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想學習針灸,最近在論壇看了一些帖子,因為是新手有些地方不明白,請先知者以指點:
1、艾灸中的重灸、直接灸、溫和灸、壯的概念是什么?
2、針刺穴位有多大的危險?身邊沒有老師自學行不行?
-----------呵呵,我不是高手,更不是先知者,不過正巧我這兩天也在學習艾灸,昨天碰巧比你先看到了ZHOUXL2000先生的帖子,復制過來給你看看:
【原料】
艾灸,以艾為原料,經(jīng)燃燒散熱,給人體以溫熱刺激,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作用,達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體機能旺盛;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具備虛寒則補之,郁結(jié)則散之,有病則治之,無病則可延年益壽的作用,正因如此使之流傳至今。
艾絨燃燒后的特性是其他物質(zhì)不能代替的。若以普通的火熱,則只會感覺表層
灼痛,而無溫煦散寒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有溫養(yǎng)細胞,旺盛循環(huán),增加抗體,改變血液成分,調(diào)整組織器官功能的作用。因此可以認為艾灸對于調(diào)動一切內(nèi)在積極因素,增進機體防衛(wèi)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艾灸是用干燥的
艾葉,搗制后除去雜質(zhì),即可成純凈細軟的艾絨,曬干貯藏,再根據(jù)需要制成艾炷、艾卷或其他,然后運用于臨床的。
【種類】
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溫針灸、溫灸器灸,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間接灸又分隔
姜、隔蒜、隔鹽、隔
附子餅四種;艾卷灸又分為艾條灸、太乙針灸、火針灸,艾條灸又分為溫和灸和
雀啄灸。賀老臨床多用隔姜灸、溫和灸和溫針灸,故本文主要討論這三種灸法。
【隔姜灸】
隔姜灸屬于間接灸法,是利用姜片做隔物,將艾炷和穴位隔開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炷的制作是將艾絨根據(jù)臨床需要捻成
蠶豆或黃豆大小上尖下平的小圓錐體,即可使用。
生姜辛溫無毒,具有升發(fā)宜散,調(diào)和營衛(wèi),祛寒發(fā)表,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用鮮姜和艾結(jié)合起來施灸,有相得益彰之效。
隔姜灸的操作應注意幾方面:姜片應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以便熱力傳導。艾炷制作不易太大,否則熱力太強,容易發(fā)泡,同時還應注意勿過緊或過松,過緊燃燒緩慢,過松則燃燒又太快,這樣都達不到療效。
治療時一般選2~3個穴位,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溫和灸】
溫和灸,是一種常用的灸法,一般有藥無藥的艾卷均能使用,比較方便易行。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cm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如果覺得大熱時,即可緩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動,使溫熱連續(xù)刺激。對于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yī)者可將中、食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cè),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diào)節(jié)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溫針灸】
溫針灸亦稱溫灸針、針柄灸或熱針,最早記載始見于《
傷寒論》。它是在針刺后,于針尾處點燃艾絨,加熱針體的一種針刺法。通過艾火之溫熱,以達溫通經(jīng)絡,疏行氣血,用以治療寒郁經(jīng)絡、痹阻氣血之類的疾病,可起到針刺與艾灸的雙重作用。明·王節(jié)齋云:“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贝朔ìF(xiàn)較喜用者為蘇南及遼南地區(qū)。療效較高,收效亦速。
根據(jù)穴位所在部位不同選擇其相應長短粗細的毫針,在穴位上常規(guī)消毒后將針捻轉(zhuǎn)刺入,根據(jù)疾病虛實情況不同,施以或補或瀉的針法,得氣后即停針不動。再以硬紙殼剪成如銅錢大,中間弄成一孔,套入針柄,或以香
白芷作圓餅套上(可免艾火落于皮膚上致成燒燙傷),以附著于皮面上,繼取艾絨捻如
棗核大,包裝于針柄上,隨即點燃艾絨,俟患者感到針處有溫熱感即可停止,然后將針捻轉(zhuǎn)拔出。一般可燃燒1~7壯,如患者感覺遲鈍,亦不可因不喊熱而無止境的施灸,通常灸6~7壯即足。如不愈可隔日或隔二日再施術(shù)一次,7~10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可休息一周。
由于溫針的熱力是靠針柄上燃燒的艾,借針身傳熱而達入穴內(nèi)的,所以對風、寒、濕、痹等經(jīng)絡閉塞不通等病最為適用。如關(guān)節(jié)流走痠痛等風濕癥、肢體麻木不仁、腹?jié)M腫脹、
腳氣病、機體
癱瘓痿痹等癥均有良好的療效。對一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腸炎也有較好的療效。
凡由邪熱所致的疾病或不宜留針的疾病皆不宜行溫針治療。如高熱性疾病、關(guān)節(jié)赤腫、
癤腫、驚厥、
抽搐、
丹毒、重癥精神病、
高血壓等均不宜用溫針療法。
【選穴】
選穴應少而精。楊繼洲說:“雖取穴之多,亦無以濟人;茍得其要,則雖會通之簡,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可見,選穴要精要、準確,而不在于多。賀老在臨床上往往只取一、二個穴,卻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配穴】
配穴原則:治全身性或內(nèi)臟疾病時一般為雙側(cè)取穴;治局部病或一個肢體的病時可單側(cè)取穴;任、督脈自然是單穴了。為了達到好的療效,在治療中,一般可根據(jù)病情配合針法。
【灸法程度】
《醫(y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
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又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針學入門》上也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以上說明,在施灸時要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部位的深淺不同,選用不同的方法,恰到好處,使疾病迅速治愈。賀老認為,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草率,用艾煙熏烤,表熱里不熱,結(jié)果達不到治療效果,所以臨床必須認真對待。
【治療程序】
在治療時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jīng),后灸陰經(jīng);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肚Ы鸱健飞显涊d:“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
【療程】
灸法的療程:急性病一般一天可灸2、3次;慢性病可隔日灸,10~30次為一療程。臨床上可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隔天的多少,以便取得最好的療效。此外,還要病人明白,施灸法治療要有耐心,灸同久,必須長期堅持下去,長期灸才能收效。
【隔姜灸】
隔姜灸要注意所使用的艾炷先小后大,壯數(shù)先少后多,逐漸增加,不可突然大劑量施灸,否則病人會覺得很苦楚,不愿再治療。另外,隔姜灸在治療后要避風吹,注意休息,這樣有利于治療。
【溫和灸】
溫和灸在施灸時要注意,艾卷積灰過多時,要離開人體吹去后再灸,以免造成燙傷。病人的體位要舒適,這樣才能堅持到治療結(jié)束。同樣治療后要防止冷風直吹。施灸后患者覺溫熱舒暢,溫熱感直達深部,經(jīng)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余溫為宜。灸后要把火悶滅,以防復燃。此法容易操作,為便于治療可讓病人回去自己灸治。
【溫針灸】
溫針灸施術(shù)時的注意事項:
1. 向針尾裝包艾絨時要捻緊,以防燃燒時艾絨的火星下落燙傷皮膚。
2. 若有艾火星下落,應立即將之撲滅或用手彈去或用口吹于地下。
3. 施術(shù)時,囑告病人不要隨便改變體位,以防燃燒的艾絨火星落于皮膚造成燙傷,或造成彎針等現(xiàn)象發(fā)生。
4. 點燃艾絨應先從下端點起,可使熱力直接向下傳導和熏射,以加強療效。
-----------多謝二樓指點,明白了隔姜灸、溫和灸、溫針灸,哪位能告訴我其它的問題?
-----------高手怎么都不來那?我這個低手勉為其難把自己剛剛學到的一點點現(xiàn)炒現(xiàn)賣:
壯就是用艾絨做成的錐形艾柱的量詞,一個就是一壯。艾柱可大可小,看自己的承受程度,大者可如蠶豆,小者可如麥粒。
直接灸就是把艾柱直接放在皮膚上點燃,開始很痛,第一壯最痛,萬事開頭難啊(我這點經(jīng)驗是昨晚才得來的,真的是新鮮出爐啊)。不過,想治病健身就不能怕這點痛苦對不對?
直接灸應該就是重灸,我猜的,不知對不對。
自學針刺有危險,昨晚剛剛在一個按摩診所里看得一本書上說:穴位不準、針刺太深會傷到內(nèi)臟。我覺得在四肢應該安全一些。
-----------我也不是高手,業(yè)余的,經(jīng)驗有限,重灸不一定是壯數(shù)多,也指持久的意思灸,就是久火的意思
-----------謝謝泊和灸道小蟲的指點,論壇里大家這么熱心,堅定了我學針灸的信心
-----------“針刺穴位有多大的危險?身邊沒有老師自學行不行?”
一般針刺四肢部位的穴位,避免血管,危險性較小。身邊沒有老師自學完全可以,先選擇針刺四肢部位的穴位,熟練后再針刺腹部、腰部穴位。
胸背部、頭頸部穴位盡量不要輕易扎。
-----------謝謝zhouxl2000的指點,那我就先從四肢開始試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