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臨床? > 耳鼻咽喉科學 > 正文:耳的解剖及生理
    

耳的解剖圖譜及生理

 

  (4)外壁:大部為鼓膜,小部為鼓膜連接的顳鱗部及鼓部組成,即上、下鼓室的外側壁。

  鼓膜為8×9mm2的橢圓形、灰白色的半透明薄膜,厚0.1mm,呈淺漏斗狀,凹面向外,鼓膜自外上斜向內下,與外耳道底約成45°角,嬰兒鼓膜的傾斜度更為明顯,幾成水平位,所以清拭嬰兒外耳道時,應避免向上損傷鼓膜。

  鼓膜的周緣略厚,形成纖維骨環(huán)嵌附于鼓溝中,鼓溝上方有5mm的缺口,稱鼓切跡。鼓膜分二部分,其上方小部分稱松弛部(pars flaccida),薄而松弛。其余大部分鼓膜稱緊張部(pars tensa)。該部的鼓膜分為三層:外層是復層鱗狀上皮與外耳道皮膚相連;中層由淺層的放射狀和深層的環(huán)形纖維組織形成;內層為粘膜層是扁平上皮,與鼓室粘膜相連(圖1-32)。

圖1-32 鼓膜

  正常鼓膜有以下標志:

 、馘N骨短突(short process of malleus),鼓膜前上部灰白色的小突起,系錘骨短突自鼓膜深面的凸起。

 、诠哪で昂蟀欞牛╝nterior and posterior malleolar folds),為自錘骨短突向前、后引伸的鼓膜皺襞,皺襞上面為鼓膜松弛部,下面為鼓膜緊張部。鼓膜內陷者,其前后皺襞尤為明顯。

 、坼N骨柄(manubrium of malleus),透過鼓膜表面的淺粉紅色條紋狀影,自短突向下微向后止于鼓臍(umbo)。

 、芄忮F(light cone),鼓臍向前下方達鼓膜邊緣的三角形的反光區(qū)。

 。5)前壁:前壁的上部為鼓膜張肌骨管,其下為咽鼓管鼓室口。前壁的下部借一薄骨壁將鼓室與頸內動脈分隔。

 。6)后壁:后壁的上部有鼓竇入口,自上鼓室通入鼓竇,為中耳炎癥向乳突氣房擴散感染的通道。鼓竇入口的下方,前庭窗的后面和面神經垂直段的前面有一隆起,稱錐隆起(phyramidal emimence),內有小管,為鐙骨肌腱所穿過,在錐隆起的外側有鼓索神經(chorda tympani)穿出,進入鼓室。鼓室后壁為外耳道后壁的延續(xù),有面神經垂直段通過,該垂直段位于面神經水平段交界處的后面。鼓竇入口的底部有一小窩名砧骨窩(incudial fossa),內為鉆骨短腳附著處。

  2.鼓室內有聽骨、肌肉、韌帶和神經。

  (1)聽骨:聽骨有三,即錘骨(malleus)、鉆骨(incus)和鐙骨(stapes)構成聽骨鏈。錘骨具有頭、頸、柄、長突及短突各部,錘骨頭位于上鼓室與砧骨體關節(jié)面相連。錘骨柄附于鼓膜纖維層與粘膜層之間。錘骨短突接于鼓膜緊張部之前上方。砧骨分體部、長突和短突三部。砧骨體與錘骨頭相連接。長突位于錘骨柄之后,末端呈小圓形節(jié)名豆狀突,與鐙骨頭相連接。短突向后位于鼓隱窩下部之砧骨窩內。鐙骨分頭、頸、腳及底板。頭與砧骨長突相連接,頸部甚短,鐙骨肌附麗于其后側。腳有二,由頸部前后分開而接而接于底部。前腳較后腳細小而直。底板為橢圓形骨片,上緣稍凸,下緣較直,由環(huán)狀韌帶而連于前庭窗。各聽骨之間形成活動關節(jié)接連,借以傳導聲波。砧骨血運較差,上鼓室病變時,易受侵犯壞死(圖1-33)。

圖1-33 聽小骨

 。2)肌肉:即鐙骨肌與鼓膜張肌

 、夔嫻羌∑鹱怨氖液蟊阱F隆起,向前止于鐙骨頸。由面神經分出一小支支配它的運動,收縮時使鐙骨底板的前端蹺起,以減低內耳的壓力。

 、诠哪埣∑鹱匝使墓苘浌遣俊⒌谴笠砗凸哪埣」鼙谙蚝蟪杉‰,繞過匙突,止于錘骨頸。該肌由第V顱神經的下頜支所支配,它的作用是牽錘骨柄向內,增加鼓膜張力,減少振幅,可減少內耳損傷,同時對于高頻音產生共振作用。

  (3)韌帶:聽骨借韌帶固定于鼓室內。有錘上、錘前、錘外側韌帶,砧骨上、砧骨后韌帶、鐙骨底部環(huán)韌帶。

 。4)鼓室神經

 、倜嫔窠浢嫔窠涬x開腦橋下緣后,會同聽神經進入內耳道,經膝狀神經節(jié)向后行,達錐隆起稍后方,即轉向下行出莖乳孔。該神經出莖孔之前分二枝,一枝為鐙骨肌神經,支配鐙骨肌,另一枝為鼓索神經在距莖乳孔6mm處分出,通過鼓室與舌神經連合,分布于舌前2/3,司味覺。

 、诟杏X神經有舌咽神經鼓室支和頸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巖深支組成的鼓室叢。位于鼓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和乳突氣房粘膜的感覺。

  (二)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亦稱耳咽管(auditory tube),是溝通鼻咽腔和鼓室的管道。是中耳通氣引流之唯一通道,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它的鼓室口開口位于鼓室前壁,然后向前下、內通入鼻咽部側壁,適在下鼻甲后端之后下部,其開口的前上緣有隆起,稱咽鼓管隆突(咽鼓管圓枕)。成人全長約35mm,內1/3為骨部,外2/3為軟骨部,咽鼓管粘膜為纖毛柱狀上皮,與鼻咽部及鼓室粘膜連續(xù),纖毛的運動向鼻咽部,使鼓室內的分泌物得以排除。骨段與軟骨段交界處狹窄,兩端呈喇叭狀。咽鼓管的鼻咽端開口在靜止狀態(tài)時是閉合的,當張口、吞咽、歌唱或呵欠等動作時開放,空氣乘機進入鼓室,以保持鼓室內外的氣壓平衡。司咽鼓管開放的肌肉是腭帆張肌,由三叉神經的下頜支支配。成人咽鼓管的鼻咽端開口較鼓室口低15~25mm,嬰兒和兒童的咽鼓管較成人短而平直,口徑相對較大,當鼻及鼻咽部感染時較成人易患中耳炎(圖1-34)。

圖1-34 成人與兒童咽鼓管的比較

 。ㄈ)鼓竇(tympanic antrum)

  是上鼓室后上方的一個小腔,實際為一較大氣房,是鼓室和乳突氣房間的通道。初生兒已發(fā)育完成,但嬰兒和兒童的鼓竇位置較高而淺。鼓竇上壁為鼓竇蓋,與顱中窩相隔;下方與乳突小房相通;前方有鼓竇入口通鼓室;下為外耳道后壁及面神經垂直部開始段,后方借乙狀竇骨板與顱后窩分隔;底及內側壁為顳骨乳突及巖部構成,前部有外半規(guī)管凸及面神經管凸水平部的一部分;外壁為乳突處殼的一部分,即相當于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 spine)的后上方三角區(qū)(supra-meatal triangle),其骨面有許多小孔,稱篩區(qū),是乳突手術鑿開鼓竇的重要標記。醫(yī)學 全在.線提供zxtf.net.cn

 。ㄋ)乳突(mastoid process)

  位于鼓室的后下方,含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房,各氣房彼此相通,與鼓室之間的鼓竇相通。出生后開始發(fā)育,至4~6歲時,整個乳突的氣房發(fā)育完成。根據氣房的發(fā)育程度可將乳突分為三型:①氣化型(pneumatic type)占80%,氣房發(fā)育良好,氣房間隔很薄,乳突外層也;②硬化型(sclerotic type),氣房未發(fā)育,骨質致密。③板障型(diploetic type),氣房小而多,氣房間隔較厚,外層骨質較厚,頗似頭蓋骨的板障構造(圖1-35)。

  

圖1-35乳突類型

  三、內耳(internal ear)

  內耳又稱迷路,位于顳骨巖部內,外有骨殼名骨迷路,內有膜迷路,膜迷路內含內淋巴液。膜迷路與骨迷路間含外淋巴液(圖1-36)。外淋巴液經耳蝸導水管與腦脊液相通,內淋巴液由耳蝸螺絲旋韌帶的血管紋所分泌。

圖1-36內耳腔和內外淋巴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