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 十五章
    

傷寒懸解: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 十五章

陽明從燥金化氣,陽旺之人,表郁則燥動。然不經(jīng)誤治,津液未耗,燥氣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溫針,傷津亡液,燥氣大發(fā),經(jīng)腑合邪,乃成下證。雖不如三陰之險,然陰虧陽亢,亦伏危機,未可率然也。太陽壞病入陽明桂枝證一 太陽五十六【45】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

陽明從燥金化氣,陽旺之人,表郁則燥動。然不經(jīng)誤治,津液未耗,燥氣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溫針,傷津亡液,燥氣大發(fā),經(jīng)腑合邪,乃成下證。雖不如三陰之險,然陰虧陽亢,亦伏危機,未可率然也。

太陽壞病入陽明桂枝證一 太陽五十六

【45】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方在太陽五(方【1】)。

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設內(nèi)有腑熱,則下之當愈,若使脈浮,則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為邪在表,遺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當須解外則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陽表證未罷,而內(nèi)有腑證,固當下也,然必外解,而后可下。若發(fā)汗未解,而遽下之,設脈猶見浮,則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發(fā)汗亡津證二 太陽五十七

【59】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土濕金郁,氣不化水,土濕木郁,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龍、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悉緣土濕而水停,則小便之不利,必因濕旺。若汗下之后,而見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澡而非濕也。然別無熱渴之證,則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續(xù)復,得小便一利,必自愈也。

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陽虛之人,則陽亡而病濕,陰虛之人,則陰亡而傷燥,此不見陽亡濕動之證,故知是亡津傷燥也。此亦人參白虎證,而燥熱未作,則病勢最輕,故不須治之。

麻杏甘石證三 太陽五十八

【63】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氣,熱蒸皮毛,竅開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無大熱。麻黃發(fā)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則表里俱解矣。此大青龍證之輕者,以在汗后,故不用青龍。

汗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未嘗必禁桂枝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十七 (方【25】)

【25】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去節(jié),四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個 甘草炙,二兩 石膏碎,綿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汗后作喘證四 太陽五十九

【75】發(fā)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推原上章喘字之義。汗出亡津液,燥渴飲水,飲水太多,而汗后陽虛,不能消散,水停則肺氣壅遏,故必喘。以水灌之,皮毛外閉,肺氣郁阻,故亦喘也。

麻杏甘石證五 太陽六十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下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氣,肺郁生熱,蒸發(fā)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里熱,宜麻杏甘石雙解之可也。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章,救表宜桂枝湯,又,傷寒大下后復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湯,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章,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未嘗必禁桂枝也。

人參白虎證六 太陽六十一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揭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方【8】)。

服桂枝湯后,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里熱則增,是宜白虎清里。而大汗之后,大作煩渴,而脈又洪大,是亡津而氣亦泄也。津由氣化,《靈樞·決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此當益氣以生津,故加人參。《素問·評熱論》:脈躁疾,不為汗衰者死,以精氣消亡,無以滲灌其枯燥也。白虎而加人參,使清氣降灑,化而為露,滋潤枯涸,滌洗煩躁,莫善于此矣。

人參白虎證七 太陽六十二

【168】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方【8】)。

吐下之后,氣奪津傷,七八日不解,燥熱內(nèi)盛,而自里達表,表里俱熱,熱蒸竅泄,時時惡風,舌上干燥,而心內(nèi)焦煩,欲飲水數(shù)升之多,主以人參白虎,清金而瀉熱,化氣而生津也。

表里俱虛證八 太陽六十三

【93】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fā)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傷其陰液,因復發(fā)汗,傷其陽津,表陽里陰,以此俱虛。表陽虛則陰氣外束,里陰虛則陽氣內(nèi)郁,陽氣內(nèi)郁而不外達,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則衛(wèi)氣外達,經(jīng)脈和暢,陰退而陽宣也。表和之后,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調胃承氣證九 太陽六十四

【70】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方在陽明二十(方【13】)。

陽虛之人,汗則亡陽,陰虛之人,汗則亡陰。汗后惡寒者,氣泄而陽虛故也,故防入少陰,不惡寒,反惡熱者,津傷而陽實故也,是已入陽明,將成大承氣證,宜早以調胃承氣和其胃氣,預奪其實也。

陰陽俱虛證十 太陽六十五

【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一被火熱,血氣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與內(nèi)郁之陽,兩相熏灼,其身發(fā)黃。上之陽盛則欲衄,下之陰虛則小便難。陰液陽津,俱至虛竭,身體則枯燥不潤。陽氣上燔,但頭汗出,際頸而還。里氣膹郁,而為脹滿。肺氣壅阻,而為微喘;鹧子谏,口干而咽爛,其時或不大便。久則衛(wèi)郁莫泄,濁氣熏心,而為譫語。甚者胃氣沖逆,而為嘔噦,或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凡此諸證,總以表里壅遏,熱無泄路,故郁悶懊憹煩亂如是。宜以辛涼之藥,雙泄表里。若小便利者,是陰氣未絕,其人可治也。

此證濕熱郁蒸,宜以麻黃、石膏瀉其表熱,大黃、芒硝瀉其里熱,半夏、生降其逆,豬苓、滑石滲其濕,表里雙清,則神氣慧爽矣。

火熱入胃證十一 太陽六十六

【110】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皮毛被感,表郁為熱,內(nèi)尚無熱。俟其表熱傳胃,日久失清,乃見煩躁。今二日之內(nèi),方入陽明,不應躁而反躁,其胃陽素盛可知。乃不用清涼,反熨其背,而大汗出;鹧拙驮,邪熱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煩躁。燥熱熏心,必發(fā)譫語。若十余日后,微陰內(nèi)復,忽振栗而自下利,則胃熱下泄,此為欲解也。方其熨背取汗,火熱蒸騰,上雖熱而下則寒,故從腰以下絕無汗意。外寒郁其內(nèi)熱,故膀胱閉澀,欲小便而不得。陽氣升泄,不根于水,膀胱無約,時欲失溲,如此則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者zxtf.net.cn/job/,津液枯也。水枯則大便干硬。便干腸結,胃熱不得下達,故氣逆作嘔。火熱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惡風寒。及振栗下利,大便已行,則谷氣宣暢四達,頭痛而火從上散,足熱而陽從下達,胃中燥熱,解散無余,緣谷氣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頭痛者,如爐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則火即上炎也。

火邪圊血證十二 太陽六十七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與圊同。

太陽病,當以汗解,乃以火熏之,又不得汗,內(nèi)熱愈增,其人必躁。到經(jīng)盡之期,當解而不解,熱傷血分,必當圊血,此名火邪也。

火逆助邪證十三 太陽六十八

【116】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浮,宜以汗解,乃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外火而更盛,病從腰以下必重濁而痹塞,此名火逆。

火逆吐血證十四 太陽六十九

【115】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故咽燥吐血。

脈浮熱甚,當汗之以瀉其熱,反灸之,此為實證。實證而用灸,是實以虛治也,內(nèi)之實熱,因外火而大動,必傷陰氣,故咽燥而吐血。

火邪內(nèi)攻證十五 太陽七十

【116】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饸怆m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shù)之脈,營血虛虧,慎不可灸,誤灸而因火為邪,則為煩躁而氣逆。追陰氣之已虛,逐陽火之原實,因令血散脈中,耗亡失守。一灸之火雖微,而其煎熬內(nèi)攻,則甚有力,焦骨傷筋,日就枯槁,營血消爍,終難復舊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