雜。
  在有海陸差異對氣流運動的影響,在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大陸氣壓比海洋高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夏季相反,大陸比海洋熱,風從海洋吹向內陸。這種隨季節(jié)轉換的風,我們稱為季風。所謂的海陸風也是白晝時,大陸上的氣流受熱膨脹上升至高空流向海洋,到海洋上空冷卻下沉,在近地層海洋上的氣流吹向大陸,補償大陸的上升氣流,低層風從海洋吹向大陸稱為海風,夜間(冬季)時,情況相反,低層風從大陸吹向海洋,稱為陸風。 在山區(qū)由于熱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平原或山坡,夜間由平原或山坡吹向,前者稱谷風,后者稱為山風。這是由于白天山坡受熱快,溫度溫度高于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氣溫度,坡地上的暖空氣從山坡流向谷地上方,谷地的空氣則沿著山坡向上補充流失的空氣,這時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風,稱為谷風。夜間,山坡因輻射冷卻,其降溫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氣交快,冷空氣沿坡地向下流入山谷,稱為山風。當太陽輻射能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大氣層約吸收2*10^16W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轉變成空氣的動能。因為熱帶比極帶吸收較多的太陽輻射能,產(chǎn)生大氣壓力差導致空氣流動而產(chǎn)生「風」。至于局部地區(qū),例如,在高山和深谷,在白天,高山頂上空氣受到陽光加熱而上升,深谷中冷空氣取而代之,因此,風由深谷吹向高山;夜晚,高山上空氣散熱較快,于是風由高山吹向深谷。另一例子,如在沿海地區(qū),白天由于陸地與海洋的溫度差,而形成海風吹向陸地;反之,晚上陸風吹向海上。
  
風的分類
  風速 風速是指空氣在單位時間內流動的水平距離。根據(jù)風對地上物體所引起的現(xiàn)象將風的大小分為13個等級,稱為風力等級,簡稱風級。以 0~12等級數(shù)字記載。
  風力等級表
  風級和符號 名稱 風速(米)* 陸地物象 海面波浪 浪高(米)
  0 無風 0.0-0.2 煙直上 平靜 0.0
  1 軟風 0.3-1.5 煙示風向 微波峰無飛沫 0.1
  2 輕風 1.6-3.3 感覺有風 小波峰未破碎 0.2
  3 微風 3.4-5.4 旌旗展開 小波峰頂破裂 0.6
  4 和風 5.5-7.9 吹起塵土 小浪白沫波峰 1.0
  5 勁風 8.0-10.7 小樹搖擺 中浪折沫峰群 2.0
  6 強風 10.8-13.8 電線有聲 大浪到個飛沫 3.0
  7 疾風 13.9-17.1 步行困難 破峰白沫成條 4.0
  8 大風 17.2-20.7 折毀樹枝 浪長高有浪花 5.5
  9 烈風 20.8-24.4 小損房屋 浪峰倒卷 7.0
  10 狂風 24.5-28.4 拔起樹木 海浪翻滾咆哮 9.0
  11 暴風 28.5-32.6 損毀普遍 波峰全呈飛沫 11.5
  12 臺風32.7- 摧毀巨大 海浪滔天 14.0
  注:本表所列風速是指平地上離地10米處的風速值
  風向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例如北風就是指空氣自北向南流動。風向一般用8個方位表示。分別為: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
  常見風
  陣風:當空氣的流動速度時大時小時,會使風變得忽而大,忽而小,吹在人的身上有一陣陣的感覺,這就是陣風。
  旋風:當空氣攜帶灰塵在空中飛舞形成漩渦時,這就是旋風。
  焚風:當空氣跨越山脊時,背風面上容易發(fā)生一種熱而干燥的風,就叫焚風。
  龍卷風:龍卷風是一個猛烈旋轉的圓形空氣柱。遠遠看去,就像一個擺動不停的大象鼻子或吊在空中的巨蟒。

風力歌
  零級煙柱直沖天
  一級輕煙隨風偏
  二級輕風吹臉面
  三級葉動紅旗展
  四級枝搖飛紙片
  五級帶葉小樹搖
  六級舉傘步行難
  七級迎風走不便
  八級風吹樹枝斷
  九級屋頂飛瓦片
  十級拔樹又倒屋
  十一十二級陸上很少見

風的釋義:
  1.由于氣壓分布不均勻而產(chǎn)生的空氣流動現(xiàn)象:北~|刮~|龍卷~。
  2.借風力吹:~干|曬干~凈。
  3.借風力吹干的:~雞|~肉。
  4.像風一樣迅速而普遍地:~行|~靡。
  5.習俗:~氣|~俗|蔚然成~|移~易俗。
  6.景象:~光|~景。
  7.舉止;姿態(tài);態(tài)度:~采|~度|~格|學~|作~。
  8.消息;傳聞:~聲|口~兒|通~報信|聞~而動。
  9.傳說的;沒有根據(jù)的:~傳|~聞|~言~語。
  10.情況;聲勢:看~使舵|望~披靡。
  11.指民歌:采~。
  12.中醫(yī)指某些疾病:~寒|~濕|中~|羊癇~|鵝掌~。

風的典故
  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閭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說文》
  立春條風!兑住ねㄘ则灐
  東北條風。——《廣雅·釋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痘茨献印ぬ煳摹
  條風居東北維,主出萬物條之。言條治萬物而出之。——《史記·律書》
  今日不鳳(風)?——《殷虛文字甲編》
  見事風生,無所回避!稘h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大風起兮云飛揚。——劉邦《大風歌》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風起于青蘋之末 / 空穴來風 ——宋玉《風賦》
  又如:狂風(猛烈的風);風信(風的大小及風向);風團(旋風。比喻飛快);風吹日炙(風吹日曬);風雹(刮風下雹);風潦(風災和水災);風霰(風雪)
  《毛詩序》:“以風刺上!憋L即“諷”義。"((摘自黃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xiàn)璠學術論文選》
  風俗;風氣〖generalmood;custom〗
  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顿Y治通鑒》
  奸黨散落,風俗大改!稘h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啤ち谠恫渡哒哒f》
  移風易俗!盾髯印氛摗
  又如:風美(風俗淳美);風純(風俗純樸);風淪(風俗淪落敗壞);風習(風俗習慣);風浮(風俗浮薄);
  風范,氣度,韻致〖demeanour〗
  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風局(風范,器宇);風表(風范儀表);風則(風范);風裁(風采,氣度);風期(氣度,襟懷);
  風節(jié)(氣度情操);
  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特點〖manner;style〗。如:風神(指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氣韻);
  風徽(文章的風格、氣韻);
  風聲,消息〖news;information〗
  但有知風來報的賞錢百兩!抖膛陌阁@奇》
  又如:風警(風聲很緊);風汛(風聲;消息);風音(風聲);風路(風聲,線索);聞風而動
  “詩經(jīng)”六義之一。指《詩經(jīng)》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ballad〗
  風有采蘩采蘋。——《左傳·隱公三年》
  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左傳·成公九年》
  又如:風賦(指“詩”六義中的風和賦);風人屺岵(詩人的悲涼傷感)
  男女間的情愛〖love〗
  他如今大了,漸知風月,便看上了秦鐘人物風流。——《紅樓夢》
  又如:風月(指男女間的情愛);風月常新(指情愛永久不斷);風月子弟(沉湎于風月場的子弟)
  風紀,教化〖conductanddiscipline〗。如:風惠(教化恩澤);風馳(形容德化廣布);
  風愛(風澤德化);風調(指教化清和);風略(風紀和方略);風政(教化政治);
  威勢,氣勢〖power〗。如:風掃(形容勢力猛烈有如狂風席卷一般);
  風檣陣馬(乘風之船,破陣之馬。比喻氣勢雄厚);
  六yin之一。顛狂病,也指顛狂。后作“病”〖epilepsy〗。如:風眩(癲癇);風癡(瘋癲癡呆);
  
風的成語
  成語: 順風轉舵 。
  出處: 元·無名氏《花女》第二折:“則你這媒人一個個,啜人口似蜜缽,都只是隨風倒舵,索媒錢賺少爭多!
  典故: 隨著風向轉換舵位。比喻順著情勢改變態(tài)度(含貶義)。
  例子: 于是民族主義文學家也只好~,改為對于這事件的啼哭、叫喊了。(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成語: 四海承風 。
  出處: 《孔子家語·好生》:“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是以四海承風。”
  典故: 指全國都接受教化。
  成語: 貪墨成風 。
  出處: 《左傳·昭公十四年》:“貪以敗官為墨。”
  典故: 墨:不潔;貪墨:官吏受賄。官吏貪污受賄的風氣盛行。形容吏治腐敗 。
  成語: 談笑風生 。
  出處: 宋·辛棄疾《念奴嬌·贈夏成玉》詞:“遐想后日蛾眉,兩山橫黛,談笑風生頰。”
  典故: 有說有笑,興致高。形容談話談得高興而有風趣。
  例子: 他嘻嘻笑著,讓酒讓菜,~,又談起他的山林生活。(梁斌《播火記》十七)
  成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典故: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例子: 我們現(xiàn)在是~,只要機器一來,馬上就可以安裝了。

風的醫(yī)學釋義
   中醫(yī)病因學概念,又稱風邪。風邪致病有外因和內因之分。外風本指自然界中因空氣流動而形成的一種氣候或環(huán)境狀態(tài),為春季的主氣,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或環(huán)境狀態(tài)能使正氣虛弱或體質易感的人發(fā)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風便成為致病因素,屬六yin之一。內風則指由多種原因引致的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所形成的病理狀態(tài),與肝的病變密切相關。外風與內風雖有區(qū)別,但在臨床上都有發(fā)病迅速、變化多端的特點。
  風雖屬春季之主氣,但四季皆有,故外風致病無季節(jié)性;又因寒、濕、燥、熱(火)等邪多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或風與體內痰、濕相結合致病。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風寒濕痹等。所以,外風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是六yin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故有“風者,百病之始也”,“風者,百病之長也”之說。外風屬陽邪,其性輕揚開泄,具有升發(fā)、向上、向外的特點,故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jīng)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xiàn)頭痛、出汗、惡風等癥狀。外風還具有善行數(shù)變的特性,故致病后病位游移,行無定處,如風痹(行痹)呈游走性關節(jié)疼痛;皮膚風疹來勢急劇,其癢難忍,但有時去也迅速,消退后常不留痕跡。外風所致病證較多,應依據(jù)其癥狀和體征來確定所侵犯的人體部位,以及兼挾的其他邪氣(或性質)。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外風兼挾寒或熱邪,侵犯人體肺衛(wèi),產(chǎn)生發(fā)熱、頭項疼痛、惡風、畏寒、咳嗽等癥狀,俗稱傷風感冒。對外風所致病證的治療總以祛風為主,同時兼治其他邪氣,如風寒感冒用辛溫解表的方法,風熱感冒用辛涼解表的方法。
  內風大多由肝臟功能失調所致,故又稱肝風內動。與外風所致病證不同,內風致病的病理狀態(tài)在臨床上可出現(xiàn)眩暈、抽搐、痙攣、顫抖、蠕動、口眼?斜,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肢體異常運動的癥狀,古人因此而類比為風。內風證的產(chǎn)生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和血虛生風等,引致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肝陽化風多由于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jié)、恣酒縱欲等,致肝氣不能疏泄,郁而化火,或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亢盛而化風,上升巔頂或橫竄脈絡,從而導致卒倒昏不知人,又稱為“中風”(與西醫(yī)的腦血管病大體相同)。熱極生風多在急性熱病的極期,由于熱邪熾盛,燔灼肝經(jīng),陽熱亢盛而化為內風,出現(xiàn)神昏、抽搐等癥。陰虛風動多見于熱性病的后期,或嚴重的汗、吐、瀉之后,此時陰液枯竭,肝所主的筋脈無以濡養(yǎng),臨床可見筋攣肉?、手足蠕動等癥。血虛生風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肝藏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至手足拘攣不伸等癥。診斷內風證候,應依據(jù)其各自的臨床癥狀與體征進行。治療應針對各自的病因,如肝陽化風者宜平肝熄風,熱極生風者宜清熱熄風,陰虛風動者宜育陰熄風,血虛生風者宜養(yǎng)血熄風。
  

[ 本帖最后由 一分為二 于 2008/11/6 21:01 編輯 zxtf.net.cn/zhuyuan/]
-----------旋風是打轉轉的空氣渦旋,是由地面挾帶灰塵向空中飛舞的渦旋,這種渦旋正是我們平?吹降男L,它是空氣在流動中造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成因
  當空氣圍繞地面上象樹木、丘陵、建筑物等不平的地方流動時、或者空氣和地面發(fā)生摩擦時,要急速地改變它的前進方向,于是就會產(chǎn)生隨氣流一同移動的渦旋,這就刮起了旋風。但是,這種旋風很少,也很小。
  旋風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當某個地方被太陽曬得很熱時,這里的空氣就會膨脹起來,一部分空氣被擠得上升,到高空后溫度又逐漸降低,開始向四周流動,最后下沉到地面附近。這時,受熱地區(qū)的空氣減少了,氣壓也降低了,而四周的溫度較低,空氣密度較大,加上受熱的這部分空氣從空中落下來,所以空氣增多,氣壓顯著加大。這樣,空氣就要從四周氣壓高的地方,向中心氣壓低的地方流來,跟水往低處流一樣。但是,由于空氣是在地球上流動,而地球又是時刻不停地從西向東旋轉,那么空氣在流動過程中就要受地球轉動的影響,逐漸向右偏去(原來的北風偏轉成東北風,南風偏轉成西南風,西風偏轉成西北風,東風偏轉成東南風)。于是從四周吹來的較冷空氣,就圍繞著受熱的低氣壓區(qū)旋轉起來,成為一個和鐘表時針轉動方向相反的空氣渦旋,這就形成了旋風。
  這種旋風的中心,由于暖空氣不斷上升,加上四周的空氣不斷旋轉,所以很容易把地面上的塵土、樹葉、紙屑等卷到空中,并隨空氣的流動而旋轉飛舞。如果旋風的勢力較強,有時會把地面上的一些小動物,如小蛇、小蟲等卷到空中去,在塵沙彌漫中隨風前往。
  一般小旋風的高度不太大,當它受到地面的摩擦或房屋、樹木等的阻擋時,就漸漸消散變成普通的風。
  也許有人還會問:既然地面受熱就容易起旋風,那夏天比春天還熱,為什么夏天旋風少而春天旋風多呢?這是原因夏天天氣雖然很熱,但是地面的草木青青,土地濕潤,氣溫相差不大,所以夏天很少刮旋風?墒,在春天,樹葉還沒有全長出來,草也剛發(fā)芽,莊稼地是一片光光的,處處沒遮沒擋,這就容易曬熱,使地面上空氣的溫度變化較大,就容易刮旋風。
  旋風能挾帶灰塵、亂紙向空中飛舞,當然也能把地面的熱量、水汽等帶到空中,所以,它造成了空氣的熱量、水汽等的垂直混合,使空氣中熱量和水汽等的垂直分布均勻。但在地面附近旋風很小,垂直交換作用不大,因此在緊貼地面氣層中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
  另外,發(fā)生在南半球及北印度洋的強熱帶氣旋也叫旋風。

這是在網(wǎng)上收到的,講的不全面,而且觀點有些偏見。
大家都可能見到旋風,在農(nóng)村平原多見,春秋季見多。
我的理解為,是冷氣和熱氣相遇而形成的一種渦流旋轉。
地球自轉,而地球表面的溫度不一,高低不平,即使地球有吸引力,空氣也不能同步運行。所以,我們感覺的風,就是空氣流動。風和旋風的區(qū)別應該說是地域環(huán)境和季節(jié)溫度的不同。

歡迎有興趣的討論!
-----------三、雨、雪、霧、霜

      雨是從云中降落的水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fā)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云,它們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云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雨的成因多種多樣,它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細雨,有連綿不斷的陰雨,還有傾盆而下的陣雨。雨水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資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潤而茁壯成長。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后,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就是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這些小水滴是怎樣使自己的體積增長到100多萬倍的呢?它主要依靠兩個手段,其一是凝結和凝華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云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如果云體內的水氣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云滴表面經(jīng)常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那么,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xù)下去,使云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云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云里,水氣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云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云滴只好歸并到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內出現(xiàn)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么,這種凝結和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大云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云滴,而且還會“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云滴越長越大,最后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云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雨的種類很多,除了酸雨,有顏色的雨外,還有許多有趣的雨,比如雨,鐵雨,金雨,甚至錢雨.它們都是龍卷風的杰作。
  雨的分類首先要看以什么為標準進行劃分的:
  1.按照降水的成因分:
  對流雨、鋒面雨、地形雨、臺風雨(氣旋雨)
  2.按照降水量的大。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按照降水的形式:
  降雪、降雨、冰雹...
  雨量等級劃分標準是: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間為小雨;在10-25毫米之間為中雨;在25-50毫米之間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間為暴雨;100-200毫米之間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為特大暴雨。
水是地球上各種生靈存在的根本,水的變化和運動造就了我們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斷循環(huán)運動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熱蒸發(fā)到天空中,這些水汽又隨著風運動到別的地方,當它們遇到冷空氣,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這種降水分為兩種:一種是液態(tài)降水,這就是下雨;另一種是固態(tài)降水,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大氣里以固態(tài)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氣固態(tài)降水。雪是大氣固態(tài)降水中的一種最廣泛、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冬季,我國許多地區(qū)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現(xiàn)的。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狀、以及積雪的疏密程度不等。因此,氣象上的降雪等級是以雪融化后的水來度量的。氣象上一般把雪按24小時內降水量分為4個等級:0.1-2.4毫米的雪稱為小雪;2.5-4.9毫米的雪稱為中雪;5.0-9.9毫米的雪稱為大雪;10毫米以上(含10毫米)的雪稱為暴雨。從降水量看,即使暴雪的量級也僅僅相當于雨量中的中雨。粗略地估計,10毫米深的積雪僅能融化為1毫米的水。

  補充: 大氣固態(tài)降水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美麗的雪花以外,還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還有我們不經(jīng)常見到的雪霰和冰粒。 由于天空中氣象條件和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大氣固態(tài)降水。這些大氣固態(tài)降水的叫法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名目繁多,極不統(tǒng)一。為了方便起見,國際水文協(xié)會所屬的國際雪冰委員會,在征求各國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于1949年召開了一個專門性的國際會議,會上通過了關于大氣固態(tài)降水簡明分類的提案。這個簡明分類,把大氣固態(tài)降水分為十種:雪片、星形雪花、柱狀雪晶、針狀雪晶、多枝狀雪晶、軸狀雪晶、不規(guī)則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種統(tǒng)稱為雪。為什么后面三種不能叫做雪呢?原來由氣態(tài)的水汽變成固態(tài)的水有兩個過程,一個是水汽先變成水,然后水再凝結成冰晶;還有一種是水汽不經(jīng)過水,直接變成冰晶,這種過程叫做水的凝華。所以說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經(jīng)凝華而來的固態(tài)降水


【雪的近親家族】  【霰】夏天,在高山地區(qū),天空里經(jīng)常有許多過冷水滴圍繞著結晶核凍結,形成了一種白色的沒有光澤的圓團形顆粒,氣象學上把這種東西叫做霰,許多地方口語稱它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徑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間,性質松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于雪的范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tài)降水。

  【冰粒和冰雹】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區(qū),常常會遇到另外兩種大氣固態(tài)降水,這就是冰粒和雹。冰粒和雹是比較大的能夠流淌的水滴圍繞著凝結核一層又一層地凍結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氣象學上把粒徑不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粒,把粒徑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雹。冰雹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很大危害。據(jù)記載,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比拳頭還大,直徑超過十厘米,重量超過一公斤。

  【霜、雨凇和霧凇】除了大氣固態(tài)降水之外,地面上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另一種所渭“地表生長型”的固態(tài)降水,這就是霜、雨凇和霧凇。 這些固態(tài)降水,雖不屬于大氣固態(tài)降水,僅僅是水汽在地表凝華結晶和凍結而形成的。但這些固態(tài)降水,對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也影響較大。霜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經(jīng)常讓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為了避免霜害,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雨凇和霧凇對人類也并不是很友好的,它們一般在高山地帶出現(xiàn)。在過冷天氣里,微小的雨滴或霧滴碰到劇烈冷卻的物體表面時,便在上面形成雨凇和霧凇。這類固態(tài)降水的強度和規(guī)模,有時是非常驚人的,往往在一二天之內,物體迎風面上能聚結上一層一米多厚的冰殼,景色十分神異,好像童話里的意境。
【雪花的形成】  在天空中運動的水汽怎樣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溫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結晶,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個條件是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諝膺_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飽和的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里就有多余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為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說,水滴必須在相對濕度(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空氣的飽和水汽壓的比值)不小于100%時才能增長;而冰晶呢,往往相對濕度不足100%時也能增長。例如,空氣溫度為-20℃時,相對濕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長了。氣溫越低,冰晶增長所需要的濕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溫環(huán)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chǎn)生.

  另一個條件是空氣里必須有凝結核。有人做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里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濕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xiàn)象在自然大氣里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比如說海鹽、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學物質的微粒。所以我們有時才會見到天空中有云,卻不見降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不在天空里凝結的雪花】  雪都是從天空中降落下來的,怎么會有不是在天空里凝結的雪花呢?

  1779年冬天,俄國彼得堡的一家報紙,報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聞。這則新聞說,在一個舞會上,由于人多,又有成千上百支蠟燭的燃燒,使得舞廳里又熱又悶,那些身體欠佳的夫人、小姐們幾乎要在歡樂之神面前昏倒了。這時,有一個年輕男子跳上窗臺,一拳打破了玻璃。于是,舞廳里意想不到地出現(xiàn)了奇跡,一朵朵美麗的雪花隨著窗外寒冷的氣流在大廳里翩翩起舞,飄落在悶熱得發(fā)昏的人們的頭發(fā)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沖出舞廳,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驚奇的是天空星光燦爛,新月銀光如水。

  那么,大廳里的雪花是從哪兒飛來的呢?這真是一個使人百思不解的問題。莫非有人在耍什么魔術?可是再高明的魔術師,也不可能在大廳里耍出雪花來。

  后來,科學家才解開了這個迷。原來,舞廳里由于許多人的呼吸飽含了大量水汽,蠟燭的燃燒,又散布了很多凝結核。當窗外的冷空氣破窗而入的時候,迫使大廳里的飽和水汽立即凝華結晶,變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備下雪的條件,屋子里也會下雪的。
【雪花的基本形狀】  下雪時的景致美不勝收,但科學家和工藝美術師贊嘆的還是小巧玲瓏的雪花圖案。遠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學家們已經(jīng)開始詳細描述雪花的形態(tài)了。

  西方冰川學的鼻祖丁鐸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學著作里,這樣描述他在羅扎峰上看到的雪花:“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蘇花一樣放出美麗的小側舌,有些是圓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鋸齒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狀,但都沒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圍!

  在我國,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漢文帝時代,有位名叫韓嬰的詩人,他寫了一本《韓詩外傳》,在書中明確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

  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一樣。許多學者用顯微鏡觀測過成千上萬朵雪花,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和各部分完全對稱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無法形成的。

  在已經(jīng)被人們觀測過的這些雪花中,再規(guī)則勻稱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為什么雪花會有畸形呢?因為雪花周圍大氣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樣的,只要稍有差異,水汽含量多的一面總是要增長得快一些。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圖案搜集者,他們象集郵愛好者一樣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雪花照片。有個名叫賓特萊的美國人,花了畢生精力拍攝了近六千張照片。蘇聯(lián)的攝影愛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攝影家,他的令人銷魂的作品經(jīng)常被工藝美術師用來作為結構圖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們,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實驗室的冷房間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帳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攝和研究了成千上萬朵的雪花。

  但是,盡管雪花的形狀千姿百態(tài),卻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科學家們才有可能把它們歸納為前面講過的七種形狀。在這七種形狀中,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狀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態(tài),其它五種不過是這兩種基本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態(tài)或組合。
【雪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 冬季,大雪紛飛,蒼茫無際。人們在觀賞玉樹瓊花之時,往往忽視了雪的作用。雪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侗静菥V目》早有記載,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間有用雪水治療火燙傷、凍傷的單方。

  經(jīng)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體質。如果長期飲用潔凈的雪水,可益壽延年。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秘訣”之一。

  雪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數(shù)量要少1/4。重水能嚴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過程。有人作過試驗,魚類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會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條件是大氣中要有“凝結核”存在,而大氣中的塵埃、煤粒、礦物質等固體雜質則是最理想的凝結核。如果空氣中水汽、溫度等氣象要素達到一定條件時,水汽就會在這些凝結核周圍凝結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故每當一次大雪過后空氣就顯得格外清新。

  據(jù)測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為0.05-0.10克。所以,地面積雪對音波的反射率極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為減少噪音作出貢獻。

【雪的作用】
  雪花是一種美麗的結晶體,它在飄落過程中成團攀聯(lián)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單個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間。雪花很輕,單個重量只有0.2——0.5克。無論雪花怎樣輕小,怎樣奇妙萬千,它的結晶體都是有規(guī)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說法。雪花多么美麗而輕盈呀!我越來越喜歡雪花了,如果能夠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皚皚,綠樹披銀裝,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趣事。

  “瑞雪兆豐年”是我國廣為流傳的農(nóng)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松的積雪,像給小麥蓋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農(nóng)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好處。所以又有一句農(nóng)諺“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雪的作用很廣,但雪對人類有很大的好處。首先是有利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因雪的導熱本領很差,土壤表面蓋上一層雪被,可以減少土壤熱量的外傳,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所以,受雪保護的莊稼可安全越冬。積雪還能為農(nóng)作物儲蓄水分。此外,雪還能增強土壤肥力。據(jù)測定,每1升雪水里,約含氮化物7.5克。雪水滲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養(yǎng)家畜家禽、灌溉莊稼都可收到明顯的效益。

  雪對人有利也有害處,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節(jié),如突然因寒潮侵襲而下了大雪。就會造成凍寒。所以農(nóng)諺說:“臘雪是寶,春雪不好!
【雪的保溫作用】  積雪,好像一條奇妙的地毯,鋪蓋在大地上,使地面溫度不致因冬季的嚴寒而降得太低。積雪的這種保溫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穿棉襖為什么暖和呢?這是因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著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覆蓋在地球胸膛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鉆進積雪孔隙里的這層空氣,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降得很低。當然,積雪的保溫功能是隨著它的密度而隨時在變化著的。這很象穿著新棉襖特別暖和,舊棉襖就不太暖和的情況一樣。新雪的密度低,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就多,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別強。老雪呢,象舊棉襖似的,密度高,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

  

  【為什么物體里貯藏的空氣越多,保溫效果越強呢?】


  這是因為空氣是不良導體的緣故。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物體,它本身都能通過熱量,這種能夠通過熱量的性能,稱做物體的導熱性。在自然界常見的幾種物質中,空氣的導熱性最差。所以物體里容納的空氣越多,它的導熱性就越差。由于積雪里所能容納的空氣量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積雪的導熱系數(shù)變化幅度也較大。一般剛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溫效應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積雪為水所浸漬,這時它的導熱系數(shù)就更接近于水了,積雪的保溫作用便趨于消失。
【雪蝕作用】  冰緣氣候條件下積雪場頻繁的消融和凍脹所產(chǎn)生的一種侵蝕作用。產(chǎn)生雪蝕作用的地區(qū)分布在沒有冰蓋的極地和亞極地以及雪線以下、樹線以上的高山帶。那里年均氣溫為0℃左右,屬于永久凍土帶。雪場邊緣的交替凍融,一方面通過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質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將粉碎的細粒物質帶走,故雪蝕作用包括剝蝕和搬運兩種作用。隨著雪場底部加深,周邊擴大,山坡上逐漸形成周邊坡度小的寬淺盆狀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態(tài)、成因和空間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兩者又有聯(lián)系。當氣候進一步變冷、雪線下降時,雪蝕凹地可發(fā)育成冰斗;反之,氣候轉暖、冰川消退時,冰斗可退化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下的雪蝕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緯度較低、降水量大、年凍融日數(shù)多的地方,雪蝕作用速率較快,雪蝕凹地深、面積大。如中國東北小興安嶺地區(qū),雪蝕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緯度高、降水量少、夏溫低的地方,雪蝕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響是:坡陡>40°,雪場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蝕作用極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蝕作用最為活躍。

  春暖時節(jié)積雪融化成水而匯流成的汛期,叫做春汛。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融雪天比下雪天冷,這主是因為積雪的消融需要消耗大量的熱。雪的融化潛熱比較大,把l克零度的雪融化成為零度的水,需要熱量79.67卡。換句話說,這些熱量可以把同樣重量的零度的水,升溫到79.67℃。由于融雪需要消耗一定的熱量,因此,在春汛期間,大地上的氣溫還不能升高,將出現(xiàn)一段春寒時期。

  每年夏天我國長江黃河等大河流都要進行防洪抗洪,因為這時是這些大河流的汛期,河道里的水量最大。但是世界上有些河流,例如蘇聯(lián)的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以及加拿大平原上的一些河流,它們的主汛期不在夏天而是在春天,春汛是全年最大的汛期,遠遠超過夏汛的規(guī)模。

  原來這些河流流經(jīng)的平原地區(qū)有很厚的積雪,并且這些地區(qū)春季暖氣團活動頻繁,暖氣團過境時水汽遇到積雪表面便降溫發(fā)生凝結現(xiàn)象,l克水汽凝結時釋放出來的潛熱有597卡,能使7.5克的積雪消融。因此,平原地區(qū)有些地方盡管積雪很深,卻能在幾天里就被暖氣團消融得干干凈凈,融化的雪水流入大量河道,這是造成春汛泛濫的主要原因。

  我國西部地方一些內流河,春汛也是那里最大的汛期,而且來勢特別猛,有時造成水災。可是這些地方一到夏天,河流里的水量反而迅速減少,進入枯水季節(jié)。像發(fā)源于準噶爾界山的額敏河,春天水量特別豐富,一到夏天,水量小到清澈見底,只有靠少量地下水滲入才不至于斷流。

  這些河流主要發(fā)源于山區(qū),在山區(qū)冬天降下的積雪沒有融化,到春天時這些積雪受太陽輻射而融化形成了內陸河一年中難得一見的汛期。在一些高山地區(qū),山頂常年存在積雪,但是這些積雪在一定高度以上常年不化,這個高度叫做雪線,只有在雪線以下的積雪春天才會融化。我國內陸河大多流經(jīng)干旱區(qū),水量少。但是在春汛期間河水來的特別猛烈集中,也要進行抗洪,所以在沙漠地區(qū)發(fā)生洪水也不是天方夜譚。

  在我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qū),春汛是灌溉農(nóng)田的最寶貴的水源。冬天季節(jié)積雪的多少,融雪后形成的春汛的大小和遲早,都與北方地區(qū)的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悠息相關?偟恼f來,我國的季節(jié)積雪是偏少的,屬干少雪的國家,因而許多地方不是擔心春汛過大,而是苦于春汛不足,發(fā)坐春旱現(xiàn)象。華北和西北的一些地方,春旱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相比之下,東北平原春旱極少出現(xiàn),原因就在于那里冬天的季節(jié)積雪多,而且春天的汛期不太兇猛卻又延續(xù)時間比較長。

霧有三種定義:

  1、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于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xiàn)象為。

  2、霧是接近地面的云。

  3、霧是由懸浮在大氣中微小液滴構成的氣溶膠。(《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描述)

  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諝庵械乃^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這也是為什么秋冬早晨多霧的原因。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么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它和云都是由于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jié),由于夜長,而且出現(xiàn)無云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形成條件】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xiàn)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wěn)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jīng)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梢钥闯,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蒸發(fā)霧。即冷空氣流經(jīng)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fā)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fā)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 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fā)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fā)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xù)時間往往較長。

  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fā);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fā)。

  霧的持續(xù)時間長短,主要和當?shù)貧夂蚋蓾裼嘘P:一般來說,干旱地區(qū)多短霧,多在1小時以內消散,潮濕地區(qū)則以長霧最多見,可持續(xù)6小時左右。
【霧的種類】  1、輻射霧:在日落后地面的熱氣幅射至天空里,冷卻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并形成無數(shù)懸浮于空氣里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風弱時出現(xiàn),在日出后不久或風速加快后便會自然消散。多出現(xiàn)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wěn)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jīng)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蒸發(fā)霧:即冷空氣流經(jīng)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fā)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fā)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fā)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fā)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4、上坡霧: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chǎn)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wěn)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5、鋒面霧:經(jīng)常發(fā)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鋒前鋒后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于鋒面上面暖空氣云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jīng)蒸發(fā),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后霧,則由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jù)過的地區(qū),經(jīng)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6、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7、煙霧:通常所說的煙霧是煙和霧同時構成的固、液混合態(tài)氣溶膠,如硫酸煙霧、光化學煙霧等。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xù)時間往往較長。

  8、 谷霧:這個通常發(fā)生在冬天的山谷里。當較重的冷空氣移至山谷里,暖空氣同時亦在山頂經(jīng)過時產(chǎn)生了溫度逆增現(xiàn)象,結果生成了谷霧,而且可以持續(xù)數(shù)天。

  9、冰霧:當任何類型的霧氣里的水點被冷凝為冰片時便會生成冰霧。通常需要溫度低于凝點時亦會生成,所以常見于南北極。

  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一書中按其形式把它分為分散型氣溶膠和凝聚型氣溶膠。常溫狀態(tài)下的液體,由于飛濺、噴射等原因被霧化而形成的微小霧滴分散在大氣中,構成分散型氣溶膠。液體因加熱變成蒸汽逸散到大氣中,遇冷后又凝集成微小液滴形成凝聚型氣溶膠。霧的粒徑一般在10μm以下。
【霧與天氣的關系】  


  霧是千變萬化的,紛繁復雜的,但不外乎輻射霧、平流霧兩種,F(xiàn)象雖紛紜,本質都是一個:水氣遇冷凝結而成。有時霧出預報晴,有時霧出預報雨,似乎混亂不堪,但是只要掌握了輻射霧、平流霧的特征,多方觀察,仔細分析,就能準確地抓住霧與天晴、落雨的規(guī)律,以便預測天氣了。這對于農(nóng)業(yè)、交通、航天、航海都有用處。

  霧與未來天氣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認識這個道理了,并反映在許多民間諺語里。如:“黃梅有霧,搖船不問路!边@是說春夏之交的霧是雨的先兆,故民間又有“夏霧雨”的說法。又如:“霧大不見人,大膽洗衣裳!边@是說冬霧兆晴,秋霧也如此。

  準確的看霧知天,還必須看霧持續(xù)的時間。輻射霧是由于天氣受冷,水氣凝結而成,所以白天溫度一升高,就煙消云散,天氣晴好;反之,“霧不散就是雨”。霧若到白天還不散,第二天就可能是陰雨天了,因此民諺說:“大霧不過晌,過晌聽雨響!

  為什么同樣是霧,有的兆雨,有的兆晴呢?

  這要從氣象學的知識里得到解釋。只要低層空氣的水氣含量較多時,趕上夜間溫度驟降,水氣就會凝結成霧。霧有輻射霧,即在較為晴好、穩(wěn)定的情況下形成的霧。只要太陽出來,溫度升高,霧就自然消失。對此,民間的說法是:“清晨霧色濃,天氣必久晴!薄办F里日頭,曬破石頭!薄霸缟系卣朱F,盡管曬稻。”人們見輻射霧,往往“十霧九晴”。便得出這些說法。

  秋冬季節(jié),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后,隨著天氣轉晴和太陽的照射,空氣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漸增多,容易形成輻射霧,因此秋冬的霧便往往能預報明天的好天氣。

  春夏季節(jié)的霧便不同了,它大多來自海上的暖濕空氣流,碰到較冷的地面,下層空氣也變冷,水氣就凝結成霧了。這種霧叫平流霧。它是海上的暖濕空氣侵入大陸,突然遇冷而形成的。這些暖濕氣流與大陸的干冷空氣相遇,自然就陰雨綿綿了。所以春夏霧預示著天氣陰雨。

  霧與天氣的關系如此密切,故可以看霧知天氣的變化了。不過,上述的關于輻射霧、平流霧的解釋只是就大體情況而言的。霧與天氣的關系并不如此簡單,還有許多復雜的內容,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就是說,要準確地看霧知天,還要作多方面觀察、分析,進行綜合判斷。
【“霧”和“霾”的區(qū)別】  一般來講,霧和霾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達到90%以上的叫霧,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間的,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就能見度來區(qū)分: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就是霧;水平能見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稱為輕霧或靄;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塵顆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另外,霾和霧還有一些肉眼看得見的“不一樣”:霧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霾則有1千米~3千米;霧的顏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則是黃色、橙灰色;霧的邊界很清晰,過了“霧區(qū)”可能就是晴空萬里,但是霾則與周圍環(huán)境邊界不明顯。
【“霧”的影響】  霧是對人類交通活動影響最大的天氣之一。由于有霧時的能見度大大降低,很多交通公具都無法使用,如飛機等;或使用效率降低,如汽車、輪船等。
【“霧”與健康】  有些人鍛煉身體很有毅力,不論什么天氣,從不間斷。其實,有毅力是好事,但天天堅持也未必正確,比如霧天鍛煉就有些得不償失。霧天,污染物與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將變得不易擴散與沉降,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們經(jīng)常活動的高度。而且,一些有害物質與水汽結合,會變得毒性更大,如二氧化硫變成硫酸或亞硫化物,氯氣水解為氯化氫或次氯酸,氟化物水解為氟化氫。因此,霧天空氣的污染比平時要嚴重的多。 還有一個原因也需要強調一下,那就是組成霧核的顆粒很容易被人吸入,并容易在人體內滯留,而鍛煉身體時吸入空氣的量比平時多很多,霧天鍛煉身體吸入的顆粒會很多,這更加加劇了有害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程度。

  如長時間滯留在這種環(huán)境中,人體會吸入有害物質,消耗營養(yǎng),造成機體內損,極易誘發(fā)或加重疾病。尤其是一些患有對環(huán)境敏感的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人,會出現(xiàn)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阻礙,導致心血管病、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等。

  專家提醒,大霧天氣人們要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在戶外時戴上圍巾、口罩,保護好皮膚、咽喉、關節(jié)等部位,中老年、兒童、身體虛弱的人更應重點防護。

  總之,霧天鍛煉身體,對身體造成的損傷遠比鍛煉的好處大。因此,霧天不宜鍛煉身體。

在寒冷季節(jié)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光,待太陽升高后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xiàn)象叫“下霜”。翻翻日歷,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jié)氣。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里形成的。

  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間。少數(shù)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

  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通常人們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時產(chǎn)生的“凍害”。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么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余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C以下,則多余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于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另外,云對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

  此外,風對于霜的形成也有影響。有微風的時候,空氣緩慢地流過冷物體表面,不斷地供應著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風大的時候,由于空氣流動得很快,接觸冷物體表面的時間太短,同時風大的時候,上下層的空氣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溫度降低,從而也會妨礙霜的形成。大致說來,當風速達到3級或3級以上時,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節(jié)里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僅和上述天氣條件有關,而且和地面物體的屬性有關。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并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類物體,在同樣條件下,假如質量相同,其內部含有的熱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間它們同時輻射散熱,那末,在同一時間內表面積較大的物體散熱較多,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這就是說,一種物體,如果與其質量相比,表面積相對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葉很輕,表面積卻較大,所以草葉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體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輻射散熱,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塊。

  霜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升華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后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nóng)作物有一定好處。

  霜的出現(xiàn),說明當?shù)匾归g天氣晴朗并寒冷,大氣穩(wěn)定,地面輻射降溫強烈。這種情況一般出現(xiàn)于有冷氣團控制的時候,所以往往會維持幾天好天氣。我國民間有“霜重見晴天”的諺語,道理就在這里。

[ 本帖最后由 一分為二 于 2008/11/6 23:04 編輯 zxtf.net.cn/sanji/]
-----------四、空氣

    【釋義】:構成地球周圍大氣的氣體。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氡、氦、氖、氬、氪、等稀有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塵埃等。
  【空氣的物理性質】:
  空氣就是我們周圍的氣體。我們看不到它,也品嘗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風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感覺到空氣的流動。
  在0攝氏度及一個標準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L
  【空氣的狀態(tài)】: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tài)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jīng)清除掉,因而液態(tài)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空氣作為混合氣體,在定壓下冷凝時溫度連續(xù)降低,如在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空氣于81.7K(露點)開始冷凝,溫度降低到78.9K(泡點)時全部轉變?yōu)轱柡鸵后w。這是由于高沸點組分(氧、氬)開始冷凝較多,而低沸點組分(氧)到過程終了才較多地冷凝。
  【空氣的成分】:
  在遠古時代,空氣曾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物質,在1669年梅猷曾根據(jù)蠟燭燃燒的實驗,推斷空氣的組成是復雜的。德國史達爾約在1700年提出了一個普遍的化學理論,就是“燃素學說”。他認為有一種看不見的所謂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質內。例如蠟燭燃燒,燃燒時燃素逸去,蠟燭縮小下塌而化為灰燼,他認為,燃燒失去燃素現(xiàn)象,即:蠟燭-燃素=灰燼。然而燃素學說終究不能解釋自然界變化中的一些現(xiàn)象,它存在著嚴重的矛盾。第一是沒有人見過“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屬燃燒后質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負的質量,這是不可思議的。1774年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才否定燃素學說。拉瓦錫在進行、汞等金屬的燃燒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金屬變?yōu)橛猩姆勰諝庠阽娬謨润w積減小了原體積的1/5,剩余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動物在其中會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氣體叫做氮氣(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證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從氧化汞分解制備出來的氣體是氧氣以后,空氣的組成才確定為氮和氧.
  空氣的成分以氮氣、氧氣為主,是長期以來自然界里各種變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綠色植物出現(xiàn)以前,原始大氣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為主的。在綠色植物出現(xiàn)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離氧,使原始大氣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為水蒸氣和氮氣。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續(xù)地進行,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發(fā)生光合作用的過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氣里的氧氣越來越多,終于形成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的現(xiàn)代空氣。
  空氣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復雜的?諝獾暮愣ǔ煞质堑獨狻⒀鯕庖约跋∮袣怏w,這些成分所以幾乎不變,主要是自然界各種變化相互補償?shù)慕Y果?諝獾目勺兂煞质嵌趸己退魵狻?諝獾牟欢ǔ煞滞耆虻貐^(qū)而異。例如,在工廠區(qū)附近的空氣里就會因生產(chǎn)項目的不同,而分別含有氨氣、酸蒸氣等。另外,空氣里還含有極微量的氫、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氣體;覊m是空氣里或多或少的懸浮雜質?偟膩碚f,空氣的成分一般是比較固定的。
  【空氣的分層】:
  空氣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達到數(shù)千千米。這一層厚厚的空氣被稱為大氣層。大氣層分為幾個不同的層,這幾個氣層其實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們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層(即對流層)中。在同溫層,空氣要稀薄的多,這里有一種叫做“臭氧”(氧氣的一種)的氣體,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同溫層的上面是電離層,這里有一層被稱為離子的帶電微粒。電離層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慮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各種碳氫化合物,則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氣平均組成保持恒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氣的組成隨高度而變,且明顯地同每天的時間及太陽活動有關。
  【“沉重”的空氣】:
  空氣并非沒有重量——一桶空氣的重量大約相當于一本書中兩頁紙的重量。大氣層中的空氣始終給我們以壓力,這種壓力被稱為大氣壓,我們人體每平方厘米上大約要承受一千克的重量。因為我們體內也有空氣,這種壓力體內外相等,所以,大氣的壓力才不會將我們壓垮。
  【生命賴以生存的空氣】:
  由于地球有強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氣集中在離地面平均為十五公里的范圍里。這一空氣層對人類生活、生產(chǎn)活動影響很大。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指的是這一范圍內的空氣污染。工業(yè)的發(fā)展,向空氣排放了有害物質,污染了空氣,使空氣里增加了有害成分。當空氣里的有害物質達到一定濃度后,就會嚴重地損害人類的健康和農(nóng)作物的生長,破壞了某些物質,又會使人的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須大力防止空氣的污染。
  排放到空氣里的有害物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粉塵類(如炭粒等),金屬塵類(如鐵、鋁等),濕霧類(如油霧、酸霧等),有害氣體類(如一氧化碳、硫化氫、氮的氧化物等)。從世界范圍來看,排放量較多、危害較大的有害氣體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燒中產(chǎn)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車開動時排出的。從全球估計,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過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空氣質量】:
  假如沒有空氣,我們的地球上將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沒有一絲生機。綠色植物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及陽光和水合成營養(yǎng)物質,在此過程中,氧氣被釋放出來,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空氣來獲取氧氣,動物還需要氧氣從攝入的食物中獲取能量。
  根據(jù)國家環(huán)保局統(tǒng)一規(guī)定,我國空氣質量分為5級。它是將一系列復雜的空氣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按一定方法處理后,算出其空氣污染指數(shù)具體是多少,然后再確定其空氣質量等級。
  其具體標準如下:當空氣污染指數(shù)達0—50時為1級;51—100時為2級;101—200時為3級;201—300時為4級;300以上時為5級。其中3級屬于輕度污染,4級屬于中度污染,5級則屬于重度污染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