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灶心土 于 2013/4/20 12:22 編輯 zxtf.net.cn/shiti/本人發(fā)表于去年年底的《很多初學者沒能明白的道理》由于最近被一些網(wǎng)友頂了起來,自己于是再將之前寫的東西看了看,感覺并不十分滿意。也難怪之前還有網(wǎng)友還特意發(fā)個貼子說我誤人了。所以本想在原貼的上頭重新編輯加入一些提醒的話,但已經過了重新編輯的有效期,又想在貼后面回復說明,但看到一般讀者也僅僅是看了一樓,后面的回復很少看,所以決定重開一貼提醒各位讀者:之前所寫的僅僅是我個人學習經歷之體悟,寫出來一方面是自己作個記錄,同時也是給同道參考,并非絕對正確,所以希望看到的讀者帶著批判的精神來讀,自己體悟,不要
盲從,適合本人的,并不一定適合你。另外我也想將自己近期一些新的學習體悟再寫一寫,同樣適用以上這個提醒。
首先是關于學中醫(yī)“悟性”的問題。看了很多同道關于學習中醫(yī)的觀點,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學習中醫(yī)除了勤奮,悟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道也會因自己悟性不高不得要領而有點灰心。我也是贊同悟性對于學習中醫(yī)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觀點,但對于何為悟性,悟性從何而來,可能觀點和別人就不是很一樣了。
也許很多人都認為悟性是與生俱來,是一種“生而知之”的能力,帶有“先天”的性質,但我是不這樣認為的。我認為悟性不過是人對一些經驗知識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所體現(xiàn)出的對某種事物或者知識的超強理解能力而已,是“后天”所得。我以自己的經歷來說吧,我在另一個貼子《我對母親身體的調理》大概說了自己的學醫(yī)過程,到現(xiàn)在為時兩年半,完整看過的中醫(yī)書可能也就十幾本吧,從我發(fā)第一個貼子《很多初學者沒能明白的道理》開始,時不時會有同道夸我悟性好,因為靠自己自學兩年多就能入門,并且還能治好不少病,臨床經驗雖然不多,卻也能悟透一些道理,和一些正規(guī)醫(yī)學院本科出來卻連個
感冒都治不好的人相比,實在是高明很多了。所以有時我也會心中暗之得意。(當然我也碰到過比我更厲害自學半年多就入門的也有,我這里僅僅以自己舉例說明,并沒有自夸的意思。)
但最近我想,我學中醫(yī)難道只是從兩年半前才開始的嗎? 我最近回憶起當時看第一本醫(yī)書《王洪圖內經講稿》,也許部分和王老師選講的是一些比較容易的內容有關吧,我當時看的時候,感覺就像是在復習一般,好像里面的東西就是我原來學過的、知道的,在理解上沒有半點問題。后來看的一些醫(yī)書也基本如此,只是限于時間看多看少的問題,但凡看過的,基本都能理解吸收,所以之前看到一些同道說學習中醫(yī)理解如何困難,實在有點不明白差距為什么這么大。難道真的是我悟性高嗎?
但最近我是想明白了,這完全是和我之前的學習積累有關的。本人從初中開始就喜歡讀書,高中的時候更是選讀政治,對哲學自認為覺得不錯,課余也經?匆恍┕盼、哲學之類的書,所以對于哲學的辯證思維、陰陽概念等等,于當時是已經有一些理解的了。后來大學畢業(yè)后,因感于前途迷茫而又無人指點,遂學起了四柱子平易經之類的預測學,希望能找到一些指路明燈。通過這些學習,我對陰陽五行生生相克的道理,更是加深了一些理解。后因讀到《了凡四訓》一文,深悟凡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但極善與極惡之人,則陰陽之數(shù)拘他不定,所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其實天命無常!啊兑住窞榫又\,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于是放棄了對預測學的學習,同時也因當時剛入社會,年輕浮躁,遂轉而看起了fo經,希望借此讓自己變得平和一些。
以上這些經歷,表面看來似乎于中醫(yī)毫無關系,實則為我后面學習中醫(yī)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所謂“秀長學醫(yī),籠中捉雞”,應該就是指像這樣的吧。所以,我或許應該說,在我看第一本中醫(yī)書之前,我已經為學習中醫(yī)做了十幾年的準備工作,這兩年多的中醫(yī)學習所得,實則包含了之前十幾年的付出?吹竭@里,我想那些自認為學習中醫(yī)沒有悟性的人,或許應該明白了一些什么。當然我也并不是說所有中醫(yī)學得好的人,都一定像我這樣,或者真的有些人是“生而知之者”,不過我自己暫時還沒碰到過。
接下來再說一下我對于如何學習中醫(yī)的個人看法吧,因為這個問題也經常有網(wǎng)友發(fā)貼在問。我先講個故事:“曾經有個人,吃飯吃到第三碗的時候吃飽了,于是似有所悟:原來吃飯吃第三碗就飽啊,前面兩碗都白吃了,浪廢。后但凡有人請教吃飯該怎么吃,則以自己的經歷現(xiàn)身說法,諄諄告誡后吃者:吃飯只吃第三碗就可以。 焙呛牵恢雷x者諸君會不會覺得這個故事好像很熟,在哪看過?
我經?吹接行┐蛩汩_始自學而又毫無基礎的網(wǎng)友發(fā)貼在問剛開始自學要看什么書,這時往往會有很多熱心的同道出來指點迷津,他們的好意是不可否認的。但問題則是出在他們將自己不認同的書或者理論貶得一無是處,而且是諄諄告誡后學者不要去碰。以我自己看過的中醫(yī)學院的教科書為例吧,經?吹奖蝗速H為“垃圾”。貶之為垃圾的,我想一般是兩種人,第一種是根本沒有看過這類書、或是只看了一點的,所以自己根本不知道這些書怎么樣、說些什么,貶為垃圾不過是人云亦云,
鸚鵡學舌而已。這種人我就不想多說了。第二種,則是真正看過、或者學過這些書的人,他們將之貶為垃圾我想則應是出于自己的真實體驗。但他們似乎否定了一種可能性,就是其實他們自己本人或許也是曾經從這些垃圾中吸取過養(yǎng)份的。就像我前面講到的那個故事一樣,你吃到第三碗的時候吃飽,難道就可以因此而否定前面那兩碗的作用嗎?
當然,我這里也并不是說那些教科書很好,說句實話,以我現(xiàn)在所學的,再回過頭來看那些教科書,是真的感覺那些書寫得不怎么樣,如果一個人說他只看了那些教科書而沒有看
傷寒論之類的經典就懂得治病,我覺得那真的是在騙鬼。但我們也并不能因此就否定這些教科書對于一些毫無基礎的人的作用。對于一些毫無基礎的人,連陰陽五行、寒熱表里都分不清楚的人,你讓他一開始就看傷寒論這樣的經典現(xiàn)實嗎? 也許真的有人可以不用學基礎就看懂傷寒,我也似乎看過一些,但這些人往往不懂變通、死扣字眼,辯證有時更是錯得離譜。我覺得像《傷寒論》之類的經典,就像一把制敵的利劍,但如果連陰陽五行寒熱表里都分不清的人用他來治病,就像完全沒有學武基礎或沒有劍法基礎的人拿起利劍起來制敵一樣,想不誤傷都難。所以我們經常在這個網(wǎng)站看到什么“
麻黃湯發(fā)汗太過……云云”之類的求助貼子。
所以我覺得,學習中醫(yī)一定要打好基礎,不要追求什么所謂的快速入門之類,所謂欲速則不達。同時,治病有時是人命關天的事,容不得半點馬虎大意,有時你前面治對了99次,但只要后面錯一次,可能就會造成無可挽回損失。所以我覺得學習中醫(yī),以”金字塔形”為好。然也有人強調以“倒金字塔”式來學習,強調專攻某人某派之書,以之為起點,然后再擴散開來。這種方法我是不認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如果沒有很好的基礎,在學某人某派之書時,想必要看懂就已經很難了,更別提運用了。所以于入門之時所花的時間,我想是遠比那些有基礎的人來看這些書要多得多的。而且搞不好則始終排徊于門外,不得要領。這時最可怕的是還碰到一種人,他會和你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我覺得有,但這應該是適用于已經入了門的人的學習方法,是參悟一些比較深刻的醫(yī)理時才這樣。但對于連門都沒入的人,我覺得這真的是害人不淺的一樣方法。我也不是說這種方法對于初學者沒用,我的意思是這種方法不現(xiàn)實,你想一個連門的都沒入的人,要他硬著頭皮去讀一些他根本不明白的東西一百遍一千遍,這樣現(xiàn)實嗎?這是多么痛苦,需要多大的毅力。 但對于已經入門的人則不然了,那時我們讀一些自己不懂或者不明白的醫(yī)書,是帶著參悟的心情來讀的,是一種樂趣,或者說是一種享受。所以我們有時看到一些老前輩說,某某書他從年輕時就開始,一直看到現(xiàn)在多少多少遍,而且是越看越有味。但這對于初學者,是很難體驗到的。
其次,如果僥幸入了門,學有所成,自然是信心滿滿,自然就會將某某前輩所云“學醫(yī)只學某某人之書就可以了”奉為真理。于是乎就會越是鉆研某人之書,而對其他典籍視為浮云,可有可無。這樣的結果會是怎樣呢?我們知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錯。每個醫(yī)學大家,即使是醫(yī)圣仲景,我想也不是100%正確。這時對于只獨學一門一派的人來說,如果碰到自己所學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往住會將之歸于外因,或者歸因于自己沒有悟透,也不會變通,不會質疑可能是這個理論本身存在的問題。這樣就是一條道走到黑,于醫(yī)學之路也就差不多走到頭了吧。當然,能夠學通某人某派,就已經算個高手了。但我覺得醫(yī)學的世界是廣闊無垠的,我們?yōu)楹畏且粭l道走到黑呢?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多接觸一些不是更好嗎?
寫了這么多,有點累,思路好像一下斷掉了。休息一下再想想有沒有什么補充的吧。
(以下接6樓)
-----------不錯,積累總是在不知不覺中。
-----------老師說的很對。我是初學者,很受啟發(fā)。
-----------說的很對!經驗知識的積累很重要,中醫(yī)是講究臨床的,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就會越來越悟出些東西來,就會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我還是認為悟性是先天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具有的,俗語“各喜一經”就是這個道理。你也研究過“四柱子平”,四柱中有這樣的信息,你就會學得好,悟得快。你比如說《金口訣》四柱中有這樣信息的人就學得快,學得好,用的活,四柱中沒有這樣的信息就看不懂,我連入門都入不了,而同樣是自學,我的二弟就能很快融會貫通,但是他的學歷比我還低。這樣的例子我遇到過好幾個。四柱中有這樣信息的人學習中醫(yī)可以出成果出成就,可以成為大醫(yī),四柱中沒有這樣信息的人學習中醫(yī)后只能是一個混飯吃的人,只能是一個平庸的醫(yī)生,絕不會成為一個出成果的高水平的醫(yī)生。
-----------人生在世,天命各有所長。
積累的確是悟知的前提,但比這個更前提的是你要天生有這方面的悟性,要不積累也就是簡單而繁瑣的積累罷了。古今很多人博覽群書,但能有所大成的卻是萬里挑一。
如果連這道理都不懂,很難……
當然在人無法知道自己是否有這方面悟性時,積累知識是前提。這也許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一切都是緣分!
-----------本想給初學的人再寫一些學習方法的建議,但覺得這個其實已經有不少老師或者同道做過了。其實所謂的建議,于建議之人可能是他自認為最好的方法,但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方法可以學,但性格卻是沒辦法學的。你說讓一個性格外向急躁的人,去用性格內向沉穩(wěn)之人的學習方法,能產生同樣的學習效果嗎?我覺得可能性很小。
所以我想說的是,初學者只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選了之后還要試,試了之后看效果,如果學了一段時間之后感覺一無所獲,那說明可能這個方法就不適合你了,就要試著變通。而不能執(zhí)著于為什么別人也是這樣學的能學好,自己就學不好?就覺得好像是自己的悟性比別人差了,就灰心、自暴自棄了。也許實際上僅僅是你所選的方法不適合你而已。
-----------接下來再說一下我對學中醫(yī)臨床的體會。
都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學中醫(yī)強調臨床實踐,我覺得是必須的。但對于初學者如何臨床實踐,特別是自學的人,我的看法也許和其他人也會有點不同,所以寫出來給各位參考。
我覺得初學中醫(yī)者,臨床無需過早,更重要的是,無需過多,或者應該說是不能過多,必須要少(注:這里是指用藥來治病的臨床)。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覺得如果還沒學到點皮毛就急于實踐,錯的可能性大,而錯了于患者必定會造成一些傷害,同時也打擊了自己的信心,會讓自己產生恐懼心理,很可能一段時間你都無法從這個陰影中走出。實踐越多錯得越多,如果是自學的,你很可能把自家人全部都誤治了一遍,這樣以后誰還信你啊?所以當你以后或許真的學有所得的時候,別人已經不讓你治了。
我對臨床實踐大概是以下的看法,我自己本人也差不多是這樣走過來的:
首先是在學習純理論的過程中,懂得了中醫(yī)的一些基本思想,或者說一些對于健康的知識。這時其實也就可以開始“臨床”實踐了,只不過不是用藥治病的臨床,而是“治未病、治欲病”的臨床。治未病,當然就是要通過一些正確健康的養(yǎng)生知識來影響別人,讓別人改變一些不正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改善身體素質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其實你在說服別人的同時,你自己是需要思考總結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的方法。(像我現(xiàn)在寫這些東西一樣,我也是要思考、要總結,然后述諸于文字,這其實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治欲病,則是通過飲食調養(yǎng)、通過食療的方法來臨床實踐,所謂“藥食同源”,如果你用好了食療的方法,我想可能實際作用比較藥物治療更大。畢竟食物是我們每天都要吃、都要接觸的,實踐的機會就更多了。還有就是雖然是食療,但道理都是一樣的,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如果你在食療中能用好這幾句話,其實就挺厲害了。因為要用好,你就必然需要懂得如何判斷寒熱虛實,而這是學習中醫(yī)的基本功,也是最最重要的部分。
我在這個網(wǎng)站經?吹揭恍┏鯇W者,剛學了點皮毛,可能寒熱虛實都還分不怎么清,就急于用藥了。而且有時還都是一些小病,完全都是可以通過飲食調理而無需用藥的。但他們似乎覺得不用藥就不是臨床、不是實踐了。將中醫(yī)的臨床實踐簡單的說成是藥物的臨床,我覺得是不全面的。
如你于治欲病、食療之道已經小有所獲,那我覺得就可以開始用藥來治病實踐了。首選的對像當然就是自己了。道理就不用多說了吧,如果一個醫(yī)生說他自己感冒了都要去醫(yī)院吊水,你感冒了敢讓他看嗎?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小毛病一兩劑藥輕松搞定,我想你身體的人可能就會對你割目相看了,這時你才有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也只有在這時,你對別人的臨床
實踐才是負責的,才不能算是拿別人在作
實驗。我曾經看到一些人,因為自己身邊的人生病了不讓自己治而去醫(yī)院治,即使是治好了,他也會覺得不舒服,治不好的,則有點幸災樂禍,說別人活該,好像讓他治就一定治好一樣的。其實這些人不懂得將心比心的道理,每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都是理性的,都是在選自認為正確的道路。如果你有拿得出見人治病經驗,讓人家相信你真有治病的能力,我想人家自然就會找你。像我自己的個人經歷,我把自己治好了,我家里人就愿意相信我,讓我治。我把自己的家里人都治好了,別人也會愿意讓我試一試。這樣臨床機會自然就會越來越多,根本無需感慨沒有臨床機會。我想這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說句實話,我從學中醫(yī)到現(xiàn)在,實際用藥經驗真的不多,但我覺得已經很足夠了。像我治我母親的幾個病,
咳嗽、大便不調,感冒,其實就已經差不多包括了現(xiàn)在很多常見病了。雖然我母親的咳嗽只是所有咳嗽類型中的一種,但你要治好這一種,你必須同時對其他各種咳嗽都要有所了解;要我治好我母親的大便不調,我也要學習很多關于脾胃的知識。所以我覺得,臨床實踐不僅僅只是治某個病然后僅僅獲得對某個病的經驗,我覺得還要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只有這樣的實踐,我覺得對于我們學習才有更大的幫助,而不是僅僅停留于簡單的經驗積累。
休息,待續(xù).....
-----------和樓主一樣,也學過命理,熱衷于fo學,F(xiàn)在對醫(yī)學感興趣。不過并沒放棄命理。
有這些基礎再看中醫(yī)書籍還是很好接受的。
-----------呵呵,中醫(yī)不是什么人都適合的。
-----------
回復 灶心土 的帖子兄弟的這個帖子,對于初學者,實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