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塌地草;卜羅草 |
漢語拼音 | shan jiao c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小赤車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匍匐草本,長達(dá)30cm。莖褐色或綠色,少分枝,密被微細(xì)毛。葉互生,具極短的柄;托葉小;葉片在莖上為2列平展,斜倒卵形,長5-10mm,寬4-8mm,先端鈍圓,基部內(nèi)側(cè)楔形,外側(cè)耳狀圓形,上面有伏貼的毛,下面脈上有短毛,邊緣有波狀齒;▎涡,雌雄異株;聚傘花序腋生,雄花序有梗,花被片5;雄蕊5;雌花序無梗,呈球形;雌蕊1,柱頭毛筆狀。瘦果橢圓形,表面有點(diǎn)狀突起;ㄆ3-4月,果期4-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低山、丘陵陰濕地或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干品多纏繞成團(tuán)。莖細(xì)長圓柱形,褐色或綠褐色,有較多的須狀不定根,灰白色。葉皺縮,展平后歪倒卵形,先端鈍圓,邊緣有疏鋸齒,基部楔形,外側(cè)耳狀圓 形,葉腋可見球形花序。質(zhì)脆。氣微,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舒筋活血;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活絡(luò)藥 |
主治 | 扭傷;跌打損傷;瘡癤腫毒;蛇傷;雞眼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關(guān)節(jié)扭傷:山椒草、蛇葡萄根等量,用酒糟或酒拌和搗爛,烘熱包敷患處,每日換一次。2.江西《草藥手冊》:治雞眼腳:山椒草加童便搗敷。 |
考證 |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Pellioniae Minim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ellionia minima Makino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