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蠶退、馬鳴退、佛退、蠶蛻皮、馬明退、蠶退皮、蠶衣。 |
漢語拼音 | can tui |
英文名 | Silkworm slough, Mulberry silkworm slough |
藥材基原 | 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幼蟲的干燥糞便。 |
動植物形態(tài) | 家蠶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體翅黃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緣頂角后方向內(nèi)凹切,各橫線色稍暗,不甚明顯,端線與翅脈灰褐色,后翅較前翅色淡,邊緣有鱗毛稍長。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蛾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體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節(jié)稍見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jié)背面有一尾角。 |
資源分布 | 分布很廣。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我國大部地區(qū),均有飼養(yǎng)。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收集家蠶起眠時的蛻皮,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止血;退翳明目 |
功效分類 | 止血藥;消腫藥 |
主治 | 崩漏;帶下;痢疾;腸風(fēng)便血;吐血衄血;牙疳;口瘡;喉風(fēng);目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燒灰研末,1.5-5g。外用:適量,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本草經(jīng)疏》:婦人血虛無風(fēng)濕者不宜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牙疳:枯礬、人中白(火煅白色)、五倍子各三錢,蠶退(燒存性)二錢。為細(xì)末。先以米泔水,用蠐螬蟲翻轉(zhuǎn)蘸水洗凈瘀血,以藥敷之。(《赤水玄珠》蠶退散)②治疳瘡:馬明退(燒灰)三錢,輕粉少許。上研為細(xì)末。先以溫漿水洗凈,干摻之。(《儒門事親》)③治婦人吹奶:馬明退五錢(燒灰),輕粉三錢,麝香少許。上為細(xì)末。每服二分,熱酒調(diào)下服之。(《儒門事親》)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嘉祐本草》:主血風(fēng)病,益婦人。 2.《本草蒙筌》:止帶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腸風(fēng)下血,吐衄鼻洪。療腫取灰敷,牙疳加麝貼,牙宣灰擦齦上,口瘡灰敷患間。 3.《綱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瘡。 4.《握靈本草》:燒灰治牙癰,牙痛,牙疳,纏喉風(fēng)。 5.《本草求原》:主熱淋。 6.《本草經(jīng)疏》:蠶退如蟬蛻、蛇蛻之類,各因其本質(zhì)以為用,蠶退得蠶氣之余,故能治血風(fēng)病,血熱則生風(fēng),婦人以血為主,故尤益婦人也。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1.《嘉祐本草》:近世醫(yī)家多用蠶退紙,而東方諸醫(yī)用蠶欲老眠起所脫皮,雖二者之用各殊,然東人所用者為正,用之當(dāng)微炒,和諸藥可作丸、散服。 2.《本草圖經(jīng)》:蠶退,醫(yī)家多用初出蠶殼在紙上者。一說蠶眠時所退皮,用之更有效。 3.《綱目》:馬明退、蠶連紙,功用相同,但古方多用蠶紙者,因其易得耳。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Periostachum bombyc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ombyx mori L. |
科屬分類 | 蠶蛾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