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證闡發(fā)
文:陳學文
話說醫(yī)道易學難精,此為常理,不單醫(yī)道如此,余下學問皆如此。一需天資,還需多臨證。
天資在人之本身,學醫(yī)者不可不讀古籍,此為先賢智慧所集,然古籍文理艱深難解,后學者往往卻步,實不知非其艱深難解,乃未得法門耳。
古人著書,或刀刻,或筆錄,皆為文言,此當為作書遺世應盡其心力故,刀刻筆錄,作書一部不易,然條理清晰,說理透徹,又不可繁篇累牘、空費心力,不得不在文字之上恨(疑為“狠”)下功夫以求言簡意賅,此在古人看來今日寫信讀報般容易,時過境遷。今人反倒難以明理,非怨古人故作態(tài),也非今人智不高,實為古人的一小聰明。已能為今人預作一“證”以治今人急躁浮華之風氣耳。
讀古書不能按文索驥,其中詞句,或一字多解,或一詞多用或取字型為用,或以筆畫數(shù)作據(jù),此中種種,言而不盡,對讀者而言無多大益處,若是識其為“意境”則諸多困難立刻迎刃,此時讀者腦中如在山川秀谷中暢游。漢字為象形字,或取其意,或取其形,或聚其勢,在讀古籍之時,皆可在腦中化之為秀山峻嶺,柔水清泉。花鳥蟲魚。此時字非字,是流動于腦中的風景,是天上的音樂,此時或順看,或逆讀。腦中非為字,乃是意,是形是動態(tài),古人有“好讀書不求甚解”“一目十行”之誡。不求甚解,實為已解,一目十行,乃腦中之花鳥蟲魚風景,越看越暢美,莫言、以上言語,今人慣讀西方之各種方法論。認為此為幻覺;是神經(jīng)錯亂,實不知一切文字皆為符號,然時至今日,僅漢字還保留有其古樸之本意,他種文字在一代代人認為是神經(jīng)錯亂的修改之中越來越不知何解。
醫(yī)者意也,讀書讀出意境,則已有識證之先覺,先賢遺書乃以最少文字通過其特定之意境以驗先賢之留書本意,此非留幾段文字,有幾個方藥如此簡單,看病態(tài)易,識證則難,識證之難,雖先賢已然洞悉其秘,然卻所言非,因雖千言萬語,猶令今人費解。一言以盡之!耙饩场倍4藭r醫(yī)者面前之“書”是病家!拔淖帧睘橥⒙、問、切所得各種病況信息,而“證”則是所患之因,固有“意境”為識證之第一關(guān)竅也!
證為病之因,則尋證之時必抽絲剝繭般細細探尋不可表象所迷,現(xiàn)代醫(yī)學條件下一證多種病患,更可列出多種病名,不可張口即言某病對某證,若識證不準,認之不清,則殺人不用刀之實況也!識證準,大毒之藥可救人于傾刻,識不清,則輕緩之補劑,立可殺人于分秒之間,又又一般人等,看過幾本方書,用過幾個方藥,如見其處方與書上不符。立誣之于醫(yī)。如質(zhì)其此為何證?則莫衷一言,顧左右而言它,醫(yī)之哀也。不可不慎之,謹之。
意境為識證之先機,而證分陰陽。《內(nèi)經(jīng)》如此,張機《傷寒論》列六經(jīng)之辨。分條列之,明其外感、內(nèi)傷之別,實為別其陰證、陽證。外感在三陽之經(jīng)為陽,祛邪為先,在三陰為陰,以保元為要,內(nèi)傷在臟為陰,外腑為陽,治法與外感同中有殊。其后,諸多名家雖千萬言,然未能明示于后人,至清末蜀中鄭欽安氏書。著《醫(yī)法圓通》等三書。一句“不問病狀何種。視其陽氣盈縮以分陰陽”,可謂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將此千古謎題一語道破。故識證一節(jié),僅有陰陽二證之別。而未述它因,由博返約,尤利于初學者,無病名癥狀之絆,可謂宗師風范。
若明醫(yī)之道乃一“意境”,更是格局。如真明了,則其術(shù)則不慮日漸精熟。鄭氏之書,于初學之人看之則難,實他書如此。若以“意境”二字體驗,并施驗于患者,假以十日,則心境愈明,格局愈清晰。把握一陽氣之盈縮機關(guān)即可。
明陰陽,不可不言八卦,乾為陽,為天,屬金 ,為老父,坤為陰,為地,屬土,為老母。生三子、三女。震為雷,屬木,為長男,離屬火,為中男,艮為山,屬金,為少男,巽為風,為長女;坎為水,為中女,兌為澤,為少女。其中坎離為乾坤之正氣。但眾人不知坎離何解,今試以吾意解之,以求教于同仁。
(離卦象圖,由于無法插入圖片,請讀者) 離,為中男,若取其形意,試看世間之有生命都是否皆中空而四周實,實者為陽,虛者為陰,是為一離卦之象,(坎卦象圖) 坎,屬水,為中女,取其形意 ,世間之生命 體,細看乃個體放之于 大千世界,除其本體為實,四周皆為虛空,是否為坎卦之象?故鄭氏言坎離之封為生命,余封為病象,其中不離陰陽盈縮之機關(guān)。陽證多為乾,震、艮。陰證多為坤,巽,兌,陰陽明,則面目益真。
已識證,則治之則中,陽證用陰藥,陰證用陽藥 ,此為不易之理,藥性之寒熱溫涼還是陰陽。藥性乃藥之陰陽盈縮機關(guān),此中之妙,也在于意境也耳!
明陰陽,則明證,證明則治之易,反之則難,若能明證則疑難之病,雖不能立起沉疴,尤可治,調(diào)其陰陽可日漸康復。。然陽證較易復,但有兇險者,陰證多為人不查,但病況時有不佳,認證確,卻又有立即活命者,故醫(yī)者之格局,是為證之格局。俗諺云:“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在識證確后,治病之時,云南吳佩衡言:“病大藥大,病毒藥毒,病勢重而投輕清之劑,雖對證而難湊功,反為其害;病輕以重劑為用,是重其死路!泵沂盅邸9愑诔H。綜吳佩衡所治醫(yī)案來看。附子用量有達七八百克,救性命于頃刻,意境之高,格局之大。為后世楷模。更有輕劑三五克者,且未有一書所列證藥之象。今醫(yī)者,當以之為鑒。
陰陽明,證候清,還需心凈、心靜,不可執(zhí)于欲,不可偏于躁。此為意境之道,當細體驗之,執(zhí)不贅!
陳學文(簽名)
2010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