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石耳子、石耳子
|
漢語拼音 |
hong shi er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石耳科植物紅腹石耳的地衣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地衣體單片狀,近圓形,直徑可達(dá)2-3.6cm。裂片邊緣撕裂狀或稍向上翹起;上表面灰褐色、黑褐色至淺污黑色,無光澤;下表面光滑,裸露,具少數(shù)假根,假根圓柱狀;近中央臍部呈深紅色、番紅色、橘紅色,由中央至邊緣色澤漸淡,連緣呈暗淡紫褐色。子囊盤散布于上表面,直徑約2m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陜西、西藏。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高山帶的巖石表面,單生或成片生長。也見于巖石縫中的風(fēng)化石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雨后或細(xì)雨天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地衣體單葉狀,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1-3(-6-5)cm,邊緣瓣裂,有時有小穿孔。上表面灰褐色或褐色,連緣色較深,平滑或有皺褶,中央臍外稍突起,下表面近臍周圍呈橘紅色、銹紅色、邊緣近于黑色,無或有少數(shù)假根。子囊盤圓形,黑色,密集在上表面。質(zhì)脆,易碎。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地衣體含石茸酸(gyrophoric acid),黑荼漬素(atranorin),苔色酸甲酯(methyl orsellinate)和苔色酸乙酯(ethyl orsellinate),苔色酸(orsellinic acid),β-苔黑酚酸甲酯(methyl β-orcinolcarboxylate), 松蘿酸(usnic acid),2,2-雙[(1,8-二基-3-甲基)茵醌]{2,2-bis[(1,8)-dihydroxy-3-methyl)anthrapuino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
功效 |
理氣健胃;利水消脹
|
功效分類 |
健脾藥;利水藥
|
主治 |
消化不良;腹痛;痢疾;疳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Lichen Umbilcariae Hypococcine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Umbilicaria hypococcinea(Jatta)Lia-no[Gyrophora hypococcinea Jatta]
|
科屬分類 |
石耳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