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清水和空氣為生命的三要素,即國人俗稱水、火、風,在人身為精、氣、神。
風即俗稱空氣,空氣因受溫度(日光與清水)的作用而產(chǎn)生變化,即空氣發(fā)生擴張、收縮、上升、下降與穩(wěn)定的作用,是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作用,亦即天氣風、暑、濕、燥、寒五氣的變化,俗稱風或空氣或氣候變化。
風——空氣對我們的生命、身體分秒不能分離,身體調(diào)理五氣正常,則百病不生,若調(diào)理不能均衡則百病叢生,而此產(chǎn)生病變分為三種情況:感冒:五臟仍能正常運行五氣,只是五zxtf.net.cn/hushi/氣不能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的證狀。因各臟腑、經(jīng)絡不同而表現(xiàn)不同的證狀,稱傷風、傷寒、傷暑、濕、燥火……等。
中風:五臟或某經(jīng)絡失去正常運作五氣的功能,而呈癱瘓、偏枯或半身不遂的證狀,稱中經(jīng)、中絡、中臟、中腑、其因有中風、中濕、中寒、中暑、中氣、中惡、卒中………等。
氣絕:五臟氣絕即死亡,乃氣終止在身體的活動。
氣在人體的作用,隨飲食、氣候、情緒而產(chǎn)生各種病變,俗稱百病因風起,即各種大并惡病皆從小病演變而來,了解疾病的前因后果,才能將疾病治療痊愈,以獲取健康。
中風、傷風即空氣(風)在人體生理精、氣、神強盛或衰弱的狀況下,變化發(fā)生不平衡,產(chǎn)生傷害不同程度所表現(xiàn)的癥狀。
風是如何中、傷人體呢?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五變第四十六篇,黃帝問于少俞曰: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必循毫毛(毛孔)而入腠理(皮膚與肌肉的交界處),或復還、或留止、或為風腫消汗、或為消癉(疸)、或為寒熱、或為留痹、或為積聚奇邪yin溢,不可勝數(shù),愿聞其故,或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又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常汗流浹背而因風卒倒),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又曰: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則多怒,柔弱者易傷………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臗皮充肌,血肌不行,轉(zhuǎn)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靈樞繆刺論第六十三,岐伯對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jīng)脈,內(nèi)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具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傷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
中風分別病情輕重為中經(jīng)、中絡、中臟、中腑因之而名。
體力強盛,風暑寒濕燥zxtf.net.cn/wszg/火之氣對人體不能調(diào)適的現(xiàn)象在表皮經(jīng)絡,五臟經(jīng)絡運作正常,是為表證傷風、傷寒、傷暑濕熱只名曰“傷”而不曰“中”,是稱感冒。
體力衰弱,經(jīng)絡臟腑對風暑寒濕燥火之氣無力運作,而產(chǎn)生臟腑經(jīng)絡停止運作的故障現(xiàn)象是為“中”,身體的生長、發(fā)育之能衰弱,運作體力衰弱,是為病重入里之意為中風、中濕(痰)、中暑、中氣、中寒、中惡、卒中……名為中風或類中風,皆稱中風。
中風分為中經(jīng)、中絡、中臟、中腑。又分閉證、脫癥,閉證為邪實證,治療時可下、可清,脫癥當溫補是為虛脫證狀。
中風時,邪在絡則肌膚不仁,邪在經(jīng)則重勝不能任地,邪入于腑則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艱言,口吐涎,卻不見腦中風三個字。
中風事實上并非腦的問題,就像發(fā)燒并非腦中樞神經(jīng)對體溫失控所致的荒誕不稽之學說。
事實上,“腦中風”三個字是在罵人的腦——思想停止運作、故障的意思,而不是醫(yī)學上的名辭,幾千年的中醫(yī)學上都沒有看到“腦中風”的醫(yī)學記載。
今日西醫(yī)不懂中醫(yī)中風兩字真義,而盜用“中風”兩字且畫蛇潻足加上腦字而名“腦中風”,用之以貽誤、欺騙病患者。
感冒是傷風、傷寒、傷暑、濕、熱………乃身體臟腑、經(jīng)絡皆強壯,有力運作,可將風、寒、暑、濕、燥不適之氣自行調(diào)理,循正常途徑由汗、小便排出體外,或積留體表無法內(nèi)侵,故稱表證,或稱外中風。
中風則因臟腑、經(jīng)絡的衰弱,受風寒暑濕燥之氣無力運作,致身體的生理狀況如汽車拋錨,如河川、溝渠淤塞不通所致;蚍Q內(nèi)中風,即俗稱中風。
中風有中風、類中風之分
真中風者——中時卒倒,皆因體“氣”虛弱,榮衛(wèi)(血氣)失調(diào),喜怒憂思悲恐驚,或酒色勞力所傷,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乃其中也,有中腑、中臟、中經(jīng)、中絡、血脈、氣虛、血虛之不同,而治法亦有異也,大抵中腑易治,中臟難治,亦有不治之證。
類中風者——有中寒、中暑、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痰厥、血暈、中惡、卒死等癥,皆類中風者甚多,各有治法,不可作風治,如用風藥,誤之甚矣。
中風證治針灸、用藥先賢經(jīng)驗,著述頗豐,對中風癥的辨證論治分卒中期的閉證、脫證等,及后遺證的調(diào)理詳細請參考醫(yī)宗金鑒、萬病回春等書——中風篇。
類中風——中寒、中暑、中濕………等致半身不遂,偏枯癱瘓……之證狀,非從事中醫(yī)者,鮮有聽聞,茲略述于后。
中寒者,謂冬月卒中寒氣,寒邪直入三陰經(jīng),昏冒口噤,肢攣怕冷惡寒,脈浮緊,或口吐涎沫,重則四肢僵直,若不急治,死在旦夕,舌短囊縮而亡也。治療應溫中散寒或溫灸而愈。俗稱天氣好冷,要預防中風,此中風實非中風而應正名為中寒,許多病患誤被當中風治而不得痊愈。
中暑者: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謂夏月卒暴炎暑,昏冒痿厥倒仆,角弓反張,手足或發(fā)搐搦,或吐瀉,或嘔噦燥悶………此為暑風,不可當風治。治暑則癱瘓手腳即恢復靈活。俗稱天氣好熱,要預防中風——此中風實非中風而應正名為中暑。
中濕者:多由濕土(脾)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有內(nèi)中濕、外中濕之分,人之體虛,茍有不謹自然而中也。
外中濕者:感山嵐瘴氣,或被雨濕蒸氣此類中風(實名外中濕)之人,在吹南風,墻壁或地潮濕時,特別痛苦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或汗衣濕鞋,則濕從外而中矣。
其證頭重目眩,身體骨節(jié)疼痛,手足酸軟,四肢倦怠麻木。
內(nèi)中濕者:皆因生冷水食,或厚味醇酒過多停滯,脾虛不能運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滲于皮膚,則濕從內(nèi)而中矣。
濕傷脾者:腫脹泄瀉,身黃脈澀也。
濕傷肺者:咳嗽喘急,身熱惡寒也。
濕傷腎者:腰腳重,骨節(jié)酸疼也。
濕傷肝者:大筋軟短,目昏脅痛也。
濕入腑者:則麻木不仁也。
濕入臟者:屈伸不便也。
痰厥者:因內(nèi)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暈欲倒,脈沉細,或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氣脈不通,痰涎在胸膈上下,誤為癱瘓,非也。
中氣者:七情過急,氣逆昏冒,或牙關緊急,其因與人相爭,暴怒氣逆而暈倒者,名中氣。
氣脈多沉,風脈多浮,風中身溫有痰涎,氣中身冷無痰涎。俗稱“氣厥”或“氣死人”。
卒中暴厥者:因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栗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昏不知人,頭旋暈倒,為中惡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場,多有此病也。俗稱“遇到神頭”。
以上類中風,皆非中風,僅供大家參考。
左癱右瘓、半身不遂、顏面喎邪、昏厥………乃為五氣在人身體運行故障不遂所造成,有中風、中濕、中寒、中暑、中氣、卒中……等之區(qū)別,是為經(jīng)絡、臟腑之問題,而非腦的問題。
肝主血,肺主氣,人身之氣血,左肝右肺,男左女右,男主氣,男性右半身氣強,左半身血弱,故男性左半身癱瘓不遂的多于右半身。左半身不遂為肝陽上亢,治療時以清肝,即能使左半身不遂者恢復手足的行動。而男性右半身不遂患者恢復效果較差。
女主血,女性右半身氣弱,左半身血強,故女性右半身癱瘓者多,而左半身者較少,治療效果恰與男性成相反。
癱瘓、卒中者,若發(fā)生時,出現(xiàn)鼾聲不絕,口張難合,氣(喘)粗不語,嘔吐見血,目呆直視,瞳仁失靈,尿屎不知不禁者,多屬不治,但病發(fā)過三日、六日、九日或十二日不死而復生者,又可圖治,循證而復元者亦有。
今日醫(yī)學的復健治療,乃半身不遂之病患的強迫運動,以促使五氣之運行,故預防中風、癱瘓、半身不遂應在未患之前而做適當?shù)倪\動,以減少馬后炮的復健工作。
常聽到某人跌倒了中風,實際上是應稱某人中風而跌倒,因中風在先,跌倒在后,中風并非三朝兩日急發(fā)之病,所謂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之內(nèi),有中風之疾,當補氣祛風,此風當分風暑寒濕燥火而治,氣強則金能生水、腎水強壯,氣旺腎強則何中風之有呢?
內(nèi)經(jīng)風論篇第四十二,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厲風(厲風即瘡瘍腫毒或關節(jié)腫痛等),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nèi)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nèi)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隨)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nèi)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流淚)。
風氣與(隨)太陽俱入,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wèi)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有瘍,衛(wèi)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厲通癘,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十天干之氣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臟氣,合天地四時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之氣化,而各以時受病也。
風者虛鄉(xiāng)不正之邪氣,故曰風、曰邪、曰傷、曰中,蓋言不正之風,或傷之輕、或中之重也。后世名中風門為中風,名傷風門為傷風,視中風為重,傷風為輕之辨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