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ostpartum lochiostasis(TCM) |
拚音 | CHANHOUELUBUXIA(ZHONGYI)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產褥期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以胎盤娩出后,胞宮內的余血濁液停留不下,或下亦甚少,并伴小腹疼痛等癥為主要表現(xiàn)的產后疾病。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產后惡露不下多因血瘀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產后惡露停留不下,或量甚少,或惡露下而忽然又斷。 2.多伴腹痛,或有發(fā)熱。 3.分娩后惡露持續(xù)3周以上未凈,量多或淋漓不斷,色、質或氣味異常,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全身癥狀。 。 |
體檢 | 體溫正常,子宮體比同時期的正常產褥子宮較大而軟,或有壓痛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晚期產后出血:產褥期內發(fā)生子宮大量出血,出血量可在5000ml以上,即以出血為主癥。 2.產后發(fā)熱:產后邪毒感染,有發(fā)熱惡寒,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升高,體溫升高,惡露氣味臭穢,形如敗醬。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辨證論治: 1.氣不攝血證:產后惡露不絕,量較多,色淡質稀,無臭氣,面色淡白,神倦懶言,小腹空墜,食少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補氣攝血。補中益氣湯加鹿角膠、艾葉炭、炒當歸。 2.陰虛血熱證:產后惡露不盡,量少,色紫紅,質稠粘,面紅身熱,口干思飲,心煩易怒,便干溲赤,或有盜汗,舌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滋陰涼血。保陰煎加阿膠、旱蓮草、烏賊骨。 3.瘀阻胞宮證:產后惡露淋漓,量時多時少,色紫暗有塊,小腹疼痛拒按,塊下腹痛暫緩,舌紫暗或邊尖有斑點,苔白,脈沉弦;鲋寡。生化湯加益母草、花蕊石、三七粉。 4、氣虛氣滯證:產后惡露不下,或下亦甚少,小腹隱隱脹痛,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胸脅脹悶,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無力。益氣行滯。補中益氣湯加枳殼、烏藥等。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如有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安必仙、安西林膠囊、滅滴靈等 2.宮縮不良,可肌注催產素,促進宮縮。 3.針刺治療:取合谷、三陰交、足三里,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 4.長期出血疑有胎盤殘留者,可行刮宮術,刮出物送病檢,以排除絨癌的可能。 5.口服益母草膏或單味益母草煎服。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婦人大全良方》:"產后惡露不下者,由產后臟腑勞傷,氣血虛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