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載]論“三部六病學說”對中醫(yī)科學的探索
    

傷寒雜病:[轉載]論“三部六病學說”對中醫(yī)科學的探索

[轉載]
[center]論“三部六病學說”對中醫(yī)科學的探索[/center]      [center]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八二醫(yī)院  徐黎明等[/center]
      (選者按:“三部六病學說”為山西劉紹武先生所倡立,原為初學者便于掌握《傷寒論》“六病辨治”而設,復經眾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從中西醫(yī)結合角度充實了一些新的醫(yī)學認識。臨床上遵循此法可避免在辨治中出現大的失誤,但病機千變萬化,一切應從實際出發(fā),尋因求治,不可生搬硬套,以免刻舟求劍。(可參考本欄轉帖“劉紹武‘六病’醫(yī)案舉例”)若能在此基礎上深入學習《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理論思想,特別是《桂林古本》所載“溫病”及“六氣病”等內容,則可更全面具體的掌握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想方法,更有效的指導臨床實踐。)

內容提要   三部六病學說是中醫(yī)界的一項新穎學說,依據人體生命的規(guī)律性,科學地作了系統(tǒng)劃分。即凡與空氣接觸,并能與之發(fā)生關系的部分稱為表部,凡與飲食接觸,并能與之發(fā)生關系的部分稱為里部,凡與血液接觸,并能與之發(fā)生關系的部分稱為半表半里部(亦稱中部)。以它作為探討生理機能的基本要素,在辨證方面根據人體臨證的病理息,在紛繁的癥侯信息中突出具有特性的重點證,在重點癥候中突出有代表性的綱領證,在綱領證中突出有概括性的核心證。運用“三突出”的原則,實現提綱攜領的辨證方法。在施治過程中遵循按部定證、辨證定性、據性處方、依方命名的思想原則,非此病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病,本著定證、定方、定療程、定制劑的“四定”治則。走出一條中醫(yī)辨證施治規(guī)范化、規(guī)格化的證治思路,為正確地認識人體,準確地診治病證,作科學的探索。

關鍵詞:三部六病   三突出辨證    四定治則
   
     “三部六病學說”源于《周易》《內經》《傷寒論》的思想體系,集其精華,歷經數十年的醫(yī)學實踐,逐步形成的中醫(yī)界一項新說,最初由山西省著名老中醫(yī)、主任醫(yī)師劉紹武先生所倡立,繼有眾多三部六病學者的不懈努力,使其理論日趨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在學術研究上對人體進行了科學的揭示。在辨證論治過程中作了系統(tǒng)的歸納和概括,為了人類的健康事業(yè),我們現從三個方面作一介紹,以奉獻給醫(yī)界同道。

         1  三部闡發(fā)了人體生理的規(guī)律性
         天之日月星的運轉,地之水火風的消長,造就了自然界的萬物,人體之精氣的生化,使這個萬物之靈得以生息繁衍,這一切都有其規(guī)律性、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茖W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只能對客觀事物進行規(guī)律性認識,三部六病學說就是對人體生理規(guī)律的認識和闡發(fā),是對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其揭示的理論內容符合客觀規(guī)律性。   

     三部六病學說首先將人體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生物系統(tǒng),依據中醫(yī)經典著作《內經》和《傷寒論》的基本理論,揭示了在這個生物系統(tǒng)之中,包含著三個獨立的子系統(tǒng)這就是三部,每部以各自特定的生理結構,組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并以各自的“目的點”自成體系,組成人體生理活動的三大支柱,體現著重要的生命規(guī)律。

     在表部,凡與大氣接觸,并能與之發(fā)生關系的部分稱為表部!秲冉•六節(jié)臟象論》“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共充在皮!薄鹅`樞•決氣篇》“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灌,是謂氣!北聿堪w表和呼吸系統(tǒng),以肺臟為主導。通過肺臟有規(guī)律的呼吸而進行氣體交換,體表汗腺適時的開闔而進行體溫調節(jié),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衛(wèi)外而防止病邪侵害,傳信息而參與機體陰陽平衡的調節(jié),表部生理組合是以使天陽之氣被機體正常利用為其基本功能,表部生理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也由此而體現出來。

       在里部,凡機體與飲食接觸并能與之發(fā)生關系的部分,稱為里部!端貑•六節(jié)臟象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消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在里部,以胃為主導,里部由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器官組成完整的消化系統(tǒng),由特定的組織結構形成特有的功能,通過對飲食的攝入、消化、吸收、排泄供給機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胃腸道有序地蠕動所構成的特定關系是以使水谷精微被機體正常應用為基本功能,里部的系統(tǒng)性是通過各個消化器官的綜合生理功能展現出其規(guī)律性。
在半表半里部,亦稱中部,凡與血液接觸的部分,即表里二部之間的機體剩余部分,均屬半表半里部的范疇,《內經•口問篇》“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心動者,五臟六腑皆搖”!秲冉•營衛(wèi)生會篇》“人受氣于五谷,谷人于胃,傳之于腑,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周不息”。半表半里部是以心臟為主導;半表半里部的系統(tǒng)性是通過氣血的循環(huán),接受與供給機體從表里二部所攝取的養(yǎng)分(天陽之氣,水谷之氣),并運走各組織器官的代謝產物,經特定的臟器通道排出體外,同時,還防止表里二部外邪的入侵和消除已進入血液的有害物質。半表半里部的系統(tǒng)性通過心臟、血管的有機結合,經過心臟自身有節(jié)律的舒縮以供給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而體現出來。
   
       半表半里部的系統(tǒng)規(guī)律性,不僅表現在血液循環(huán)方面,還表現在溝通表里,使機體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是整個生命活動的中介與紐帶。從這個角度講,人體是一個由骨骼、肌肉、血管、神經、經絡等組織組成的框架結構,機體的系統(tǒng)也只有在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才表現出來!澳康醚芤,手得血而握,足得血而能和行,腦得血而能思”。如果機體一旦失去了這種有序的氣血運行,則疾病就會發(fā)生,所以說,半表半里部以心臟為主導,“心者君主之官”,心臟的舒縮功能是與生俱來,是先天之氣的象征,故有“人有多大,心有多大”之說,氣血無處不到,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說,“天陽之氣;水谷之氣;先天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支柱,人體三部的系統(tǒng)性,也圍繞著這三個“目的點”而展開,通過“目的環(huán)”的新陳代謝,體現自身生理的規(guī)律性。   

     人體的生理規(guī)律性主要表現在系統(tǒng)之中,機體的系統(tǒng)性則表現在機體的各要素的親和力和吸引性上面,通過機體的相互連接、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形成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值。在功能上表現出同步、協(xié)調、共濟的相互作用,人體三部的自動組合,它不同于各部分質的相加,而是系統(tǒng)各要素集成化的產物,它在結構上可以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可能是作為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一般特征而存在,因此往往不能直接觀察到,只有借助系統(tǒng)分析才能揭示其規(guī)律性。正如貝特郎菲所說:“生物體不是一個部件雜亂無章的堆積物,而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這種有機體具有一種新質,即系統(tǒng)質。”
   
     三部的系統(tǒng)性是根據生理規(guī)律性進行的一種科學劃分,系統(tǒng)是一個標志,在時間和空間中,永恒運動著的基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的哲學范疇,系統(tǒng)屬性是物質存在所具有的整體性、結構性和層次性的表現,系統(tǒng)是由特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聯(lián)接著的若干要素所構成的,具有新質類型,并與周圍發(fā)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整體的動能,結構越合理,結構信息量就越大,系統(tǒng)的組織化、有序化程度就越高,各要素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就越強,生理的規(guī)律性在整體上才能達到最優(yōu),因此,結構是構成矛盾特殊性的重要依據,三部的生理系統(tǒng)性就是構成整體生理規(guī)律的基本要素,又各自體現著自身的特殊規(guī)律性。
   
     三部六病學說中,三部體現著生理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狀態(tài),同時也反映著病邪入出的三個部位與通道,六病就是三部感受外邪侵襲,而反映出的人體病理的系統(tǒng)變化,表現出的陰陽不同屬性的六類癥候集合,稱之“六病”,是三部系統(tǒng)質失去平衡而出現六類不同性質的表現形式,是對整體病證的高度概括,同樣有規(guī)律可尋。

         2  六病辯證是陰陽論說的具體表現
     六病辯證就是沿用《傷寒論》的六病名稱,結合基本內容,依據對立統(tǒng)一法則,本著立綱、歸類、正誤、補缺的指導思想,探求仲景先師六病辯證的規(guī)律,在忠于臨床實踐的前提下,逐步創(chuàng)立的一種辨證論治方法。   
《內經》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睆埦霸勒f:“凡診病施抬,必須先審陰陽,乃醫(y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然陰陽一言以蔽之,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辨證施治,審辨陰陽實是證治之關鍵,陰陽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之陰陽乃哲學之陰陽,可論及自然界之萬物,均負陰而抱陽,醫(yī)道之陰陽屬狹義之陰陽,究其基本內容,實指寒熱虛實也。
   
     六病辨證就是依據人之整體劃分三部,每部感受病邪,無論致病因素是機械的、理化性的、生物性的,還是第二信號的,盡管病情變化多端,證候叢生復雜,病位不越三部之外,病性必在六病之內,不屬三陰病,即屬三陽病,就其六病的陰陽屬性而言,三陽病皆熱皆實,三陰病皆虛皆寒,這是三陽與三陰病的共性。鑒于六病表現的病位不同,在表部陽性病稱太陽病,陰性病稱厥陰病;里部陽性病稱陽明病,陰性病稱太陰;半表半里部陽性病稱少陽病,陰性病稱少陰病。這樣,使各部陰陽不同屬性和各類證候集合群,按《傷寒論》的命名原則,各自確立了自身的名稱,并賦于具體內容,使辨證有了明確的論理工具。
   
     陽病實熱,陰病虛寒,是其共性。然而,科學研究區(qū)分,就是依據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辯證施治的目的,就是根據其具體病癥而進行施治的。如:三陽病皆實,是其共性,太陽病之無汗,陽明病之大便硬,少陽病之胸滿,是三陽實證的外現,是其病性的特殊性。同理,三陽病皆熱,太陽病之發(fā)熱惡寒,陽明病之發(fā)潮熱,少陽病之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是三陽熱證的本質外露,是三陽熱證的矛盾特殊性,知此則識三陽病之實熱。再如:三陰病皆虛是其共性,厥陰病之脈沉細,太陰病之腹?jié)M,少陰病之心動悸,是三陰虛證的各自表現形式,三陰皆寒,是其共性。然而厥陰病之手足逆冷,太陰病之時腹冷痛,少陰病之背惡寒,是三陰寒證各自的集中反應,這是三陰皆虛皆寒的特殊矛盾性,知此方辨三陰之虛寒。這樣使六病之寒熱虛實,都有其具體內容,確立代表性證候,而不是籠統(tǒng)歸類。  

     三部之中,寒熱虛實的不同病情反應,本著無證不信的思想準則,在臨床辨證施治過程中,面對紛繁的證候信息,采用一般證候突出有診斷特性重點證,重點證候中突出有代表性的綱領證,在綱領證中突出有概括性的核心證。以此“三突出”原則,例舉出十二單證做為六病辨證的基礎,也是六病辨證的綱領,是對六病證候的高度提煉。在此基礎上結合《傷寒論》原文所示和臨床辨證的總結,又確立了6個有概括性的證候作為六病的核心證。六病的核心證是對陽病實熱、陰病虛寒,病性的升華,是對病位診斷的確定,是分析事物解決主要矛盾的具體實施。如:太陽病的頭項強痛,少陽病的胸中熱煩,陽明病的胃家實,太陰病的腹?jié)M,少陰病的心動悸,厥陰病的手足逆冷。六病核心證對六病的反應與證治有高度的慨括性,辨證施治具有綱舉目張之效。

     六病的病情不同,其證候的信息反映在病位上也有重點表現部位,對診治病證,亦有指導辨證價值。所以在病癥診斷上也有重要的提示,故有表部太陽診頭,厥陰診足,示病位有上下之分;里部陽明診胃,太陰診腹,明病位有高低之別;中部少陽診胸,少陰診背,昭病位有前后之異。這樣三部六病的區(qū)分,六病辨證的應用,在病位、病性、病勢的表現形式上都有了不同病情的具體內容,使學者一目了然,這是辨證施冶解決具體矛盾的有效原則,是對陰陽論說的具體體現,是對中醫(yī)辨證的高度總結。
   
     在依照《傷寒淪》原文的基礎上,通過臨床10426例患者的觀察,依著中醫(yī)陰陽論說的原則,將六病辨證內容作了綱領性的歸結。
   
     太陽病,頭項強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脈浮,或咳,或喘。
    
     少陽病,胸中煩熱,發(fā)熱或寒熱往來,胸滿,咽干,口苦,小便黃赤。
    
     陽明病,胃家實,發(fā)潮熱,大便硬,自汗出。
    
     太陰病,腹?jié)M,時腹冷痛,或吐,或利。
    
     少陰病,心動悸,短氣,背惡寒,或脈微細。
    
     厥陰病,手足逆冷,惡寒,脈沉細,肢節(jié)痹痛。
   
     依六病上述綱領性證候做為辨證的依據,是對《傷寒論》這部經典著作的一次科學探索。是對陰陽學說的具體論述,是臨床辨證的可靠尺度。

     3  六病證治是中醫(yī)方藥的高度概括三部六病學說不僅在辨證上獨特新穎,重要的是伴隨著六病辨證方法確立了一整套的論治體系,論治與理論絲絲相扣,水乳交融,自成一體,對祖國醫(yī)學中的藥物學與方劑學作了系統(tǒng)的歸納,是對中醫(yī)方藥的高度概括。
   
     祖國地大物博,藥源豐富,品種齊全,歷代醫(yī)家選方用藥各有千秋,三部六病學者博采眾家之長,遵照《傷寒》、《金匱》所示,對數千種藥物的性味,依據六病辨證的分類原則,分別進行了選藥組方,使其方藥相合,方證相通,有秩不亂。
   
     藥物是方劑之基礎,六病辨證論治采取多藥重用主藥,多方重選主方的原則,對療效高,治療全面,使用穩(wěn)妥的藥物作為首選藥,使之有其證,必選此方,有此方,必用此藥,病證定性,方藥歸類,使病的證治,用有主方,選有主藥。
  
     對于三陽病的證治,總治則是清泄,這是治療的共同點,然而由于病位之不同,其原則所施,各有其特異性。如:太陽病之實熱證,治以解表發(fā)汗,選藥用葛根之辛涼以解表,治表部之熱,選麻黃之辛溫以發(fā)汗,治表部之實,并以麻杏石甘湯為基礎,以葛根、麻黃二藥為主導,共同組成治太陽病的主方,命名葛根麻黃湯。陽明病之實熱,治則應以瀉熱蕩實,選藥以大黃苦寒以勝熱,治里部之熱,選芒硝咸寒以軟堅,瀉里部之實,以枳實厚樸、芍藥為基礎,以大黃、芒硝二藥為主導,共同組成治陽明病的主方,命名大黃芒硝湯。少陽病之實熱,治則為清熱除滿,選藥以黃芩之苦寒,清中部之熱,選柴胡之辛涼,用其具有轉樞之功,以疏導中部之實,以竹葉石膏湯為基礎,寓清、散、降、滋之意,共奏清熱除滿之功,藥選黃芩、柴胡二藥為主導,組成少陽病主方,命名黃芩柴胡湯。   
   
     對于三陰病的證治,其總的治則是溫補,然亦由于病位的不同,治則各有其異,因而需區(qū)別情況,分別對待。厥陰之虛寒,當治以溫通血脈,藥選當歸活血、補血,以治表部之虛;桂枝辛溫,行氣活絡,共同組成了厥陰病主方,命名當歸桂枝湯。里部太陰之虛寒,當治以健脾溫中之法,首選蒼術健脾,以治里部之虛。干溫胃和中,以治里部之寒。并以茯苓、甘草湯為基礎,以蒼術、干姜為主導,組成治太陰病之主方,命名蒼術干姜湯。少陰病之虛寒,治則當以強心壯陽為主導,首選人參強心以扶陰,治中部之虛;選附子,壯陽以補氣,治中部之寒。以生脈散為基礎,以人參、附子二藥為主導,共同組成少陰病之主方,稱之為人參附子湯。
   
     從六病診治中可以看出,6個主方的12味藥,是與六病的12個單證相對應的,分別代表著中藥學中的12個類別,每味主藥可以稱為同類藥物的代表,主藥缺如,可以依次類選,臨床既無用藥之誤,又無缺藥之憂,藥性之寒熱溫涼可與病情之寒熱虛實直接對應是中醫(yī)“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實則泄之,虛則補之”治療原則的具體實施,六病主方的組方原則正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真實體現。六病的證治體系使藥歸類、方定性、臨床證治有條不紊,示人以法。  

     藥為12類,證分12種,藥證相對,病方相應。在臨床治療中,不論病情多么復雜,可采有其證,選其藥;有其病用其方;數證相匯,可數藥相加;數病相集,可數方相合;兼其證則加其藥,合其病則合其方。這樣使整個論治體系既有其原則性,又有其靈活性,保持非其病不能用其方,非其方不能治其病,病不變則方不變的思想原則。定證、定方、定療程。掌握其病性本質,守方到底,臨床應用,療效顯著,掌握此法,辨證論治既有執(zhí)簡馭繁之功,又有綱舉目張之效。   

     三部六病學說使其“部、證、方、藥”形成一個有機的聯(lián)系,開闊了辨證的視野,明確了治療的原則,確立了治療的方向,提高了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實踐性和科學性,架設了中西醫(yī)結合的橋梁,對人體科學的研究,對中醫(yī)現代化的探索,具有開拓性的發(fā)展。(完)
(原文載〈中  醫(yī)  藥  研  究〉1996年第4期  第5期)
-----------學習了謝謝。

[ 本帖最后由 霜中菊 于 2007/3/20 17:25 編輯 ]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