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曰∶面目發(fā)黃,小溲赤澀,安靜嗜臥者,黃癉也。此系脾有積濕,故倦怠嗜臥;胃有積熱,故發(fā)黃溺赤。但濕郁內(nèi)生,熱邪外感,故內(nèi)經(jīng)有開鬼門、潔凈府之法。開鬼門者,開其腠理,使熱邪從肌表出也;潔凈府者,瀉其膀胱,使?jié)裥皬男”愠鲆。然外感之熱,可從汗解,若陽明?nèi)蘊之熱,發(fā)汗則劫陰,而內(nèi)熱更甚,只宜清胃熱,利脾濕,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至于陽黃、陰黃、谷癉、酒癉、女勞癉,種種不同,見證旋治,條列于后。
面目發(fā)黃,口燥而渴,小溲赤澀,胃火熾盛,濕熱熏蒸,是為陽黃,導(dǎo)黃湯主之。
導(dǎo)黃湯(自制)
葛根(二錢) 花粉(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木通(二錢)茵陳(三錢) 萆 (二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面目發(fā)黃,身冷不渴,小便微黃而利,此為陰黃,茵陳術(shù)附湯主之。
茵陳術(shù)附湯(自制)
茵陳(三錢) 白術(shù)(二錢) 附子(一錢) 茯苓(二錢) 當(dāng)歸(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砂仁(一錢) 苡仁(八錢) 姜皮(八分)
谷癉者,脾胃不和,食谷則眩,谷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濕熱入于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癉,和中茵陳湯主之。
和中茵陳湯(自制)
當(dāng)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zxtf.net.cn(一錢) 廣皮(一錢) 濃樸(一錢)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茅術(shù)(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茵陳(三錢) 萆 (二錢) 車前(二錢) 生谷芽(二錢) 熟谷芽(二錢) 生苡仁(五錢) 熟苡仁(五錢煎湯代水)
酒癉者,平日嗜飲,濕火熏蒸,面目發(fā)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雖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澀,茵陳玉露飲主之。
茵陳玉露飲(自制)
茵陳(三錢) 玉竹(三錢) 石斛(三錢) 花粉(二錢) 葛根(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萆 (二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女勞癉者,膀胱急,小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而時溏。此因血瘀不行,積于膀胱少腹,故仲景用硝石礬石散,峻攻其瘀,自極精當(dāng)。但今人之體質(zhì),遠不逮古人,若復(fù)峻攻,更傷元氣。擬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桃花化濁湯主之。
桃花化濁湯(自制)
桃仁(二錢) 紅花(五分) 牛膝(二錢) 延胡索(一錢) 歸尾(一錢五分)赤芍(一錢) 丹參(二錢) 茵陳(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降香(五分) 血余灰(一撮)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 治黃癉濕熱俱盛者。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二兩)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小茵陳湯 治發(fā)黃,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 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干姜(二兩五錢) 水煎,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 治服茵陳附子湯,癥未退及脈伏者。
茵陳(一兩五錢) 吳萸(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附子(一枚) 木通(一兩)干姜(一兩) 水煎,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 治身黃,脈沉細數(shù),身熱而手足寒,嘔喘,煩躁不渴者。
茵陳(一兩) 橘皮(一兩) 生姜(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 治發(fā)黃,脈沉細數(shù),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茵陳(一兩) 茯苓(一兩) 桂枝(一兩) 豬苓(一兩) 滑石(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如脈未出加當(dāng)歸。
梔子大黃湯 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煮二升分溫服。
白術(shù)湯 治酒癉因下后變?yōu)楹诎D,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shù)。
白術(shù)(一錢) 桂心(五分) 枳實(一錢) 豆豉(三錢) 葛根(二錢) 杏仁(二錢) 甘草(五分炙) 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色癉。
人參(一錢) 茯苓zxtf.net.cn(二錢) 甘草(五分) 白術(shù)(一錢) 黃 (二錢)白芍(一錢) 扁豆(三錢) 紅棗(二枚) 姜(五片)
小菟絲子丸 治女勞癉。
石蓮肉(二兩) 茯神(一兩) 菟絲子(五兩) 山藥(三兩) 共研末,山藥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 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茵陳(二錢) 茯苓(二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陳皮(一錢) 蒼術(shù)(一錢) 黃連(五分) 山梔(一錢) 秦艽(一錢) 防己(一錢) 葛根(二錢) 水煎服。
參術(shù)健脾湯 治發(fā)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不思。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陳皮(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當(dāng)歸秦艽散 治五癉,口淡,咽干,倦怠,發(fā)熱,微冷。
白術(shù)(一錢) 茯苓(二錢) 秦艽(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白芍(一錢) 熟地(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曲(三錢炒)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茵陳附子干姜湯 治寒涼藥服多,變陰黃者。
附子(一錢) 干姜(一錢) 茵陳(二錢) 草蔻(一錢) 白術(shù)(一錢) 枳實(一錢) 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姜(五片)
一清飲 治癉癥發(fā)熱。
柴胡(一錢) 赤苓(二錢) 桑皮(二錢)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紅棗(二枚) 姜(三片)
青龍散 治風(fēng)氣傳化,氣不得泄,郁熱煩渴,面目發(fā)黃,引飲。
地黃(二錢) 仙靈脾(二錢) 防風(fēng)(二錢) 荊芥(一兩) 何首烏(三錢)
研末,每服三錢。
小柴胡加梔子湯 治邪熱留于半表半里而發(fā)黃者,仍以和其表里為法。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