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汗出畏寒
秦伯未醫(yī)案:某某,男,40歲。
感冒發(fā)熱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來診。詢知頭不痛,不
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覺疲軟無力。向來大便不實,已有十余年。診其脈沉細無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訴感冒,且有形寒現象,擬用
參蘇飲,我認為參蘇飲乃治體虛而有外邪兼挾疾飲的方劑,今患者絕無外感證狀,尤其是發(fā)熱后多汗形寒,系屬衛(wèi)氣虛弱,再予紫蘇溫散,勢必汗更不止而惡寒加劇。改用徒枝加
附子湯,因久瀉中氣不足,酌加黃茂,并以炮
姜易
生姜兩劑見效。
(《謙齋醫(yī)學講稿》1964:120)
按語:本案從病史到病證,皆露一“虛”象。前醫(yī)不問病史,不審病機,不察脈證,而妄投溫散,主以參蘇,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秦老詳察舌脈,切切辨證,斷為衛(wèi)氣虛弱,中氣不足,改進
桂枝加附子湯,并以
炮姜易生姜,加
黃芪,切中病本,兩劑大效。
三、大汗
亡陽于
鴿枕醫(yī)案:王某某,男,29歲,1952年10月12日入院;颊咭
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
頭痛,醫(yī)者給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約半小時許,大汗不止,惡風,尿急而無尿液,急邀中醫(yī)會診。檢查:形體消瘦,面包萎黃,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臥不寧,狀甚危篤,脈沉微而數。診為大汗亡陽,處方:
桂枝10克,
甘草6克,
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
大棗3枚。
當即配藥煎服,服1劑汗止而愈。
(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9;(3):59)
按語:虛人感冒,強發(fā)其汗,不僅傷陽,而且損陰。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脈沉而微,有陽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湯溫陽固表,所幸一劑汗止。若不止,當以
四逆湯收功。
四、房后
傷風劉渡舟醫(yī)案:王某某,男,25歲;颊呱聿母叽,體魄雄偉。夏季某日與妻子同房后,因覺燥熱而置兩腿于窗戶之上,迎風取爽。幾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孿而屈伸不利。針、藥屢治不效。脈弦遲,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 大棗7故,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木瓜9克、
獨活6克。
服藥2劑后,痛止腿伸而愈。
(《經方臨證指南p1993:4)
按語:房事之后,精泄而內虛,不知慎護,但圖涼爽,使風邪乘虛而入!端貑枴わL論》云:“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泵}弦遲而舌苔水滑,則陽氣內虛。外有風邪,內有陽虛,治宜扶陽解表,兩相兼顧。用
桂枝加附子湯,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獨活以散風氣。劉老還認為,本方有溫經散寒之用,可治風寒肢痛。若因風寒痹阻之麻木不仁者,可酌加
當歸、
紅花等理血之品,則起效更捷。
五、
鼻衄 李師肪醫(yī)案:孫某某,男,35歲。10月病鼻衄,出血盈斗,兩晝夜不止,曾服寒涼止血劑無效。脈微,口淡,身無熱,二使自調,給服桂枝加附子湯2劑痊愈。
(浙江中醫(yī)雜志1958;(10>:35)
按語:鼻蛆屬熱者固多,屬寒者亦有之。本案出血盈斗,用寒涼止血,寸功末建。又觀脈微、口淡、身無熱象、二便自調,虛寒之機明矣。陽虛不能固攝血液,亦致鼻衄,故服桂枝加附子湯藥到病除。臨床用本方治衄血,應以脈遲芤微、苔白、尿清為辨證要點。
六、乳漏
戴建林醫(yī)案;孫某,女,38歲,1985年9月17日診;颊呱,未育已十載。半年前雙側乳房乳汁自溢,點滴不斷,量少色清。白天內衣浸濕,需更衣l一2次,至夜乳溢自停,能安然入睡。乳房不脹不痛,治療無效。肢軟倦怠,精神不振,
嗜睡懶言,畏寒喜溫,經減少,近2月末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緩。治擬溫陽斂陰以
縮乳,以桂枝加附子湯化裁:
桂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
龍骨、
牡蠣各18克,生
麥芽20克,大棗10枚,生姜4克。
服6劑,乳漏減少大半,覺口渴欲飲,去生姜、龍骨、桂枝,附子減半,加
麥冬9克,白
人參3克,9劑。乳漏停止,精神漸振。以
十全大補丸善后,月經來潮,諸癥悉愈。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11),4gg)
按語:《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凡陰陽之要,陽秘乃固!标柼摬还,則陰不自守,汗出、乳漏諸癥迭現。本案乳漏量少色清,伴神倦懶言,畏寒喜溫,舌淡,脈緩,陽虛證見,故用桂枝加防子湯以溫復陽氣,并加龍骨、牡蠣以增固攝陰液之功。陽固陰藏,則乳漏自止,經水亦隨之而通矣,
七、寒疝
周連三醫(yī)案: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節(jié),誘發(fā)辜丸劇痛,多方診治無效而就診。癥見面色青黑,神乏困憊,舌白多津,喜暖畏寒,辜丸腫硬,劇烈疼痛.牽引少腹,發(fā)作則小便帶白,左辜丸偏大,腫硬下垂,少腹常冷,陰囊汗多,四肢厥冷,脈象沉弦。此乃陰寒凝聚,治宜溫經散寒。處方:
炮附子(先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各30克,黃芪60克,
大棗12克。12劑。
兼服;當歸120克、生姜250克,
羊肉l000克
上方服后,陽回痛止,參加工作。
(新醫(yī)藥學雜志1978;<12):17)
按語:房勞傷腎,又加涉水,更傷腎陽,使陰寒凝聚,經脈失煦而拘急,《內經》所謂“諸寒收引,皆屬于腎”也。用桂枝加附于湯在于溫陽散寒.陽回則痛止。
八、疹出不透
李長厚醫(yī)案:李某某,男,3歲,1972年4月10日就診;
麻疹已7日,咳嗽、噴嚏、流眼淚,疹出不暢。前醫(yī)曾用宣肺透疹之品,而療效不佳。查患兒面色不華,精神萎靡,嗜唾,耳前可見淡白色疹子,而分布不均,四肢不溫,舌質淡,苔薄白。此屬衛(wèi)陽不足,鼓動無力,試投桂枝加附子湯加味:
桂枝、白芍、附子、炙
黨參、生姜各3克,炙甘草2克,大棗2
枚。日進一劑,水煎服。
翌日四肢溫,疹出稍暢。三日后疹出透,后以溫陽益氣之品理而獲痊愈。
(新中醫(yī)1985;(4>,41)
按語:本案為麻疹逆證,因陽氣不足,鼓動無力,使麻毒難以透達,故伴有面色不華,精神萎靡,嗜睡,四肢不溫等癥,雖為表證,亦屬陰證,《
傷寒論》云:“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奔葘訇幾C,自當用陽藥振奮之,《皇漢醫(yī)學》謂;凡屆陰證,“病勢沉伏,難以顯發(fā):,即是表證,宜在解表藥中“配以熱性發(fā)揚之附子、
細辛,如桂枝加附子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待陽氣來復。則陰霾自散,而疹毒亦隨之而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