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痘疹始作,與傷寒相似。乍寒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面頰赤,呵欠煩悶者,則當解毒發(fā)散?捎眯市噬、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甚至驚搐,大便不通,宜與保龍丸,解毒藥中少加熟大黃疏利之,使其熱邪不滯,發(fā)出自順而無逆證。凡遇冬月溫暖,或一時痘疹盛行,皆可服三豆飲、稀痘丹以防之。至于初發(fā)熱時,便宜表散毒瓦斯,分消則痘出必稀。熱壯盛者,痘出必重。
解散熱輕,痘出亦輕。此必然也。解表以三酥餅、敗毒散、犀角地黃湯,安神清熱疏里以辰砂六一散、紫草飲。秘甚者大黃丸少少與之,使熱毒疏通自無后患。
□
痘瘡始終調(diào)攝之法不可不慎。自發(fā)熱而至落痂,皆要隨時觀證,早為治療,則無焦頭爛額之客。則凡用藥惟以中和,不可猛浪。其始如解表發(fā)散之劑,且與參蘇飲一二服,熱猶甚,復用三酥劑微汗之。如內(nèi)熱驚搐者,且與犀角湯、辰砂益元散。若猶甚者,方可與大黃丸微利之。
始宜中和,不可妄汗、妄下,次宜因時審證調(diào)理之。風寒及飲食謹忌防,杜惡氣。(忌防即父母房室,外人不潔、不可近身在,惡氣則動廁、食蒜飲酒之類,皆要道也。)
□
解表一法。為痘疹之要。未出之前,解表之劑固為先鋒。至有已出之際,或被風寒所感,卻不能出,或發(fā)熱,或狂言、或風搐、或遍身青紫,皆當發(fā)散。與惺惺散,僵蠶散。正出之時?被天氣寒冷所折,毒瓦斯反伏而不出者,其證精神昏冒,面青發(fā)熱,或譫語妄言,宜解肌表出之藥,與活血散調(diào)解發(fā)散。參蘇飲治外為風寒所折、內(nèi)為食氣所遏,大小二便不利。若出不快,二便自調(diào),知其在表不在里也。當解表藥,宜用升麻干葛湯、加味四圣散、紫草飲子、快斑湯、絲瓜湯之類。雖是表虛衛(wèi)氣不足,縱有保元湯,必兼之解表,方得快出。故解表一法,始之必用,安得不為先鋒?
□
攻里一法,為痘變用。如背水陣之類是也。當因證而施,相時而動,一劑回生,是攻里之法,亦有奪造化之功也。今世但知保元湯為化工之藥,而不知大黃湯亦為化工之藥。何則?如前左水澤者,為陣之善。韓信背水陣又豈不為善之善者也?噫!非陣之善也,必得將而后善;非藥之功也,必得醫(yī)而后功。王安道曰∶識病機者則烏頭可以活人,昧證候者則人參可以殞命。保元湯與大黃湯亦若是也。保元湯助氣血,為治痘之常;大黃湯攻內(nèi)里,為治痘之變。如痘出太盛,喘促煩滿,手足心、脅下有汗,譫語狂言,小便赤,大便秘,痘紅而漸變于黑,躁渴不寧者,必可以用保元乎?予見如此等證服保元湯而死者亦多矣,服承氣湯而諸病如失,頓然回生,亦不可不謂奪造化之功也。予見今醫(yī)例用保元湯,因謂人曰∶吾用王道,可保無虞。至于內(nèi)毒肆兇,危亦危矣,而猶執(zhí)以保元,如契丹入寇,猶自閉門修齋而已。保元之誤不既多乎?故曰∶非藥之罪,醫(yī)之罪也。茲以救里之變,表而出之,甚欲其無膠柱而鼓瑟也;瘷C之妙必在于活潑潑地,圓神而不根據(jù)焉者乎。
□
托里一法為痘之關鍵,始終不可不用也。如諸瘡毒惟以內(nèi)托,不致邪氣內(nèi)攻,則自無傷生之害也。惟痘亦然。痘之證最可懼者,不過難出。而至于不漿、內(nèi)陷、倒靨、不結痂、不脫落、余癰毒等證,皆其惡候內(nèi)伏,所以致命,而顧托里之劑安可少緩耶?此數(shù)證者皆在內(nèi)托之功而自免于內(nèi)陷致兇之患也。甫用補中益氣湯為托里藥百發(fā)百中,熱毒深者加黃連、牛蒡子,虛寒者加姜桂。只此一法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庶幾王遂之常法也。若夫邪毒內(nèi)陷,而不以辛甘之劑,惟用保元,一味甘溫,內(nèi)邪恣虐,緩則不及事矣。辛甘之劑不可無乎!
□
痘瘡養(yǎng)胃者,所以養(yǎng)其正而固其本也。書曰養(yǎng)正能避諸邪,此之謂也。所以痘疹無故泄瀉,兇之兆也。大抵調(diào)脾胃,節(jié)飲食,中氣足,邪氣消。胃氣弱者,以四君子湯為主隨證加減?嗷蜃鳛a者,急治之以豆蔻丸、參茯散之類。故泄瀉一證,最可當憂,中氣稍虛,邪氣闞之,乘機內(nèi)陷,其危矣乎!
□
病深藥淺不能去病,病淺藥深真氣受弊。用藥之法當看輕重緩急。輕者重治,有傷正氣。
重者輕治,邪氣不能除。緩者急治,恐有過傷。急者緩治,有誤大節(jié)。如痘不快之輕者當以參蘇飲微解助之。若重,用酥餅、麻黃之類發(fā)之。如痘里虛表實,或被風寒折重而不能出者,當以三酥、麻黃之重劑發(fā)之。若用輕劑,發(fā)之不透,邪氣留連,恐復為患,如痘瘡飲食稍減之緩病,或大便微溏瀉則胃氣內(nèi)虛,宜用溫補。強加飲食,反有過傷。
如內(nèi)邪太盛,驚搐煩悶一刻不安、喘咳逆壅,二便不通之急證,當急用承氣湯或百祥丸利之可生。若是猶豫,且進清涼緩藥,必致死亡。此所以輕重緩急亦不可不熟玩也。
□
發(fā)熱三朝證治門
· 發(fā)熱之初急宜表解,使臟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氣俱宜發(fā)散,則痘出必快而亦稀也。解表之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如發(fā)熱壯盛者,邪毒必重,宜敗毒散調(diào)三酥餅之類,常用參蘇飲之類。
· 熱盛發(fā)狂譫語煩渴者,宜煎敗毒散調(diào)辰砂六一散解之。
· 發(fā)之初,憎寒壯熱,鼻流清涕,咳嗽痰涎,此有風寒所干,宜以參蘇飲調(diào)紫草膏表之。
· 熱盛發(fā)驚,雖為順候,常用紅綿散調(diào)辰砂六一散解之;涎痰壅盛昏悶不省者,薄荷湯化下抱龍丸;二便秘塞不通者,敗毒承氣湯微利之。
· 熱盛吐衄、糞黑結秘者,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下之。
· 發(fā)熱腹中作痛及膨脹者,由毒相搏,欲出而不得出者,宜敗毒散加大黃微利,使毒疏通、表里分解是也。
· 有胃弱胃寒、腹痛泄瀉、嘔吐清冷者,用六君子合理中湯;瀉止后而嘔吐不止者,藿香正氣散煎服。
· 熱毒大盛,解散藥中減去參 當加紫草、僵蠶、蟬蛻、蔥姜。泄瀉者加豬苓、澤瀉分利小水及微汗之。
出痘三朝證治門
· 出痘才發(fā)熱一日而便出者,為邪毒太盛,一發(fā)熱即出,不待久而蒸出也,此所以為邪毒甚必重。三日后出者為吉,四五日后身涼乃見報點于口鼻腮耳之前、年壽之間,如粟如黍,淡紅潤色者,為輕而吉也。
· 忽然遍身發(fā)出紅點如蚊蚤所 之狀者,決非痘也。乃熱毒被風寒所遏,不能發(fā)越而變斑也。可用發(fā)熱門例,托里散、敗毒散,表解微汗不妨,身涼紅斑自退,再越一日,出痘反輕矣。
· 出痘必作三日報出,先報先出,后報后起,大小不一等,色象光潤無他證候,不用服藥。
· 痘出稠密如蠶種,根雖潤頂面白平,摸不礙指,中有清水者,此由熱毒熏蒸皮膚而為疹子。大者曰水痘,非痘瘡也,宜以升麻葛根湯,疹自沒矣。
· 痘出速、一日齊出者,為痘盛。根紅頂圓、摸之礙指,亦得其正色,宜散毒、化斑等湯加紫草、蟬蛻涼血解毒可也。若一齊速出,稠密紅赤成片,此毒之甚,不久紫黑發(fā)斑而死。
· 出痘灰白不紅綻,或灰黑陷頂、二便清涼、氣冷不渴,不食,食不化,此表里虛寒也。
急宜溫脾胃益氣血,宜用十全大補湯、異功散之屬。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而無內(nèi)虛伏陷之憂。
氣血既盛,則毒得發(fā)出而無表虛癢塌之患。失此不治必不能灌漿收靨,十日后發(fā)癢爪破而死。
· 痘出紅紫,根窠成片,近黑焦陷,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口氣熱,渴而引飲,此表里皆熱盛也。急宜解毒。若發(fā)驚狂譫語者,紫草燈芯湯磨犀角汁調(diào)辰砂六一散之屬。解毒之后,痘頂不紅,根窠紅潤,小便清利,大便如常,能食不渴。此表里皆清,勿再解毒,宜以保元湯溫補氣血,以助灌漿收靨,否則變成癢塌而不能結痂矣。
· 痘出熱盛發(fā)紅斑如錦紋者,宜以化毒湯加紅花、黃芩。喉痛者加玄參、犀角。(傷寒陽毒發(fā)斑加喊之法,用玄參升麻湯之屬是也。)若見黑斑,死不終日。
· 痘出時,忽然瀉泄,大便黃,小便赤,口氣熱而渴,此為熱瀉,宜去桂以五苓散調(diào)六一散加木通、車前子、燈芯煎湯送。如清利瀉、口氣冷不渴,為寒瀉,五苓散加肉豆蔻、理中湯、異功散之屬。
· 痘出只看根腳紅滑,此生意也,雖陷伏灰白紫黑,皆可調(diào)治。
· 痘出雖稀、根窠全白無色者,三四日雖起脹,按之虛突,此名賊痘。氣血太虛,至灌漿時變成水泡,大如葡萄,內(nèi)皆清水,皮薄若紙,爪破即死。
· 痘出三日內(nèi),每在半表半里,最要斟酌。妄汗則成斑爛,妄下則成陷伏;峻寒之藥傷正,峻熱之藥助邪;虛寒不補則陷伏癢塌,熱盛不解則變黑歸腎。稍若一違,生死立判。醫(yī)者寧不于此而容心哉?
灌漿三朝證治門
· 痘出三日后,當漸起脹灌漿,先出者先灌,后出者后灌,至第六七日起滿已齊,毒瓦斯已盡出于表,根窠紅活肥滿光明潤澤、頂如蠟色者,不須服藥,此為貞吉之象也。
· 痘當起脹而不起脹,根腳不紅,白色而頂陷者,此氣血兩虛之證也,急宜保元湯合內(nèi)托散或異功散、丁香、姜桂、紫草膏之屬。若灰黑陷伏,宜調(diào)無價散。
· 痘不起脹,紅紫色,為大盛血熱,津液枯涸然也,宜用內(nèi)托散去桂加紫草;紅甚熱甚加芩連;紫黑陷伏,獨圣散;熱種黑陷有痰者、閉結者,四圣散調(diào)無比散、無價散、至寶丹可選用。
· 痘灌漿時毒盡在表,須要里實托載。茍略泄瀉則中氣虛弱,毒瓦斯乘虛內(nèi)陷,宜速救里。
熱瀉,去桂五苓散;冷瀉胃虛腹痛者,加丁香、肉桂,或內(nèi)托散加干姜、丁香、豆蔻;若泄瀉腹脹口渴、氣促、痘色灰白者,可用木香散送下豆蔻丸。
· 痘灌漿時發(fā)癢,若氣血不足者,內(nèi)托散去桂加白芷、黃 、參、歸、木香;虛癢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表里皆實自不癢。
· 痘起脹時其中有黑色而獨大者,名曰痘疔。若不去之,一身之痘皆變黑而死。若疔少者可治,用銀簪挑破疔口,吮去黑血,將四圣丹點入疔內(nèi),即變紅滑,仍服解毒藥一二劑。若疔多胸背心前皆有者,不治。
· 有里熱壅盛,脹滿便秘,虛弱不可通利者,宜用蜜皂丸導之。
· 痘灌漿三日已滿,痘皆滿,頂紅紫色者,兇,及面目腫者兇。
· 痘灌漿已完,于中有痘不滿者,終變虛寒癢塌之證,宜用內(nèi)托散倍參、 、歸、桂,必須灌滿,再無陷伏之患矣。
· 痘因虛發(fā)癢,遍身爪破,膿血淋漓,不能坐臥者,宜內(nèi)托散去桂倍白芷、當歸、木香,氣和血順其癢自止,外以敗草散敷之,庶免破肉受粘不便。若遍抓破并無膿血清水,皮白殼如豆殼者死。
· 痘因惡氣觸犯發(fā)癢爪破者,宜內(nèi)托散加減服之,外以乳香、蒼術焚燒,以卻邪氣。
回漿三朝證治門
· 痘灌漿日足至九日后,當要回漿收斂次第作三日干盡,江南謂之痘黝。(小黑色也。)至期若不黝者,此氣血兩虛而不營運,故漿不干,無氣血主宰之功,所以不收,必發(fā)癢抓破而死。
· 痘回漿過期有未盡回者,為氣血虛也,宜用八珍湯、返魂湯之屬;若有幾顆不回終作癢痛抓破而得生者,寡矣。
· 痘收后,惟數(shù)顆深陷臭爛不收口者,硝膽膏涂之。若收不回,遍抓破,氣急煩悶痰上者死。
· 收時因犯惡氣不黝作癢欲抓者,宜異功散、保元湯選用之。
結靨三朝證治門
· 痘至十二日后當結痂而漸靨,靨自上而下為順,自下而上為逆。其遍身靨矣,而有數(shù)顆不靨,難以求生,猶蛇蛻雖一節(jié)被傷不能蛻,亦是死也。
· 痘結痂從唇上頭面次第收靨至足者,不須服藥,為順而吉也,若有他證照后治之。
· 痘當靨不靨,泄瀉寒戰(zhàn)、切牙爪破,此虛寒也,宜用異功散、保元湯;觸穢冒寒黑陷不靨發(fā)癢者,前湯調(diào)下無價散,外用祛穢散熏之。
· 因服辛熱藥太過,以致熱毒猖狂氣血泛濫痘爛不靨者,內(nèi)服小柴胡、豬尾膏解之,外用敗草散敷之。
· 痘自前報起灌漿回漿俱各應候,至收靨時或犯穢惡,以致斑爛癢塌不靨者,但服異功散,外涂豬髓膏自愈,須憂也。若皆收靨惟數(shù)顆臭爛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膽膏涂之。
□
· 痘瘡未出而先驚搐者,名曰先驚痘,不治自愈。
· 痘瘡初出次第高起,紅光磊落,顆顆如粒者,名曰珠子痘,吉。
· 痘出上身多下體少者吉,反是者險。
· 痘稀少而夾疹子者,名曰麻夾豆,主輕;若痘稠密而夾疹子者,重。宜解散為先,內(nèi)托次之。
· 痘瘡紅甚而引飲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用犀角地黃湯之屬· 痘瘡出后白塌泄瀉者,名內(nèi)虛,急服異功、保元、理中溫補之劑。
· 痘瘡潰爛臭不可聞,曰爛痘。間亦收靨無事,只要胃氣不衰、飲食如故、不作煩躁者,可治,宜用八珍湯、消毒飲,外敷敗草散。
· 胡荽酒雖能避邪氣,惟在未出之前及初報之際用之,既出之后及越脹了即不宜用。
酒氣觸肌多致作癢,出后或被觸而發(fā)者,宜用石乳熏之為佳,或馬牙速燃之熏被衣。
· 治痘瘡在喉則咽嗌不利,飲食穩(wěn)塞不便,內(nèi)服牛蒡桔甘湯。外看身上痘之最大者為毒相關,宜用香油燈草燃而淬之,一淬即愈;蛴檬终朴枚火鬯幫恐
□
汪氏《理辨》曰∶人傳zxtf.net.cn/job/有藥預投,兒服則終身不出痘疹,豈理也哉?痘中于有生之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jié),應期變蒸諸骨十有三次,五臟六腑始能浚通脈絡,行運氣血于身。其熱之時,臟腑無不振動。變易之際,又或有傷寒風熱而泄六陽等證,諸汗瘡瘍,一身之間無不發(fā)泄,其痘毒尚不能解,又何藥可以解此毒耶?今特錄其法,少慰父母愛子之心,而足是書全備云耳。然而當其時行天氣,先以解毒發(fā)散之劑防之,庶幾不致于大甚,而邪氣稍減輕則可矣,若謂終身不出,有是理乎?
一法七八月間,收胡蘆蔓連根留置,十二月三十夜,取蔓絲煎湯浴小兒,則終身不出痘疹。
一法取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干吃,入朱砂末尤妙,服之多者能少,重者能輕。
冬月應寒而反溫暖,前人推度,至春陽氣發(fā)生,與冬之伏熱相搏,必發(fā)痘疹zxtf.net.cn/Article/,故于冬月見兒頭發(fā)干立、飲食稍減,此伏熱之兆,便宜預服生油劑或升麻湯、三痘飲子、消毒飲子以防之。
又云或有伏熱,痘疹未出、四肢微熱,飲食似減,或時額上微熱,宜服生油劑最佳。
一或遇天時溫熱恐發(fā)痘疹,用犀角、玳瑁二味磨汁服,或用茜草煎汁飲之;未發(fā)者,令內(nèi)消,已發(fā)者,亦能解利,使毒瓦斯不致太盛。
□
痘瘡初出欲使不入眼耳,可用胡荽酒涂于耳目邊傍,或黃柏末水調(diào)敷兩目。又法∶抱兒令自投綠豆七粒于并中,皆令痘不入目也。忌食醬醋五味,牛雞鵝鴨卵及諸卵之氣熏襲兒目,但令食淡。不能淡者,宜少入鹽。
一法用干胭脂蜜調(diào)涂眼眶,則痘不入眼內(nèi)。
痘瘡蘊非常之熱,熏發(fā)肌腠為痘疹,順其熱則出而毒散,但過于熱則又損目,抑之以涼則為陷伏黑靨。故善治者,使陽不致虧盈、陰不致潛伏,調(diào)適中和而已。茍為不然,陽勝則熱盛而生風,肝應于目,無不害目者;陰勝則土無燥氣,腎水反勝,為黑靨陷伏,則夭傷者多矣。
此痘之毒瓦斯自里而達于外,故有目害,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熱,解毒不致于涼,得其血活毒散,則睛不壅血不郁而免凹凸之患矣,似非點藥可取效也。蓋點藥非毒則冷,必相攻擊,反以為害,古人所不取也。
治痘護目,古方用胭脂涂,不如錢氏黃柏膏好,從耳前眼皮面上并涂,日三五度。若用之早則頭面無痘,用之遲縱使出亦稀。通圣散治痘入目生翳,白菊花、綠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五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泔水一盞同干柿一枚煎。候米泔盡,只吃干柿餅,一日三服。一方加豬肝同煮,只食肝。一方將浮萍以竹節(jié)盛水盆上曬干為末,隨兒大小每服一錢,以羊肝半具木石器內(nèi)擂爛,投水半盞,濾取肝汁調(diào)服食后。
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歸尾、芩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作小劑末調(diào)服。
如眼無光,過百日后血氣復自明。一法痘瘡發(fā)熱時便用牛蒡子為末,貼囟門可免眼疾。
□
前人論曰∶痘瘡首尾不可汗下,蓋是戒慎恐懼之意。若痘本輕,不必倉慌妄藥,而致求全之毀,如《易》云∶勿藥有喜。言其剛健中正本為無妄,故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故人所謂首尾不可汗下者,亦言本無汗下必用之證,惟恐執(zhí)以汗下,則反有傷正氣之過矣,正如無妄之藥不可試也云。
古云首尾不可汗。甫按∶古人戒汗之意,痘瘡本稀,出至足上有者為出齊,不可謂出不快而故表之。若本稀少,又無邪郁而強表之,正云誅伐無過之地,反有斑爛倒靨,耗散元氣不能起脹者矣,謂首不可汗者此也。痘當黝靨有熱而脫遲,前路俱正,今雖遲緩,終無憂也。若強汗之,必反損其真氣而瘡爛潰不能收斂者矣,謂尾不可汗者此也。
古云首尾不可下。甫嘗考其為斑,未見于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斑毒已見于外,內(nèi)無根蒂,大便不實,并無里證,若下,虛其里則反陷伏,故禁尾不可下也。
表實當汗,里實當下,此不易之理也,要當隨時應變審證而施,當汗則汗,當下則下,而何有于首尾之禁?當汗不汗,則表邪不解,而瘡有難出陷伏之患。當下不下,則內(nèi)毒不除,而痘有變黑歸腎之厄,故汗下二法要須詳審。如痘疹未出,發(fā)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有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毛焦、皮膚緊痛,此皆熱極,痘瘡雖出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痘出輕矣。若此者,安得亦禁而不汗乎?如斑未出,毒在臟腑,大便不通,固宜下之以瀉其毒。至有痘出太盛、喘促腹?jié)M、小便赤、手足心并脅下有汗,或妄言,大便秘,亦宜下之。如痘已出足而結膿窠、尚有熱證見者,當利二便,恐余毒在里未盡,因而生疾,若此者首尾皆宜下也,何可禁哉?
□
李東垣云∶痘瘡宜避一切穢惡氣及外人入房,遠行勞汗,腋下狐臭氣、房中yin液氣、麝香臊膻氣、婦人經(jīng)候諸血腥臭氣、硫黃蚊煙氣、廁缸便桶氣、誤燒頭發(fā)氣、吹滅燈燭氣、雞毛魚骨氣、蔥蒜韭薤氣,以上皆不可犯。須要時常焚燒乳香、蒼術、黃芩、甘香之氣微襲,聞臭則榮衛(wèi)氣暢而無倒靨陷伏之患矣。
□
· 痘發(fā)熱之甚,驚搐不止,日發(fā)三五次,若至九次者,一出如蠶種即死。
· 痘瘡初出紫色成片者,曰紫云痘,四日死。
· 痘瘡出如麻子無縫者兼紫色者,定死。
· 痘痘初出當頂紅者,過六七日死。
· 痘瘡凡見聲啞氣急,若痘色不正,定死。
· 痘瘡初出作瀉,服藥不能止者死。
· 出瘡后猶發(fā)驚者死。
· 痘瘡面目俱腫而痘反黑陷者死。
· 痘瘡閉目昏視、舌卷囊縮、飲食嗆喉、躁哭不寧者,皆死。
· 痘瘡四圍灰白頂黑而陷者,七日死。
· 痘瘡多有紫黑疔,挑去黑血擦藥不變?nèi)詮秃谏咚馈?/p>
· 痘瘡初出狀如蚊蚤所 ,三日后反不見者,曰反關痘,五日死。
· 痘瘡焦黑不灌膿者,三日死。
· 痘瘡起脹清水白色頂陷者,三日后爪破而死。
· 痘瘡隨脹隨沒,內(nèi)躁發(fā)喘死。
· 痘瘡癢塌寒戰(zhàn)不止者死。
· 痘瘡不食腹脹,喘渴不寧者死。
· 痘瘡黑色、大小便不通、目閉聲啞者死。
· 痘瘡發(fā)黃狀如橘色,下利氣促者即死。
· 頭溫足冷、悶亂飲水者死。
· 痘瘡忽然瀉血如豆汁、雞肝、爛肺者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