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痢疾證治
    

幼幼集成:痢疾證治

經(jīng)曰∶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腸癖者,下痢是也。小兒之病,傷食最多,內(nèi)有宿食停積,更受外感,則成痢矣。古今方書,以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其證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見五色,或多紅紫,或…

經(jīng)曰∶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腸癖者,下痢是也。小兒之病,傷食最多,內(nèi)有宿食停積,更受外感,則成痢矣。古今方書,以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其證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見五色,或多紅紫,或痛或不痛,或嘔或不嘔,或為發(fā)熱,或為惡寒。此證之陰陽虛實,最宜詳審,庶不致誤。仍當以脈證辨之∶凡身熱作渴,脈數(shù)有力而能食者,為熱;身涼不渴,脈沉無力而不能食者,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為實,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藥同服zxtf.net.cn/job/,立應。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熱,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發(fā)者最多,急宜發(fā)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為綿延之證,以倉廩散疏解之。

傷風得之者,則純下清血。蓋風傷其陰絡,致血不循經(jīng),所以血妄下,宜胃風湯。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傷熱得之,則心移熱于小腸,故赤者從小腸來;肺主氣,因傷熱得之,則肺移熱于大腸,故白者從大腸來。皆以芍藥湯治之,調(diào)血則便膿愈,行氣則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黃連阿膠丸加當歸、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氣;以胃苓丸加當歸、白芍治白痢,于氣中養(yǎng)血。有積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jié)椭型枳蠲。后有集成至圣丹,專治久痢,百不失一?/p>

泄瀉變痢者,有痢變泄瀉者。先瀉后變痢者,脾傳腎也,為賊邪,難治;先痢后變?yōu)a者,腎傳脾也,為微邪,易治。蓋初瀉變痢者,此氣病傳入血中,宜養(yǎng)血為主,加調(diào)氣之藥,不可誤下,以傷胃氣;初痢變?yōu)a者,血病傳入氣中,以調(diào)氣為主,加養(yǎng)血之藥,不可收澀,恐毒瓦斯留而不去,復成痢也。瀉變痢者,加味四物湯;痢變?yōu)a者,加味四君子湯。

痢久不止,脾胃受傷,中氣下陷,則為脫肛,熱毒上逆,則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謂之噤口;久痢陰傷,腎氣虛敗,則兩膝紅腫,謂之鶴膝。

脫肛者,胃氣下陷,后重不除,努掙太過,故腸頭脫出,宜養(yǎng)血調(diào)氣,微加升提之品,則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湯。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虛逆氣上沖而吐也,有不思飲食,皆虛損也,宜參苓白術散米湯調(diào)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兇。

鶴膝者,兩膝紅腫,如鶴之膝。小兒痢后多有此證,乃腎虛之極,宜補腎地黃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脹,中氣虛也,胃苓丸調(diào)之。倘因毒瓦斯未盡,庸流誤服澀藥而致腹脹者,為實也,不可作虛治,保和丸消導之。

痢疾不治證∶痢見五色,五臟俱。涣∪鐭焿m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門如竹筒;如魚腥;久痢唇紅舌胎,氣促心煩,坐臥不安,大渴飲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證也。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一胎疾門。

集成三仙丹 方見卷二類搐門。

倉廩湯人參敗毒散陳倉米 方見卷二小兒傷風門。

治傷風痢疾,及時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煎服,即名倉廩湯。)喻嘉言以此方為治痢之圣藥,無論新久,必用此藥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輕者,三四劑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藥后外證悉去,惟腹痛、里急后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積滯,無不愈者。蓋倉廩湯治痢,與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后賢宜深究焉。

胃風湯 治風冷客于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一錢五分) 白云苓(一錢) 白當歸(一錢)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錢)上桂心(五分) 陳粟米(一撮)

一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河間芍藥湯 調(diào)血便膿愈,行氣后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錢五分) 大當歸(一錢) 雅川連(五分) 實黃芩(八分) 錦莊黃(五分) 尖檳榔(一錢)南木香(三分)

凈水濃煎,熱服。

黃連阿膠丸 治血痢,于血中行氣。

正雅連(一錢) 東阿膠(二錢) 白云苓(一錢) 當歸身(一錢) 南木香(一錢)

共為細末,水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胃苓丸 方見卷二傷暑門。治白痢,于氣中養(yǎng)血,本方加當歸、白芍、白術。

治痢保和丸 治痢疾積滯未盡,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虛不可下者,宜服此。

陳皮半夏 白云苓 陳枳殼 川濃樸 正雅連 京楂肉神曲麥芽(以上諸味各一錢) 南木香尖檳榔 炙甘草(各五分)

共為細末,另以神曲煮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和中丸 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揀參 炙甘草 當歸身 正川芎 車前子 結豬苓澤瀉 六神曲 老麥芽 建蓮肉(以上各二錢)

漂白術 白云苓 真廣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錢)

共為細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加味四物湯 治先水瀉而變痢者。

當歸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懷生地 白云苓 正雅連 南木香(各等分)

水煎,空心熱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先痢而后瀉者。

上官揀 漂白術 白云苓 當歸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錢)

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zxtf.net.cn/jianyan/。

升麻湯 治虛痢脫肛,仍調(diào)氣養(yǎng)血,微帶升提。

綠升麻(一錢五分) 官揀參 漂白術 白云苓 芥穗 真廣皮 當歸身 杭白芍 北防風(以上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肥烏梅(一粒)

水煎,食后服。

脫肛洗藥

五倍子(五錢) 白芒硝(一錢) 荊芥穗(一錢五分)

煎湯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軟帛托入。

參苓白術散 方見卷三疳證門。

補腎地黃丸 方見卷三哮喘門。此加虎脛、牛膝、鹿茸。

補腎地黃丸 方見卷二傷暑門。

保和丸 方見卷三傷食門。

痢疾簡便方

治痢疾,用干馬齒莧煮爛,紅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紅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連湯服之,更妙。按馬齒莧名五方草,其葉青、梗赤、根白、花黃、子黑,五行俱備,所以寒熱赤白皆治。

六一散 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濕熱、分陰陽、利小便、瀉丙水,從小便而出,故為治痢妙方。

滑石研細末,以清水調(diào)飛,其重濁滓質(zhì)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曬干,每滑石末六兩,加甘草細末一兩,研勻聽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錢,干姜末七分,紅痢用六一散七錢,紅曲末七分,各用姜汁打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白湯下。

久痢不止,用紅糖、白糖、餳糖各三錢,甘草一錢,陳茶葉二錢,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溫熱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飲食,以臘豬肉去肉取骨,鍋內(nèi)煎濃湯,徐徐服之,百發(fā)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紅痢蜜拌,白痢紅砂糖拌,紅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勻,白湯調(diào)服,空心下,更妙。此藥不分虛實,不分久近,皆效,甚穩(wěn)甚驗。

集成至圣丹(新出) 治冷痢久瀉,百方無驗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實熱實積,易知而易治,惟虛人冷積致痢,醫(yī)多不以為意。蓋實熱之證,外候有身熱煩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上黃苔,六脈洪數(shù)。證候既急,治者亦急,輕則疏利之,重則寒下之,積去而和其陰陽,無不愈者。至于虛人冷積致痢,外無煩熱躁擾,內(nèi)無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無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長。此由陰性遲緩,所以外證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積,倘不急下,必致養(yǎng)虎貽患。其積日久,漸次下墜,竟至大腸下口、直腸上口交界處,有小曲折隱匿于此,為腸臟最深之處,藥所不到之地。證則乍輕乍重,或愈或發(fā),便則乍紅乍白,或硬或溏,總無一定,任是神丹,分毫無濟。蓋此積不在腹內(nèi),而在大腸之下,諸藥至此,性力已過,盡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積?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數(shù)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虛,未敢輕用。今以至捷至穩(wěn)鴉膽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閩省、云、貴,雖諸家本章未收,而藥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殼蒼褐色,內(nèi)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鐵錘輕敲其殼,殼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專取全仁用之。三五歲兒,二十余粒,十余歲者,三十多粒,大人則四十九粒,取天圓肉包之,小兒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緊包空腹吞下,以飯食壓之,使其下行,更藉此天圓包裹,可以直至大腸之下也。此藥并不峻厲,復不肚痛。俟大便行時,有白凍如魚腦者,即冷積也。如白凍未見,過一二日再進一服,或微加數(shù)粒,此后不須再服。服藥時忌葷,酒三日,戒鴨肉一月,從此除根,永不再發(fā)。倘次日肚中虛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錢,紙包水濕,火內(nèi)煨熟,取起捶爛,煎湯服之,立止,不忍隱秘,筆之于書,以公世用。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