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ronic rhinitis |
拚音 | MANXINGBIYAN |
別名 | 中醫(yī):鼻窒,鼻塞,壅塞,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鼻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慢性鼻炎為各種原因所引起的鼻粘膜和粘膜下的慢性炎性鼻病。為常見的多發(fā)病,包括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為可逆性慢性炎癥,一部分可轉化、發(fā)展為慢性肥厚性鼻炎。 |
中醫(yī)釋名 | 本病是以鼻塞時輕時重。或雙側交替鼻塞,反復發(fā)作,下鼻甲腫大為主要表現(xiàn)的鼻病。 |
西醫(yī)病因 | 主要有①急性鼻炎反復發(fā)作或治療不徹底,可轉化為慢性鼻炎。②慢性化膿性鼻竇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體炎、腺樣體肥大等鄰近病灶的慢性炎癥或影響鼻腔通氣引流的因素可導致本病。③長期應用血管收縮劑可引起藥物性鼻炎,加重本病的病情。④空氣污染,鼻粘膜受到有害的化學氣體、粉塵等刺激或溫度、濕度的劇烈變化。⑤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如甲狀腺功能減遲等。⑥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結核、心血管疾病等。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無論是寒是熱,均可傷于皮毛,損于肺氣,壅塞鼻竅。慢性肥厚性鼻炎系由肺氣郁結,壅塞鼻竅,日久不散,致氣血瘀滯,濕濁凝結而成。 |
病理 | 慢性單純性鼻炎的粘膜下血管失去收縮能力,呈慢性擴張狀態(tài),血管和腺體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杯狀細胞增多,腺體分泌增強,但病理改變?yōu)榭赡嫘,當發(fā)展為慢性肥厚性鼻炎時則成為不可逆性,發(fā)生靜脈和淋巴回流受阻,鼻粘膜下血管長期擴張,管壁成纖維細胞增生、粘膜肥厚、結締組織增加、有時伴骨膜增殖和骨質增生。這些病變以下鼻甲最顯著,常呈結節(jié)樣或桑椹狀。 |
病理生理 | 其病理生理改變主要與慢性炎癥所致血管的舒縮障礙有關,鼻粘膜長期處于慢性充血狀態(tài),尤以下鼻甲的海綿體改變更為明顯。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1.外感風寒 證候:鼻塞,鼻癢,噴嚏流涕,鼻肌膜腫脹色淡,鼻腔有水樣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適,舌苔薄白,脈浮緊。 辨析:風寒束肺,肺津不布,則鼻癢,噴嚏,邪壅鼻竅則鼻塞聲重。風寒犯肺則咳嗽,痰稀,周身不適,舌脈屬外感風寒象。 2.外感風熱 證候:鼻息氣熱,鼻塞,流濁涕。全身發(fā)熱惡風,頭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辨析:外感風熱或邪郁化熱,上擾鼻竅,鼻息氣熱。風熱犯肺,邪滯咽喉,故咳嗽咯痰,咽干咽痛,熱擾頭面,故頭痛發(fā)熱。苔脈屬外感風熱象。 3.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證候:鼻塞時輕時重或交替性鼻塞,側臥上竅通,下竅塞,涕粘稀,鼻內(nèi)肌膜腫脹色淡。肺氣虛者,咳嗽痰稀,舌質淡紅,苔白薄,脈緩。脾氣虛者見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或稍厚。 辨析:肺脾氣虛,鼻竅失于充營,寒濕濁邪滯留鼻竅,見下鼻甲腫大;氣虛則遇冷重,遇熱輕。陽氣盛則癥狀輕,陰氣盛則癥狀重,故鼻塞夜間較重。肺虛則不布津,肺氣上逆則咳嗽;脾失運化則納呆便溏。 4.邪毒久留,氣滯血瘀 證候:持續(xù)性鼻塞,嗅覺遲鈍,鼻音重濁或兼有耳鳴重聽,鼻內(nèi)肌膜腫脹,硬實,下鼻甲呈?皹幼。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細或澀。 辨析:邪毒久留鼻竅,阻于鼻竅脈絡,呈持續(xù)性鼻塞;邪濁蒙蔽清竅,則耳鳴不適。舌、脈象皆為氣血郁滯表現(xiàn)。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1.慢性單純性鼻 (1)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許粘液性或粘液膿性分泌物。 (2)下鼻甲粘膜腫脹,表面光滑濕潤,呈暗紅色,粘膜柔軟,富有彈性,用探針壓迫可出現(xiàn)凹陷,移開后立即恢復原狀。外用麻黃素液后,粘膜收縮好。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多為持續(xù)性,分泌物粘稠,嗅覺減退,閉塞性鼻音較重。 (2)鼻粘膜呈淡紅色或暗紅色,粘膜及鼻甲骨肥大,表面呈結節(jié)狀或桑椹狀肥厚,用探針觸壓不易出現(xiàn)凹陷,即使有凹陷亦難立即恢復。用麻黃素液后粘膜不易收縮。 (3)后鼻鏡檢查有下鼻甲后端肥大。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一、慢性單純性鼻炎:典型癥狀為兩側交替性間歇性鼻塞,側身睡眠時,朝下側鼻塞嚴重。其原因一方面是重力關系,另方面也可用鼻-肺反射解釋。寒冷或靜坐時鼻塞加重,天熱或活動后癥狀減輕。流涕一般不多。由于下鼻甲腫脹,阻擋鼻涕自前鼻孔流出,可向后流人咽喉部,使患者常覺"多痰"或咽部不適。較嚴重病例,可出現(xiàn)頭昏頭脹,嗅覺減退,發(fā)聲呈阻塞性鼻音。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癥狀為持續(xù)性鼻塞,多為兩例。鼻塞程度較單純性慢性鼻炎重。常有少量粘液膿涕,因前鼻孔流出受阻,常向后流人咽部,致使病人感到咽部有異物不適感。其他癥狀有嗅覺減退,頭昏頭脹,記憶力減退,阻塞性鼻音等。 |
體檢 | 一、慢性單純性鼻炎:局部檢查顯示雙下甲充血腫脹,與中隔相觸或貼近中隔。鼻腔通氣道明顯狹窄,下甲前端大致呈圓形,表面粘膜光滑,觸之柔軟,略有彈性,用1%麻黃素液沾濕的棉片放置于下鼻甲表面,2-3min后,可見下鼻甲明顯縮小,此為與肥厚性慢性鼻炎鑒別診斷的要點之一。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檢查可見下鼻甲明顯肥大,與中隔相觸或靠近,使鼻腔通氣道明顯狹小。用棉簽觸下鼻甲,無彈性,有硬實感。對血管收縮劑(1%麻黃素液)反應較差或全無反應。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鼻鼽:以突起鼻癢,噴嚏頻頻,清涕量多如水為特征,而不是以鼻塞為主癥。 2.鼻槁:自覺鼻內(nèi)干燥為主要表現(xiàn),涕少痂多或夾血絲,鼻甲萎縮,鼻腔空闊,鼻氣腥臭。 3.鼻淵:以鼻流濁涕量多,頭暈脹悶,鼻道有膿涕為主要表現(xiàn),鼻竇CX線片、CT掃描可示患竇密度增高、粘膜腫脹。 |
療效評定標準 | 1. 治愈: (1)單純性鼻炎:鼻腔通暢,分泌物消失,鼻粘膜恢復正常。 (2)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顯縮小。 2.好轉:自覺癥狀顯著改善,鼻甲縮小。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病因治療:通過詢問病史和詳細檢查后分析病因,清除鄰近病灶,避免周圍環(huán)境的致病因素和積極治療有關的全身性疾病。 2.應用血管收縮劑,不應過多應用,防止藥物性鼻炎的發(fā)生。 3.應用稀化粘素:使分泌物易于排出,對于流涕較多者可用異丙托品制劑噴鼻。4.粘膜下注射硬化劑如魚肝油酸鈉,甘油酒精等。5.采用冷凍療法縮小下鼻甲。 6.激光治療,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或YAG激光氣化下鼻甲的肥厚部分。 7.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術,僅切除骨性肥大部分,保留鼻粘膜,但不適用于下鼻甲息肉樣變者,后者應做下鼻甲部分切除術,連同肥厚的粘膜一并切除。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選方 1.外感風寒 治法:疏風散寒,辛溫通竅。 方藥:蒼耳子散(《濟生方》)加減。蒼耳子9g,辛夷9g,羌活9g,防風9g,藁本9g,川芎9g,白芷15g,細辛3g,升麻9g,本通6g,甘草6g?人灾卣呒紫苑,款冬花;挾濕者加藿香,佩蘭。 2.外感風熱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方藥:桑菊飲(《溫病條辨》)合蒼耳子散加減。菊花12g,桔梗9g,連翹9g,杏仁9g,薄荷9g,桑葉9g,蒼耳子9g,白茫15g,黃芩9g,甘草9g。咽痛者加射干,馬勃;涕黃帶血者加生地,銀花。 3.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治法:溫肺益氣,祛風通竅。 方藥:溫肺止流丹(《瘍醫(yī)大全》)加味。人參9g,黃茂15g,白術9g,炙甘草9g,細辛3g,白芷5g,蒼耳子9g,魚腦石15g,桔梗9g,訶子6g。 4.脾氣虛,邪滯鼻竅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通竅。 方藥: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黨參9g,茯苓159,白術9g,淮山藥30g,炒扁豆9g,蓮子15g,薏苡仁30g,石菖蒲9g,蒼耳子9g,陳皮9g,濕重者加澤瀉,車前草;有寒象者,加荊芥、細辛。 5.邪毒久留,氣滯血瘀 治法:調(diào)和氣血,行滯化瘀。 方藥:當歸芍藥湯(廣州中醫(yī)學院編《中醫(yī)耳鼻喉科學》)加味。當歸12g,赤芍15g,川芎9g,桃仁9g,紅花9g,地龍9g,辛夷花9g,白菊花12g,薄荷9g,黃芩9g,茯苓15g,澤瀉12g,白術9g,甘草6g。肺氣虛者加黃芪,訶子;熱重者加黃芩、貝母;頭痛者加白芷,藁本,蔓荊子。 二、其他療法 (一)外治 1.滴鼻:①辛夷花滴鼻液:辛夷花100g,水煎一次余300ml,去渣,過濾,加入適量防腐劑,裝瓶備用,日3次,每次1~2滴。(《中醫(yī)耳鼻喉科學》廣州中醫(yī)學院編)。②復方鵝芩滴鼻液:鵝不食草90g,黃芩90g,金銀花90g,辛夷90g,白芷90g,川芎60g,細辛45g,甘油300ml,配制成1000ml液體,瓶裝滴鼻(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3;6(6):305) 2.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碧云散(《醫(yī)宗金鑒》):鵝不食草、川芎、細辛、辛夷花、青黛共研細未。 3.下鼻甲注射:①毛冬青注射液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每側2ml,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中醫(yī)耳鼻喉科學》山東中醫(yī)學院編)②復方紅花注射液:紅花,當歸、赤芍、辛夷,配制成每ml含1g的注射液,于下鼻甲粘膜下每側注入1ml,每周2次,2~16次為一療程(遼寧醫(yī)學雜志,1993;7(4):213)。③下鼻甲表面粘膜麻醉后注入1.5~3.0ml中藥消痔靈,一周后見下鼻甲硬化縮小,效果較差者可重復注射一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2;12(5):311)。 |
中藥 | 1.銀翹解毒沖劑:每次1~2袋沖服,每日3次。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作用。用于治療風熱感冒,發(fā)熱頭痛之證。 2.板藍根沖劑:每包10g,每次1~2包沖服,每日2次。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及抗病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急性鼻炎。 3.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服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功效。 4.藿膽丸:每次3~6g,每日2次服。具有清風熱,通鼻竅作用,用于風熱上擾引起的鼻塞,時流濁涕者。 5.鼻炎康:每次4片,日3次。具有清熱解毒,宣肺通竅,消腫止痛之功效。 6.鼻淵舒口服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2~3次,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排膿,止痛消腫,通鼻竅之作用。用于急慢性鼻炎及鼻竇炎等。 |
針灸 | 1.體針:主穴:迎香、印堂、鼻通。配穴風池、合谷、攢竹。每次選2~3穴,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 2.耳針:①取內(nèi)鼻、外鼻、肺、腎上腺、每次取穴2~3個,留針或壓豆。(《中醫(yī)耳鼻喉科學》山東中醫(yī)學院編)。②取耳穴內(nèi)鼻、外鼻、肺及額4穴,用膠布壓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壓,囑其每日自行按壓3~5次,以感微痛為度。(《診籍續(xù)焰》第834頁)。③取耳穴內(nèi)鼻、肺、神門、鼻眼眶點、額等穴,用膠布壓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壓,每3天換藥1次,平日每2~3小時自行按壓穴位1次;另外,用中藥粉噴鼻,每日噴鼻1次,每次噴藥0.05g,10天為一療程,中藥粉的成份有辛夷、蒼耳子、白芷、細辛,薄荷及黃芩等。(吉林中醫(yī)藥1994;2:25) 3.穴位封閉:取迎香,每側注入當歸注射液0.05ml,隔日1次,7次為1療程。 |
推拿按摩 | 常于鼻周穴位作按摩療法。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急慢性鼻炎,在我國耳鼻咽喉科臨床實踐中很早就采取了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于急性鼻炎,無論采取中醫(yī)或西醫(yī)治療均易湊效,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見效更快;對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或藥物性鼻炎,以及慢性單純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竇炎者,中醫(yī)藥治療顯得更加重要。 1.急性鼻炎應以中成藥為主如各種感冒沖劑,板藍根沖劑,加服解熱鎮(zhèn)痛藥和抗組織胺藥,維生素C等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或者辯證施治采用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的方藥,見效更快。 2.慢性單純性鼻炎主張采用減充血藥與活血化瘀的中藥方劑配合治療,或辨證選方治療。 3.除采用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外,進行針灸包括耳針治療。 4.下鼻甲注射硬化劑、激光、冷凍或手術治療并加服中藥。 5.西藥穴位封閉或采用中藥注射劑行下鼻甲注射都是中西結合的新途徑,在臨床應用中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曰:"鼻窒,鼻塞也。"并解釋"側臥上竅通利,下竅閉塞。"《醫(yī)林繩墨》提出"傷風鼻塞"!毒霸廊珪ぞ矶摺分赋"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風寒,當以此為辨。"《張氏醫(yī)通》言:"暴起為寒,久郁成熱。"暴起者指"傷風鼻塞","久郁"者指慢性鼻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