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慢性下肢潰瘍
    

本草求真:慢性下肢潰瘍

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下肢潰瘍是由于濕熱下注,氣血淤滯,或脈道不通,肌膚失養(yǎng),多由經(jīng)久站立或負擔重物,造成下肢血流瘀滯,濕盛于下。或由于皮膚損傷復感毒邪,毒邪化熱,濕熱蘊結于下而成。繼而熱腐內爛所致。根據(jù)臨床觀察所見,大多數(shù)患者其瘡下陷,膿汁稀而多,或腐肉覆滿瘡面,肉芽組織暗淡或灰白,瘡周皮膚增厚,色素沉著。慢性下肢潰瘍,因其多生于小腿中下1/3的內前外側部位,相當于內臁或外臁部的一種慢性潰瘍,中醫(yī)學謂之臁瘡,常繼發(fā)于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或慢性復發(fā)性 丹毒。一般內側多與外側,潰瘍周圍皮膚變薄。潰瘍日久不愈,創(chuàng)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創(chuàng)面肉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帶綠色穢臭膿水。本病可以反復發(fā)作,在發(fā)作前先癢后痛,詬紅漫腫,繼則破爛蔓延很快。
    臁瘡是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無論急性潰瘍或慢性潰瘍,均不易愈合。治療時除給常規(guī)消毒、外敷藥物外,并應配合纏縛療法(包扎)和熱烘療法,可有助于患肢肌肉收縮,避免發(fā)生水腫,使血液流動通暢,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提高療效,縮短潰瘍愈合的時間有一定的作用。
   治則以提毒化腐,生肌斂瘡。藥用升丹輕粉、銀珠、乳沒等皆為辛溫或辛熱之品,不但能提毒化腐,生肌斂皮的作用,而且可以活血消腫止痛,能改善瘡面局部微循環(huán),激活慢性潰瘍由僵化狀態(tài)向急性無菌性炎癥方向軟化,刺激結締組織增生。根據(jù)臨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療下肢潰瘍最為理想的外敷藥之一。
【內治法】
  濕熱下注型
  〖癥狀體征〗 瘡面色暗,膿水浸yin,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伴有濕疹。
  〖舌苔脈象〗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 濕熱下注。
  〖立法〗 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方藥〗 三妙散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脾虛濕盛型
  〖癥狀體征〗 病程日久,瘡面色暗,黃水浸yin,患肢浮腫,納食腹脹,便溏,面色萎黃。
  〖舌苔脈象〗 舌淡,苔白膩,脈沉無力。
  〖辨證〗 脾虛濕盛。
  〖立法〗 健脾利濕。
  〖方藥〗 參苓白術散合三妙散加減。
  氣虛血瘀型
  〖癥狀體征〗 潰爛多年,腐肉已脫,邊厚色白,瘡面肉色蒼白,四周膚色暗黑,板滯木硬。
  〖舌苔脈象〗 舌淡紫,舌苔白膩,脈細澀。
  〖辨證〗 氣虛血瘀。
  〖立法〗 益氣活血祛瘀。
  〖方藥〗 補陽還五湯四物湯加減。
  
  
  藥物簡介:
升藥
升藥
水銀、火硝白礬各等分混合升華而成。紅色者稱紅升,黃色者稱黃升。各地均有生產,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研細末入藥,陳久者良。本品又名升丹、三仙丹、紅升丹、黃升丹。
【性味歸經(jīng)】 辛,熱。有大毒。歸肺、脾經(jīng)。
【功效】 拔毒化腐。
【應用】 用于疽潰后,膿出不暢;或腐肉不去,新肉難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化腐排膿作用,為外科要藥。常配煅石膏研末外用,用治上述病證。隨病情之不同,兩藥配伍比例亦不同。治潰瘍后期,膿毒較輕,瘡口不斂者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9:1,稱九一丹,以拔毒生;治潰瘍中期,膿毒較盛者,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1:1,稱五五丹,其拔毒排膿力較強;治癰疽初潰,膿毒盛,腐肉不去者,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1:9,稱九轉丹,其拔毒化腐排膿力最強。選用以上治療方法,用時可將藥物撒于患處,也可將藥物粘附棉紙上,插入膿腔中。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不用純品,多與煅石膏配伍研末外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只可外用,不可內服。外用亦不可大量持續(xù)使用。本品拔毒化腐作用強烈,故外瘍腐肉已去或膿水已盡者,不宜用。
松 香
【性味】甘、苦、溫、歸肝、脾、肺經(jīng)。
【功用】燥濕殺蟲,拔毒生肌。
【用法】外用適量。內服0.5~1克,入丸散或浸酒服。
【注意】有內熱實火者忌用。
輕粉
[別名]甘汞.
[來源]為用水銀,膽礬,食鹽,升華而成的氯化亞汞結晶.
[性狀鑒別]呈白色或有光澤的鱗片狀或雪花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無味.遇光顏色緩緩變暗.
[炮制]原藥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寒;有寒.歸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瀉下利尿,被祛痰,生肌.用于疥癬瘡癩,梅毒,水腫,痰涎積滯等證.
[用法用量]0.1-0.2克.一天不超過二次,多入丸劑或裝膠囊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有毒;孕婦忌用;腎炎水腫忌用.

[別名]黃丹,彰丹.
[來源]為純鉛經(jīng)加工而制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狀鑒別]為細粉末,橙黃色或橙紅色.體質沉重,略光澤,無粗糙感,摸之手被染成紅色.氣無,味微辛.
[炮制]原品藥物.
[性味歸經(jīng)]辛,微寒;有毒.歸肝,脾,心經(jīng).
[功能主治]內服鎮(zhèn)驚墜痰;外用拔毒生肌.用于驚癲,癇狂,瘧疾,吐血,反胃,金瘡出血,腫毒潰瘍.
[用法用量]0.3-0.6克.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
血 竭
【性味】甘、咸、平。
【功用】散瘀生新,活血止痛:內服治跌打損傷。外用能生肌收口,止刀傷出血。
【用法】內服1~1.5克,入丸散。外用適量,研粉撒患處。
 
樟 腦
為樟科植物樟的枝、干、葉及根部,經(jīng)提煉制得的顆粒狀結晶。主產于我國長江以南及西南等地,以臺灣產量最大,質量亦佳。全年皆可采集,多在9至12月砍伐老樹,鋸劈成碎片,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冷確后,即得粗制樟腦;粗制樟腦再經(jīng)升華精制,即得精制樟腦。易揮發(fā),應密封保存。
??? 【性味歸經(jīng)】辛,熱。有毒。歸心、脾經(jīng)。
??? 【功效】內服:開竅辟穢;外用:除濕殺蟲,溫散止痛。
??? 【應用】
??? 1.用于痧脹腹痛,吐瀉,神昏。樟腦辛香走竄,有芳香開竅和辟穢化濁的作用,且性溫行散,又能溫散止痛。故可用治感受疫癘穢濁之氣或夏傷風寒暑濕之邪所致腹痛悶亂、寒熱、吐瀉、甚則神昏等癥,可將其配成散劑或酒劑內服。如《本草正義》以之與乳香、沒藥共為細末,茶水調服;或者用精制樟腦10克,溶于白蘭地酒或高梁酒50毫升中,每服1毫升,治療痧脹腹痛均效。
??? 2.用于疥癬濕瘡,瘙癢潰爛。本品辛熱燥烈、有毒,外用既能除濕,又能攻毒殺蟲,收消腫、止癢之效。若治療疥瘡有膿,以之與硫黃、枯礬川椒為末,香油調勻外擦,如樟腦散;治療各種癬證,以之與土槿皮、南星、番木鱉、蟾酥斑蝥等泡酒,外搽至愈為止;治療臁瘡腿,以之與芊脂油、蔥白共搗爛,外敷,如樟腦膏;治療瘰疬潰爛,以之與雄黃等分為末,麻油高涂,如雄腦散。
??? 3.用于牙痛及跌打損傷疼痛。本品辛熱得散,利滯氣、消腫止痛。如用樟腦與黃丹、皂角各等分為末,蜜丸,塞孔中,治齲齒、牙痛;將樟腦9克,浸入白酒500毫升中,完全溶解后,局部頻頻涂探,治療跌仆扭挫腫痛。
??? 【用法用量】內服入散劑或用酒溶化服,每次0.1~0.2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內服宜慎,并控制劑量。孕婦忌用。
 
銀朱
釋名
亦名猩紅、紫粉霜。用石亭脂和水銀同罐煉成。貼在罐口的是丹砂,貼在罐內的是銀珠。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1、小兒內釣(驚風,多啼)。用銀朱半錢,乳香、煨蒜各一錢,共研細,捏成丸子,如粟米大。半歲兒五丸,薄荷湯送下。
2、痰氣結胸。用銀朱半兩、明礬一兩,同研細。置瓦盞中,下加微火熔化。刮取,搓成丸子,每服一錢,茶和汁送下。此方名“鶴頂?shù)ぁ薄?br >3、水腫,但大便尚通暢。用銀朱半兩、煅硫磺四兩,共研細,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三十丸。
4、咽喉疼痛。用銀朱、海螵蛸,等分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
5、火焰丹毒。用銀朱調雞蛋清涂搽。
6、湯火傷。用銀朱調菜油敷上。
7、背疽。用銀朱、白礬等分。煎湯溫洗患處,再用桑柴火遠遠烘熱。一天三次。
8、魚臍疔(按:疔初起,即呈長形,邊緣帶紅色,中央帶黑色。痛極者有救,不大痛者反而難救)。用水調銀朱成丸,每服一丸,溫酒送下。此方名“走馬丹”。
9、楊梅毒。用銀朱、粉錫,等分為末。把紙卷成捻子,蘸油點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邊用鼻子吸取燒捻子放出的煙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又方:銀朱二錢,孩兒茶一錢,龍桂香一錢,皂角子一錢,共研細,照上方作熏藥用。又方:銀朱、水銀粉各一錢,黃蠟、菜油各一兩,加熱化開調藥,攤在油紙上貼患處,瘡痂自脫。
10、筋骨疼痛。用銀朱三錢、枯礬四錢,研細。裹入紙中做成三個捻子。每天早晨拿一個捻子蘸油熏肚臍,熏后蒙被而臥,汗出為好。
11、頑瘡久不收口。用銀朱一錢、陳年石灰五分、松香五錢、香油一兩,調勻,攤在紙上貼患處。
12、血風臁瘡。取黃蠟一兩,熔化后,加銀朱一兩,攪勻,攤在紙上。先把臁瘡刺孔,再把藥紙貼牢。
13、黃水濕瘡。用銀朱、鹽梅,合搗敷上。
14、癬瘡。用銀朱、牛骨髓、桐油,調搽。
15、頭上生虱。用銀朱浸醋,每天梳頭時帶藥入發(fā)。又一治法:紙包銀朱,燒著,用碗蓋住。煙結碗內成垢,以茶水洗下,倒入頭發(fā)中,再把頭發(fā)包起來。第二天,頭虱盡死。
附方
銀朱的功效,和水銀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結,殺蟲,治瘡。
牡蠣
釋名
牡蛤、蠣蛤、古賁。
氣味
咸、平、微寒、無毒。
主治
1、心脾氣痛,有痰。用牡蠣煅成粉,酒送服二錢。
2、瘧 疾寒熱。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3、氣虛盜汗。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
4、產后盜汗。用牡蠣粉、麥麩(炒黃)等分。每服一錢,豬肉湯調下。
5、消渴飲水。用黃泥封固牡蠣,煅赤,研為末。每服一錢,活鯽魚煎湯調下。
6、百合變渴(由傷寒轉成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欲臥不臥,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藥則有吐瀉,變成渴疾,久治不愈)。用牡蠣(熬)二兩、栝樓根二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米湯調下。一天服三次。
7、病后常流鼻血。用牡蠣十分、石膏五分,共研為末。每服一匙,酒關下。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8、小便淋閉(服治血藥無效者)。用牡蠣粉、黃蘗(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茄香湯送下。
9、小便數(shù)多。用牡蠣五兩,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極效。
10、夢遺便溏。用牡蠣粉。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11、陰囊水腫用牡蠣煅粉二兩、干姜(炮)一兩,共研為末,冷水調糊敷上。不久,囊熱如火。藥干即換,至小便通暢末,冷水調糊敷上。不久,囊熱如火。藥干即換,至小便通暢為愈。又方:改冷水調糊為蔥汁,白面同調。不兒不用干姜。
12、月經(jīng)不止。用牡蠣煅過研細。加米醋揉成團,再煅再研,加米醋調艾葉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醋湯送下。
13、刀傷出血。用牡蠣粉敷涂。
14、癰腫初起。用牡蠣粉末調水涂搽。藥干即換。
15、瘰疬。用牡蠣煅過,研為末。取四兩,加玄參末三兩,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盡除根。又方:瘰頭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蠣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一錢,飯后服,茶湯調下。其效極驗。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