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為六yin之一,《內(nèi)經(jīng)》于此條,并未大暢其說。至西昌喻氏著《秋燥論》一篇,謂世俗相沿,誤以濕病為燥病,解者亦競以燥病為濕病,而于《內(nèi)經(jīng)》所謂“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數(shù)語,全然誤會,可謂獨具只眼,大聲喝破矣。惟篇中謂秋不遽燥,大熱之后,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而燥令乃行焉。
此則燥字之義,乃作大涼解,而燥中全無熱氣矣。獨不思“秋陽以暴之”一語,朱子注中,謂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梢娗镪柹跤谙娜眨锓侨骱鯖觥D似杏稚昶湔f,以為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至不熱,則秋不分不燥之意,隱然言下矣。信斯言也,則必秋分以后,方得謂之秋燥。是燥病亦只主得半季,而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全不關(guān)秋燥矣。由斯以推,則冬至以后方是傷寒,春分以后方是春溫,夏至以后方是三氣;而于冬至以前,春分以前,夏至以前,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內(nèi),所感者為何氣,所得者謂之何病乎?愚謂燥者干也,對濕言之也。立秋以后,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相。若專主一邊,遺漏一邊,恐非確論。竊附管見或亦愚者千慮之一得云。
清金保肺湯(自制)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南沙參(三錢) 北沙參(三錢) 石斛(二錢) 玉竹(三錢) 貝母(二錢) 茜根(二錢)zxtf.net.cn/zhuyuan/ 杏仁(三錢) 蔞皮(三錢) 茯苓(二錢) 蛤粉(三錢) 梨(三片) 藕(五片)
清金保肺,必先甘涼養(yǎng)胃,以胃為肺之來源,脾為肺母也。二沙、麥冬、玉竹、石斛,是肺藥亦是胃藥。甘不妨胃,潤能保肺,是先賢之定法,亦是費氏的絕唱。祖怡注。
肺受燥涼,咳而微喘,氣郁不下,潤肺降氣湯主之。
潤肺降氣湯(自制)
沙參(四錢) 蔞仁(四錢) 桑皮(二錢) 蘇子(二錢) 杏仁(三錢)旋復(fù)花(一錢絹包) 橘紅(一錢) 郁金(二錢) 合歡花(二錢) 鮮姜皮(五分)
此方重在氣郁不下,為咳而微喘之原因。乃秋涼抑郁肺氣,涼而兼燥,肺少津液上供,肺氣不得下降而咳。郁解津回,燥能轉(zhuǎn)潤,而氣自下降也。祖怡注。
心受燥熱,渴而煩冤,養(yǎng)心潤燥湯主之。
養(yǎng)心潤燥湯(自制)
松子仁(二錢) 柏子仁(二錢) 天冬(二錢) 丹參(二錢) 當(dāng)歸(二錢)犀角(五分) 生地(五錢) 人參(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四分) 藕汁(半杯沖服)
此方重在渴而煩冤。心主生血,心受燥熱,則不能生血,而心失養(yǎng)。渴而煩冤者,心不得受邪,一受邪則如銜冤而無門可訴,形容心之痛苦,呼之欲出矣。以丹參、茯神、柏仁、當(dāng)歸、人參養(yǎng)心;以松仁、天冬、甘草、藕汁,潤其燥,止其渴而緩其急。當(dāng)歸心家要藥,性雖溫而質(zhì)特潤,又為血中氣藥,在天冬、犀角、生地、藕汁大劑涼潤中,借以通心氣而舒心神,則燥郁解而生血作用可恢復(fù)正常矣。祖怡注。
心受燥涼,心煩而膈上喘滿,清燥解郁湯主之。
清燥解郁湯(自制)
人參(一錢) 丹參(三錢) 茯神(二錢) 半夏(一錢) 柏仁(二錢)當(dāng)歸(二錢) 郁金(二錢) 廣皮(二錢) 沉香(四分人乳磨沖)
此方與上第三方,同用丹參、茯神、柏仁、當(dāng)歸、人參,皆補血養(yǎng)心,潤燥除煩主藥也。心肺同居膈上,氣血別有一小循環(huán),關(guān)系特為密切。心病而肺亦喘滿,肺本惡涼,亦遭波及而肺氣郁,故以沉香、郁金舒其氣;郁必有痰,以橘、半化其痰。沉香以人乳磨沖,不獨潤燥,且以護血。不用肺受燥涼上第二方之法者(只有郁金一味相同),彼重于咳,此重在喘滿也。祖怡注。
肝受燥熱,則血分枯槁,筋縮爪干,涵木養(yǎng)營湯主之。
涵木養(yǎng)營湯(自制)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 白芍(一錢) 棗仁(一錢五分炒研) 秦艽(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木瓜(一錢) 五味子(五分) 當(dāng)歸(二錢) 紅棗(十枚) 桑枝(一尺)
此方以二地滋水涵木;以歸、芍潤燥養(yǎng)營;以棗仁合生脈,酸甘化陰,制丙火而收散失之氣液。重用紅棗以緩肝之急;木瓜以收胃氣之散失;合秦艽、桑枝舒筋,以肝主筋也。祖怡注。
肝受燥涼,血澀不行,筋短脅痛,當(dāng)歸潤燥湯主之。
當(dāng)歸潤燥湯(自制)
歸身(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紅花(五分) 木瓜(一錢) 秦艽(一錢)丹參(二錢) 牛膝(二錢)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 橘餅(四錢) 紅棗(十枚)
歸、芍、棗養(yǎng)營,秦艽、木瓜舒筋,用法與前第五方意同。再加丹參、紅花養(yǎng)血活血。筋縮必先見于足,故用中風(fēng)證中之川斷、獨活、牛膝,而以橘餅調(diào)和肝胃。此方重在肝受燥涼而血行澀滯,故重用養(yǎng)營活血以暢通之。祖怡注。
脾本喜燥,但燥熱太過,則為焦土,而生機將息,令人體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時,赤地千里,禾稼不生也,澤下湯主之。
澤下湯(自制)
人參(一錢) 當(dāng)歸(二錢) 白芍(一錢) 生地(六錢) 白蘇子(三錢)大麻仁(三錢) 石斛(三錢) 山藥(三錢) 料豆(三錢) 紅棗(十枚)
參、棗、歸、芍,脾家血分藥,與涵木養(yǎng)營湯同。以肝藏血,脾統(tǒng)血也。生地與山藥、料豆同用,有補脾及腎之意,所以命名澤下。石斛有咸味者,亦能滋腎,因脾燥必吸腎陰。氣血虛之便硬,反不思食,無攻瀉之可進,麻仁、蘇子油多潤腸,不妨氣血,最為穩(wěn)著。祖怡注。
腎受燥熱,淋濁溺痛,腰腳無力,久為下消,女貞湯主之。
女貞湯(自制)
女貞子(四錢) 生地(六錢) 龜版(六錢) 當(dāng)歸(二錢) 茯苓(二錢)石斛(二錢) 花粉(二錢) 萆 (二錢) 牛膝(二錢) 車前子(二錢) 大淡菜(三枚)
女貞常綠喬木,純陰至靜,蟲食其葉,能生白蠟,為止血圣藥,而況于其子。臣以生地、龜版、石斛、花粉、淡菜滋補腎陰,咸寒有情,燥熱化解無余。當(dāng)歸以去腥氣,茯苓以顧脾胃,萆 、牛膝、車前,則為淋濁溺痛而設(shè)。祖怡注。
蓯蓉湯(自制)
肉蓯蓉(三錢漂淡) 枸杞(三錢) 菟絲子(四錢) 當(dāng)歸(二錢) 杜仲(三錢)料豆(三錢) 茯苓(二錢) 牛膝(二錢) 甘草(四分) 紅棗(十枚) 姜(二片)
蓯蓉咸溫,填精補血,植物而有似乎動物。腎臟燥涼,髓枯血少,便閉,非鮮首烏、當(dāng)歸、麻仁、蘇子、蜂蜜所能必通者,惟蓯蓉之潤,足以通之。枸杞、菟絲、杜仲、料豆,亦腎家要藥;當(dāng)歸、牛膝,活血舒筋;甘草、茯苓、姜、棗,以顧脾胃;生姜兼能去涼,茯苓兼能通溺,歸、菟、姜、棗,并以解蓯蓉之腥濁,顧全心胃,制方縝密極矣。
歸、苓、膝三味,上兩方皆同用。祖怡注。
玉石清胃湯(自制)
玉竹(三錢) 石膏(四錢) 花粉(二錢) 石斛(三錢) 生地(五錢)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蛤粉(四錢) 山藥(三錢) 茯苓(二錢) 甘蔗汁(半杯沖服)
此方清胃,以玉竹、石膏、蔗汁,救津液而解渴飲。以蔗汁之甘寒,代知母之苦寒。以人參、麥冬、山藥、茯苓,顧脾胃之正氣。以石斛花粉、生地、蛤粉,助石、玉、蔗汁收全功。生地顧腎,地、冬同用,金水相生。蛤粉所以化燥痰。用玉竹、麥冬、石斛、茯苓、蛤粉,與肺受燥熱清金保肺湯同。用人參、山藥、生地、料豆,與脾受燥熱澤下湯同。清胃之法,盡美盡善矣。祖怡注。
小腸受燥熱,水谷之精不能灌輸,溲溺澀痛,滋陰潤燥湯主之。
滋陰潤燥湯(自制)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丹參(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丹皮(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生地(五錢) 琥珀(一錢) 燈芯(三尺)
小腸以火腑受燥氣,劫陰耗血,焚如之禍甚急。二冬、膠、地,雖非小腸正藥,而救陰補血,其力甚偉。以琥珀、丹參、元參、丹皮、燈芯、澤瀉、牛膝,通溲溺,瀉相火,導(dǎo)之使從膀胱大腸而下出,小腸之燥火解(小腸火方,亦zxtf.net.cn/shiti/用二冬、琥珀、丹參、生地、丹皮、燈芯,可以互參),而本腑安矣。祖怡注。
大腸受燥熱,則臟陰枯槁,腸胃不通,大便秘結(jié),清燥潤腸湯主之。
清燥潤腸湯(自制)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當(dāng)歸(二錢) 麻仁(三錢) 蔞仁(四錢)郁李仁(二錢) 石斛(三錢) 枳殼(一錢蜜水炒) 青皮(一錢五分蜜水炒) 金橘餅(一枚)
此方以二地、三仁為主藥,生津潤燥,開結(jié)之力頗速。再加當(dāng)歸養(yǎng)血,石斛養(yǎng)胃,青皮、枳殼皆蜜水炒,協(xié)金橘餅流通肺胃之氣。肺與大腸相表里,補其臟必兼疏其腑,瀉其腑必兼顧其臟,此臟腑相連,不可分割之定理也。祖怡注。
或問脾胃大小腸,何以不立燥涼方?答曰,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濕土之臟,秋感燥涼,不畏其燥。且《金匱》云,大腸有寒者多 溏,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其毋庸立燥涼方宜矣。本門方用紅棗十枚者,有肝燥熱、燥涼,脾燥熱、腎燥涼,共四方。祖怡又注。
滋燥養(yǎng)營湯 治皮膚皴揭,筋燥爪干。
當(dāng)歸(二錢) 生地(一錢五分) 熟地(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大補地黃丸 治精血枯涸燥熱。
黃柏(四兩) 熟地(四兩) 當(dāng)歸(三兩) 山藥(三兩) 知母(四兩)枸杞(三兩) 萸肉(二兩) 白芍(二兩) 生地(二兩五錢) 肉蓯蓉(一兩五錢)元參(一兩五錢) 研細(xì)末,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潤腸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或干結(jié)不通,全不思食。
麻仁(五錢) 桃仁(五錢) 羌活(五錢) 歸尾(五錢) 大黃(五錢)
皂角仁(五錢) 秦艽(五錢) 研細(xì)末,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
導(dǎo)滯通幽湯 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秘,氣不得下。
當(dāng)歸(一錢) 升麻(一錢) 桃仁(一錢) 生地(五分) 熟地(五分)紅花(三分) 甘草(三分) 水煎,調(diào)檳榔末五分服。
清涼飲子 治上焦積熱,口舌咽鼻干燥。
黃芩(二錢) 黃連(五分) 薄荷(一錢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桃仁 大黃(各等分) 水煎服。
大補丸 降陰火,補腎水,治陰虛燥熱。
黃柏(四兩) 知母(四兩) 地黃(六兩) 龜版(六兩) 共研末,加豬脊髓和煉蜜丸,每服七十丸。
清燥救肺湯 治諸氣 郁,諸痿喘嘔。
桑葉(二錢) 石膏(二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七分) 麻仁(一錢)阿膠(八分) 麥冬(一錢二分) 杏仁(七分) 枇杷葉(一片) 水煎服。痰多加貝母、栝蔞。
瓊玉膏 治肺燥,咽干而咳。
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 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瓷罐,隔湯煮一炷香,白湯化服。又方加琥珀、沉香各五錢。
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麥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水煎,米熟湯成,溫服一升。
活血潤燥生津湯 治內(nèi)燥津液枯少。
當(dāng)歸(二錢) 白芍(一錢) 熟地(四錢)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栝蔞(三錢) 桃仁(八分) 紅花(五分) 水煎服。
黃 湯 治心中煩,不生津液,不思飲食,黃 (三兩) 熟地(三兩) 白芍(三兩) 天冬(三兩) 麥冬(三兩)茯苓(一兩) 人參(三錢) 五味子(三錢) 甘草(三錢) 共研末,每服三錢,加烏梅、姜、棗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