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病重舌,雜病重脈
這里說“重”,不是絕對的,就是說:時病偏重于舌像,在辯證論治時,還是舌脈合診的好。
因為時病病程較短,邪在肺胃,在舌苔上能夠得到及時的反映。例如溫病邪熱從衛(wèi)分能入氣分,舌苔由白轉(zhuǎn)黃;邪入營分,其舌必絳;邪入血分,舌有出血痕跡;濕熱內(nèi)蘊時,其苔必黃厚而膩;濕濁中阻,苔必滑膩;膩苔漸化,表示濕邪將退;光舌逐漸生苔,表示胃氣津液將復(fù)。在時病過程中,病情的進(jìn)退,舌象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此時脈象也有變化,但不如舌象反映及時,脈象有時不能客觀化,而舌象表現(xiàn)黃,白,滑,膩,有,無,是非?陀^明顯的。因而觀舌質(zhì),可以驗證之虛實;察舌苔,可知其邪之深淺.寒熱。濕邪一望而知,觀其潤燥,以驗津液之盈虧。
雜病辨證,診脈是首先一環(huán)。從浮.沉.遲.數(shù)中可以查陰陽虛實,表里寒熱,但也不能離開察舌。診脈重要之處,是在決生死.斷預(yù)后,無論時病雜病都不例外。葉天士《溫?zé)嵴摗氛撁}之處頗少,但論到重要之處卻很精細(xì),如熱病大汗之后,癥見膚冷,指出“但診其脈若虛軟如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癥,燥擾不臥,汗出膚冷,便為
氣脫之證”。對汗解后身倦,神疲與實轉(zhuǎn)虛之鑒別,其重點就在于脈?梢婈P(guān)鍵時刻,診脈比察舌更重要。但要注意,舌脈均有真?zhèn),舌有染苔,脈有反關(guān),不能不使臨床醫(yī)家注意。脈.舌一定要和參,無論時病.雜病都是一樣,如果不辨真?zhèn),只強調(diào)一端,未有不誤事的。
2.診脈側(cè)重“胃.神.根”
胃.神.根是前賢程鐘興會診脈要訣,很多都是經(jīng)驗之談,比王叔和論脈更進(jìn)了一步。在臨證中能掌握這三者,確實得到診脈的要領(lǐng)。
古人認(rèn)為,一年四季各有其脈,是謂平脈。如春多注脈,夏多洪脈,秋多生脈(游而無力),冬多石脈(治伏在下)。這四種脈象,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乃正常脈象,在這些正常脈象中,就會有胃.神.根存在。
所謂胃脈,亦稱“胃氣”,即平和之脈,治取得之,脈來有如緩悠揚之象。四季平脈增立出“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胃氣”不僅僅是指“食欲”,亦指脈象。所謂“神脈”,即“神氣”,診脈時,脈象中候有力,說明正氣內(nèi)存,外邪尚未侵入,抗病能力較強或邪祛較易。所謂“根脈”,亦稱“根氣”,即治取重按,有力鼓指,說明病氣已去,或疾病來除,正氣仍存。因此,診脈之法,必求其根,而總其要領(lǐng),不外乎胃.神.根三者而已。
我們臨床所遇各種脈象,不論它是什么脈,只要表現(xiàn)出和緩有力,搏動有神,按之有根,則不致出現(xiàn)危候。胃.神.根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時存在,有胃就有神,有神就有根。
如遇脈證不相符之病人,只要有胃.神.根,則不致有任何不祥之兆;假使證候無甚表現(xiàn),而胃.神.根消失,不久也會出現(xiàn)危象。章老曾遇一
糖尿病患者,癥狀未出現(xiàn)危險證候,而脈象治大無根,斷定它難治,果然不久死于
酸中毒。
3.望舌診脈重“胃氣”
“胃氣”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非常重要,《五樞.五味篇》記載“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歷代醫(yī)家均認(rèn)為,“胃氣”關(guān)系生與死的問題!坝形笟鈩t生,無胃氣則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經(jīng)驗,是臨床辨證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不談“胃氣”,就會對某些病;颊,無法判斷其預(yù)后。
從舌苔找“胃氣”。舌乃心之苗,舌為心之外觀,舌尖紅為
心火上炎,舌暗紫為心血瘀阻,舌質(zhì)淡為心血不足,這是一方面;白苔為寒,黃苔為熱,膩苔為濕,這是另一方面。從舌苔找“胃氣”,例如臨床遇到溫病后期,舌鋒無苔轉(zhuǎn)為有苔,舌體渭潤有津液,不管他是薄黃或薄白也算是“胃氣”將復(fù)。如果重病人逐步從有苔轉(zhuǎn)發(fā)為無苔,或光如鏡面,這叫“胃氣”將絕,為營陰已傷,病轉(zhuǎn)危象。
臨床常見晚期腫瘤病人,晚期
肝硬化腹水,
敗血癥等,都表現(xiàn)舌無“胃氣”,死亡即將來臨。
從脈象找“胃氣”。六脈平和,不遲不數(shù),不弦不澀,來去從容,是為“胃脈”。章老認(rèn)為無“胃氣”脈,應(yīng)該是浮如懸線,沉如伏線,遲如屋漏,數(shù)如
雀啄,則易絕脈,即無“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