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厚樸、假玉桂 |
漢語拼音 | huang qi p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胡桃科植物黃杞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半常綠喬木,高10余米。樹皮褐色,深縱裂;枝條細瘦,實心;裸芽疊生,有柄;全株被橙黃色盾狀腺體。偶數(shù)羽狀復葉,長12-25cm,小葉3-5對,少數(shù)1-2對;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6-14cm,寬2-5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光澤;▎涡,雌雄同株或稀異株;雌花序1條及雄花序數(shù)條長而俯垂,形成一頂生的圓錐花序束;頂端為雌花序,下方為雄花序,或雌雄花序分開,則雌花序單獨頂生;雌花及雄花的苞片均3裂,花被片4,雄花無柄或近無柄,雄蕊10-12枚,幾無花絲;雌花有長約1-3mm的花柄,花被片貼生于子房,無花柱,柱頭4裂,稍外卷。果序長15-25cm,果實球形或扁球形,堅果狀,直徑約4mm,密生黃褐色腺體,外果皮膜質(zhì),內(nèi)果皮骨質(zhì),苞片托于果實基部,形成膜質(zhì)狀果翅,中間果翅裂片長3-5cm,約為兩側(cè)裂片的2倍;ㄆ5-6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較干燥的疏林中,耐旱耐瘠,為次生林的常見樹種。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剝?nèi)淦,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樹皮呈單卷筒狀或雙卷筒狀,長短不一,厚3-4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皮孔橢圓形;內(nèi)表面紫褐色,平滑,有縱淺紋。質(zhì)堅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略呈層片狀。氣微,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為9-13列木栓細胞,細胞長方形;栓內(nèi)層2-4列細胞,胞腔含棕黃色物。皮層較寬,散有纖維束。韌皮部寬廣,纖維束較多,散在韌皮射線向外漸擴,呈漏斗狀。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及方晶。 粉末特征:黃褐色。①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壁稍厚。 ②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淡黃色,直徑14-41μm,壁厚5-7μm,孔溝不明顯,有的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③淀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4-16μm,臍點點狀、飛鳥狀或三叉狀,層紋不明顯;復粒由3-4分粒組成。 ④草酸鈣簇晶直徑3.3-7.2μm。草酸鈣方晶直徑1.2-4.8μm。另有棕黃色色素塊。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辛;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行氣;化濕;導滯 |
功效分類 | 行氣藥;化濕藥;導滯藥 |
主治 | 脾胃濕滯;脘腹脹悶;泄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ortex Engelhardtiae Roxburghian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E.chrysolepis Hance;E.wallichiana Lindl. |
科屬分類 | 胡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