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傷寒并病
    

傷寒恒論:傷寒并病

計四法(據(jù)舒本校補)一、二陽并病,zxtf.net.cn/hushi/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不斷之意)正赤者,陽氣(拂)〔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汗(出…

計四法(據(jù)舒本校補)

一、二陽并病,zxtf.net.cn/hushi/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不斷之意)正赤者,陽氣(拂)〔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出)不徹,不足言陽氣(拂)〔怫〕郁不得越(發(fā)、散之意),當汗不汗,其人(煩燥)〔躁煩〕,不知痛外,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而)不徹(之)故也,更發(fā)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原文48

【鄭論】 按太陽初病,漸至不惡寒獨有熱象,方為轉屬陽明,若已得汗而解,無發(fā)熱,不得為轉屬陽明。即轉屬陽明,而太陽證未罷,胃未實,即不得妄下,下之則逆,可以小發(fā)汗者,是指太陽證未罷,里邪未實時也。若面色赤者,是內熱怫郁之征,亦在可表可熏之例。若汗出不徹,雖面赤即不得謂之怫郁不得越。至于當汗不汗,煩(燥)〔躁〕者,熱攻于內,而內不安也,乍腹乍四肢,總以汗未出透,里氣不暢也。然則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乎?以脈澀知之。余常謂澀為血少,以此澀脈而定為汗出不徹,未免牽強,夫汗之徹與不徹,實系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何致有不徹之患哉?

【闡釋】 發(fā)汗不徹,為太陽與陽明并病的主要原因。雖為并病,但表證仍然存在的時候,仍當用發(fā)汗的方法,而不能使用下法。原文所舉諸種證狀,皆汗出不徹之故。何以知其汗出不徹,原文云:以脈澀知之。鄭氏謂:“澀為血少,此以澀脈而定為汗出不徹,未免牽強。夫汗之徹與不徹,實系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澀脈,《內經》謂參伍不調為澀,指下觸覺脈搏的波動澀滯不流利,為血行障礙的脈象,汗閉或汗出不徹,雖可能見到這種脈象,究不常見,更不可能根據(jù)脈搏的澀滯,而預知其汗不徹的情況。鄭氏之論,亦有足取。

二、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艱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原文220

【鄭論】 按此條指太陽傳至陽明,而寒邪已化為熱,所見潮熱、譫語、大便艱、汗出,全是陽明,故稱太陽證罷,下之可愈,便是用藥的法竅處也。

【闡釋】 本太陽病并于陽明,名曰并病。前條太陽證未罷,故不可下,今則表邪已解,所現(xiàn)全為里實證,可用大承氣湯下之以清里熱,此鄭氏謂“下之可愈”也。

三、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頂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原文142

【鄭論】 按太少合病,如何只有太陽經證,而無少陽經證,似不可以言并病。若謂眩冒本屬少陽,加結胸,心下鞕,仍屬太陽,何也?太陽之氣,由下而上至胸腹,今結胸心下痞,多系寒水上逆而成,理應按法施治,又何必以針刺,而傷無病之經哉?

zxtf.net.cn/yishi/闡釋】 太陽與少陽并病,就是太陽之邪傳并少陽,而太陽之邪未罷,既有頭痛項強的太陽證,又見到頭;杳靶孛{痞滿的少陽證,由于邪已漸入,所以又有時如結胸的現(xiàn)象。汗、下治法皆非所宜,原文采取針法治之。鄭氏曰:“理應按法施治,又何必以針刺,而傷無病之經哉?”然則如何按法施治?邪入少陽而太陽證未罷,可用柴胡桂枝湯治之。桂枝湯以解太陽之邪,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則眩冒可除。若誤汗則熱邪入于肝經而譫語,當如太陽下篇16、17條例,刺期門以泄肝邪,肝之邪熱去,譫語自止。

四、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原文150

【鄭論】 按此條大約當解表而不解表,誤下之,則邪正相搏,結下心下而成痞鞕,以致上之水漿不入,下之利不止,其人心煩,實危亡之首,可不(謹)〔慎〕軟?

【闡釋】 此為太陽少陽并病,本不當下而反下之,三焦氣阻,水道不行,與水相結而成結胸,因而心下鞕。正虛于下則下利不止,邪逆于上則水漿不下,氣結于中則心煩,此乃誤下而成結胸之危候。鄭氏曰:“實危亡之道”。然則坐以待斃耶?筆者認為應大劑回陽收納,待正氣充實,繼用陷胸湯攻之,俟邪去而以溫補調之,斯為得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