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全在線
搜索更多精品課程:
熱 門:外科內科學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膚性病學骨科學全科醫(yī)學醫(yī)學免疫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急診醫(yī)學傳染病學醫(yī)學影像藥 學: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毒理學生物技術制藥生藥學中藥學藥用植物學方劑學衛(wèi)生毒理學檢 驗:理化檢驗 臨床檢驗基礎護 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 社區(qū)護理五官護理護理學內科護理護理管理學中 醫(yī):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學針灸學刺法灸法學口 腔: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復口腔組織病理生物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yī)學生物學分析化學醫(yī)用化學其 它:人體解剖學衛(wèi)生統(tǒng)計學人體寄生蟲學儀器分析健康評估流行病學臨床麻醉學社會心理學康復醫(yī)學法醫(yī)學核醫(yī)學危重病學中國醫(yī)史學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精品課程 > 口腔 > 口腔組織病理學 > 河北醫(yī)科大學 > 正文:口腔組織病理學基本資源:實驗指導
    

口腔組織病理學-基本資源:實驗指導

口腔組織病理學:基本資源 實驗指導:實習一 牙齒磨片的制作[目的要求]通過實習了解牙齒縱磨片的制作全過程,掌握磨制牙片的技術方法。[器具及試劑]大磁盤兩個、水杯兩個、粗磨石一塊、牙科鉆一臺、持針器一個、砂片(直經1.5cm)若干、經過清洗的載玻片、蓋玻片,切割好的牙片以及梯度脫水酒精、二甲苯、光學樹脂等。[操作步驟]1.首先將用10%甲醛固定好的離體牙,用裝在牙科鉆鉆頭上的砂片切割為片狀,稱之為牙片。每片厚度約0.3mm.(由技術員

 

 

 

 

口腔組織病理學實習指導
 

 

 

<a河北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口基教研室編寫 v:shapes="_x0000_s1049">
 

 

 

 


 

實習一   牙齒磨片的制作

[目的要求]

通過實習了解牙齒縱磨片的制作全過程,掌握磨制牙片的技術方法。

[器具及試劑]

大磁盤兩個、水杯兩個、粗磨石一塊、牙科鉆一臺、持針器一個、砂片(直經1.5cm)若干、經過清洗的載玻片、蓋玻片,切割好的牙片以及梯度脫水酒精、二甲苯、光學樹脂等。

[操作步驟]

1.首先將用10%甲醛固定好的離體牙,用裝在牙科鉆鉆頭上的砂片切割為片狀,稱之為牙片。每片厚度約0.3mm.(由技術員置備)

2.用手指將牙片按在粗磨石上,來回磨動,邊磨邊加水,直至磨至約0.1mm厚時為止。

3.將牙片移到細磨石上,細心地繼續(xù)磨,切防折損,一直磨到約20um厚時,達到用光鏡觀察牙片中的微細結構清晰。

4.用自來水將牙片沖洗潔凈(鏡檢)。

5.入梯度酒精(70%、80%、90%、95%、100%)脫水。

6.入二甲苯透明。

7.用光學樹脂封固加蓋玻片。

制成的磨片可永久保存,供教學使用。

[備注]

1.以上各步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操作。

2.在制作過程中,操作要準、穩(wěn),以免因各種失誤導致夭折。

3.切割牙片的技術方法,有老師在實驗課上作技術表演,學生可當場練習但不作要求。

[作業(yè)]

本次實習,每位同學至做出一張完美合格的牙磨片。

實習二   石蠟包埋牙體組織切片的制作

[目的要求]

通過實習了解此方法的制作過程,學會蘇木精、伊紅染色法。教學用的切片制作法,通常為蘇木精、伊紅染色法,一般用10%甲醛溶液固定新鮮牙齒,其脫鈣劑的選擇以及包埋方法的采用,則因設備、技術的不同有異。以下只談我室應用的方法。

[操作步驟]

1.標本固定:將得到的新鮮牙齒,立即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數(shù)月。

2.分切與脫鈣:將選好的固定后牙齒,可以切割處一個包埋面,然后放入脫鈣液內,牙標本與脫鈣液之比一般為7:30。脫鈣液最好每天更換一次,持續(xù)脫改七天左右,牙標本變得柔軟、富有彈性時,即完成脫鈣步驟。

3.流水沖洗48小時或更長些。

4.梯度脫水:用30%、50%、70%、80%、90%、95%酒精、正丁醇與95%酒精等兩混合液,再用正丁醇脫水,每級停留1-2天,或自定。

5.浸蠟:宜用低熔點52-54℃的包埋石蠟,浸蠟4小時或更長時間。

6.石蠟包埋:將熔蠟倒入自制的長方形紙盒中,然后將浸蠟牙,切面向下放入蠟液中。最好將牙齒放在長方形包埋盒的對角線上。待蠟稍冷卻即移入涼水盆中,以促其迅速并均勻地凝固。

7.石蠟切片:使用西德產1140形萬能自動切片機。切片厚度6或7微米。

8.貼蠟切片:將切片放出稍低于蠟熔點溫度的水槽中,使蠟切片展平而不溶,將其貼附在載玻片上,放入溫度接近蠟熔點的烤箱中5-10小時或自定時間。

9.染牙切片步驟

(1)二甲苯脫蠟

(2)梯度酒精水化

(3)木精、伊紅染色

(4)酒精脫水

(5)二甲苯透明

(6)光學樹脂封固

注:

(1)鈣液配制:

生理鹽水70毫升

甲酸20毫升

鹽酸10毫升

(1)脫凈鈣的檢測法:將最后一次用過的脫鈣液,取出5毫升放入純凈的試管中,滴入濃氨水使其中和,再加入4%草酸銨溶液1毫升,靜置約1小時,若無沉淀物出現(xiàn),即表示脫鈣完全。

脫鈣的時間長短,是由溫度,液量多少、脫鈣液更新頻率、組織塊大小、搖動容器與否以及標本的鈣化程度的高低等因素所決定。

(2)正丁醇微溶于水,故脫水能力較弱,但能與水、酒精和石蠟溶合,所以用它脫水的組織塊可直接浸蠟包埋。

利用正丁醇脫水兼透明的優(yōu)點是:基本上不引起組織塊收縮和變脆,避免了無水酒精和二甲苯易使組織收縮變脆的缺點。基售家價較高是美中不足。

[作業(yè)]

本次實習每位同學用HE染色法,染出一張牙體組織的切片。

實習三   牙釉質(Enamel)

[目的要求]

1.掌握釉質組織結構,釉柱排列方向及釉質的理化特征。

2.掌握釉質中有機物集中處的組織學特征。

3.了解釉柱超微結構特征及釉質的生活代謝。

[觀察內容及方法]

前牙縱磨片101,后牙縱磨片102,牙冠橫磨片103

1.首先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牙磨片的整體形態(tài),注意牙釉質的外形、分布及厚度變化。

2.鏡下變化(光線適當調暗)

縱磨片

3.首先辨認釉柱及釉柱橫紋。

4.觀察釉柱排列方向,注意釉柱在牙尖或切緣、牙頸部及窩溝排列有何不同。

5.在牙尖或切緣尋找直釉柱或絞釉柱。

6.尋找釉板,注意形態(tài)及類型。

7.尋找釉梭、釉叢注意形態(tài)、位置及分布。

8.觀察釉質生長線及釉牙本質界,后者在磨片上為小弧形相連的線。

橫磨片:

9.要觀察到釉牙本質界、釉叢、釉板、釉梭(有或無)、釉柱、釉質生長線。

10.結合縱磨片所見進一步思考釉質中諸結構組織學的立體形象。

示教

1.施雷格板

2.絞釉、直釉及其橫紋

3.魚鱗狀的釉柱橫斷面

[作業(yè)]繪牙釉質結構模式圖

實習四  牙骨質(Cementum)

[目的要求]

1.掌握牙骨質的組織結構及理化特性。

2.掌握牙骨質的分類及功能。

3.熟悉牙骨質的生物學特性。

[觀察內容及方法]

前牙縱磨片101,后牙縱磨片102,牙齒縱切片104(HE染色)

1.肉眼或用放大鏡觀察牙骨質的分布,并與牙釉質、牙本質的厚度加以比較。

2.鏡下觀察:

(1)牙骨質位于牙根部牙本質的外表面,呈層板狀結構。辨認穿通纖維,及其與牙骨質層板狀結構的關系。(明確穿通纖維的來源,以及存在價值)。

(2)在根尖部觀察牙骨質陷窩、小管和其形態(tài)、分布情況

(3)觀察細胞性牙骨質和無細胞牙骨質的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

(4)觀察牙頸部牙骨質與牙釉質的連接方式。

1.牙骨質的增齡性變化

[作業(yè)]簡繪牙骨質的結構

實習五  牙本質(Dentin)

[目的要求]

1.掌握牙本質的組織結構及理化特性。

2.掌握牙本質小管的形態(tài)、走行方向及牙本質細胞突起的分布。

3.熟悉牙本質中鈣化程度不同的各種組織學現(xiàn)象及牙本質的反應性變化。

4.了解牙本質內的神經分布。

[觀察內容及方法]

前牙縱磨片101  后牙縱磨片102  牙冠橫磨片103  脫鈣牙切片104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牙本質在牙體中的分布、形態(tài)、色澤及厚度。

2.鏡下觀察:

縱磨片

(1)在低倍鏡下觀察牙本質小管的形態(tài)走行方向,沿途及末梢分枝情況。

(2)小球間牙本質的形態(tài)及分布(多見于冠端,靠近釉牙本質界)

(3)辨認原發(fā)牙本質、繼發(fā)牙本質、前期牙本質,以及修復性牙本質、透明牙本質和牙本質死區(qū)。

(1)托姆斯(Tomes)粒層,見于根部牙本質透明層內側,為一顆粒狀的未鈣化層。

橫磨片

(2)牙本質小管、管周牙本質及管間牙本質。此結構在多數(shù)縱磨片,根端靠近中央區(qū)即可見到小管的橫斷面,用高倍鏡觀察時要邊看邊調細調,方能看到較清楚的結構。

(3)有小球間牙本質,很可能看不到托姆斯粒層,你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嗎?

脫鈣牙切片:

在觀察磨片的基礎上,辨認你學過的組織結構。

1示教:修復性牙本質、死區(qū)、透明牙本質、牙本質生長線。

[作業(yè)]簡繪牙本質縱磨片組織結構。

實習六  牙髓(Pulp)

[目的要求]

1.掌握牙髓的組織結構。

2.熟悉牙髓的增齡性變化及牙髓的功能。

3.了解牙髓的生物學特性。

[觀察內容及方法]

后牙脫鈣切片104(HE染色)

前牙牙髓切片105(HE染色)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髓室、髓角、根管及根尖孔的形態(tài)。

2.鏡下觀察:

(1)牙髓室壁開始,觀察牙髓由外向內的分層結構。

①成牙本質細胞層(單層柱狀)。

②魏氏(Weil)層,在髓角處的牙髓易分辨。

③多細胞層,細胞呈星形或梭形(是什么細胞?)

(2)觀察牙髓內的纖維的分布、神經、血管的特點及分布情況。

(3)進一步觀察成牙本質細胞在牙髓的各個部位(髓室、根管及近根尖部)形態(tài)的變化(高柱狀到立方形到扁平狀)。

1.示教

老年人牙髓切片

中年人牙髓切片

兒童牙髓切片

比較不同年齡的牙髓組織結構有何不同?

實習七  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

[目的要求]

1.掌握牙周膜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2.熟悉上皮剩余的來源,分布及形態(tài)特征。

[觀察內容及方法]

牙體牙周組織脫鈣切片:

下中切牙唇舌斷(女,24歲,HE染色201)

磨牙頰舌斷(9歲兒童,HE染色202)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201切片中,牙周膜的位置及厚度。

2.鏡下觀察201切片:

(1)觀察牙周膜的整體結構之后,辨認牙周上皮剩余,近牙頸部較易見。

(2)自牙周膜的淺層至深層辨認以下主纖維束:

牙槽嵴組

水平組

斜形組

根尖組

然后尋找主纖維束之間的間隙組織,為疏松的間質,其中有血管、神經。

1.鏡下觀察切片202

牙冠正在萌出,牙根也在形成,相應地牙槽骨也處于建造階段,在牙槽嵴和牙槽窩的底部均見成骨細胞、成層排列。在牙根周圍可見成層的成牙骨質細胞。前者胞體較大,后者較小需用高倍鏡辨認。

2.示教片

(1)根間組(2)牙周上皮剩余

[作業(yè)]簡繪牙周膜結構圖。

實習八  牙槽骨(alveloar bone)

[目的要求]

1.掌握牙槽骨的組織結構。

2.熟悉牙槽骨的生物學特性。

[觀察內容及方法]

脫鈣切片,下雙尖牙唇舌斷203(HE染色)。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牙槽骨的分布及輪廓。

2.鏡下觀察:

(1)觀察牙槽嵴

(2)觀察牙槽骨:

①固有牙槽骨:束狀骨、哈弗氏系統(tǒng)和間骨板。

②皮質骨:平行骨板、哈弗氏系統(tǒng)和間骨板。

③骨皮質、骨小梁、骨髓腔(內有紅骨髓或黃骨髓)

此切片上,小梁的排列方向不夠鮮明,沒有立體感,請照202切片彌補不足。

3.示教:束狀骨

[作業(yè)] 簡繪牙槽骨的組織結構圖

實習九  牙齦(gingiva)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牙齦的組織結構

(2)熟悉結合上皮與牙面的關系

(3)了解牙齦的表面解剖

[觀察內容及方法]

牙體牙周組織脫鈣切片:

下雙尖牙唇舌斷面203(H.E染色)

磨牙近遠中斷面204(H.E染色,中年狗)

1.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牙體、牙齦、牙齦溝、牙周膜及牙槽骨的位置關系。

2.鏡下觀察:203為主,204為輔。

(1)首先尋找齦溝的位置,然后確定齦牙的表面上皮、溝內上皮和結合上皮的位置。

(2)觀察牙齦的表面上皮、溝內上皮的結構(注意二者間的區(qū)別)。

(3)觀察結合上皮的形態(tài),有無角化層?有無上皮釘?屬于何種上皮?電鏡下告訴與周圍的連接方式事?

(4)觀察牙齦的固有層結構,是致密結締組織,其中的膠原纖維交織排列,根據排列方向的規(guī)律性可分為以下五組:

  ①齦牙組

  ②牙槽齦組

  ③環(huán)行組(難以分辨)

  ④牙骨膜組

  ⑤越隔組(觀察204切片)

1.示教:結合上皮

[作業(yè)]簡繪牙齦的結構圖

實習十  口腔粘膜(oral mucous membrane)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粘膜的一般組織結構及口唇、舌背粘膜的結構特征。比較口腔粘膜與皮膚結構有何異同?

(2)熟悉腭、頰、口底粘膜的組織學特征。比較被覆粘膜與咀嚼粘膜有何異同?

[觀察內容及方法]

一、口唇(生后10個月,H.E染色)301

1.首先用低倍鏡區(qū)分唇紅部、唇粘膜及唇皮膚部。

2.觀察唇粘膜部:

(1)上皮和固有層各有何組織學特征?唇紅粘膜屬于何種類型?

(2)唇粘膜下層的腺體性質如何?

1.觀察唇紅部:

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表面為不全角化,結締組織乳頭狹長伸入上皮內,其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2.觀察唇皮膚部:

 具有皮膚的結構特點。請您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觀察。

二.舌粘膜(取自24歲女性,H.E染色)

1.舌體前部:舌背粘膜302

首先辨認絲狀乳頭、菌狀乳頭,然后觀察它的結構。

2.舌體后部:舌背粘膜303

首先尋找輪廓乳頭,觀察其特殊結構。能找到味蕾嗎?輪廓乳頭環(huán)溝上皮下的味腺屬于何種類型的腺體?其生理功能如何?

3.舌側緣后部粘膜304

此片為退化的葉狀乳頭,鏡下看到八條平行排列的橫向皺襞。

三、軟腭粘膜(24歲、女、HE染色)305

上皮無角化層,固有層中乳頭少且短,粘膜下層含大量粘液腺。

四、頰粘膜(女,30歲,,)

與牙齦粘膜對比,觀察上皮,固有層,粘膜下層的結構。

五、示教

1.唇部皮膚:毛囊、皮質腺、汗腺。

2.味腺導管開口。

3.葉狀乳頭。

4.絲狀乳頭。

[作業(yè)]簡繪頰粘膜、輪廓乳頭。

實習十一涎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對大涎腺的結構特征及開口部位。

(2)掌握涎腺的一般組織結構。

(3)熟悉各種小涎腺的分布及分泌物性質。

(4)了解涎腺的功能。

[觀察內容及方法]

一、腺(男,中年,HE染色)

二、頜下涎(女,40歲,HE染色)402

三、舌下腺(男,七歲,HE染色)403

  這三張切片的觀察方法,要特別重視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整體情況,找到結構典型的部位,換高倍鏡觀察:(1)腺泡,根據腺泡的著色性質確定腺泡類型;(2)導管,根據其結構特點及分布狀況逐一進行分析比較(3)間質,注意脂肪細胞群和淋巴組織的顯現(xiàn)情況。并寫入下列比較表內。

四、懸雍垂(女,24歲,HE染色)404

本片為縱(矢狀)切面,游離緣及背腹兩面皆由復層鱗狀上皮覆蓋,口咽面的上皮薄,黏膜下層為黏液腺,是腭腺的一部分,在腺的深層,懸雍垂根部的橫紋肌為腭肌.

五、磨牙后腺(女,24歲,HE染色)405

取自上頜磨牙后區(qū),為混合腺,以黏液腺泡為主。

六、舌前腺(女,24歲,HE染色)406

取自舌尖,腹側,為混合腺,以黏液腺泡為主,位于橫紋肌內。

七、示教

1.腮腺潤管,分泌管

2.頜下腺潤管,分泌管

內容   名稱

腮腺

頜下腺

舌下腺

腺泡類型

導管

潤管

分泌管

排泄管

間質

淋巴組織脂肪細胞

被膜

三對大唾液腺結構比較表-


小涎腺的分布及特征比較表

內容  名稱

所在部位

腺泡類型

其它

唇腺(301)

頰腺(304)

磨牙后腺(405)

腭腺

硬腭

軟腭(305)

懸雍垂(404)

舌腺

前腺(406)

后腺(304)

味腺(303)

(注):括號內的數(shù)字是切片號。

實習十二  口腔頜面部發(fā)育(Orofacial Development)

[目的要求]

(1)面部的發(fā)育、腭部的發(fā)育、舌的發(fā)育。頜面部發(fā)育畸形的發(fā)生背景。

(2)了解大小涎腺的發(fā)育時間及發(fā)育的重要過程。

(3)了解頜骨的發(fā)育時間及上下頜骨的發(fā)育的異同點。

[觀察內容及方法]

教師講解顏面發(fā)育模型。

鏡下觀察切片

一、顏面矢狀斷面切片(第八周人胚,HE染色)601

1.放大鏡:在切片的中央有一處面積較大的深染區(qū),形如“Ω”為舌,其上方與鼻中隔相對應,內有透明軟骨;其兩側為垂直向下生長的側腭突。

2.低倍鏡:

(1)觀察口腔上皮的細胞層數(shù)?

(2)觀察舌的位置,兩側腭突的發(fā)育情況及口腔與鼻腔的關系?

(3)下頜骨的發(fā)育:麥克爾氏軟骨,深染(嗜堿)的板狀結構,此為發(fā)育著的下頜骨,在麥克爾氏軟骨與下頜骨之間,有淡染、點狀,橢圓形結構,此為發(fā)育著的神經橫斷面(什么神經)

(4)頜下腺的發(fā)育:在麥克爾氏軟骨的內尾側端,有一輪廓清晰的間充質,內有染色較深的上皮團塊或條索,此為頜下腺發(fā)育之早期,有的切片在原口腔側方可見腮腺的發(fā)育早期雛形跡象。

二.頭部矢狀斷面(第十一周人胚胎,HE染色)602

1.放大鏡:大略顯示人頭輪廓,額部顯示的泡狀結構及與之相連的不規(guī)則粉染物為腦泡,對側下方為口腔。

2.低倍鏡:

(1)舌:位置、形態(tài)、結構?

(2)腭:位置及其存在價值?

(3)上下唇:已有雛形。

(4)自己辨認,本切片中有關口腔頜面部發(fā)育的結構,找到后同學之間互相驗證,或讓老師給確認。

三.下頜矢狀斷面(第四個月人胚胎,HE染色)603

1.放大鏡:觀察口腔各個組成部分的結構關系。

2.低倍鏡:觀察舌、舌下腺、下頜骨和唇的發(fā)育等,并與“602”對比,以較深入細致的認識其發(fā)育過程。

四.下頜矢狀斷面(第六個月人胚胎,HE染色)702

1.放大鏡:在中部上方的泡狀結構為牙胚,右側深染網狀結構為發(fā)育中的牙槽骨,其上方有舌下腺,左側為唇。

2.低倍鏡:觀察以上諸結構的發(fā)育情況。

五.示教

1.腭發(fā)育(8周和11周)

2.舌發(fā)育(8周、11周和第4個月)

[作業(yè)]

1.額鼻突通常出現(xiàn)的發(fā)育障礙,可導致形成哪些頜面部畸形?請舉例。

2.第一對鰓弓的方發(fā)育你認為參與形成了口腔頜面部的哪些結構?請歸納列舉。

3.舌孔的位置及其形成?

4.三對大涎腺及各種小涎腺的發(fā)育,分別始于胚胎發(fā)育的什么時間?涎腺中哪些腺體的發(fā)育與淋巴組織的發(fā)育關系密切?

實習十三   牙齒的發(fā)育(Develompent of teeth)

[目的要求]

(1)熟悉牙齒發(fā)育的全過程。

(2)掌握鐘狀期牙胚的結構。

[觀察內容及方法]

一、牙板及牙蕾的形成601

1.觀察原始口腔上皮,有幾層細胞?

2.觀察原始口腔上皮向內增生形成的上皮板即牙板。牙板末端上皮細胞繼續(xù)增生形成一團細胞,即牙蕾。在牙蕾周圍的間充質細胞也有增生的現(xiàn)象。

二、帽狀早期牙胚(第九周人胚胎頭,矢狀斷面、HE染色)701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辨認口腔,上、下頜等。

2.鏡下觀察

(1)首先在低倍鏡下觀察,尋找上、下頜、口唇、牙板、牙胚、前庭板。

(2)觀察帽狀成釉器分化出的三層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3)觀察牙乳頭的形態(tài)特征。

此片為帽狀期成釉器,牙囊不明顯;口腔內看不到舌,你能解釋嗎?

三、鐘狀期造釉器(下頜矢狀斷面,HE染色)603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舌、唇、下頜骨及鐘狀期牙胚。

2.鏡下觀察:

(1)低倍鏡:(4×10)觀察:牙板,成釉器,牙乳頭,牙囊。

(2)中倍鏡(10×10):

成釉器:內釉上皮、中間層、星網狀層、外釉上皮;

牙乳頭:細胞密集、纖維少、血管豐富;

牙囊:為環(huán)繞成釉器、牙乳頭的外胚間充質,內含豐富血管。

牙板:為數(shù)列不規(guī)則上皮細胞形成的索狀結構。

四、釉基質形成期(第六個月人胚胎,下頜中切牙唇舌斷面,HE染色)702

1.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辨認牙胚

2.鏡下觀察

鏡下觀察時所見結構間的空白區(qū)為人工假象,即在制片過程中相鄰組織收縮、互相脫離形成的裂隙,不屬本身結構,稱人工假象。

 低倍鏡:本片重點觀察正在發(fā)育中的:

(1)釉質基質(紫蘭色)連接成釉細胞的基底端。

(2)牙本質(粉色),以基底膜相隔連接釉基質。

(3)前期牙本質(淺粉色)

(4)牙髓,由牙乳頭轉化而。其周邊胞體成高柱狀的細胞,即成牙本質細胞層,它正在分泌牙本質基質。

(5)牙囊:較厚、纖維變粗,靠近牙槽骨表面有成骨細胞。

五、恒牙胚與乳牙胚的關系(初生嬰兒,下頜中切牙唇舌斷面,HE染色)703

1.放大鏡觀察:大的牙胚為乳牙,小的牙胚為恒牙,兩者并列同居一牙槽窩中。

2.顯微鏡觀察

乳牙胚:乳牙胚在牙槽窩內,與相對應的口腔上皮有一段距離,其突出特點是:

(1)釉基質冠斷斷離缺失,請你解釋缺失原因。

(2)牙本質基質已開始鈣化。

(3)成釉器的冠端,內釉上皮、中間層、星網狀層和外釉上皮被壓縮為數(shù)列扁平上皮細胞,包繞在釉質和釉基質周圍,稱為縮余釉上皮。

恒牙胚,位于乳牙舌側。觀察其結構并判斷其發(fā)育期。

上皮珠:自口腔黏膜延續(xù)于恒牙胚的冠端,呈串珠樣的上皮團,較大的團塊中央角化染成紅色。

二、乳牙萌出(生后八個月,下中切牙,HE染色)704

i. 放大鏡:乳牙突破了口腔黏膜,牙尖萌出,恒牙胚在乳牙的舌側。

 ii. 顯微鏡:乳牙釉質已鈣化,因制片脫鈣而丟失。牙根正在形成,尚可見上皮隔。牙槽窩正在形成,在其內側壁可見成層排列的成骨細胞。恒牙胚在乳牙的舌側,之間有新形成的牙槽骨相隔。

三、乳恒替換,下頜中切牙唇舌斷面(七歲,HE染色)705

觀察恒牙在萌出過程中與乳牙位置關系的改變,注意乳牙和牙槽骨被吸收的現(xiàn)象

[作業(yè)]

1.簡繪鐘狀期成釉器。

2.上皮根鞘的形成及歸宿?

3.以下頜第一恒磨牙為例,簡述牙齒的發(fā)育過程。

4.牙齒萌出與內、外環(huán)境的關系如何?

5.牙齒萌出后,為兒童提供哪些有利因素,才能獲得牙列整齊的恒牙?

實習十四  。―ental Caries)

[目的要求]

掌握釉質齲、牙本質齲的基本病理變化、釉質齲的四種破壞方式。繪圖:釉質齲及牙本質齲。

[內容及方法]

(一)齲病標本:

1.齲齒的好發(fā)部位:窩溝、鄰面及頸部。

2.釉質初期齲呈白堊色或棕黃色,表面沒有缺損。

3.牙本質齲呈黃色或棕黃色,有深淺不等的齲洞形成。

(二)觀察磨片及切片:

1.早期平滑面齲縱磨片(901)

① 放大鏡觀察平滑面齲的輪廓(多呈底向外,尖向內的三角形)。

② 鏡下觀察其病理變化:

1) 表層:相對完好,無明顯破壞。

2) 病損體部(紋理明顯):位于表層下方,生長線、柱間質和橫紋明顯。背景透明。

3) 暗層(渾濁層):位于體部深層,釉柱結構消失或模糊不清,呈灰黑色或暗黃色。

4) 透明層:位于渾濁層與正常結構之間,此透明層發(fā)亮,一般釉柱結構不清,約為50%的標本可見此層。

(請考慮以上各層是怎樣形成的?脫礦程度怎樣?)

2.初期窩溝齲縱磨片(902)

③ 放大鏡觀察窩溝齲發(fā)展的輪廓

④ 觀察窩溝齲周圍的釉質和與窩溝相延續(xù)的釉板周圍有色素沉著,釉柱橫紋和釉質生長線明顯,柱間質變寬;釉質中的渾濁區(qū)呈無結構樣。有的磨片見釉質透明層。

⑤ 窩溝齲下方的牙本質,有的有色素沉著,有的形成死區(qū),有的見透明牙本質。相應的髓腔端有修復性牙本質形成。

3.磨牙牙合面牙本質齲切片(903,HE染色)

⑥ 腐敗崩解層:為病變的最外層,在制片過程中大部分脫落,僅殘留少量無結構的腐敗組織。

⑦ 細菌侵入層,牙本質小管內充滿細菌,局部擴張,彎曲或呈串珠狀。注意有無壞死灶和裂隙存在(裂隙與牙本質小管的關系?垂直或平行?)

⑧ 注意觀察修復性牙本質形成的部位。

⑨ 請考慮脫鈣片上為什么只見此兩層?

(三)觀察齲病病理圖譜;釉質齲,牙本質齲的病理變化。

實習十五  牙髓病   根尖病

disease of dental pulp and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

[目的要求]

詳知各型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理變。自選一張根尖病切片繪圖。

[內容]

(一)觀察大標本;

1.根尖肉芽腫

2.根尖囊腫

(二)觀察牙髓病切片

1.慢性開放性牙髓炎(1001)

① 鏡下見牙髓冠端有密集的炎細胞,包括嗜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血管擴張。

② 根端成纖維細胞增生、纖維增多。

2.牙髓彌散性鈣化(1002)

① 牙髓內有彌散性的鈣質小體,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規(guī)則的鈣化團塊,沿神經或纖維分布。

② 變性的神經尚可辨認,血管擴張充血。

  3.急性牙髓炎(1003)

1.  頸部牙本質形成齲洞,與齲洞相對應的髓腔端有修復性牙本質形成。

2.  在牙髓炎癥部位有大量嗜中性白細胞和少量漿細胞浸潤,血管、淋巴管擴張。

  4.牙髓漸進性壞死(1004)

(1)牙本質表層完整無損,近牙髓腔面有牙本質內吸收現(xiàn)象,偶見破骨細胞。

(2)冠端牙髓壞死,中部牙髓有大量炎細胞浸潤,膿腫形成,根端有鈣化。

5.牙髓的空泡性變及網狀萎縮(1002)

(1)成牙本質細胞之間形成水泡,擠壓臨近成牙本質細胞,形成稻草束。

(2)牙髓細胞減少,纖維增生形成網架,網架之間充滿液體(制片過程中液體失掉)。

 (三)觀察根尖周病切片

1慢性根尖膿腫(1101)

① 左殘根。

② 根尖一團軟組織,內有密集的中性白細胞,壞死液化組織和細菌團塊,周圍為致密的纖維組織包繞。

③ 觀察根尖的變化。

2.根尖囊腫(1102)

3.殘根

④ 其下方為根尖囊腫。

⑤ 囊壁內襯復層鱗狀上皮,由于被炎細胞破壞,大部分上皮已壞死脫落。

⑥ 注意纖維性囊壁的炎細胞及血管情況。

⑦ 注意囊腔內容物。

(四)觀察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圖譜。

實習十六   牙周組織。╠isease of periodontal tissue)

[目的要求]

詳知牙醫(yī)學全.在線周病的病理變化(包括牙周袋的形成及變化、牙槽骨的吸收,牙周組織的退行性變)及牙周組織的自然修復現(xiàn)象。繪圖:1201號切片

[內容]

(一)齦增生(1203)

1.區(qū)分牙齦表面上皮及溝內上皮。

2.觀察牙齦表面有無點彩。

3.牙齦上皮過度增生。

4.固有層膠原纖維增生,可見玻璃樣變。

5.固有層內有慢性炎細胞浸潤,以漿細胞為主。

(二)邊緣性齦炎(1202)

1.牙面有齦上及齦下菌斑附著。

2.牙間齦乳頭有炎癥,上皮增生。

3.牙齦溝內上皮及結合上皮增生。

4.增生上皮網眼中及其下方結締組織中有慢性炎細胞浸潤。

5.牙齦齦緣糜爛。

(三)牙周炎(1201)

1.齦上及齦下可見淡紫色或紫紅色牙石。

2.觀察牙周袋形成情況及牙周袋炎癥范圍,炎細胞種類。

3.牙槽嵴頂有無吸收及炎癥。

4.牙周組織有何修復現(xiàn)象。

5.牙周袋壁和袋底為炎癥的中心區(qū)。從內向外為中性白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本片不易分辨)袋壁上皮呈網狀增生,固有層血管有擴張充血。

(四)牙周膿腫(1003)

1.在磨牙根分叉處牙齦壞死。

2.菌斑附著在牙根分叉表面。

3.固有層內有大量中性白細胞浸潤,其間有菌團出現(xiàn)。

(五)觀察牙周病圖譜。

  

 實習十七  口腔黏膜病

(mucomembranous disease of oral cavity)

[目的要求]

通過實習,認識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掌握口腔黏膜病的病理特點。任選一張切片繪圖。

[內容]

(一)切片號:1301

  臨床所見:患者男,62歲,一年來舌右側緣陣發(fā)性疼痛,檢查:舌右側前、中1/3交界處呈乳白色斑塊狀,表面乳頭萎縮。

  臨床印象:白斑

  病理所見:上皮輕度不全角化,顆粒層明顯,棘層增厚,基底層細胞可見核分裂,上皮層內可見錯角化。

  病理診斷:單純性白斑。

(二)切片號:1302

臨床所見:患者女,35歲,半年前發(fā)現(xiàn)左頰黏膜不適,但無疼痛。檢查:左側頰黏膜自口角內側至磨牙后區(qū)呈白色花紋狀,充血不明顯。

臨床印象:扁平苔蘚

病理所見:上皮輕度不全角化,上皮增厚,釘突呈鋸齒狀。基底細胞液化,基底膜不清。黏膜固有層有淋巴細胞浸潤帶出現(xiàn)。

病理診斷:扁平苔蘚

 (三)切片號:1303

   臨床所見:患者女,65歲,舌根部右側麻木,疼痛不適四個月。檢查:舌右側后1/3處有一乳頭狀突起,邊緣區(qū)有乳白色角化病損,邊緣清楚,觸診有粗糙感,無壓痛,周圍無紅腫,基底不硬。

  臨床印象:白斑癌變

  病理所見:上皮增生,表面過度不全角化。有錯角化,上皮細胞異型性明顯,部分突破基底膜,浸入固有層及橫紋肌間隙中。

  病理診斷:白斑癌變

(四)切片號:1304

口腔多發(fā)性潰瘍一年多,一年前舌尖部出現(xiàn)潰瘍病,經“抗菌素、中藥”治療后減輕,后又復發(fā),且波及到頰及唇部黏膜,檢查:口腔內多處潰瘍,下唇腫脹、外翻,輕觸疼痛,取下唇潰瘍部分組織。

臨床印象: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

病理所見:一側上皮輕度增生,黏膜下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另一側上皮壞死脫落形成潰瘍,在潰瘍表面有白細胞浸潤和出現(xiàn),深層有唇腺。

病理診斷:下唇黏膜潰瘍

(五)切片號:1305

  臨床所見:患者,男,22歲,下唇腫物十天。三年前曾在此部位出現(xiàn)腫物二次,診斷為“黏液囊腫”并行切除術。本次發(fā)病感覺與上次不同,無疼痛。檢查:下唇中部黏膜表面有一0.5×0.5cm大小的腫物,呈白色,質硬,邊界清楚,無壓痛。

  臨床印象:下唇乳頭狀瘤

  病理所見:組織兩側見輕度增生的黏膜上皮,過度不全角化,中部上皮壞死脫落,形成潰瘍,僅余上皮釘突,在潰瘍面有大量纖維素和白細胞滲出。

   病理診斷:下唇黏膜潰瘍

  (六)切片號:1306

   臨床所見:患者,男,25歲,面部皮疹2個月,瘙癢、灼熱感曬后加重。檢查:耳下、面顴、鼻斑、丘疹、某區(qū)中央凹陷有鱗屑、邊緣高起、無色素沉著。取材部位:右耳下皮

   臨床印象:慢性盤狀紅斑狼瘡

   病理所見:

1.表面角化,不全角化,有角質栓塞。

2.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基底膜不清。

3.真皮有大量慢性炎細胞浸潤,尤以淋巴細胞為主。

4.小血管擴張,內皮細胞腫脹,血管內可見玻璃樣血栓(本片無此)

5.膠原纖維腫脹變性,斷裂。

病理診斷:慢性盤狀紅中國衛(wèi)生人才網斑狼瘡。

(七)切片號:1307

臨床所見:患者女,30歲,口腔黏膜,軀干皮膚起水皰糜爛2月余。檢查:口腔黏膜、唇黏膜糜爛,胸腹部,背部散在大小不等的水皰,皰液透明,部分水泡已破,創(chuàng)面紅、糜爛,有殘留皰壁附著,尼氏征(+),取材部位:胸部皮損處。

臨床印象:尋常型天皰瘡。

病理所見:

①表層角化。  

②上皮內棘層松解形成大皰。

③皰內可見天皰瘡細胞。

④基底細胞附著于結締組織上方,呈乳頭狀或絨毛狀突入皰內。

病理診斷:天皰瘡

實習十八  頜骨及涎腺疾病

[目的要求]

掌握頜骨及涎腺常見疾病的組織病理特點,繪圖:1401及1503切片

[內容]觀察切片

(一)切片號:1401

  臨床所見:患者男,17歲,右下頜升支處有蛋黃般大小的腫物,質硬,表面皮膚不紅。

  臨床印象:骨纖維異常增生癥

  病理所見:

1.纖維組織增生代替了正常骨組織,纖維組織較成熟,其大小、形態(tài)較一致。

2.骨小梁地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L”形“O”形“V”形等。

3.骨小梁周圍為纖維細胞而無成骨細胞。

4.可見破骨細胞、軟骨島(此片中無)

病理診斷:骨纖維異常增生癥

(二)切片號:1402

病理所見:病變由大量的組織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及其它炎細胞和纖維組織構成的肉芽腫。組織細胞胞體較大、胞漿豐富,嗜伊紅染色。胞核圓形,一個或多個核,可形成多核巨細胞。組織細胞吞噬脂質后形成泡沫細胞。間質中血管豐富,有出血和含鐵血黃素,可見組織細胞吞噬含鐵血黃素。

病理診斷:嗜酸性肉芽腫

(三)切片號:1501

臨床所見:患者女,22歲,三個月前發(fā)現(xiàn)右腮腺腫物。無疼痛,輕度口干。檢查:右腮腺腫大,質較硬,無壓痛,手術所見:腮腺腺體增大,切除腫物為4.0×2.5×2.5cm

臨床診斷:右腮腺慢性炎癥

病理所見:腺泡萎縮、消失。腺導管增生擴張。在腺管周圍及間質中有慢性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漿細胞也較明顯。

病理診斷:慢性腮腺炎

(四)切片號:1502

臨床所見:患者男,63歲,右側頜下反復腫脹5年,每次腫脹時,用抗菌素后能得到緩解。手術所見,頜下腺內有結石,摘除腺體為4.0×3.0×2.0cm。

臨床印象:①右側頜下腺結石。②慢性頜下腺炎

(五)切片號:1503

臨床所見:患者女,65歲,七年來自覺口干,進食困難,激動時無淚。檢查:頰、唇、眼干燥。腮腺及頜下腺均無分泌,排唾實驗無唾液。有舌裂。在出現(xiàn)口干以前有關節(jié)疼痛史。類風濕凝集試驗陽性。

臨床印象:舍格倫綜合征

病理所見:腮腺小葉內腺泡消失,而為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所取代,導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島”,小葉內導管上皮增生擴張,形成囊腔。淋巴細胞從小葉中心開始浸潤,逐漸向小葉周邊擴展,最后腺泡完全消失。但小葉輪廓保留。

病理診斷:舍格倫綜合征。

(六)切片號:1504

臨床所見:患者女,60歲,自覺口干,苦澀一年。檢查:口腔黏膜基本濕潤,壓腮腺未見導管流出唾液,口內唾液較粘稠。

臨床診斷:干燥綜合征

病理所見:表面為唇黏膜上皮、唇腺小葉間及小葉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病理診斷:慢性唇腺炎

 

實習十九  口腔頜面部囊腫

[目的和要求]

掌握各種囊腫的病理變化。繪圖:任選一張切片。、

[內容]

(一)觀察大體標本

1.牙源性角化囊腫

2.含牙囊腫。

(二)觀察切片

1.切片號:1601

 臨床所見:患者女,40歲。上頜腫物三年,逐漸長大,無疼痛,無紅腫及牙痛史。檢查:上頜正中前部膨隆,質軟,囊性感。1 1輕度移位,X線光片示囊內含牙,手術所見:在含牙囊腫的深層有一獨立存在的小囊腫。

   病理所見:囊壁有復層鱗狀上皮襯里,上皮較薄。2-5層細胞;准毎缦耷宄,無上皮釘突,上皮周圍包繞著纖維性囊壁。

   病理診斷:牙源性角化囊腫(始基囊腫)。

2.切片號:1603

  臨床所見:患者男,42歲,主因右下頜下緣反復腫脹,口內流膿十一個月而入院。檢查:右下頜骨下緣輕度隆起,質中等,76  舌側牙齦觸之較軟,右下頜牙齒無脫落、松動,開口度3.5cm,X線片示右側下頜骨體,骨質疏松,呈蜂窩狀。

  臨床印象:下頜骨成釉細胞瘤

  病理所見:病變位于磨牙根的下方和第三磨牙的后。磨牙根下方為殘存囊壁,由上皮和結締組織所組成。為復層鱗狀上皮襯里,大部分上皮薄,基底細胞排列整齊無上皮釘突,表層為不全角化,囊腔內有脫落的角化物,囊壁結締組織內有慢性炎細胞浸潤,在磨牙后區(qū)子囊周圍慢性炎細胞浸潤明顯。

 病理診斷:牙源性角化囊腫

3.切片號:1602

 臨床所見:患者男,28歲。三年前,發(fā)現(xiàn)左頸部腫大無不適,查:左側頸部下頜角下緣,胸鎖乳突肌上、中1/3交界處有一腫物約5.0×4.0×2.0cm,質軟、界清有波動感,無壓痛,與皮膚無粘連穿刺抽出淡褐色液體,手術所見:腫物包膜完整,位于頸動脈鞘淺層。

病理所見:

① 腫物為一囊腫。

② 囊壁襯里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表層無角化,基底無上皮釘突。

③ 纖維囊壁內含大量淋巴樣組織并形成淋巴濾泡。

 病理診斷:鰓裂囊腫

4.切片號:1602

 臨床所見:患者男,27歲,于三年前發(fā)現(xiàn)右鼻旁腫物,無任何不適,逐漸長大,在兩年內曾先后作過兩次切除術,此為第二次復發(fā)求治。檢查:右鼻旁觸及一約2.5×2.0cm大小腫物,邊界尚清,質中等,和皮膚粘連。手術所見:腫物組織較硬,破潰后流出粘稠的乳白色液。

臨床印象:皮脂腺囊腫

病理所見:

①囊壁襯里為復層鱗狀上皮,上皮較薄,厚度不等。

②結締組織囊壁內無皮膚附屬器。

病理診斷:表皮樣囊腫。

5.切片號:1605

臨床所見:患者女,18歲。左口底腫物四年,無痛,,漸長大,無紅腫,近來生長較快。檢查:頦下偏左黏膜隆起,5.0×5.0×4.0cm。質軟,界清,無壓痛,手術所見:腫物位于頜舌骨肌上,界清囊壁厚,質軟。

病理所見:囊壁由上皮和結締組織組成。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基底細胞排列整齊,棘細胞層、顆粒層尚可辨認,角化層與上皮分離,腔內有角化物,在結締組織囊壁的一端可見皮脂腺。

病理診斷:皮樣囊腫

6. 切片號:1607

臨床所見:患者男,22歲,左下唇腫物一個月,曾破潰,檢查:左下唇黏膜層有0.8×0.8×0.5cm,隆起的淡蘭色小皰,無痛,無紅腫。

病理所見:切片一側可見唇黏膜上皮,上皮下為唇腺和囊腫,囊腫僅有少量纖維性囊壁,部分被覆鱗狀上皮,部分囊壁上皮破裂,囊腔內及其周圍含有泡沫細胞,周圍腺體呈慢性炎癥反應。

病理診斷:黏液囊腫。

7.切片號:1607

 臨床所見:患者男,28歲,頸部腫物2年入院。查:頸中線甲狀軟骨表面腫物約4.0×3.0×2.0cm,囊性界限清楚,隨吞咽伸舌而上下活動,無壓痛,手術所見:舌骨下方,甲狀軟骨表面腫物呈囊性。

臨床診斷:甲狀舌管囊腫

病理所見:上皮大部分已被破壞掉,僅存少部分上皮,可辨認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纖維囊壁內有甲狀腺濾泡。

病理診斷:甲狀舌管囊腫

實習二十  牙源性腫瘤(odotogenic tumor )

[目的和要求]

掌握常見的牙源性腫瘤的病理特點及其臨床特點。任選一張繪切片圖。

[內容]

(一)觀察大體標本

1.成釉細胞瘤

2.牙源性黏液瘤。

(二)觀察切片:

1.切片號:1701

 臨床所見:患者女,34歲,自覺右下頜膨隆,伴間斷性疼痛一個月。72年和76年曾二次因右下頜骨腫脹行“含牙囊腫”搔刮術。手術所見:下頜骨體部多處骨皮質破壞,捫之乒乓球感。

  臨床診斷:成釉細胞瘤

  病理所見:

① 腫瘤由上皮和結締組織間質組成。

② 腫瘤上皮排成濾泡狀。

③ 上皮團塊周圍為柱狀細胞,中央為星網狀層細胞。

④ 上皮團中央發(fā)生囊性變或鱗狀化生。

病理診斷:濾泡型成釉細胞瘤

1701切片部分為叢狀型成釉細胞瘤,它與上者的區(qū)別如下:

①腫瘤上皮排列成條索狀。

②星網狀層細胞的量較上者少。

③囊性變發(fā)生在間質內。

  2.切片號:1702

臨床所見:左側上頜部腫脹三個月,1-4頰側及移行部膨隆。X線見圓形透影區(qū),其中有散在密度增高區(qū),手術所見:腫物為實性,胞膜較厚,完整摘除。

病理所見:

①腫瘤由實性上皮團塊組成,間質較少。

玫瑰花瓣樣結構:由梭形或立方狀上皮組成。

③腺管狀結構:由立方或柱狀細胞組成,胞核遠離腔面。

④小結節(jié):由多邊形鱗狀細胞組成。

⑤篩狀或梁狀結構:由圓形或梭形細胞組成,位于腫瘤周邊部或實性胞巢之間。

⑥腫瘤內許多釉基質樣物質(紫紅色)。

病理診斷:牙源性腺樣瘤

3.切片號:1703

   病理所見:

①腫瘤由多邊形細胞組成,細胞排列疏松,細胞間橋明顯。

②在纖維間質中,上皮細胞排列呈片狀或島狀。

③瘤細胞邊界清楚,胞漿微嗜伊紅,核圓形或卵圓形,核仁明顯。

④細胞間有粉紅色的淀粉樣物和鈣化團塊。

4.切片號:1704

病理所見:

①囊壁由上皮和纖維組織組成,上皮細胞似成釉器細胞;准毎麞艡跔,其上方細胞排列疏松,似星網狀細胞

②上皮和纖維囊壁內可見影細胞及其團塊。

③基底細胞附近有牙本質樣物質(粉紅樣團塊)。

病理診斷:牙源性鈣化囊腫

5.切片號:1706 HE切片

6.切片號:1707 磨片

本內容列為參考,請同學自己觀察,辨別組織結構,并作出診斷。

實習二十一  腺腫瘤(tumor of salivary gland)

【目的要求】

1  掌握常見涎腺腫瘤的病理及臨床特征。繪圖:1801號切片。

【觀察內容】

 (一)觀察大體標本:

1.多形性腺瘤

2.腺樣囊性癌

3.腺淋巴瘤

4黏液表皮樣癌。

(二)觀察切片

1.  切片號:1801

 病理所見:

①  瘤細胞排列成腺導管樣結構

②  條索或團片樣結構

③  鱗狀化生常見,有角化珠

④  大片粘液樣和軟骨樣區(qū)域

病理診斷:多形性腺瘤

2.切片號:1802

臨床所見:患者,男,52歲,一月前發(fā)現(xiàn)左腮腺區(qū)有一無痛性腫塊,手術所見:左腮腺淺部有約2×1.8×1.0厘米腫物,中等硬度,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包膜完整。

臨床診斷:左側腮腺腺淋巴瘤

病理所見:腫瘤由上皮和淋巴樣組織組成,上皮形成不規(guī)則的大腺管或囊腔并成乳頭狀突入管腔內。腔內含粉染的分泌物。上皮細胞排列成假復層,柱狀細胞自基底膜達腺腔表面,錐形細胞與基底膜相連,鑲嵌于柱狀細胞之間。大量淋巴樣組織位于間質內,并可形成淋巴濾泡。

病理診斷:腺淋巴瘤

3.切片號:1803

 臨床所見:患者,女,38歲,發(fā)現(xiàn)右腮腺區(qū)腫物半年。檢查:質硬,不活動,表面不平,手術所見:腫物大小5.0×5.0×4.0厘米,位于腮腺深葉內,與周圍組織粘連,質硬。

臨床診斷:腮腺腫瘤

病理所見:腫瘤由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和中間細胞組成,黏液細胞呈柱狀、立方或杯狀,表皮樣細胞似鱗狀上皮細胞,中間細胞似鱗狀上皮之基底細胞。瘤細胞排成囊腔或團塊,腔內有粉染的黏液,間質與膠原纖維,其間有黏液湖及慢性炎癥細胞,腫瘤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

病理診斷:粘液表皮樣癌

4.切片號:1804

 臨床所見:女,48歲,四年前偶然發(fā)現(xiàn)右腮腺區(qū)腫物無疼痛,無明顯增長。二年前腫物明顯長大。并出現(xiàn)疼痛。檢查:右腮腺區(qū)有一約12×8.5×5.0厘米大的腫物,質硬,表面有結節(jié),不活動,與皮膚粘連,頜下及頦下未觸及腫大的淋巴結,手術所見: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深達顱底。

臨床診斷:腮腺腫瘤

病理所見:瘤細胞排列成條索狀、腺管狀、篩孔狀,腔內含嗜酸性物質。瘤細胞呈小立方,三角形。被膜中有瘤細胞浸潤。

病理診斷:腺樣囊性癌

5.切片號:1805

   臨床所見:腫瘤細胞呈漿細胞樣,橢圓形、多邊形,胞漿豐富,嗜伊紅染色,核為偏位的大圓形,細胞大小均勻,瘤細胞間大量黏液樣組織,腺管樣結構較少,間質為纖維和血管。

  病理診斷:肌上皮瘤

6.切片號:1806

   病理所見:瘤細胞排列成條索狀,胞體大、呈柱狀或圓形胞漿透明,呈空泡狀,胞核深染,呈圓形,此細胞有異形性,胞膜較厚,但瘤細胞已侵至胞膜外。

   病理診斷:肌上皮癌

實習二十二  其它組織來源的腫瘤

【目的和要求】

掌握口腔頜面部其它組織來源的常見腫瘤的病理特點

【內容】觀察切片

(一)切片號:1901

  臨床所見:患者,男,16歲,發(fā)現(xiàn)下牙齦腫物,一月余。檢查:1 12唇側牙齦有一約2.0×1.5×1.0厘米大小的腫物,行腫物切除術。

臨床診斷:牙齦瘤

病理表現(xiàn):腫物中有豐富的成纖維細胞、血管和大量炎細胞、表面上皮增生。

病理診斷:肉芽腫性牙齦瘤

(二)切片號:1902

臨床所見:患者女,40歲,左下牙齦腫物五年。檢查:1 和2   之間有一腫物約5.0×3.0×2.0厘米,質中等,12  被擠移位,Ⅰ度松動,腫物不活動,與牙齦相延續(xù)。

臨床診斷:牙齦瘤

病理所見:腫物由大量膠原纖維構成,另有少量慢性炎細胞浸潤,上皮增生。

病理診斷:纖維性牙齦瘤

(三)切片號:1903

臨床所見:患者女,24歲,上前牙牙齦腫物半年。易出血。查:唇側1 1間牙齦有暗紅色腫物,觸之易出血,約2.0×1.5×1.5厘米大小。

臨床診斷:牙齦瘤

病理所見:腫物內血管豐富,組織水腫似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

病理診斷:血管性牙齦瘤,伴感染。

(四)切片號:1904

臨床所見:患者女,55歲,右頰部腫物2月余,米粒大小,漸張大。檢查:右頰黏膜可見綠豆大小的腫物,質軟,色澤與正常黏膜相同,表面光滑。

臨床印象:右頰部乳頭狀瘤

病理所見:腫物右成熟的毛細血管組成管腔小,管壁薄,有的血管未開放,血管排列較密,間質為少量疏松纖維組織,此片部分表面壞死

病理診斷:毛細血管瘤,伴發(fā)感染。

(五)切片號:1905

病理所見:鱗狀上皮增生,呈足狀侵入結締組織內,癌巢內角化多見,細胞有異型性,核分裂少見,有慢性炎細胞浸潤。

病理診斷:鱗狀細胞癌(Ⅰ)級

(六)切片號:1906

臨床所見:基底樣細胞增生形成癌巢,細胞為立方或柱狀,呈柵欄狀排列,核色深,為圓形或梭形,細胞內含有色素、角化珠多見,有角化珠的細胞巢似鱗狀上皮。

病理診斷:基底細胞癌

(七)切片號:1907

病理所見:瘤組織由成纖維細胞組成,細胞為長梭形,大小較一致,核有異型性,呈編結狀排列,纖維組織較多,血管較豐富。

病理診斷:纖維肉瘤(高分化)

(八)切片號:1908

病理所見:腫瘤由肉瘤細胞組成,有明顯的成骨傾向。瘤細胞呈梭形、多邊形,大小不等。核形狀奇特,大而深染,有單核,多核巨細胞,核分裂相多見,腫瘤性骨組織形態(tài)不規(guī)則,染色不均,異型性明顯。還可見纖維組織。

病理診斷:骨肉瘤

(九)切片號:1909

臨床所見:患者女,66歲,上頜牙齦變黑7個月,稍痛,始豆大,漸長大。檢查:右上牙齦色黑,左上7-5缺失,左上4松動Ⅱ度,右頜下淋巴結腫大,無壓痛。術中所見:組織松軟,出血較多。

臨床印象:牙齦癌

病理所見:表面被覆復層鱗狀上皮,固有層內大量的褐色色素,瘤細胞呈圓形、梭形、多角形、胞漿透明,內含色素較多,核呈圓形、卵圓形,較大,核仁明顯,有多核瘤巨細胞。

病理診斷:惡性黑色素瘤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