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曰∶黃 或生漢中,或生甘肅,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令統(tǒng)以北方立論,有理否?
答曰∶雖不必截然在北,然其為性,實皆秉北方水中之陽氣以生,其主北方立論,則就乎得氣之優(yōu)者而言,故黃 以北口外產(chǎn)者為佳。蓋天地之陽氣,均由土下黃泉之水中透出于地面,上于天為云霧,著于物為雨露,交于人為呼吸,只此水中之氣而已。人身之陽氣,則由腎與膀胱氣海之中發(fā)出,上循三焦油膜以達(dá)于肺,而為呼吸;布于皮毛,而為衛(wèi)氣,亦只此水中之氣而已矣。水在五行,以北方為盛,故補氣之藥皆以北方產(chǎn)者為良。漢中甘肅所產(chǎn)黃 ,根體多實,氣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產(chǎn),體略虛松,以氣略盛,內(nèi)有通氣之孔道,故略虛松。猶不及北口外所產(chǎn)者,其體極松,以內(nèi)中行zxtf.net.cn/hushi/水氣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氣為更盛。蓋黃根長數(shù)尺,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黃泉之水,以上生其苗葉,氣即水也,引水即是引氣,根中虛松竅大者,所引水氣極多,故氣盛而補氣。人身氣生于腎,由氣海上循油膜而達(dá)口鼻,與黃 之氣由松竅而上苗葉者無異。 之松竅象人身油膜中亦有通水之松竅油膜者,三焦也,故謂黃 為三焦油膜中藥。其能拓里達(dá)表,皆取黃 從油膜中,而上行外通之義也。且黃外皮紫黑水火之間色也,惟其秉水中之陽氣,故成此水火之間色。三焦相火水中之陽,名曰少陽。黃 中通象三焦,引水泉之氣,以上生苗葉是秉水中之陽而生者也,故有水火之間色,而為三焦之良藥,其氣類有如是者。 之肉理色黃味甘,土之色土最深又得土氣之濃,所以黃 又大補脾。今人不知身中綱膜是三焦,又不知綱膜上之膏油即是脾之物,不知膜與油相連,又安知黃 補脾土,達(dá)三焦之理哉?能知綱膜是三焦,膏油屬脾土,則知黃 歸脾經(jīng)。達(dá)三焦之理矣!
□
問曰∶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以入血分固矣。乃仲景腎氣丸用之取其化氣,而非取其化血,此又何說?
答曰∶血無氣不行,氣無血不附,氣血二字原非判然兩端。且其化氣乃仲景之妙用,非肉桂之本性也,人身之氣,生于腎中一陽,實則借鼻孔吸入之天陽,歷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腎,然后蒸動腎水,化氣上騰,出于口鼻。仲景腎氣丸多用地黃、山藥、丹皮、茱萸以生水,用苓、澤以利水,然后用桂導(dǎo)心火以下交于水,用附子振腎陽以蒸動其氣。肉桂之能化氣者,如此,乃仲景善用肉桂之妙。非肉桂自能化氣也,若單用肉桂,及合血分藥用則多走血分,不是氣分之藥矣!又如桂枝色赤味辛,亦是人心肝血分之藥。而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湯均取其入膀胱化氣,非桂枝自能化氣。實因苓澤利水,引桂枝入于水中,以化水為氣,與腎氣之用肉桂其義相近,不得單言桂枝,便謂其能化氣也。至如黃 五物湯治血痹,當(dāng)歸四逆湯治身痛,皆取桂枝溫通血脈,可知心火生血。而秉火氣者,入于血分乃是一定之理。
□
問曰∶入氣分入血分,其理未易明也,請再言之。
答曰∶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氣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氣本于天,味本于地,氣濃者入氣分,味濃者入血分。入氣分者走清竅,入血分者走濁竅。有如大蒜,氣之濃者也,故入氣分走清竅,上為目瞀而下為溺臭。海椒味之濃者也,故入血分走濁竅,上為口舌糜爛而下為大便辣痛。觀此二物,即知入氣分入血分之辨矣!蓋得天水之氣而生者,入氣分,人參、黃 最顯者也。外如澤瀉、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苡仁生于莖上,則化氣下行,引肺陽以達(dá)于下。澤瀉生于根下,則化氣上行,引腎陰以達(dá)于上。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復(fù)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氣,故皆入氣分,以斂肺降氣。鐘乳石下垂,象天石又金之體也,故主鎮(zhèn)降肺氣。蛤蚧生石中,得金水之氣,故滋肺金,功專利水,其能定喘者,則以水行則氣化,無痰飲以阻之故喘自定。麥冬、天冬秉水陰者,皆能滋肺以清氣分。龍乃水中陽物,世所用龍骨系土中石品,非水族也。然既成為龍形,則實本天一水中之陽氣而生,既成龍形,又不飛騰。假石以為質(zhì),潛藏于土中,是秉天水之陽以歸于地下,故能潛納腎氣,收斂心神,皆用其潛納陽氣之義耳。茯苓乃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是得天之陽以下返其宅者也。下有茯苓,其松顛上有茯苓苗,名威喜芝。苓在土中,氣自能上應(yīng)于茍,得松之精則有木性,能疏土也。凝土之質(zhì),味淡色白,功主滲利,能行水也。其氣不相連接,自上應(yīng)于苗,故能化氣上行而益氣,西人以松香搓發(fā)電氣,謂松香中電氣最多。松香淪入地中,變生茯苓,內(nèi)含電氣,其氣上應(yīng)于苗,亦如電線之相貫而已。然西國只名為陽氣。松脂秉陽之精,淪入于地,化為茯苓,陽氣所發(fā),遙遙貫注,是生威喜芝,非氣化之盛。惡能如是,人身之氣乃水中一陽所化,茯苓以質(zhì)之滲行其水,而氣之陽助其化,所以為化氣行水之要藥。以上所論,皆得天水之陽而生,故皆入氣分。其他入血分者,則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當(dāng)歸、川芎是。蓋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為血,既化為血,乃溢于脈,轉(zhuǎn)樞于胞宮,而肝司之。故凡入血分之藥,皆得地火之氣味,而兼入肝木。當(dāng)歸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氣微溫,得木之性,而質(zhì)又油潤;得地之濕,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于肝。別錄本草有謂∶“當(dāng)歸過于辛溫,行血之功有余,生血之功不足。”不知人身之血是中焦受氣取汁,上騰于肺部,入于心,奉心火之化乃變赤色而為血。西醫(yī)言飲食之汁上肺,至頸會管,遂為紅色,下入心房。合觀此說,總見奉心火之化,而變?yōu)檠秲?nèi)經(jīng)》所謂心生血者,此也。當(dāng)歸辛苦溫烈之氣,正所以出心火之化,以其油潤生汁,以其辛溫助心火之化。其功專生血,更無別藥可以比擬也。仲景和血之方無過于溫經(jīng)湯,生血之方無過于復(fù)脈湯。溫經(jīng)湯辛溫降利,與川芎同功。復(fù)脈湯辛溫滋潤,與當(dāng)歸同功。知心火化液為血,則知復(fù)脈湯之生血,并知當(dāng)歸為生血之藥也。川芎味更辛苦,得木火之性尤烈,質(zhì)不柔潤,性專走竄,故專主行心肝之血。夫苦者,火之味也,苦而兼辛則性溫而有生血之功。若但苦而不辛,則性涼而專,主泄血。紅花色赤,自入血分;而味苦,則專能泄血。又凡花性皆主輕揚,上行外走,故紅花泄肌膚脈絡(luò)在外在上之血。丹皮色味亦類紅花,而根性下達(dá),與花不同,故主在內(nèi)及泄中下焦之血。桃花紅而仁味苦,皆得地火之性味者也,仁又有生氣,故桃仁能破血,亦能生血。茜草色赤味苦根甚長,故下行之力更重,專能降泄行血也。
□
問曰zxtf.net.cn/yishi/∶若得火味,其入心清火泄血,理可知矣。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如肉桂、桂枝、紫蘇、荊芥,此又何說?
答曰∶凡藥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木溫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心火生血尤賴肝木生火,此是虛則補其母之義,故溫肝即是溫心。肉桂大辛,則大溫,雖得金味,而實成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桂皮尤能上行,張仲景復(fù)脈湯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遠(yuǎn)志之性亦同桂枝,但桂枝四達(dá),遠(yuǎn)志則系根體,又極細(xì),但主內(nèi)入心經(jīng)以散心中滯血而已。不獨草木本火味者入血分,有如馬為火畜,故馬通亦能降火以行血。棗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養(yǎng)血,總見血生于心。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
問曰∶生地質(zhì)潤,中含水液,阿膠濟水煎成,性本水陰。二藥皆能生血,何也?
答曰∶離卦中之陰爻即坎水也,阿膠、生地以水濟火,正是以坎填離,有此陰汁,而后得心火化赤,即為血矣!正《內(nèi)經(jīng)》中焦取汁,奉心火變赤為血之理,知血之生化,凡入血分之藥從可知矣。
□
問曰∶南北地有不同,所生之藥,既有水火血氣之分,先生已言之矣。至于東西中央,豈無異致?何以不論及耶?
答曰∶南北水火,其顯分者也,況陰陽摩蕩,南未嘗不得北氣,北未嘗不得南氣。至于東西循環(huán),中央四達(dá),其氣錯行,故可不分。然亦有可分別者,如青礞石、化紅皮荔枝核,皆秉東方木氣者也;蚰芷礁我孕刑担蚰苌⒏我越庥。皆以東方產(chǎn)者,為得木氣之全,故此等藥廣東產(chǎn)者為佳。川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氣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熱,皆以西方產(chǎn)者,為得金氣之清,故此等藥以川西產(chǎn)者為佳。至于李用東行根、石榴,用東向者皆取得木氣也;側(cè)柏葉皆西指,取用必取西枝,只是取其得金氣耳。至于中央備東南西北之四氣,而亦有獨得中央之氣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則產(chǎn)地黃。人見地黃黑色,不知其未經(jīng)蒸曬,其色本黃。河南平原土濃水深,故地黃得中央濕土之氣而生,內(nèi)含潤澤土之濕也。人徒見地黃蒸成色黑,為能滋腎之陰,而不知其實滋脾陰。《內(nèi)經(jīng)》云∶脾為陰中之至陰,地黃以濕歸脾,脾陰足則肝腎自受其灌溉。山藥亦以河南產(chǎn)者為佳,味甘有液,是得土濕之氣,功能補脾,亦補脾之陰也。惟山藥色白,則得土中之金氣,故補脾而兼益肺。地黃能變黑色,實得土中之水氣。故潤脾而兼滋腎。雖同產(chǎn)一地,而有種類形色之不同,故功亦略異。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海》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dá)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