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按:比亞達西長老1981年應邀在“V. F. Gunaratna系列講座”上作首席發(fā)言,對fo教輪回的特質以及教理依據(jù)作了比較清晰的闡述,并輔以大量事實,其中不少來自不信仰fo教的地區(qū)和家庭。
有沒有前生?有沒有來世?這些問題都應該認真而公正地對待。如此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每個有頭腦的人都應當客觀地、不受個人信仰左右地加以思考。他不應當很功利地輕率否認或者斷然接受,先核查事實再做出結論是必要的。我們親眼見到的許多超常心理現(xiàn)象,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然而,他們并未因無法解釋就輕率批駁這些現(xiàn)象,而在人們內(nèi)部的身心交感中,有一些未曾探尋的奇跡,多年來已日益引起科學工作者的重視。
一.關于輪回的觀點
有沒有上帝?靈魂存在嗎?有無前生后世?當這一期短暫的生命結束時會發(fā)生什么?來世在哪里?什么樣子?諸如此類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困擾著善于思考的人們。
對“有沒有來世”這個問題,在給出fo教的解答之前,得先澄清一個fo教的根本立場,因為不恰當理解這一立場,談fo教的輪回便失去了意義。fo陀的整個教法是絕對否認有一個對萬物可以生殺予奪的永恒造物主——上帝的觀念,絕對否認有一個永恒的自我或不可分割的自體存在,無造物主和無我是fo教的本質特征,南傳fo教和北傳大乘fo教都是如此。
“有無來生”并非新出現(xiàn)的問題,古今宗教以及除了主張死后斷滅的唯物論之外的各個哲學流派,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涉及到這一重要問題。fo教主張的是一種鏈式存在,fo教術語稱之為輪回(samsara),這不是一世論。
關于生命的存在方式,邏輯上有四種可能的觀點:
1.人死為鬼,即一世論;
2.人死如燈滅,即唯物論,唯物論者完全否認死后的存在;
3.難以找到圓滿答案,或根本就沒有圓滿答案,即懷疑論;
4.重新在人間或其它空間生活,即輪回說。
上述四種理論,每種在fo典中都能找到不同形式的多處記載。自古唯物論者都認為一切存在無非物質。依據(jù)其預設信條,他們不談前生、后世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即使意識也不過是物質的產(chǎn)物。他們認為一旦肉體分解,個體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fo教的輪回說,或叫“復有”(punabhava),源自fo陀的覺證,而不是什么印度傳統(tǒng)的信仰。正如fo典所載,在fo陀徹悟的那個夜晚,他獲得了宿命智通。這即是說,在他心如止水、澄靜明徹、凈無瑕穢、柔順穩(wěn)固時,便獲得了這種記憶前生的能力。fo陀又以自己的天眼智通(dibbacakku),還能觀見處在不同生存狀態(tài)下的眾生因業(yè)受報的狀況。
有意思的是,心靈學方面的最新研究證明了所謂超,F(xiàn)象的存在。實驗心理學在超感官感覺方面的研究逐漸獲得成功,其成果似乎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關于兒童記憶前生的事例,不只是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這樣的亞洲國家多有公開報導,在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前不久,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醫(yī)學博士伊安·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發(fā)表了他的調研成果,其中的兩部書是:《顯示轉世二十例》及《斯里蘭卡型轉世案例》。值得注意的還有兩本書:約瑟夫·海德與克蘭斯頓(Joseph Head and S.L.Cranston)合編、紐約朱利安出版公司1961年出版的《轉世——東西方集萃》,和由他們合編、該公司1967年出版的另一本書《世界知識階層的轉世——不同時代轉世的實地研究》,該書選錄范圍涵蓋了古今宗教界、哲學界、科學界以及思想界的名流。古希臘哲學家如恩培多克勒和畢達哥拉斯都傳授過輪回說,柏拉圖更是將其作為他的哲學的重要前提。
二.輪回說的證據(jù)
近來心理學研究新發(fā)現(xiàn)證明:在深度催眠狀態(tài)下,受試者重回童年時代,重新體驗在潛意識中埋沒已久的經(jīng)歷。用這種方法能追憶到嬰兒期,乃至胎兒期。受試者的回憶已能回溯到初生時,有些個案則可回溯到前世,這些事例均已能得到證實。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例子,要數(shù)美國的布利德·漠斐(Bridey Murphy)了,幾年前當消息被媒體披露時,一度引起激烈爭論。
事過不久,英格蘭又出現(xiàn)類似的例子,主人公是奴米·亨利太太,她在催眠狀態(tài)下記起了前兩生的事。實驗是在催眠專家亨利·布萊斯先生的部署下完成的,有多人在場,有錄音記錄,醫(yī)生威廉·米尼菲博士監(jiān)督,他做證催眠狀態(tài)是真實的。他們提供的這些錄音材料被認為在這一領域“肯定是所能提供的最具思想挑戰(zhàn)性、最為迷人,也是最具爭議性的角度”。目前此類事例在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已被搬上熒屏。
當今最不可思議的人物之一愛德加·凱西(Edgar Cayce)獲得的證據(jù)更加典型。他1877年生于美國肯德基一個信奉基督教的鄉(xiāng)村里。凱西年輕時因神經(jīng)疾患而失語,醫(yī)治不見效,但發(fā)現(xiàn)他在催眠狀態(tài)下卻能正常講話,凱西還能夠反觀自己的身體,描述其癥狀并開出藥方,這藥方事后證明有效。他實際上在催眠狀態(tài)下給自己的疾患做了診斷,并使用了他清醒時根本不知道的醫(yī)學名詞。當拿他的診斷記錄給他看時,他起初簡直不相信自己曾用過這些聽都沒聽過的術語。
當人們知道他成功治好自己的病時,便勸他用同樣的方法為別人治病。治療遵循同樣的程序:凱西自己先進入催眠狀態(tài),然后回答與病人有關的問題,就用給自己治病時相同的方法給出治療方案,每個病人按他給的方案去治,結果都康復了。如果是不治之癥,他會講明,他的診斷無一例外地準確。
有一天,一個對宗教和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在凱西進入催眠狀態(tài)時問輪回是不是真的,凱西立即回答說是真的,并描述了自己的前世,還在講述中使用了“羯磨”(karma,業(yè))一詞。他在回答另一問題時說,如果有人要求他做,他也能看到其他人的前生,并能追究疾病的業(yè)因。在回答人們的追問時,他說,向他求助的病人中有不少是因為前世造下的惡業(yè)而受苦,正因為如此,常規(guī)治療無效。
1945年,在他去世前,由朋友和熱心人幫助,他在弗吉尼亞設立了一個叫“凱西基金會”的機構,現(xiàn)在成為一個由其同仁主持的研究機構。凱西生前留下大量的案例史及其它資料,多年累積的記錄超過兩萬份,目前仍由“凱西基金會”的人進行分析比對。關于愛德加·凱西的詳細情況及其披露輪回的工作,可以參看吉娜·瑟密那寫的《許多高樓大廈》,里昂·德尼斯著的《生命及其歸宿》和約瑟夫·米拉德著的《愛德加·凱西——充滿奇跡的神秘人物》,以及“凱西基金會”出版的大量讀物。
還有一些兒童不需借助催眠而生來記得前生事的例子。在伊安·史蒂文森博士的著作《有關明言記得前生的輪回事實》一書中,調查核實了好幾例生來記得前世的情況。這些由他詳細記述的例子分別來自哈瓦那(古巴)、印度、法國、西西里(意大利)等不同地區(qū)。該書的第二部分是對這些個案的分析,以便決定這種對前世的記憶是否能夠解釋,比如說,弄虛作假,種族記憶,超感,知前世以及知來世等。
關于輪回的事實還有來自靈派的研究。fo教指出,根據(jù)一個人的業(yè)力,他也可能轉生到意識世界,那么離開肉體的精神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呢?這是可以證明的事實嗎?有人或許要問我們怎么知道有來世,有誰從陰界回來告訴我們那里是什么樣子嗎?問者還不了解諸如“倫敦心靈研究會”這樣的機構所做的科學研究,以及他們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該研究會是由一群劍橋人于1882年創(chuàng)立的。
1979年7月8日,“心靈研究會”在斯里蘭卡成立,該會的任務之一便是考證格魯瓦拉季奇先生(Mr.P.Kaluarachchi)在其家鄉(xiāng)米里格姆(Mirigama)所主持的通靈會上采集的事實。格氏通靈會保存有許多例與亡靈接觸的記錄,對亡靈們生前的生活情況都做了記錄、研究和核實,其中最典型的幾例已由“心靈研究會”的副主席阿摩·威拉拉那先生編成小冊子。美國阿肯色的“E。S。P基金會”已派人來斯研究這些案例,其中不少例子將寫進即將于美國問世的《死者復生》一書中。
三.無常之定律——輪回的原理
“轉世”(reincarnation)是一個西方人更常用的字眼,意思是由一個精神存在重新托付肉身;而“轉投”(transmigration)則是指同一個不滅的“靈魂”從一肉體傳遞給另一肉體。這兩個詞都不能恰當?shù)乇磉_fo教的概念,因為fo教不承認有不變的精神實體,不承認永恒的“自我”或“靈魂”!霸偕保╮ebirth)是fo教徒寫文章常用的字眼,盡管這是個最切近、最易于接受的詞,但也不是十分確切,此處“再生”不是說死后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再換個肉體。fo經(jīng)中使用的巴利詞匯是“復有”(punabbhava),意思是“相續(xù)有”(renewed becomig)或“相續(xù)存在”(renewed existence)。
要領會輪回的原理,應先明了一些法則。第一個基本法則是“無常律”(anicca),即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不變的,換言之,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常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之中?吹胶恿,有人也許會認為還是老樣子,盡管他所看到的每一滴水都在一刻不停地流動著,即使看者本人也在瞬息不停地變化著。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常變動的世間,而我們自己也每時每刻都在變,這是定律。正如fo陀明確指出的,“一切因緣所生物,有情或無情,都是無常的”。(sabbe sakhara anicca,諸行無常)。
無常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盡管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卻沒有什么東西失掉或消滅。變化的只是形態(tài),固體可以變成液體,液體變成氣體,但并未曾徹底失掉什么。物質是能量的表現(xiàn),根據(jù)科學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它不可能消失。無常律的另一特點是,在兩個相續(xù)的狀態(tài)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是上一個融入下一個之中,就如同海洋中波浪的起伏,后浪推動前浪,前浪接著后浪,波波相扣,相鄰的波浪之間并無邊界,世間的變動狀態(tài)也是如此。因此,變化是一個相續(xù)的過程,是遷流變化,這點與當今科學思想完全一致。
領會輪回需要說明的另外兩個法則是“有律”和“相續(xù)律”。無常律說明的是沒有恒常的事物,永遠在變化中;有律則說明一切事物時刻處于向他事物的轉化過程中,有律是從無常律得出的必然結果。沒有哪一刻事物不是處在向他事物的變化過程中,生生不息是一切事物的特點,是與無常永遠相伴的特點。從有律衍生相續(xù)律!坝小保╞ecoming)導致相續(xù),因此,相續(xù)律是從有律得出的必然結果。正是因為相續(xù),人們才看不出從一種狀態(tài)到另一狀態(tài)之間的明確界線。
“施動與受動律”是領會輪回要明確的另一基本法則,即每一行為都必然有其結果或叫反作用。這一原則適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領域,也是適用于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普遍原則。這一法則又叫作“因果律”(the Law of Cause of Effect),當它用來指人類的行為時,又叫“業(yè)果律”(the Law of Kamma),我們在此討論的便是這一重含義。
如果說生命從這一生開始,而死亡便是生命的完結,我們就不必急于探討苦(或稱不自在、不完美)的問題,天地間的道德律、是與非的實相也許對我們就無關緊要了;利用這短暫的一生,不擇手段地享樂避苦也許就成為合情合理的事了。然而,這種見解無法解釋人類的不平等,而且一般而言,人類具有道德因果意識,所以有必要“治病求本”。
四.業(yè)果律
fo教的業(yè)果原理應當和fo陀時代及fo陀前后的其他宗教師所傳授的業(yè)果理論區(qū)分開來,業(yè)果律是塑造有情命運以及導致輪回的道德律。“業(yè)”之一詞在fo陀所用的巴利語中寫作kamma,梵文拼作karma。從語源學來看,字面意思是“行為”或“做事”,但并非所有的行為都視為“業(yè)”,比如發(fā)爪生長、食物消化也屬行為,但不稱為“業(yè)”,條件反射是不具善惡意義的活動,也不稱為“業(yè)”。
作為術語,“業(yè)”在早期fo經(jīng)中是用來表示“愿行”,依據(jù)道德上的善、惡和非善非惡,業(yè)分善業(yè)、惡業(yè)與無記業(yè);業(yè)又可分作身業(yè)(kayakamma)、口業(yè)(vacikamma)和意業(yè)(manokamma)。換言之,行為可以指身體方面的、言語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是我們自己的愿行稱作業(yè)。這樣“業(yè)”用來表達身、口、意方面的愿行,有善惡之分,能產(chǎn)生可部分地確定其行為善惡的后果。業(yè)指行為,行為的后果叫業(yè)報(karma-vipaka),人們有目的地造作了身、口、意業(yè)之后,到一定時候就會產(chǎn)生結果,“一切眾生都有自體業(yè)、俱生業(yè)、引業(yè)、共業(yè)、滿業(yè)”。業(yè)與報、施與受、因和果、種和收相續(xù)不斷,這就是“有”,一種存在的心——物現(xiàn)象之相續(xù)變化過程(輪回)。
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業(yè)是一種愿力,有愿的人通過身、語、意行為而導致結果。欲望導致行動,行動產(chǎn)生結果,結果又相應地帶來新的欲求。這種因和果、施與受的過程是一種自然法則。
業(yè)的運作具有絕對公正的特點,業(yè)恰似一個嚴謹?shù)臅嫀,因此每個人都只能得到其應得到的賞罰。這在吉娜·瑟密那女士(Miss Gina Cerminara)所寫的兩本十分有趣的書中可以找到許多令人信服的記述,現(xiàn)從她的《許多高樓大廈》中撮取一例:
“凱西生命透視記錄令人著迷,因為它們將人們的苦難以及今生局限追溯到前世的特定行為,這樣就把業(yè)的抽象概念推到一個更清晰、更生動的焦點上……一個生來就雙目完全失明的大學教授聽說了凱西……并請求做生命透視……粗略描述了前生的四次轉世……他今生失明的因是他(前世)在波斯種下的,他曾是一個野蠻部落的成員,該部落有個傳統(tǒng),那就是用燒紅的烙鐵弄瞎敵人的眼睛,這酷刑就是由他的部門來執(zhí)行的。”
業(yè)是自然法則,無需判官。一個外部機關,一種看不見的賞善罰惡的力量在fo教思想中是找不到的。人們總是處在不是向善、就是向惡的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在所難免,并完全由自己的意愿或行為決定。這不過是自然的能量守恒定律向道德領域的延伸罷了。
雖然有因必有果的業(yè)果律得到廣泛認可,須知外緣也起著重要作用,通常是因和緣的共同作用決定了結果。單純的因難以產(chǎn)生果,更不必說產(chǎn)生多果了。在fo教看來,事物不是無因而生,也不是單純由一因而生,人們的經(jīng)驗是眾緣和合的結果。事物是緣生的,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本能去了解、掌握和運用它們。
業(yè)果聯(lián)系不是決定論,不是宿命論。業(yè)因只是規(guī)定經(jīng)驗性質的眾多因素之一,舊業(yè)可以通過目前的努力而改變乃至消除。很明顯,fo教的業(yè)果理論不是宿命論,可以說,fo教反對一切形式的決定論:宿命論(svabhava vada)、神定論(issarakarana vada)以及業(yè)定論(pubbakamma vada)——把一切都歸咎為過去的別業(yè)或共業(yè)。fo教認為,左右著人的有生物規(guī)律、外部自然規(guī)律,還有人的心理規(guī)律,包括其業(yè)習(kamma-niyama)。一個人的命運并非由其中一個或所有的規(guī)律所決定了的,他還有自由意志(attakara)或個人努力(purisakara)的因素在起作用。通過努力,他能夠改善自身狀況及外部環(huán)境,從而自利和利他。
斯里蘭卡 比亞達西長老
禪與現(xiàn)代西方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