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治病必審四時用藥說
    

證治心傳:治病必審四時用藥說

四時者春夏秋冬,乃一歲代謝之序,其生長收藏,循環(huán)不息,生生無窮,此天之顯明切近之氣。惟氣有清和,則不能無偏勝。人在氣交之中,受天地和氣而長著,受天地戾氣而致疾。以長夏暑濕挾雜,尤易傷人元氣,消爍津液。濕為濁邪,最易傷陽。當天暑地熱,人身之氣亦發(fā)越于外…

四時者春夏秋冬,乃一歲代謝之序,其生長收藏,循環(huán)不息,生生無窮,此天之顯明切近之氣。惟氣有清和,則不能無偏勝。人在氣交之中,受天地和氣而長著,受天地戾氣而致疾。

以長夏暑濕挾雜,尤易傷人元氣,消爍津液。濕為濁邪,最易傷陽。當天暑地熱,人身之氣亦發(fā)越于外,腠理開,汗大泄,人之脾胃因之虛弱,外因濕蒸之酷尤易感受,隨人身陰陽之偏盛而為病。如奔走長途,受烈日之威,則為中暑,輕則六一散,重則白虎湯。若畏熱乘涼,暑為風伏,宜香薷飲加減為治;蚓記鐾、水閣,多食瓜果、冷物,內外虛陽被遏,是為寒暑傷陽,即宜用辛溫治之,如大順散、冷香飲子之類。若但多食生冷者,縮脾飲、正氣散隨宜而用。若其人元氣素虛,微感外暑,治以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消暑丸等醒脾陽、祛濕熱而已。

至于冬令,嚴寒肅殺之氣為傷寒者,仲景言之詳矣。惟陽氣潛藏于內,天時晴燥,雨雪稀少,乃成冬溫之證,須用大劑清下,不得拘執(zhí)《傷寒》成法以誤人哉。近世此病甚多,尤宜加審。輕則用杏蘇飲,重則用蔥豉湯加荊、薄、枳、桔、連翹、大貝以達表為治。

若時值初春,嚴寒將退,風木司權,其氣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故多身熱、咳嗽、微惡寒者,以黃芩湯為主方,隨癥加減,如薄、桔、荊、防、杏、蘇、翹、貝、桑、菊、牛、蟬之類,取清輕之味清肅肺衛(wèi);若失治久延,漸入榮分,有逆?zhèn)鳌㈨槀髦。近世市醫(yī)不知者,多徒守仲景六經成法,輒投辛溫表散,耗液傷陰,或變神昏、鼾睡、厥逆、瞀 ,或咳甚失血、延成癆瘵,或胃實失下,譫狂痙搐,莫救者多矣。又有熱極旁流,名為順傳胃府法,宜急下以存陰液,然有舌苔黃燥裂紋可憑。奈何庸醫(yī)不知者多,余以濟世為懷,晝夜研鉆,斯悟其致病之由、挽救之法,歷驗不爽,隨筆記之,以拯斯民之厄。

嗚呼!自古迄今,無人發(fā)明春溫、濕溫、冬溫之奧蘊,致誤于庸俗者,不啻恒河沙數矣。

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而珍如拱璧,未能筆之于書,日久淹沒者有之;或有其書,久久失傳,亦未可知也。更有誤于經www.med126.com文者,如“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細心研究“濕”字,的系傳寫之訛。

歷來注家隨文注釋,亦未正其訛謬,又復曲為誤引“長夏暑濕”,見證混淆于其間。豈知初秋承長夏之末,暑濕伏氣為患者,可以仍用清暑燥濕之法;時值夏、秋交替之時,最易變幻,直迨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于秋末、冬初,人在氣交之中,受其戾氣,伏而不宣,是為秋燥。其癥咳嗽,身熱,胸悶,甚則譫妄、痙厥諸危候畢呈,當審天時之涼暖,而分寒燥、熱燥之治,藥用溫潤、甘寒之品出入加減;又當驗其舌苔,若焦黃燥裂,口渴能飲者,須用大劑清下,如三黃承氣等法,為釜底抽薪之治,切勿畏攻而留邪,致延日久大實而有羸狀,誤于溫補不起,以誤人者。余為利人救危計,不得不將歷驗心法公諸宇內,以便后進得指歸之益耳。

瀾按∶四時,暑濕為最歷。至于風溫、秋燥、冬溫等證,前人混于傷寒,拘執(zhí)傳經日數,誤于辛溫表散。自先生闡明風性上升而氣近澡,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輕劑,更復申明秋燥一語,辨正經旨,有功后進,厥旨深切明矣。世人僅知“溫邪上受”一言,葉氏創(chuàng)解,而不知葉氏前已有言之哉!或者葉氏本此書而闡明其旨,由葉氏傳播,亦未可知。諺云∶后來居上。

其斯之謂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