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歲 癸酉二月初一日 太陽中風(fēng),尚未十厘清解,兼之濕痹髀痛。
桂枝(四錢) 濃樸(二錢) 蠶砂(三錢) 杏仁(三錢) 防己(三錢) 茯苓皮(五錢) 姜黃(二錢) 炙甘草(錢半) 廣皮(錢半)
二帖。
初二日 行經(jīng)絡(luò)而和脾胃,則風(fēng)痹自止。
桂枝(八錢) 白芍(四錢,炒) 半夏(五錢) 防己(六錢) 炙甘草(三錢) 生白術(shù)(五錢) 生姜(五片) 大棗(二個(gè))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頭一次啜稀粥,令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初五日 左脈沉緊,即于前方加∶
熟附子(五錢)
初六日 脈洪大而數(shù),經(jīng)絡(luò)痛雖解而未盡除,痹也;小便白而濁,濕也。
桂枝(三錢) 澤瀉(三錢) 黃柏炭(一錢) 通草(三錢) 杏仁(五錢) 滑石(五錢) 苡仁(五錢) 茯苓皮(五錢) 豬苓(三錢)
初九日 昨服開肺與大腸痹法,濕滯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與瘼中微有血跡,證從寒濕化熱而來,未便即用柔藥以清血分。今日且與宣行腑陽,右脈仍見數(shù)大,可加苦藥。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遲。
杏仁泥(三錢) 黃柏炭(一錢) 黃芩炭(二錢) 陳皮(錢半) 苡仁(五錢) 半夏(三錢)滑石(五錢) 濃樸(二錢) 細(xì)蘇梗(一錢)
頭煎兩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八日 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則畏寒,身熱已退,陽虛濕氣未盡無疑。
桂枝(三錢) 苡仁(五錢) 白芍(二錢炒) 陳皮(錢半) 半夏(五錢) 生茅術(shù)(二錢)杏仁(三錢) 濃樸(二錢) 全當(dāng)歸(錢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初十日 諸證向安,惟營氣與衛(wèi)不和,寐不實(shí),寐后自覺身涼,以調(diào)和營衛(wèi)為主。
桂枝(三錢) 苡仁(五錢) 大棗(二個(gè)) 白芍(三錢) 陳皮(錢半) 炙甘草(二錢) 半夏(六錢) 生姜(三片) 茯苓(三錢)
六帖。
十六日 營衛(wèi)已和,即于前方內(nèi)加∶
膠飴(三錢) 白芍(二錢成五錢)
七帖而安。
□
唐 氏三十八歲 太陽中風(fēng)漏汗,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六錢) 熟附子(三錢) 炙甘草(三錢) 焦白芍(四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gè))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 中風(fēng)漏汗,兼之腎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湯,諸癥悉退。今左脈沉緩。右脈滑,表雖清而濁陰未退。議苓桂伐腎邪,歸茴溫沖脈,吳萸、半夏、生姜兩和肝胃,白芍以收陰氣,合桂枝而調(diào)營衛(wèi),加黃芩以清風(fēng)化之熱。合諸藥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余,兼有下焦里證之治法也。
桂枝(四錢) 全當(dāng)歸(三錢) 小茴香(三錢,二味同炒) 半夏(四錢) 吳萸(三錢) 青皮(錢半) 焦白芍(二錢) 茯苓(五錢) 黃芩炭(一錢) 生姜(三片)
甘瀾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
十九日 脈緩濁陰久居,兼有滯物續(xù)下,用藥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蕩之品,因其勢而導(dǎo)之。大意通補(bǔ)陽明之陽,正所以驅(qū)濁陰之陰。若其人陽明本旺,胃陰自能下降,六腑通調(diào),濁陰何以能聚,再胃旺自能坐鎮(zhèn)中州,濁陰何以能越胃而上攻心下,反復(fù)推求,病情自見。
淡吳萸(三錢) 小茴香(三錢,同炒黑) 桂枝尖(四錢) 濃樸(三錢) 川楝子(二錢)黃芩炭(一錢) 小枳實(shí)(錢半) 烏藥(二錢) 青皮(錢半) 廣木香(一錢) 焦白芍(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二十二日 凡痛脹滯下,必用苦辛通法,兼護(hù)陽明,固不待言。前法業(yè)已見效,細(xì)詢病已十余年,以半產(chǎn)后得之,誤用壅補(bǔ)成之。按久病在絡(luò)再痛脹偏左下至少腹板著,其中必有瘀滯,非純用湯藥所能成功。蓋湯者蕩也,條腸胃和通百脈,固其所長。至于細(xì)雕密鏤,緩行橫絡(luò),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癥回生丹緩?fù)ú豢。且陽劑過重,有癥散為蠱之虞,不得不思患預(yù)防也。
桂枝尖(一錢) 烏藥(錢半) 濃樸(一錢) 全當(dāng)歸(一錢,炒黑) 半夏(五錢) 地榆炭(一錢) 小茴香(二錢,炒) 川楝子(二錢) 黃芩炭(一錢) 白芍(二錢,炒) 黃連(八分)廣皮炭(八分) 兩頭尖(二錢) 廣木香(八分) 桃仁(錢半,炒) 紅花(七分) 郁金(一錢)降香末(二錢)
甘瀾水煎,前后四杯,日三夜一,分四次服。四帖。
昔李東垣有方用藥至三十余味者,張仲圣鱉甲煎丸,亦有三十幾味,后人學(xué)問不到,妄生議論。不知治經(jīng)治以急,急則用少而分量多。治絡(luò)治以緩,緩則用多而分量少。治新則用急,治舊則用緩。治急可用獨(dú),治舊必用眾。獨(dú)則無推諉而一力成功,眾則分功而互相調(diào)劑,此又用藥多寡之權(quán)沖也。
兼服化癥回生丹一粒。
二十七日 宣絡(luò)法兼兩和肝胃。
全當(dāng)歸(三錢) 制香附(二錢) 小茴香(三錢,炒黑) 半夏(三錢) 川芎(五分) 青皮(八分,炒) 丹皮(三錢,炒) 沙苑子(三錢) 白芍(六錢,炒) 二十八日 寐仍不實(shí),于前方內(nèi)加∶
半夏(二錢) 生苡仁(六錢)
服三帖。
初二日 案仍前。
全歸(三錢) 制香附(錢半) 干姜炭(五分) 小茴香(三錢) 降香末(二錢) 高良姜(二分) 青皮(八分) 廣皮炭(八分) 烏藥(二錢) 半夏(五錢) 桃仁泥(錢半)
三帖。
初五日 絡(luò)瘀多年,腹痛脹攻胃,食后 脹。今搜去絡(luò)中瘀滯,饑甚則如刀刮竹,絡(luò)氣虛也,與通補(bǔ)絡(luò)法。
歸身(三錢) 龍眼肉(三錢) 白芍(六錢,炒) 杞子(三錢,炒) 丹皮(三錢) 小茴香(一錢) 丹參(三錢)
九帖全愈。
□
吳氏 二十三歲 二月二十一 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而惡寒,脈緩有汗,太陽中風(fēng),主以桂枝湯。
桂枝(三錢) 白芍(二錢) 炙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二個(gè))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稀熱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無汗仍然。
二十四日 不解,于前方內(nèi)加∶
羌活(五錢)
二十五日 服前方已,脈靜身涼,不肯避風(fēng),因而復(fù)中,脈緊無汗,用麻黃湯法。
麻黃(三錢,去節(jié)) 羌活(三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炙甘草(二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二個(gè))
煮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六日 服前藥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陽氣本虛,平素面色淡黃,舌白濕氣又重,非加助陽勝濕之品不可。于前方內(nèi)加∶
麻黃(五錢成八錢) 桂枝(二錢成五錢) 炙甘草(一錢成三錢) 杏仁(三錢) 白術(shù)(五錢) 熟附子(三錢)
水五碗,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取兩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
唐 五十九歲 三月十六日 頭痛惡寒,脈緊,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陽中風(fēng),雖系季春,天氣早間陰晦,雨氣甚寒,以桂枝二麻黃一法。
麻黃(三錢,去節(jié)) 桂枝(六錢) 炙甘草(三錢) 杏仁(五錢) 生姜(六片) 大棗(二個(gè))
煮三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間。
十八日 原方倍麻黃,減桂枝,加∶
附子(三錢)
二帖。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 諸證悉減,藥當(dāng)暫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 中風(fēng)表解后,言蹇減食則汗頭行痛,舌白滑,脈微緊,宜桂枝加附子湯,除風(fēng)實(shí)表護(hù)陽。
桂枝(六www.med126.com錢) 白芍(四錢,炒) 炙甘草(二錢) 附子(三錢) 生姜(五片) 大棗(二個(gè))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 表解后復(fù)中,惡寒胸結(jié)zxtf.net.cn/shiti/,舌苔濃而白,脈遲緊里急。
桂枝(六錢) 蒼術(shù)(三錢) 附子(四錢) 干姜(三錢) 苡仁(五錢) 茯苓(五錢) 濃樸(三錢) 枳實(shí)(二錢) 陳皮(二錢)
日二帖。
二十二日 于前方內(nèi)加∶
炙甘草(二錢) 生姜(二兩) 去茯苓 減苡仁日二帖。
二十三日 諸證悉衰,當(dāng)減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 中風(fēng)表解后,余邪入里,舌黃身熱胸痞,議瀉心湯瀉其痞。
干姜(五錢) 生姜(五錢) 黃芩(五錢,炒) 黃連(二錢,炒) 半夏(六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后熱,脅痛腰痛,少陽證也,議從少陽領(lǐng)邪外出太陽法。
柴胡(六錢) 黃芩(三錢) 黨參(三錢) 桂枝(四錢) 半夏(錢半) 炙甘草(三錢) 羌活(錢半) 生姜(三片)
寒熱后,寒退熱存,脅脹。
半夏(五錢) 炙甘草(錢半) 陳皮炭(錢半) 生姜(三錢) 黃芩(四錢) 香附(三錢)郁金(二錢) 大棗(二個(gè))
□
張 二十五日 今年風(fēng)木司天,現(xiàn)下寒水客氣,故時(shí)近初夏,猶有太陽中風(fēng)之癥。按太陽中風(fēng),系傷寒門中第一關(guān),最忌誤下。時(shí)人不讀唐晉以上之書,故不識癥之所由來。仲景謂太陽至五六日太陽證不罷者,仍從太陽驅(qū)出,宜桂枝湯,F(xiàn)下頭與身仍微痛,既身熱而又仍惡風(fēng)寒,的是太陽未罷,理宜用桂枝湯,但其人素有濕熱,不喜甘,又有微咳,議于桂枝湯內(nèi)去甘藥,加辛燥,服如桂枝湯法。
桂枝(六錢) 陳皮(三錢) 白芍(四錢) 半夏(四錢) 杏仁(三錢)
二十六日 太陽中風(fēng),誤下胸痞,四五日太陽癥未罷。昨用太陽證仍在例之桂枝法,今日惡寒已罷,頭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壯熱,泄瀉稀水頻仍。仲景法云病發(fā)于陽而誤下成胸痞者,瀉心湯主之。今用其法,再經(jīng)謂脈不動數(shù)者為不傳經(jīng)也。昨日已動數(shù)太甚,斷無不傳之理,可畏在此。
干姜(五錢) 茯苓(五錢,連皮) 半夏(五錢) 生姜(三片) 黃連(三錢)
二十七日 太陽中風(fēng)誤下,前日先與解外,昨日太陽證罷,即瀉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脈沉數(shù)。經(jīng)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太陰宜溫,但理中之甘草,人參,恐不合拍,議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干姜(五錢) 半夏(六錢) 蒼術(shù)炭(四錢) 生姜(四錢) 陳皮炭(二錢) 茯苓(一兩,連皮)
二十八日 太陽中風(fēng),先與解外,外解已即與瀉誤下之胸痞,痞解而現(xiàn)自利不渴之太陰證。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陰出陽也,脈亦頓小其半。古云脈小則病退。但仍沉數(shù),身猶熱而氣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凈。仲景《傷寒論》謂真陰已虛,陽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膠雞子黃湯。按∶此湯重用芩連。議用甘草瀉心法。
甘草(三錢) 黃芩(四錢) 半夏(五錢) 黃連(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二個(gè)) 茯苓(三錢)
二十九日 脈沉數(shù),陰經(jīng)熱陽經(jīng)不熱,是陷下之余邪在里也。氣不伸而噦,噦者傷寒門中之大忌也,皆誤下之故。議少用丁香柿蒂湯法,加芩、連以徹里熱,疏逆氣。
公丁香(二錢) 黃芩(三錢) 柿蒂(九個(gè)) 黃連(一錢) 陳皮(二錢) 姜汁(三匙沖)
初一日 誤下成胸痞自利,兩用瀉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與受傷之胃氣,搏而成噦。昨用丁香柿蒂湯去人參加芩連,方雖易,仍不外仲圣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噦不止而左脈加進(jìn),勉與仲圣噦門中之橘皮竹茹湯,其力量降前方數(shù)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則氣虛一日,仲圣于小柴胡湯中即用人參,況誤下中虛者乎。
陳皮(六錢) 生姜(五錢) 炙甘草(四錢) 竹茹(五錢) 大棗(四枚) 半夏(三錢) 人參(二錢,如無以洋參代)
十七日 誤下中虛,氣逆成噦,昨與金匱橘皮竹茹湯,今日噦減過半。古謂效不更方,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圣謂喘家加濃樸杏子佳,議于前方內(nèi)。加∶
濃樸(二錢) 杏仁(三錢) 柿蒂(三錢)
十九日 誤下之陷證,噦而喘,昨連與橘皮竹茹湯,一面補(bǔ)中,一面宣邪。茲已邪潰諸惡候如失,脈亦漸平,但其人中氣受傷不淺,議與小建中湯加橘皮、半夏,小小創(chuàng)建中氣,調(diào)和營衛(wèi),兼宣胃陽,令能進(jìn)食安眠。
白芍(六錢,炒) 生姜(三片) 半夏(四錢) 桂枝(四錢) 大棗(二枚) 陳皮(一錢)炙甘草(三錢) 飴糖(一兩,去渣后化攪勻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后微有飲咳,議與小建中去飴糖,加∶
半夏 陳皮 茯苓 苡仁 蔻仁 杏仁
初六日 病后兩服建中,胃陽已復(fù),脾陽不醒,何以知之?安眠進(jìn)食,是胃陽起。舌起白滑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脈乍數(shù),是脾陽未醒,而上蒸于肺也。議與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陽。
杏仁(五錢) 半夏(五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苡仁(五錢) 枳實(shí)(三錢) 通草(一錢) 益智仁(一錢)
初八日 大小便已利,脈仍洪數(shù),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轉(zhuǎn)運(yùn)脾陽,宣行濕熱。
杏仁(三錢) 蒼術(shù)炭(三錢) 蔻仁(錢半) 黃芩炭(二錢) 陳皮(錢半) 黃柏炭(三錢)茯苓皮(五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十一日 脈仍沉數(shù),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濕以除伏邪。濕最傷氣,非濕去氣不得健,與急劫濕法。
蔻仁(錢半) 黃芩炭(二錢) 杏仁(三錢) 陳皮(錢半) 黃柏炭(二錢) 半夏(五錢)益智仁(二錢) 苡仁(五錢) 煨草果(四錢) 制蒼術(shù)(四錢) 茯苓皮(五錢)
煮三杯,周十二時(shí)服完。
□
吳 五十六歲 十一月十二日 內(nèi)熱外寒,兼發(fā)痰飲,喉啞,咳嗽,痰多,頭痛,惡寒,脈浮,與麻杏石甘湯。
麻黃(五錢,去節(jié)) 半夏(一兩) 生石膏(六兩) 桔梗(六錢) 杏仁(八錢) 陳皮(四錢) 炙甘草(四錢)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汗后勿見風(fēng)。
十四日 肺脈獨(dú)浮,去∶
麻黃(三錢)
十七日 脈浮,喉啞,咳嗽,痰多。
麻黃(三錢) 杏仁(六錢) 陳皮(三錢) 生石膏(四兩) 桔梗(五錢) 半夏(六錢) 炙甘草(二錢)
二十三日 脈浮,喉啞,咳嗽,痰多,內(nèi)飲招外風(fēng)為病,與大青龍法。
麻黃(五錢) 杏仁(八錢) 陳皮(五錢) 生石膏(四兩) 炙甘草(三錢) 半夏(八錢)桔梗(五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二錢)
頭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二十四日 病減者減其制,減麻黃二錢,去陳皮、姜、棗,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二十七日 喉復(fù)啞,脈洪數(shù),小便已長,前方去木通,加∶
石膏(二兩)
□
趙 十三歲 十一月二十九日 頭痛,脈浮,弦不甚緊,無汗,與杏蘇法。
杏仁(二錢) 羌活(一錢) 生姜(三片) 蘇葉(三錢) 甘草(錢半) 大棗(二枚) 防風(fēng)(二錢) 桔梗(三錢)
煮兩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不汗再作服,以得汗為度。汗后避風(fēng),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葷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