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第28條載:“服
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
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術湯主之。”歷代醫(yī)家對此看法頗不一致。
有認為當去
芍藥者,如清·吳謙《醫(yī)宗金鑒》曰:“去桂當是去芍藥,此方去桂,將何以治仍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之表乎!”有認為當去桂枝者,如徐靈胎曰:“
頭痛發(fā)熱,桂枝證仍在也,以其無汗,則不易更用桂枝”;也有因方證似乎矛盾,難以解釋,而含糊其辭者,如成無已等。筆者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體會,認為本條病癥所主方劑,既不宜去桂枝,也不宜去芍藥,而當在
桂枝湯原方中加入茯苓、白術即可。
上述條文所敘的癥狀,主要是“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我認為這些證候表現(xiàn),既不是外感風寒所導致,也不是實熱內(nèi)結所形成,而是由于水濕之邪內(nèi)阻中焦,外痺經(jīng)脈,以致升降痞塞,經(jīng)氣不暢的病理反應。這從本條條文的文法及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條文中的“仍”字與“小便不利”殊為關鍵!叭浴弊种,不僅否定了“服桂枝湯,或下之”的治療方法,而且說明了“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之證,是存在于“服桂枝湯,或下之”之前的。同時又反證了這些證候似表證而非表證,似里實而非里實,所以,雖然“服桂枝湯,或下之”而其癥“仍”在!靶”悴焕庇仁潜緱l辨證之關鍵。我們知道,桂枝湯證雖有“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里熱結實雖有“心下滿痛”,但它們都不會出現(xiàn)小便不利!靶”悴焕币蛔C是水濕內(nèi)停,積蓄不化的主要特征?虑僬f:“若小便利,病為在表,仍當發(fā)汗,若小便不利,病為在里,是太陽之本病,而非桂枝證未罷也”,條文在敘出表里類似證之后,寫出“小便不利”四字,確有畫龍點睛之妙。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上說:“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又說“水飲內(nèi)蓄,中滿不食,皮帬肉苛,筋脈不利”、“脾病,身痛體重,腹腰脊痛,脛痠,背膂筋痛,小
便閉”,可以說是本條文的濫觴。基于這樣的病因病機,其治療方法自然是利水化濕,疏通經(jīng)氣,所以仲景在方劑服法中特別注出“小便利則愈”一語。
桂枝湯是一個解肌發(fā)汗,調營和衛(wèi)的方劑。桂枝味辛性溫,既長于活營血、通經(jīng)脈、解表散寒,又擅于溫陽氣、助氣化、散濕利水;芍藥味酸性寒,既能調營和血、滋養(yǎng)筋脈,又可柔肝緩中、疏達氣機。二藥君臣相伍,是桂枝湯中之必不可缺者,在肝脾不和而水濕之邪內(nèi)阻外痺時,治用桂芍,也屬必要。至于有認為“無汗不得用桂枝”者,則屬管窺之見,且所見也是錯誤的。仲景之
桃核承氣湯、桂枝加桂湯、小建中湯、炙
甘草湯、
桂枝茯苓丸、
溫經(jīng)湯、
烏梅丸、
當歸四逆湯等皆用桂枝,難道都必須在有汗出時才能應用嗎?所以本證雖無汗,桂枝也在所必用。于桂枝湯方中增入茯苓、白術,一以健脾燥濕、化氣利水,一以疏利三焦、通達經(jīng)氣,對于水濕之邪內(nèi)阻外痺所引起的“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頗收良效。
筆者償用桂枝加茯苓白術湯治療過20余例類似的患者,一般所抓的主證,即腹?jié)M、筋強、小便不利。茲舉病例以說明之:
案一:馮某,女,49歲。一年前患腹?jié)M
泄瀉,至今未愈。1997年7月12日以來,自覺頭項、脊背強直而痛,難以左右顧盼,經(jīng)醫(yī)治療,效果不佳。于1997年8月邀余診治,患者面目微黃虛浮,頸項背膂及腓腸部皆強急不舒,且有疼痛感,肢體倦怠呆重,脘腹痞痛,不饑惡食,全身時時發(fā)熱,如風吹火,而心下、胃脘常覺發(fā)涼,小便不利而次頻,大便泄瀉,舌苔白而潤,脈沉緩無力。疏方:桂枝12g,
白芍12g,生
姜10g,
大棗12枚,
炙甘草15g,焦白術15g,赤白苓各15g。2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服之。2日后二診,云服藥后,通身出汗,尿利且量增多,腹己松,項背已較前柔和。惟腓腸肌仍覺強痛,大便日二、三瀉,但已變稠,繼為疏方:桂枝9g,白芍9g,煨姜10g,大棗10枚(焙干研細末沖服),炙甘草15g,焦白術15g,白茯苓15g,
木瓜15g,連服5劑后,諸癥皆愈。
案二:張某,男,63歲,素有痰喘宿疾。1999年5月6日因外感而痰喘發(fā)作,自服
安乃近、
蛇膽川貝液、
麻黃素,翌日覺
感冒、痰嗽均減,但增頸項強痛,尤以背部右上側為甚。5月8日,又覺四肢關節(jié)重悶而痛,腹?jié)M不能飲食,食則嘔惡清水。診其脈,濡而澀,察其舌,質胖嫩,苔滑膩而白,詢其小便,謂數(shù)月來尿常不利,常服西藥克尿噻,近數(shù)日末服,小便淋漓不暢,但不急不痛。疏方: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5g,大棗6枚,焦白術15g,赤白苓各15g,
細辛5g,
陳皮10g。日服1劑,連盡2劑。10日復診,頸項、關節(jié)之強痛已衰其大半,腹已松適,食已不嘔,惟背部右上側處仍木著痺痛。于原方中去陳皮、
蒼術,加
桃仁、
紅花各10g,改白芍為
赤芍,連進5劑后,已無不適。
以上用本方所治的20余例患者,收效都較滿意。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于桂枝湯原方中加入茯苓、白術之后,由一個桂枝湯兼及另外四個方劑功用的緣故。這四個方劑即
苓桂術甘湯、苓桂草棗湯、茯苓甘草湯、甘姜苓術湯。苓桂術甘湯健脾化濕、溫陽化水;苓桂草棗湯振心陽以伐腎邪,培中土而制水飲;茯苓甘草湯溫胃運脾、散濕利水;甘姜苓術湯溫脾散寒、勝濕利水。上述四方的功用加上桂枝湯的調和營衛(wèi)、通經(jīng)解肌,對于水濕內(nèi)困脾胃,外痺經(jīng)脈所引起的項背強痛、心下滿痛、脘腹痞悶嘔惡、食欲不振、關節(jié)痺痛等都有顯著的療效。于是筆者或疑,原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是否在年代之沿革中傳抄訛錯?現(xiàn)陳管見,以就明者指正。
-----------不知道先生有無看過劉渡舟老的傷寒論臨證指要,劉老對此條很有心得,他將此癥描述為水郁,并指出必須去桂,要不然無法和
五苓散和苓桂術甘湯等有桂利水之劑區(qū)分,還一針見血地指了通陽不在溫,在于利小便.
細觀先生的兩個醫(yī)案,雖然很成功,但說是此條的醫(yī)案就值得商榷,第一個醫(yī)案患者主訴是
腹瀉,水都從谷道走了,自然就不會從水道走,所以小便不利是因為腹瀉,而不是水郁.第二個醫(yī)案患者外感之前就已經(jīng)有小便不利(可能是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造成的),發(fā)熱并不是因為小便不利,只是因為外感造成的,而且最后也沒說明外感愈后小便是否通暢,此條很清楚的指出小便利則愈.
另附劉老醫(yī)案:最近余治劉某某,女,53歲,患低熱不退,徘徊于37.5左右,已兩月余,兼見胃脘發(fā)滿,項部拘急不適.切其脈弦,視其舌胖大,而苔則水滑欲滴,問其小便,自稱短澀不利,而有不盡之感.余結合第28條精神,辨為水郁陽抑發(fā)熱之證,于是不治熱,而利其水,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共服三劑,則小便通暢,低熱等證隨之而解.
[
Last edited by ZL141418 on 2007/2/27 at 19:41 ]
-----------無論太陽證或少陰證.如有小便不利.都應該先利
小便,這是總原則,至于去桂去芍.還是原方.各述其見,在扶陽理論指導下.淡以通陽.可以歸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