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沉介茶
|
年份 | jimh guaix zah
|
別名 | 細葉香薷
|
來源 | 唇形科植物五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全草。
|
形態(tài)特征 | 一年生直立草本,莖高9~40厘米,纖細,被白色疏柔毛。單葉對生,線狀長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2.8(~3.3)厘米,寬2~4(~7)毫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漸狹或楔形,邊有不明顯的淺鋸齒;ㄗ霞t至白色,唇形;總狀花序頭狀,生于莖枝頂端;苞片覆瓦狀排列,被疏柔毛。小堅果近球形,具深皺紋。花期6~9月,果期7~11月。
|
生態(tài)分布 | |
采集加工 | 夏季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辛,性微溫。
|
功效 | 發(fā)汗解表,消暑化濕,鎮(zhèn)咳祛痰,利尿消腫。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9~30克,水煎服或浸酒服,或搗汁開水調服;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
藥理 | 1.解熱作用 香薷散煎液30g(生藥)/kg灌胃,對注射啤酒酵母所致發(fā)熱的大鼠,一次給藥僅有短暫的退熱作用,連續(xù)3次給藥有顯著解熱作用,對發(fā)熱過程的體溫反應指數(shù)(體溫曲線與基線間面積,TRI)也有明顯影響[1]。 2.鎮(zhèn)痛作用 石香薷揮發(fā)油0.3ml/kg和0.15ml/kg灌胃,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并呈量效關系[2]。 3.鎮(zhèn)靜作用 石香薷揮發(fā)油0.3ml/kg灌胃,對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有顯著增強作用,表明有鎮(zhèn)靜作用[2]。 4.抗菌作用 石香薷揮發(fā)油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其抗菌有效成分為百里香酚、香荊芥酚和對聚傘花素等。1:2000的香薷油的抗菌作用與75%乙醇的抗菌作用相似,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福氏痢疾桿菌的抗菌作用強度高于碘液,而弱于呋喃西林和苯扎溴銨[3,4]。此外,石香薷的揮發(fā)油或水煎劑對大腸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白喉桿菌、肺炎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綠膿桿菌及腦膜炎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4-7]。 5.其他作用 香薷薷提取物在體外對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和β-羥基-β-甲基戊二酸輔酶A還原酶均有明顯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具降壓和降低膽固醇作用[8]。石香薷揮發(fā)油尚有利尿、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9]。 6.毒性 石香薷和香薷揮發(fā)油小鼠灌胃LD50分別為1.304ml/kg~1.3333ml/kg和1.145ml/kg[2]。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張良溫等:《中草藥》,1990,21(3):138。
|
藥理參考文獻 | [1]韋力等:《成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5(2):95。
[2]吳廷楷等:《中藥材》,1992,15(8):36。
[3]湖南省衡陽市衛(wèi)生防疫站等:《中草藥通訊》,1977,8(5):201。
[4]衡陽市衛(wèi)生防疫站:《中草藥通訊》,1973,(1):44。
[5]王志偉:《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1987,14(5):367。
[6]零陵地區(qū)衛(wèi)生防疫站等:《湖南醫(yī)藥雜志》,1974,(4):50;(5):49。
[7]Chen C P,et al.《生藥學雜志》(日),1987,41(3):215。
[8]王序等:《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18(1):31。
[9]《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6。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