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秋感溫燥涼解宜
    

鄒孟城三十年臨證經驗集:秋感溫燥涼解宜

《黃帝內經》為中醫(yī)理論之最高經典,其論病機及四時外邪為病,卻遺燥氣燥邪一端。金代劉完素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后,增補“諾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一條,俾病機十九條之內容充實、完備。而明·喻嘉言,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

黃帝內經》為中醫(yī)理論之最高經典,其論病機及四時外邪為病,卻遺燥氣燥邪一端。金代劉完素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后,增補“諾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一條,俾病機十九條之內容充實、完備。而明·喻嘉言,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痃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之文,改“秋傷于濕”為“秋傷于燥”,制清燥救肺湯方,標新立異,獨樹一幟,開燥氣為病證治之先河。隸及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專立“秋燥”一門,創(chuàng)制“桑杏湯”、“桑菊飲”諸方,至是則秋令之燥氣傷犯肺衛(wèi)者,治法始備。然秋令燥氣之傷人也,有溫燥涼燥之別,吳氏所論,乃溫燥耳。若云臨證之所見,溫燥實較涼燥為多,是故吳氏之功,不可沒也。

關于溫燥之癥狀,初起頭疼身熱,干咳無痰,即使咯痰,亦多粘而量少,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邊尖俱紅。然患者之病候,常不典型,故每易與風熱感冒混淆!稖夭l辨》曰:“秋感燥氣,右脈數大。”曹炳章評曰:“右脈數大,右寸尤甚,不獨秋燥為然,即風溫亦如是,此亦識病之要訣,但風溫初起,右寸必浮耳”。然先賢雖言之鑿鑿,而臨診之際,失于明辨者,仍復不少。以致輕感時邪,亦須遷延多日。倘若治不徹底,或失治誤治者,每易流入損途。

《理虛元鑒》論“虛癥有六因”中“有外感之因”“因外感者,俗語云:傷風不醒結成癆。”“若其人或酒色無度,或心血過傷,或肝火易動,陰血素虧,肺有伏火,一傷于風火,因風動則癆嗽之癥作矣!睋,因外感而成癆嗽者,以溫熱之邪為多而溫熱之中zxtf.net.cn/wsj/,尤以溫燥為甚也。蓋溫燥之氣最易傷損肺津,肺為陰臟,喜潤而惡燥故也。曹炳章云:“感燥而咳,病勢本輕,然遷延誤治,必成重癥!笔枪逝R證之間,遇感證久治未愈者,務必著意診察,不可掉以輕心而遺人天殃也。

病例:干部王某,年過半百,形體魁梧,肥胖而多病,肝痛、頭疼常作不輟。1976年秋,患感冒牙痛,匝月不愈。凡中成藥及諸西醫(yī)感冒藥,幾已嘗遍,似有小效而病終不解,因來余處就診。視其脈細而帶滑;問其癥則頭痛而不甚,微有惡寒,稍加衣則又覺轟熱,不時咳嗽數聲,絕無痰濁,苔薄白而燥。此乃感受秋令燥氣,并非感冒風寒風熱之癥,故治感冒之成藥宜其不效也。然燥癥分溫燥、涼燥,今患者所病,乃溫燥耳。治法當用涼潤清解,擬用桑杏湯化裁。

桑葉9g 豆豉4.5g 荊芥4.5g 南沙參9g 炒山梔6g 麥冬9g 杏仁9g 炙草1.5g 玉竹9g 

與二帖;颊呒庇谇蟪桑且惯B服二煎,睡至半夜醒來,即覺渾身舒適,翌日晨起諸證頓解。余藥一帖,則棄置不服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