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曰∶ 瘧皆生于風(fēng),其蓄作有時(shí)者何也?歧伯之對,極為詳明。后之論者,乃為瘧病皆起于少陽。緣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jīng),進(jìn)而與陰爭則寒,退而與陽爭則熱,此解相沿已數(shù)百年。初閱之似亦近理,細(xì)思之頗為不然。蓋瘧有一日一作者,有間日一作者,有三日一作者,輕重懸殊,豈得謂之皆在少陽乎!且進(jìn)而與陰爭,退而與陽爭,誰進(jìn)之而誰退之,豈病之自為進(jìn)退乎!當(dāng)其寒也,鼓頷戰(zhàn)栗,固屬病進(jìn)。及其熱也,譫語神昏,豈得謂之病退乎!細(xì)繹經(jīng)文,乃恍然大悟。經(jīng)曰∶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因得秋氣,汗出遇風(fēng),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間,邪氣與衛(wèi)氣并居。此明明說暑熱之氣先入于內(nèi),后受風(fēng)寒,包裹熱邪,是熱邪在里,寒邪在外也。及其與衛(wèi)氣同發(fā),先發(fā)在外之寒邪,故先寒。次發(fā)在內(nèi)之熱邪,故后熱。至得汗之后,風(fēng)熱漸解,故寒熱俱平。則有寒有熱,乃邪之循序而發(fā),而非進(jìn)與陰爭、退與陽爭,斷斷然矣。其一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衛(wèi)也。經(jīng)曰衛(wèi)氣者,晝?nèi)招杏陉,夜行于陰,?nèi)外相搏,是以日作。此言衛(wèi)氣行于人身,一日一周,邪氣與衛(wèi)氣同行,故瘧亦一日一作也。其間日一作者何也?邪在營也。經(jīng)曰∶邪藏于皮膚之內(nèi),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邪氣在于營分,則雖衛(wèi)氣獨(dú)發(fā),而邪氣在內(nèi),不與之并行,更歷一周,而邪氣始與衛(wèi)氣相遇,故瘧亦間日一作也。其三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腑也。經(jīng)曰∶邪氣與衛(wèi)氣客于六腑,有時(shí)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shù)日乃作也?芍酥簧恚尚l(wèi)而營,由營而腑,自表及里,自有一定次第。邪氣在腑,已入第三層,故瘧亦三日一作也。治之之法,當(dāng)先投辛溫,解其外裹之寒;
更進(jìn)辛涼,清其內(nèi)蘊(yùn)之熱;俾得邪從汗出,而病可霍然。至于在營在腑,按經(jīng)投劑,方有端緒。雄于前賢,無能為役,何敢自矜獨(dú)得,妄議古人;然釋經(jīng)辨癥,不得不細(xì)細(xì)推敲,誰謂醫(yī)為小道,《內(nèi)經(jīng)》易讀乎!
初發(fā)寒邪,宜辛溫解散,辟寒散主之。
辟寒散(自制)
川芎(八分) 防風(fēng)(一錢) 白芷(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羌活(一錢) 秦艽(一錢) 枳殼(一錢) 蘇梗(一錢) 姜(三大片)
次發(fā)熱邪,宜辛涼解散,清暑散主之。
清暑散(自制)
薄荷葉(二錢) 青蒿梗(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貝母(二錢) 葛根(zxtf.net.cn/wszg/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淡竹葉(二十張)
寒熱俱重,體盛脈實(shí)者,交加散主之。虛人禁用。
交加散(自制)
附子(七分) 石膏(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廣皮(一錢)連翹(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藿香(一錢) 姜皮(八分) 荷葉(一角)
瘧邪zxtf.net.cn/sanji/在營,間日一作者,和營雙解散主之。
和營雙解散(自制)
當(dāng)歸(二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防風(fēng)(一錢) 薄荷(一錢) 蘇梗(一錢) 姜皮(八分) 河井水煎服。
大瘧在腑,三日一作者,返正湯主之。
返正湯(自制)
當(dāng)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炮姜(五分) 葛根(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青皮(一錢)
大瘧日久,正氣虛而邪未解者,斑龍托里湯主之。
斑龍托里湯(自制)
陳鹿膠(一錢五分角霜炒) 制首烏(二錢) 當(dāng)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黨參(四錢)蘇梗(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姜(三片)
冬令受寒,伏藏于腎,春夏舉發(fā),寒變?yōu)闊,先熱后寒,名曰溫瘧,清正散主之?/p>
清正散(自制)
青蒿梗(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廣皮(一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茅根(五錢)
肺素有熱,陽氣盛而不衰,故但熱而不寒,令人消爍脫肉,名曰癉瘧,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自制)
玉竹(四錢) 花粉(二錢)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石斛(三錢)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梨(三大片)
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身熱不寒,骨節(jié)煩疼,渴而作嘔。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蜀漆散 治瘧之寒多熱少者。
蜀漆(燒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研為末,未發(fā)前漿水服半錢。
牡蠣湯 治牝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二兩)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煎取二升,分溫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發(fā)渴者,亦治勞瘧 。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大棗(十二枚) 生姜(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溫服。
柴胡桂姜湯 治瘧寒多微熱,或但寒不熱。
柴胡(八兩)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花粉(四兩)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溫服。
鱉甲煎丸 治久瘧結(jié)為 瘕,名曰瘧母。
鱉甲(十二分) 烏扇(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三分) 石葦(三分去毛) 濃樸(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人參(一分) 虻蟲(五分) 阿膠(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納鱉甲于中,先煮極爛,取汁和藥末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枝黃芩湯 和法中兼解表熱。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四錢五分) 人參(四錢五分) 甘草(四錢五分) 半夏(四錢) 石膏(五錢) 知母(五錢) 桂枝(一錢) 水煎,分溫服。
人參柴胡引子 和法中略施攻里。
人參 柴胡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dāng)歸 白芍(各等分) 每用三錢,加生姜一片煎服。
柴樸湯 治瘧起于暑濕,兼有食滯者。
柴胡(一錢) 獨(dú)活(一錢) 前胡(一錢) 黃芩(一錢) 蒼術(shù)(一錢)濃樸(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藿香(二錢)甘草(三分) 姜(三片)
祛瘧散 治瘧表里之邪已透,而中氣虛弱者。
黃 (一錢六分)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砂仁(一錢)草果(五分) 陳皮(一錢) 五味(五分) 甘草(五分) 烏梅(二枚) 棗(二枚)姜(三片)
二術(shù)柴胡湯 統(tǒng)治諸瘧,視其表里寒熱之輕重,酌量加減。
白術(shù)(一錢) 蒼術(shù)(一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
小柴胡湯 治少陽瘧,量病加減。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棗(二枚)姜(三片)
半夏散 治痰瘧熱多寒少,頭痛作吐,面色帶赤者。
半夏(一分) 藿香(一分) 羌活(一分) 川芎(一分) 牽牛(半分) 研細(xì)末,每用三錢,食后白湯調(diào)下。
四獸飲 治久瘧脾胃虛弱,痰氣不清。
黨參(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甘草(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烏梅(二枚) 草果(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
常山飲 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瘧本不可截止,姑錄三方,不過明古有是法耳。
常山(二錢酒炒) 草果(一錢煨) 檳榔(一錢)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烏梅(一個(gè))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日未出面東空心溫服。
截瘧七寶飲 治實(shí)瘧久發(fā)不止。
常山 草果 檳榔 青皮 濃樸 陳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于當(dāng)發(fā)之早,面東空心溫服。
二十四味斷瘧飲 治久瘧。
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陳皮 青皮 川芎 枳殼 柴胡 黃芩 荊芥 白芷 人參 紫蘇 蒼術(shù) 白術(shù) 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烏梅(各等分) 每用一兩姜三片。棗二枚,煎發(fā)日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