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姜花草、痰藥 |
漢語拼音 | da guo lu hu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葉頭過路黃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通常簇生,曲膝直立,高10-30cm,在陰濕生境中,莖下部常匍匐,節(jié)上生根,上部曲折上升,長可達(dá)60cm,單一或多分枝,密被長見1-1.5mm的多細(xì)胞毛。葉對生;葉柄比葉片短2-12倍,密被柔毛;莖端的兩對葉間距 小,密聚成輪生狀,常較下部葉大1-2倍,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1.5-8cm,寬8-40mm,先端銳尖或稍鈍而具驟尖頭,基部闊楔形,兩面均被具節(jié)糙伏毛,中肋稍寬,在下面明顯;ㄐ蝽斏,近頭狀,多花;花梗長1-7mm,密被柔毛;花萼分裂近達(dá)基部,裂片披針形,背面被柔毛;花冠黃色,長10-13mm,基部合生部分長約3mm,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有透明腺點(diǎn);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筒,上部分離,花藥卵狀披針形,裂縫邊緣具纖毛;花柱長達(dá)8mm,下部及子房先端被毛。蒴果褐色,直徑3.5-4mm;ㄆ5-6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0-2600m的闊葉林下和山谷溪邊、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季來收,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性平 |
歸經(jīng) | 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散風(fēng);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藥;清熱藥 |
主治 | 風(fēng)熱咳嗽;咽喉疼 痛;熱毒瘡疥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 Mazz. |
科屬分類 | 報(bào)春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