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San qi
|
蒙藥名 | 岡淖爾-烏布斯
|
別名 | 由谷興,納木巴爾,帕格東扎德照爾,寶日一達日雅干,胡日木格-敖日浩岱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認藥白晶鑒》稱:“生于山地的白由谷興,莖長,紫色,有分枝,葉大具有鋸齒狀齒裂,花小,外被發(fā)綠色,內側紫色,具微毛。”《無誤蒙藥鑒》稱:“根狀如樹瘤……”并附植物圖1幅。根據上述植物形態(tài)及蒙醫(yī);臨床應用經驗,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由谷興即岡淖爾一鳥布斯(三七)。
|
中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ex C.Chow
多年生草本,高達30~6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2~5cm,直徑1~3cm,有數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紫色細縱條紋。掌狀復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5~14cm,寬2~5cm,中央數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偦ü那o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ㄆ6~8月,果期8~10月。
在山坡林陰下野生,主要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坡、土丘緩坡或人工蔭棚下。分布于廣西、云南、江西、湖北、四川等地。野生者已少見。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屬生態(tài)幅窄的亞熱帶高山陰性植物,喜溫暖稍陰濕的環(huán)境,忌嚴寒和酷暑。栽培要求搭確棚。種子有胚后熟特性,不能干燥貯藏,需隨采隨播。宜在疏松紅壤或棕紅壤、微酸性土壤栽種,忌連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選用3~4年生植株所結種子,在10~11月果實成熟呈紫紅色時采收,于11月上旬至下旬播種;播種前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浸種消毒10min,或用代森鋅200~300倍液消毒15min,按行株距5cm×6cm點播,每穴放種子1顆,覆土1.5cm,后用稻草覆蓋保濕,每1hm2播105萬~150萬顆。幼苗生長1年,于12月至翌年1月移栽。移栽前幼苗(稱子條)同樣需要消毒,消毒方法與種子相同。將子條大小分級,按行株距15cm×18cm開溝,深3~5cm,將子條芽頭向下傾斜20°栽下,蓋上3cm左右,后蓋稻草,每1hm2用種苗22.5萬~30萬株;视脦屎筒菽净,并拌入磷肥、餅肥等。
田間管理 種植前搭平頂式高1.5~1.7m的蔭棚,棚的四周設圍籬,早春弱光低溫,蔭棚透光度60%~70%,4月上旬氣溫上升,透光度以50%為宜。出苗初期在畦面上撒施草木灰2~3次,每次每1hm2375~750kg,4~5月每月追肥施糞灰混合肥1次,每1hm27500~15000kg,3~4年生的三七,在6~8月孕蕾開花期應追施混合肥2~3次,每1hm2 15000~22500kg,另加磷肥375kg左右。注意防澇抗旱,經常保持濕潤。不留種的三七于6月上旬花薹抽出2~3cm時摘除。
病蟲害防治 黃銹病,噴波美0.2度石硫合劑或粉銹寧1000倍液防治。炭疽病,噴1:1:200波爾多液或代森鋅800~1000倍液。白發(fā)病,噴波美0.1~0.2度石硫合劑或50%甲基托布津I000倍液。疫病,發(fā)病前噴1:1:2O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此外,還有立枯病、黑斑病、短須螨、桃蚜、蛞蝓、地老虎、鼠害等。
|
采收加工 | 夏末、秋初開花前或冬季種子成熟后采收。選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剪除細根及莖基,曬至半干,反復搓揉,然后曬干。再置容器內,加入蠟塊,反復振蕩,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季采者,充實飽滿,品質較佳,稱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稱為“筋條”;較細者為“剪口三七”;最細者為“絨根”。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外皮呈光亮的及綠色、灰褐色、棕黑色或帶有黃斑(習稱“鐵皮”)或灰黃色(習稱“銅皮”)。頂端較平或少有殘莖,底部有剪斷交根的痕跡,全體亦有凸起的瘤狀物、支根痕及橫向皮孔,并有斷續(xù)的縱皺紋。體重,質堅實,難折斷。橫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破碎后皮部和木部易分離,角質樣,顯菊花心。氣微,味先苦而后微甜。
以個大肥實,體重皮細,灰綠色有光澤,斷面灰黑色帶綠、無裂隙(習稱“銅皮鐵骨”)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①木栓層為數列細胞。②皮層散有樹脂道及黏液細胞,薄壁細胞內含淀粉粒及少量草酸鈣簇晶。③韌皮部可見有樹脂道。④形成層成環(huán)。⑤木質部導管作徑向排列。⑥射線寬廣,細胞充滿淀粉粒。
粉末特征:灰黃色。①淀粉粒甚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復粒由2~10余個分粒組成。②樹脂道碎片易見,含黃色分泌物。③導管以網紋導管多見,亦有梯紋及少數螺紋導管,帶黃色,直徑15~55μm。④草酸鈣簇晶少見,其棱角鈍,直徑50~80μm。⑤木栓細胞淡黃色,多層重疊,壁菲薄,細波狀彎曲,微木化。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5m1,溫浸30min,取甲醇提取液數滴,點于濾紙上,干后置紫外燈下觀察,顯淡藍色熒光,滴加硼酸的丙酮飽和溶液與10%枸櫞酸溶液各6滴,干后,置紫外燈下觀察,有強烈的黃綠色熒光。
(2)取粉末2g,加甲醇15m1,置50~60℃水浴中浸30min后濾過。取濾液lm1,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lml與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yōu)榧t色、紫色、青色、污綠色(甾醇類反應);另取濾液數滴,點于濾紙上,干后置紫外燈下觀察,顯淡藍色熒光,滴加硼酸的丙酮飽和溶液與10%枸櫞酸溶液各6滴,于后,置紫外燈下觀察,有強烈的黃綠色熒光。(黃酮類反應)
(3)薄層色譜 取粉末0.5g,加水約5滴,攪勻,再加以水飽和的正丁醇5m1,密塞,振搖10min,放置2h,離心。取上清液,加用正丁醇飽和的水3倍量,搖勻放置使分層,取正丁醇層,置蒸發(fā)皿中蒸干,殘渣加甲醇lml使溶解,作為供試液。另取人參皂苷Rbl、Re和Rg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5mg的混合液,作為對照溶液。分別吸取供試品和對照液1μ1,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為展開劑,上行展開,取出,晾干后噴以硫酸溶液(1→10),于105℃烘10min。供試品在與對照品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化學成分 | 含總皂苷約12%,多數為人參皂苷類似的成分。已分離出十二種單體皂苷,分別為人參皂苷(ginsenoside)-Rbl、-Rd、-Re、-Rgl、-Rg2、-Rh1,絞股藍苷(gyPenOSide)ⅩⅦ,三七皂苷(notoginsenoside)-R1、-R2、R3、-R4、-R6。尚含揮發(fā)油。另外,從本品中分離到止血活性成分,命名為三七素(den-cichine),為一種特殊的氨基酸,含量達0.9%。尚含黃酮類及β-谷甾醇,豆甾醇和胡蘿卜苷。另外,本品尚含16種氨基酸,有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總氨基酸的平均含量為7.73%。還含多種無機元素,如Fe、Cu、Co、Cr、Mo、Mn、Mg、Ni、Zn等[1]。尚含抗癌多炔成分:人參快三醇(panaxytriol)[2]。
|
藥理作用 | 1.對血液及造血系統(tǒng)的影響 三七有較強的止血作用。麻醉犬灌胃三七粉后,自頸動脈放血,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縮短。10%三七注射液0.5ml腹腔注射,100%三七溶液灌胃或三七培養(yǎng)細胞粉懸液灌胃均可縮短小鼠出血及凝血時間[1,2]。三七總皂苷能抑制AD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反應[3]。三七能抑制凝血酶誘導的從纖維蛋白酶原至纖維蛋白的轉化,并能激活作用于血纖維蛋白原的尿激酶活性[4]。熟三七對小鼠、大鼠和家兔失血性貧血均有治療作用[5]。三七總皂苷對小鼠多功能造血干細胞的增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6]。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三七總皂苷對多種實驗性心律失常模型均有一定的對抗作用。三七注射液或三七皂苷靜注,可使麻醉犬冠脈流量顯著增加,平均持續(xù)9.8~12min。三七、三七總黃酮、三七的絨根提取物、絨根總黃酮能即時對抗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兔急性心肌缺血所致T波升高。三七提取液低濃度灌流離體蟾蜍、豚鼠心臟,使心肌收縮幅度加大,心室舒張更完全,心搏出量明顯增加。三七及其總皂苷給麻醉犬靜注,腹腔或十二指腸給藥,三七醇提取物給兔靜注,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7]。 3.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三七及三七有效成分可減少小鼠自發(fā)活動。增強中樞抑制藥的鎮(zhèn)靜、催眠、安定和抗驚厥作用[8]。并具有鎮(zhèn)痛作用[9]。 4.抗炎作用 三七根的總皂苷對大鼠、豚鼠和小鼠由巴豆油、角叉菜膠、腹腔注射冰醋酸、5-HT等誘發(fā)的炎癥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對摘除雙側腎上腺大鼠仍有明顯的抗炎作用[7]。 5.對代謝的作用 三七粉能阻止家兔腸道吸收脂肪。在脂質代謝中,能降低總脂質水平和三酰甘油含量。本品總皂苷能使小鼠空腹血糖輕度升高,能促進蛋白質代謝[7]。 6.其他作用 三七皂苷有一定的抗氧化與延緩抗衰老作用以及抗休克作用,并有抗實驗性肝損傷作用及促進生長作用。三七具有免疫調節(jié)劑及抗腫瘤作用[7]。 7.毒性 對多種動物進行急性毒性作用及長期毒性實驗,結果均未見明顯的毒性[7]。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苦,性涼。效鈍、輕、柔、糙。
《金光注釋集》:“味苦、澀,性涼,效鈍、輕、柔!
|
功效 |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愈傷,消腫,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未調敷。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陰健,等.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33
(2)趙牛,等.云南植物研究,1993,15(4):409
藥理
(1)劉賀之,等.藥學通報,1982,17(6):362
(2)胡月娟,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6):361
(3)張山苗,等.中山醫(yī)學院學報,1984,5(1):71
(4)久保道德,等.藥學雜志(日),1984,104(7):757
(5)黎光南,等.中成藥研究,1982,(12):31
(6)祝彼得,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認藥白晶鑒》、《蒙藥學》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