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二者而已矣。胎弱者,稟受于氣之不足也。子干父母,一體而分,而稟受不可不察。如稟肺氣為皮毛,肺氣不足,則皮薄怯寒,毛發(fā)不生;稟心氣為血脈,心氣不足,則血不華色,面無光彩;受脾氣為肉,脾氣不足,則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氣為筋,肝氣不足,則筋不束骨,機關(guān)不利;受腎氣為骨,腎氣不足,則骨節(jié)軟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稟之病,隨其臟氣而求之。所謂父強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強,生兒必弱。故小兒有頭破顱解,神慢氣怯,項軟頭傾,手足痿軟,齒生不齊,發(fā)生不黑,行住坐立,須人扶掖者,此皆胎稟不足之故也。
胎毒者,即父母命門相火之毒也。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道家謂之下丹田也。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純粹之精,溶液而成胎,yin佚之火,蓄之則為胎毒矣。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人之欲也。成胎之后,其母之關(guān)系尤繁。凡思慮火起于心,恚怒火生于肝,悲哀火郁于肺,甘肥火積于脾,yin縱火發(fā)于腎,五欲之火隱于母胞,遂結(jié)為胎毒。凡胎毒之發(fā),如蟲疥,流丹、濕瘡,癰癤、結(jié)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之類是也。更如一七之臍風,百日之痰嗽,半歲之真搐,一周之流丹,此又毒之至酷至烈,而不可解者也。
胎寒者,母娠時患熱病,多服寒冷之藥,又或過餐生冷,令兒受之。生后昏昏多睡,間或吮乳瀉白,此內(nèi)因也。或百日之內(nèi),忽病寒栗口冷,手足蜷曲不伸,腹痛啼叫不止,此生后受寒得之。治宜溫散,指迷七氣湯、助胃膏為佳。
胎熱者,母娠時喜食辛熱炙 之物,或患熱病,失于清解,使兒受之。生后目閉面赤,眼胞浮腫,弩身呢呢作聲,或啼叫驚煩,遍身壯熱,小便黃澀,此胎熱也。若不早治,則丹瘤瘡癤,由此而至。宜集成沆瀣丹,徐服解之,以平為度。
胎搐者,母娠時曾因驚恐,氣傳于子。生后頻頻作搐,其后身熱面青,手足搐掣,牙關(guān)緊閉,腰直身僵,睛邪目閉,多啼不乳。此乃胎癇,不治之證。如因身有熱而作者,必先啼叫,雖曰胎病,由外因也。宜天麻丸,后以六味地黃湯滋其化源,久服自愈。
盤腸氣者,幼科稱內(nèi)吊者是也。皆因胎氣郁積,壅結(jié)榮衛(wèi),五臟六腑,無一舒暢。其氣不能升降,筑隘腸胃之間,抵心而痛,其聲轆轆,如貓吐惡,干啼口開,手足皆冷,宜疏散通氣,調(diào)中散及木香丸。
臍突者,小兒多啼所致也。臍之下為氣海,啼哭不止,則觸動氣海,氣動于中,則臍突于外。其狀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捏之則微有聲。用亂發(fā)燒灰,枯礬等分為細末,敷突臍上,以膏藥貼之自消。
不乳者,小兒生下三二日間,忽然不乳。當詢問之,勿以不乳作臍風治,蓋臍風有多啼撮口之證,此則無之,但不乳耳。有吐乳,乳之又吐者,或因拭口不凈,惡穢入腹也,宜用檳榔、木香、甘草煎湯與服;如啼哭不乳者,腹痛也,亦胎寒之證,宜木香、丁香、乳香、當歸、甘草煎湯與服。如無以上諸證,無故不乳,宜問其母之乳汁多少。乳多者傷乳也,宜少節(jié)之,不久自思乳矣;乳少者必有他證,細心察之。
胎黃者,兒生下面目渾身皆黃如金色,或目閉,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皮膚生瘡,不思乳食,啼哭不止。此胎中受濕熱也。宜茵陳地黃湯,母子同服,以黃退為度。
胎肥者,兒生下遍身肌濃,肉色通紅,面色亦紅,而黑睛多,時時生痰;自盈月以后,漸漸肌瘦,五心熱而大便難,白睛粉紅色,此名胎肥。是亦在胎時,母食甘肥濕熱太過,流入胞中,以致形質(zhì)虛肥,血分壅熱也。
加減大連翹飲,外以浴體法浴之。
胎怯者,生下面無精光,肌肉瘦薄,大便白而身無血色,目無精彩,時時哽氣多噦者,此即治怯也。非育于父母之暮年,即生于產(chǎn)多之孕婦。成胎之際,元精既已澆漓,受胎之后,氣血復(fù)難長養(yǎng),以致生來怯弱,若后天調(diào)理得宜者,十可保全一二。調(diào)元散助之。
【入方】
指迷七氣湯 一切腹痛寒熱,多啼不乳等證,皆由陰陽不升降,氣道壅塞而然,并宜此方。凡人身內(nèi)之氣,呼吸出入,無刻不與天道陰陽之氣通,故六yin外襲,則感而致病,一定之理也。內(nèi)氣閉塞,則天道不通,升者不升,降者不降,寒熱由此而生也。是方疏利臟腑,神化無窮,最宜領(lǐng)會。
廣陳皮 杭青皮 藿香葉 芽桔梗 蓬莪術(shù) 香附米 法半夏 上肉桂 公丁香 益智仁 老生姜 大紅棗炙甘草上 咀。水二碗,煎至一碗,母子同服。
助胃膏 治胎寒內(nèi)釣,胃氣虛弱,胸脅脹滿, 乳便青。
白豆蔻 肉豆蔻(須炮煨,去油) 官揀參 廣木香(各兩五錢) 公丁香(三錢) 藿香葉 云茯苓漂白術(shù)(土炒) 真青桂 西砂仁 炙甘草(各一兩) 廣陳皮(一兩二錢) 洋沉香(二錢) 懷山藥(一兩五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炒米湯化服。
集成沆瀣丹 (音亢械,北斗夜半所降之甘露也) 治小兒一切胎毒,胎熱胎黃,面赤目閉,鵝口口瘡,重舌木舌,喉閉乳蛾,渾身壯熱,小便黃赤,大便閉結(jié),麻疹斑瘰,游風疥癬,流丹癮疹,痰食風熱, 腮面腫,十種火丹,諸般風搐,并皆神效。
此方古書未載,得之異授,微似古之神芎丸。近有能者,妙出化裁而增損之,遂為幼科有一無二之神方,作三焦之主治。蓋凡臟氣流通者,必不郁滯,或受毒于妊前,或感邪于誕后,遂爾中氣抑郁,則見以前諸證。方內(nèi)所用黃芩清上焦之熱;黃柏清下焦之熱;大黃清中焦之熱,又藉其有推陳致新之功,活血除煩之力,能導三焦郁火,從魄門而出。猶慮苦寒凝膩,復(fù)加檳榔、枳殼之辛散,為行氣利痰之佐使;川芎、薄荷,引頭面風熱,從高而下趨;連翹解毒除煩;赤芍調(diào)榮活血;牽牛利水,走氣分而舒郁;滑石清潤,抑陽火而扶陰,又能引邪熱從小便而出。用治以前有余諸證,應(yīng)如桴鼓。予生平最慎攻伐,惟此方用之最久,功效莫能殫述,真濟世之良方也。
杭川芎(九錢,酒洗) 錦莊黃(九錢,酒蒸) 實黃芩(九錢,酒炒) 濃川柏(九錢,酒炒) 黑牽牛(炒,取頭末,六錢) 薄荷葉(四zxtf.net.cn錢五分) 粉滑石(水飛,六錢) 尖檳榔(七錢五分,童便洗,曬)陳枳殼(四錢五分,麩炒) 凈連翹(除去心隔,取凈,六錢) 京赤芍(炒,六錢)
上十味,根據(jù)方炮制,和勻焙燥,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月內(nèi)之兒每服一丸,稍大者二丸,俱用茶湯化服,乳母切忌油膩。但覺微有泄瀉,則藥力行,病即減矣。
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三服,以愈為度。此方斷不峻厲,幸毋疑畏,惟胎寒胎怯,面青白者忌之。
六麻丸 治胎搐。先以此丸通其經(jīng)絡(luò),次服地黃丸。
明天麻(姜制) 法半夏 北防風 川羌活 牛膽星 直僵蠶 北全蝎(各五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鉤藤湯下。
六味地黃丸 即仲景所制《金匱》地黃丸。原治腎水虧損,小便淋瀝,頭目眩暈,腰腿酸軟,陰虛發(fā)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方是也。
錢仲陽以之治小兒胎怯,稟受先天不足,并肝疳白膜遮睛,瀉血失音,身瘦瘡疥,腎怯語遲,解顱行遲等證。
薛立齋又以治小兒肝經(jīng)血虛燥熱,腎經(jīng)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風yin客氣,瘰 結(jié)核,或四肢搐搦,眼目 動,或咳血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生瘡,或稟質(zhì)不足,解顱失音,五遲五軟,腎疳肝疳。凡肝腎不足之證,皆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予按∶錢、薛二翁,能用此方治小兒先天不足,誠卓然有識者,予所敬佩。奈今之小兒,體質(zhì)元氣更不及前。古以地黃丸為補劑,今則實為涼劑矣。此藥用于陰虛枯燥者,誠為得宜。倘兒肌肥面白,脾弱多痰者,服此必致膩膈,變生他證,其害不小。非方之不良,由今稟受愈薄也。予故為之斟酌其炮制,必使地黃陰凝之質(zhì)稍近陽和,不致沉寒冱 ,始能免膩膈損脾之患也。
大懷地四兩,(以西砂仁一兩不必捶碎,生姜二兩切片,縫一小夏布袋,盛此二味,同地黃入砂鍋,以水煮二晝夜,方入好酒煮一晝夜,以地黃糜爛為度,取起,其袋不用,以地黃搗膏,聽候) 白云苓(二兩,乳汁蒸曬) 懷山藥(三兩,乳汁蒸曬) 凈棗皮(二兩,炒研) 粉丹皮(一兩,酒炒) 宣澤瀉(一兩,鹽水炒焦)
上根據(jù)炮制,和勻一處,焙燥,研為細末,和前地黃膏,少加煉蜜,石白內(nèi)杵勻,重錢半一顆。半周一歲者,每用一丸,三五歲者,二丸,俱空腹鹽湯化下。倘丸一時未備,即以前藥十分之一,但宜炮制,不可生用,水煎服之,名六味地黃湯,功效更捷。
調(diào)中散 治嬰孩盤腸氣,腹內(nèi)筑痛。
青木香 川楝子 暗沒藥 白云苓 上青桂 杭青皮 萊菔子 陳枳殼 尖檳榔 炙甘草(等分)
入蔥白二寸,鹽一錢,水煎空心服。
茵陳地黃湯 治初誕小兒,面目渾身,其黃如金,胎中受濕熱也。
懷生地 京赤芍 正川芎 大當歸 天花粉 赤茯苓 結(jié)豬苓 茵陳蒿 宣澤瀉諸藥隨時定分兩,水煎母子同服。
大連翹飲 治胎肥,解熱毒。
凈連翹 瞿麥穗 白滑石 牛蒡子 車前子 川木zxtf.net.cn/Article/通 北防風 炒梔仁 片黃芩 荊芥穗 大當歸 北柴胡京赤芍 凈蟬脫炙甘草竹葉十片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浴體法 治胎肥。
明天麻(二錢) 凈全蝎(去毒) 箭朱砂(各五分) 烏蛇肉(酒浸) 枯白礬 洋青黛(各三錢) 真麝香(一分)
共研勻。每用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同煎十沸,溫熱浴之,但勿浴背。
調(diào)元散 治胎怯。
揀人參 漂白術(shù) 白茯苓 化橘紅 大當歸 甘枸杞 炙甘草(各二錢) 陳粳米(三合)
為末。每服二,三錢,龍眼煎湯調(diào)下。
八味地黃丸 治稟受先天不足。
即前六味地黃丸加青化桂一兩、熟川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凡齒遲、語遲、行遲,囪門開大,腎疳等證,或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不思乳食,夜多漩溺,皆稟先天不足。自 周時,即有虛病腎病,能自幼填補,亦多可復(fù)。此方用水煎,名八味地黃湯。經(jīng)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此之謂也。凡乳母肥白者,母子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