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明先生獨具匠心,治病別出蹊徑,如諸葛之用兵,以奇兵勝。
控涎丹出自南宋?陳無擇的《三因方》,又名妙應丸,乃從
十棗湯衍化而來,由
大戟、
甘遂、
白芥子組成。后代醫(yī)家對方頗多贊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鼻宕t(yī)家王洪緒,亦用控涎治療多種外科疾病,因其力雄功偉,療效卓著而譽之為“
子龍丸。”意為
常山趙子龍,百戰(zhàn)百勝
將軍之旅也。
奪方配伍嚴謹。大戟,《本經》謂其主治“十二水,腫滿急痛,
積聚”。甘遂,《本經》謂:“主大腹疝瘕,腹?jié)M,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瘕積聚,利水谷道”。甘遂、大戟配伍,峻逐攻痰飲水濕,兼入血分,消積破瘀。尤妙在伍用白
芥子,可利氣豁痰,溫中開胃,通絡行滯,相得益彰。
洪氏常用三味等量研細,煉蜜為丸,每丸5克,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進食和飲水,一旦得瀉后,略進糜粥。一瀉其癥不瘥,可再服,或減量連續(xù)服用。連續(xù)服藥時,
腹瀉反不甚,但見便溏。洪氏并不主張久服控涎丹,但對于頑痰死血,膠著不解而形成的結腫積聚,非連續(xù)服藥不為功也。近年,洪氏常入少許
麝香以通陽活絡,療效更佳。
關于使用控涎丹之指征,洪氏對具有以下幾種情況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痰濕所致的
水腫、
臌脹、
胃脘痛、胸
脅痛、腹瀉、
眩暈、
癱瘓、癲狂、驚癇、咳喘、
心悸怔忡等病證中,兼見舌苔滑膩垢濁,舌體胖大而有齒痕,脈見沉、弦、滑;或形體肥胖,面色晦滯,胸
脘痞塞脹滿,或一向身形豐盛而今見消瘦、腸鳴漉漉者。
其二,局部腫脹或疼痛,兼見舌質隱青、
紫斑,且舌苔滑膩等痰瘀膠結證侯者。
其三,聚積痞塊,或任何部位多發(fā)性的良性或惡性腫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難痼疾,兼見舌苔滑膩,舌體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脾
肺氣虛、脾
腎陽虛、心腎陽衰等虛象諸,且屢用溫補之劑不效,兼見痰涎多,舌苔滑膩,而正氣尚支者。
對于虛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病邪勢頭已衰,再議培補。他認為痰為實物,故虛痰亦屬本虛標實,虛實挾雜。痰濕久滯,阻礙氣機,遏傷陽氣,則臟腑愈加衰憊,痰飲水濕愈聚愈多,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此時痰飲水濕往往成為疾病的主矛盾。攻逐痰飲水濕,即可切斷這一惡性循環(huán)。洪氏認為對痰飲水濕屬于本虛標實、虛實挾雜者,先攻后補要比攻補兼施為好,這樣無互相掣肘之弊,而且可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對于正氣大衰,虛陽有浮越之勢,陰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藥力者則不宜用控涎丹以攻逐。
洪氏認為控涎丹不及十棗湯峻猛,但療效優(yōu)于十棗湯。用其治療內、婦、外科多種疾病,常收捷效,僅舉數(shù)例,以示一斑。
一、 胃脘痛
李某,女,45歲。1960年10月2日診。
胃脘疼痛十余年,每因進食生冷或惱怒抑郁而復發(fā)。吞酸噯氣,痞悶納呆,屢治罔效。近半年疼痛發(fā)作頻繁而且劇烈。飲食日減,明顯消瘦,有時大便色黑如漆。某醫(yī)院懷疑為“
胃癌”。近一月癥狀又增,胃脘脹滿,攻痛不止,時有
嘔吐,以為不治。診見:羸弱神疲,面色晦滯,苔白滑潤,六脈細澀。胃氣失降,聚濁生痰,痰氣交阻,胃腑血瘀,痰瘀互結。雖羸弱神疲,亦不可濫用培補,唯逐瘀滌痰,方可和降胃氣,正氣尚支,但用無妨,投控涎丹1丸。
服藥后,瀉下稀水約一痰盂,且挾有紅白穢滯之物。脘略舒,欲進糜粥,翌日又服控涎丹1丸,瀉下已少,僅為穢滯之物。胃已不痛,胃納亦增。十余日后,又覺胃脘滿悶隱痛,再服控涎丹而解。俟后,又間斷服控涎丹40余丸,諸證悉除,身體康健,迄今20余年,終未復發(fā)。
原按:洪氏認為:胃脘久痛,痰瘀膠結者居多。肝氣犯胃,氣郁生痰;胃火灼津,則生熱痰;食滯胃脘,有礙運化。聚濁成痰,此為實證,其緣于虛者,多為中焦陽氣不足,水谷精微,化失其正,亦聚飲成痰。痰濕阻遏,胃絡氣滯,瘀血內阻,勢必導致痰、瘀膠結。結于胃脘久痛,無論虛實,凡有痰瘀之見證者,洪氏皆用控涎丹予以攻逐。人之六腑以通為補,胃氣得暢,則精微得化,痰病可愈。
二、 產后腫脹
王某,28歲,1978年5月1 9日診。
分娩前周身微腫,今分娩已逾旬日,身腫尤甚,下肢按之陷指。腹膨隆如鼓,喘促倚息,不能平臥,嘔吐頻繁。惡露量少,少腹疼痛,尿少不暢。雖迭進宣肺利水、溫腎消腫、益氣化瘀之劑,寸效杳然。詢問病家,素不喜飲,時腸鳴漉漉,脈沉,苔白厚膩,舌質隱青。其癥顯系瘀血痰飲搏結于內,以致三焦氣化失調,予控涎丹攻逐之。
服藥后一小時許,
腹痛難忍,遂下大便,大瀉污穢積水,惡露亦行,紫黑多塊。喘促漸平,夜能安臥,兩日后,腫脹十減七八,嘔止,繼以益氣化瘀劑調理數(shù)日而安。
按:素有停飲,經氣失暢,即惡露不行。瘀血內停,水飲難以消融;痰飲潴留,瘀血更易結踞。丹溪云:“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若不迅除,久則熱必棘手,尋常平淡之劑,難奏速效,況今尿少浮腫,腹脹氣逆,喘難促臥,不容緩圖。洪氏有膽有識,投控涎丹攻逐,消除飲邪,瘀血行之,氣暢病愈。若拘于產后忌用攻伐而縮手,豈不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