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是指從自然界捕獲的動物。包括高等的脊椎動物(如魚、蛙、蛇、鳥、獸等)和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如草履蟲、水螅、蚯蚓、河蚌、蜱、螨、蚊、蠅等),然而習慣上通常是將個體較大,便于直接開發(fā)利用的陸棲脊椎動物特別是鳥、獸類指為野生動物(Wildlife);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huán)境復雜,從熱帶到寒帶,從森林到草原,在陸生環(huán)境和水生環(huán)境,橫跨在北區(qū)與東洋區(qū)兩大動物區(qū)系,棲居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其中陸棲脊椎動物就有2137種,約占世界種屬的10.1%,各類陸棲脊椎動物種數(shù)及其的占世界總數(shù)的比例見表7-1。
類 別 | 種 數(shù) | 占世界比例(%) |
兩棲類 | 208 | 6.9www.med126.com |
爬行類 | 315 | 5.9 |
鳥 類 | 1,186 | 13.8 |
哺乳類 | 428 | 10.1 |
合 計 | 2,137 | 10.1 |
由上表可見,雖然我國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但是應用到生物醫(yī)學研究中的動物種類僅為其中極少一部分,如黑線倉鼠、長爪沙鼠、鼠兔、樹鼩等。因此潛力極大,值得開發(fā)。根據(jù)現(xiàn)有野生動物開發(fā)的資料看,能作為實驗動物而馴化的野生動物靈長類有恒河猴、樹鼩;兔類有蒙古野兔、高原野兔、達烏爾鼠兔、高原鼠兔;鼠類有褐色大家鼠、小家鼠、大尾黃鼠、大倉鼠、黑線倉鼠;鼢鼠有中華、東北及草原鼢鼠;沙鼠有大沙鼠、長爪沙鼠……,此外還有姬鼠、麝鼠……,食蟲類有犰狳、刺猬、穿山甲……;鳥類有鵪鶉、鴿……。我國有些種屬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例如,很早就被引入歐美的拉薩狗,為世界所矚目;黑線倉鼠和長爪沙鼠早已被國內(nèi)外科學家公認為實驗動物。目前正在開發(fā)的樹鼩、旱獺等野生動物也具有很大意義。
美、日兩國在野生www.med126.com動物的開發(fā)和改良上作了不少工作。如美國康乃爾大學動物資源研究中心發(fā)現(xiàn)賓州地區(qū)的野生旱獺是鼠類乙型肝炎的帶毒者,正在進行旱獺馴養(yǎng)。美國在非人靈長類的開發(fā)上也作了大量工作。日本實驗動物中央研究所已引進兔、墨西哥兔、狨猴、小型豬、臭鼩(Suncus)、小型有袋類動物一袋鼬(Dasyuroides)及長尾袋鼩(Sminthopsis Macroura)等,并正在進行研究它們的實驗動物化。日本的野村從事過長爪沙鼠、日本田鼠、小家鼠等動物的馴養(yǎng)工作,最近吉田從事馴養(yǎng)棲息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諸島的家鼠屬(Rattus)動物,日本有關單位曾向我國引種繁殖。目前以體型小、敏感性高、繁殖力強、適應性好等為標準,將野生動物進行馴化,以補充迄今應用為數(shù)甚少的幾種實驗動物。
生命科學的發(fā)展是隨時代的不同,已深入到各個領域,因此對實驗方法與實驗材料的要求也就隨之變得更廣泛、更細致、更多樣化。作為生命科學的實驗材料的實驗動物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即從用所謂的一般動物做研究,發(fā)展到利用特殊動物;用已馴化的動物發(fā)展到野生動物。這就是為什么在利用家養(yǎng)化的實驗動物同時,還要馴養(yǎng)野生動物,使之實驗動物化的原因。
在生物醫(yī)學研究上用的實驗動物,是以之作為疾病模型或生物制品的原料等,以研究人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預防、治療,F(xiàn)有實驗動物,種類還少,已不夠應用或不適合某種疾病研究及生物制品原料的要求,必須要從野生動物或其它家畜中開發(fā)。
以研究傳染病為例,可以充分看到開發(fā)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如麻風。℉ansen氏病)的研究上,過去一直沒尋到適當?shù)膭游。?873年漢森氏就已發(fā)現(xiàn)引起麻風病的原菌,但動物試驗接種始終沒有成功,沒有象在其他傳染病那樣找到感染疾病的動物模型。只等到病原菌發(fā)現(xiàn)100年后的1973年,人們才了解到貧齒目犰狳屬的九帶犰狳能感染麻風菌,麻風病的研究才得到迅速的進展。以前認為小白鼠不能感染麻風病,但到1966年Franagan氏發(fā)現(xiàn)裸鼠后,用此突變鼠也能使之感染麻風病。因此,在麻風病的預防和治療研究中,裸鼠和九帶犰狳都有很大的貢獻。
這些實例表明在傳染病的研究上對實驗動物的利用,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從不同種類動物對傳染病病原的感受性有顯著的差異出發(fā),利用野生動物使之實驗動物化,使人工感染試驗成為可能;第二是從已有的實驗動物中培育新的品系(新的疾病模型),利用新品系的特性進行研究,建立某種傳染病的疾病模型。前者是指野生動物的開發(fā)-實驗動物化;后者是指新品系的培育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