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毒魚藤、簍藤 |
漢語拼音 | yu teng |
英文名 | 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魚藤的根或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魚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7-15cm;小葉通常5,有時為3或7,薄革質(zhì),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而鈍頭,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小葉柄短?偁罨ㄐ蛞干騻(cè)生,長5-10cm;花梗簇生于序軸上,有時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鐘狀,長約2mm,無毛;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約1cm,旗瓣內(nèi)面無附屬體;雄蕊10,單體;子房無柄,被短柔毛。莢果近于圓形、斜卵形或?qū)挋E圓形,長2.5-4cm,寬2-3cm,扁而薄,無毛,僅腹縫線有狹翅。種子1-2顆;ㄆ8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河岸、沼澤地、路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1.氣候土壤:宜熱帶及亞熱帶氣候,蔭蔽的環(huán)境對魚藤生長較好。適合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 2.種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莖作插條,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內(nèi),覆土踏實,留1節(jié)在地面上。扦插后澆水,并蓋樹葉,防止太陽曝曬。 3.田間管理:每隔2-3個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結(jié)合中耕除草時進(jìn)行。 |
采收和儲藏 | 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莖葉夏、秋季采收,多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藤莖圓柱形,木質(zhì)化,質(zhì)較硬。完整葉為羽狀復(fù)葉,小葉多為3片,也有5片。小葉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全緣。黃綠色,光滑,革質(zhì)。氣微,味苦;不毒。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順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net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羥甲基-3,4-二羥基四氫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魚藤酸(tubaic acid),β-毛魚藤酸(β-tubaic acid),毛魚藤醇(elliptinol),魚藤素(deguelin),灰葉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本類植物根中含魚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稱魚藤酮類(Rotenoid)。臺灣魚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魚藤酮,可用以捕魚,或作農(nóng)作物殺蟲劑,還可用來毒殺蚊類幼蟲。 |
藥理學(xué) | 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qiáng),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5mg/kg,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為大。經(jīng)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D.Elliptica)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溫;有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散瘀止痛,殺蟲止癢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跌打腫痛,關(guān)節(jié)疼痛,疥癬,濕疹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不可內(nèi)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魚藤,葉、根、莖有毒。中毒癥狀:陣痛性腹痛,惡心,嘔吐,陣發(fā)性全身痙攣,肌肉震顫,呼吸減慢,最后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現(xiàn)痙攣前先催吐,洗胃;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加維生素C,并肌肉注射維生素B1,B6,B12。如有痙攣可給解痙劑;呼吸減慢時注射尼可剎米或山梗菜堿等對癥治療。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李承祜《生藥學(xué)》:作疥癬藥。 2.《福建民間草藥》:殺蟲解毒。治腳癬。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殺蟲。治跌打腫痛(皮膚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熱敷患處。 |
考證 |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et Herba Derridis Trifoli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erris trifoliata Lour.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